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滞回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范旭红 黄三明 +1 位作者 陈家光 李爱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69,共6页
为研究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基于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和有限元的模拟,分析了两类试验节点的滞回特性,提出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 为研究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抗震性能,基于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和有限元的模拟,分析了两类试验节点的滞回特性,提出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节点的三折线恢复力模型及其特征参数的取值范围,并给出恢复力模型表达式。结果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建立的恢复力模型骨架曲线与试验值接近;有限元与试验所得的滞回曲线及骨架曲线在弹性阶段吻合较好,随着荷载的反复,两者之间的差异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包钢-混凝土组合梁 钢管混凝土柱 节点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滞回性能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模型法的带有表面裂纹钢丝应力强度因子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乔燕 缪长青 孙传智 《计算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8-243,共6页
钢丝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是进行钢丝疲劳断裂寿命评估、疲劳裂纹扩展分析和钢丝断裂强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参数。本文首先介绍了裂纹扩展分析软件FRANC3D,然后基于子模型法模拟研究了拉伸荷载作用下带有表面裂纹钢丝的应力强度因子,裂纹种... 钢丝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是进行钢丝疲劳断裂寿命评估、疲劳裂纹扩展分析和钢丝断裂强度评估等工作的重要参数。本文首先介绍了裂纹扩展分析软件FRANