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资本动员的精神健康效应
1
作者 程诚 袁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109,130,159,共12页
社会网络与健康研究聚焦社会支持与网络资源如何促进动员方的身心健康,而忽视了社会资本激活对被动员方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系列数据,文章考察了工作领域的社会资本动员对被动员方精神健康影响的强度、持久性和异质性。... 社会网络与健康研究聚焦社会支持与网络资源如何促进动员方的身心健康,而忽视了社会资本激活对被动员方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系列数据,文章考察了工作领域的社会资本动员对被动员方精神健康影响的强度、持久性和异质性。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动员损害了被动员方的精神健康,且该损害效应在其离开工作岗位后依然持续;从“剂量”看,社会资本动员频率的进一步增加未对被动员方造成额外伤害,反映了被动员方对社会资本动员的“适应”。文章对于理解社会资本的负效应具有学术启示,为职场压力与精神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动员 精神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健康老龄化:新国情、新机制与新路径 被引量:5
2
作者 汪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面临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增长不同步以及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健康老龄化新国情。从生物、社会、心理与时间多维视角剖析健康老龄化对人口高质量发... 健康老龄化是实现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面临老年人口规模巨大、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增长不同步以及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健康老龄化新国情。从生物、社会、心理与时间多维视角剖析健康老龄化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机制,阐释了健康老龄化演化的跨学科动力机制。研究认为,应从“被动医疗补位”向“全生命周期智能主动健康”治理思路转型,在“生理-心理-社会-技术”深度融合基础上,立足中国文化传统与制度优势,系统优化健康老龄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充分释放老年人口健康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健康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健康 人口高质量发展 健康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助悖论:疾病众筹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被引量:21
3
作者 程诚 任奕飞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56,共33页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疾病众筹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疾病社会救助体系,疾病救助的发起方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延展至亿万百姓,为社会底层获得紧急救助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我国某大型疾病众筹平台上1930个求助案例,探究了疾病众筹目标达成... 依托于移动互联网的疾病众筹平台改变了传统的疾病社会救助体系,疾病救助的发起方从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延展至亿万百姓,为社会底层获得紧急救助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我国某大型疾病众筹平台上1930个求助案例,探究了疾病众筹目标达成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病患,其众筹项目越可能被转发与捐赠、所筹善款总额和目标完成度也更高。中介效应分析表明,线下人际关系网络在上述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而以文案质量为代表的文化资本虽有助于众筹成效,但并非连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众筹效果的中介机制。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求助途径从基于熟人关系的微信圈子扩展至公共网络平台后,筹款效果的地位差异得以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众筹 健康不平等 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 移动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时代的社会断裂风险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林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度时代,越来越快的社会运转速度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信息通讯技术构成了本轮经济和社会加速的"基础设施",正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动下,速度就是利润的逻... 我们或多或少已经步入了一个高速度时代,越来越快的社会运转速度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学研究议题。信息通讯技术构成了本轮经济和社会加速的"基础设施",正是在信息通讯技术的推动下,速度就是利润的逻辑,被充分地贯彻到了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围绕速度逻辑,生产和流通的基本运作模式,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竞争方式发生了改变。加速的逻辑还迅速传导到日常生活当中,使社会和文化与经济活动一道加速。本文在分析高速度时代的基本特征、组织逻辑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高速度在社会结构层面可能带来的断裂风险。一方面,高速度会造成连接-脱节、调适-甩脱、流动-固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断裂线,另一方面,这种社会断裂趋势似乎越来越超出现有社会制度的整合能力。本文认为,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了高速度时代的社会断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加速 社会断裂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素质话语、社会流动与中国城市的电商经济
5
作者 钱霖亮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9年第5期43-50,共8页
中国城市里的农村移民常被污名化作“低素质人口”,并被置身于城市阶层的最底端。已有研究着重展现城市人如何利用素质话语来为他们自身剥削农村移民的行为正名,并借以维系两者之间的阶层差异,甚少涉及农村移民对城市文化霸权的不服从... 中国城市里的农村移民常被污名化作“低素质人口”,并被置身于城市阶层的最底端。已有研究着重展现城市人如何利用素质话语来为他们自身剥削农村移民的行为正名,并借以维系两者之间的阶层差异,甚少涉及农村移民对城市文化霸权的不服从乃至反对。通过考察浙江义乌一群由农民工成长而来的网商与本地居民的互动,展示了新兴的电商经济让不少农村移民获得了不菲的经济与文化资本,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社会中立足。他们崛起中的经济地位和“高素质”现代企业家的自我表述在城市的商业世界中重塑了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并赢得了本地人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 创业文化 电子商务 淘宝网商 社会流动 农村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中的孝道文化传承与发展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晶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123,152,共12页
构建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必须重视养老的文化面向,深入挖掘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养老资源。家庭照护和社区居家照护是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赋能家庭形成有弹性的照护安排。情感纽带和类差秩序是孝道文化得以传承发... 构建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必须重视养老的文化面向,深入挖掘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养老资源。家庭照护和社区居家照护是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赋能家庭形成有弹性的照护安排。情感纽带和类差秩序是孝道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情感纽带在当前家庭照护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而以代际类差秩序为前提的孝道刚性约束已被打破,继而凸显出社区居家照护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意义。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共同体的情感价值和资源聚合优势,尤其是数智技术在照护需求响应、资源供需对接、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式老年照护体系,推动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 孝道文化 家庭照护 社区居家照顾 数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转型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青年性别观念变迁——基于CGSS 2012—2021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汪斌 朱涛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 过去十多年间,中国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的快速转型。在此背景下以性别观念为透镜,基于2012—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从使用目的和使用频率两个维度探究互联网如何赋能当代青年。研究发现,当代青年互联网使用对其性别观念平等化有显著正向影响。经倾向值得分匹配和广义倾向值匹配方法检验,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显示互联网使用对青年性别观念现代化影响在青年女性中表现更明显,且随着数字转型的深入其效应逐渐增强。因果中介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技术通过提高青年女性收入水平进而促进其性别观念的现代化。研究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正在为当代青年女性赋权,其在促进青年女性性别角色意识觉醒和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同时推动了社会性别观念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赋能 性别观念 互联网使用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红利视角下老年数字失能表现、成因及治理新路径 被引量:37
8
作者 汪斌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7,共8页
伴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的数字失能问题日益显现。老年数字失能是指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变迁中存在突出的数字接入困难、数字使用障碍并最终导致其数字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型数字红利获取难... 伴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的数字失能问题日益显现。老年数字失能是指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变迁中存在突出的数字接入困难、数字使用障碍并最终导致其数字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型数字红利获取难、社会型数字红利共享难、文化型数字红利利用难、健康型数字红利受益难,并源于“经济沟”“技术沟”“心理沟”“社会沟”共同作用。为解决老年数字失能问题,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第四次修正,在数字治理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构建分类治理新机制,完善中国老年数字失能治理顶层设计。同时,注重培育适老化数字产品市场,完善老年数字产品行业的国内国际新标准,通过三级管理五方合作联动格局打造中国数字养老服务新模式,从而建立起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数字包容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鸿沟 数字失能 数字治理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中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300年国际知名度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孙艳 黄荣贵 洪岩璧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12,共7页
文章利用谷歌图书的百万书籍大数据,以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300年来英语书籍中出现的词频来展示和分析其国际知名度的变迁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妈祖、京剧、书法、针灸、端午节、皮影戏、粤剧、雕版印刷、格萨尔和昆曲依次为近300年... 文章利用谷歌图书的百万书籍大数据,以中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300年来英语书籍中出现的词频来展示和分析其国际知名度的变迁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妈祖、京剧、书法、针灸、端午节、皮影戏、粤剧、雕版印刷、格萨尔和昆曲依次为近300年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国际知名度前10名。从300年知名度变迁形态上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紧密相连,并受到跨国交流、现代化进程以及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国际知名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迁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曾迪洋 洪岩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9-60,153-154,共12页
随着城镇化发展,外出务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但这一劳动力迁移行为对他们获取幸福感是否具有贡献却不得而知。以往农民工幸福感研究主要关注幸福感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而相对忽略了迁移行为本身对幸福感的作用。文章使用清华大学2... 随着城镇化发展,外出务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但这一劳动力迁移行为对他们获取幸福感是否具有贡献却不得而知。以往农民工幸福感研究主要关注幸福感的结果及其影响因素,而相对忽略了迁移行为本身对幸福感的作用。文章使用清华大学2012年数据,通过倾向值匹配以及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劳动力迁移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劳动力迁移会抑制农民工的幸福感,外出务工虽以经济收入为回报,但却以牺牲幸福感为代价。其中,亲密关系、居住环境、人际环境,以及归属感的变化是迁移削弱幸福感的重要原因。文章认为,增加农民工的收入固然重要,但为其营建一个亲善的环境,增进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才是提升其幸福感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幸福感 劳动力迁移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双非一孩”育龄女性的就业状态对其二胎生育抉择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龙书芹 陈海林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90,共8页
运用全国12城市2536名"双非一孩"育龄妇女的调查数据,了解她们的二胎生育抉择,并进一步揭示其就业状态对其二胎生育抉择的影响,在"双非一孩"育龄妇女中,有26.9%的人想再生一个孩子;而模型结果表明,她们的二胎生育... 运用全国12城市2536名"双非一孩"育龄妇女的调查数据,了解她们的二胎生育抉择,并进一步揭示其就业状态对其二胎生育抉择的影响,在"双非一孩"育龄妇女中,有26.9%的人想再生一个孩子;而模型结果表明,她们的二胎生育抉择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性别偏好的影响,但她们具体的工作状态、工作努力程度、对事业发展的看重程度、工作与家庭的冲突等都对其二胎生育抉择没有显著影响,而育龄妇女的职业发展虽然对其二胎生育抉择有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却并非是消极的,最低程度而言,她们对事业发展的追求不会成为她们二胎生育抉择的阻碍。同时,育龄妇女的就业状态对二胎生育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单位的性质上,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育龄妇女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发生比最大,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次之,合资外资企业育龄妇女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发生比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非一孩”夫妇 育龄妇女 生育抉择 就业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扭曲的赋权: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医患权力关系——以纠纷解决与处理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06-114,148,共10页
基于1000多例案件档案,以及针对关键性个案的当事人的访谈、医患纠纷处理过程的田野观察,以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医患纠纷发生与处理为例,分析纠纷发生和解决过程中的医患权力关系,以及国家制度实践对双方权力策略的影响。一方面,在形成阶... 基于1000多例案件档案,以及针对关键性个案的当事人的访谈、医患纠纷处理过程的田野观察,以中国城市公立医院的医患纠纷发生与处理为例,分析纠纷发生和解决过程中的医患权力关系,以及国家制度实践对双方权力策略的影响。一方面,在形成阶段,纠纷中的医患双方在医疗效果、医疗正当性、医疗风险认知及医疗治疗不良后果归因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另一方面,在解决阶段,医方更倾向于使用技术化的赋权手段,患者更倾向于使用社会化的赋权手段。在不同类型的纠纷解决过程中,国家介入程度、医患双方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与西方医患权力关系有所差异的是,中国医患权力关系具有高度情境性,且极易受到国家等外生变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纠纷 权力关系 赋权 医患关系 公立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交往中的“弱势感”建构与信任风险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晶晶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2,共6页
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年轻人助老被讹"和"老人摔倒无人助"的事件,引发公众对道德滑坡的担忧和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热议。2006至2015年间,四大门户网站和三大主流官方网站对93例老人摔倒事件的报道显示出明确的价值... 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年轻人助老被讹"和"老人摔倒无人助"的事件,引发公众对道德滑坡的担忧和学界对于信任问题的热议。2006至2015年间,四大门户网站和三大主流官方网站对93例老人摔倒事件的报道显示出明确的价值导向性,增大老年群体被"污名化"的风险,突显代际信任危机。对代际间不信任现象的一种深层解释是,两代人在社会生活中各自建构起有关自身的"弱势感",与对方交往所面临的信任风险被放大。这种主观弱势感的形成不仅受媒体话语的引导,更反映出中国孝道文化传统和当代福利制度等因素对代际关系的型塑。理解并采用积极老龄化理念来建构社会政策和引导代际交往,对于提升代际信任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代际交往 弱势感 信任风险 积极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青年“妈宝男”家庭权力关系——基于15个离婚案例的考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晶 李冬梅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4-62,共9页
区别于以往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本文从权力关系的视角,对两地基层法院中的15起“妈宝男”离婚案件进行回溯性访谈与田野观察,重新审视了城市青年“妈宝男”婚姻破裂的机制。“妈宝男”作为联结夫妻轴和亲子轴的中心点,面临着夫妻、代际关... 区别于以往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本文从权力关系的视角,对两地基层法院中的15起“妈宝男”离婚案件进行回溯性访谈与田野观察,重新审视了城市青年“妈宝男”婚姻破裂的机制。“妈宝男”作为联结夫妻轴和亲子轴的中心点,面临着夫妻、代际关系在资源、规范和行为层面的冲突。在资源层面,子代夫妻资源相对平等;亲代与子代“妈宝男”实现资源的向下传递与权力让渡。在规范层面,子代夫妻在性别观念和规范上的认知不相匹配;“妈宝男”则对亲代与子代之间的控制与依赖关系持认同或反感态度。在行为层面,“妈宝男”丈夫多采取主动认可或被动接受的策略;而妻子则进行建构新家庭空间的柔性抗争。对“妈宝男”离婚机制的研究或可深化对新家庭主义与中国城市家庭权力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权力关系 “妈宝男” 新家庭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博士毕业生学术职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15
作者 赵延东 洪岩璧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71-77,共7页
根据一项应届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博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博士的性别、学术兴趣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取向具有显著影响,女性、学术兴趣更强和家庭出身地位较低的博士更... 根据一项应届博士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我国博士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职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博士的性别、学术兴趣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其学术职业取向具有显著影响,女性、学术兴趣更强和家庭出身地位较低的博士更愿意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学术科研事业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毕业生 学术职业取向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绩能主义与结构制约:当代青年的双重地位获得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远 吉春苗 程诚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8-67,155,共11页
本研究利用一项调查实验剖析了当代青年对绩能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在个体实现社会成就过程中重要性的认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既相信绩能性因素对于个体地位获得的意义,也洞悉了结构性因素的约束,呈现双重地位获得观。其中,绩能主义观的... 本研究利用一项调查实验剖析了当代青年对绩能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在个体实现社会成就过程中重要性的认知。结果表明,当代青年既相信绩能性因素对于个体地位获得的意义,也洞悉了结构性因素的约束,呈现双重地位获得观。其中,绩能主义观的强弱依地位的类型而异,相比住房获得,青年对职业晋升秉持更为强烈的绩能主义信念;青年重视关系资本的价值,并同时体现在职业晋升和住房获得两个维度上;他们的地位获得观还呈现“去单位化”特征,并不认为单位类型会限制个体成功。以上实证发现对优化新时期青年地位获得观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位获得观 绩能主义 结构制约 调查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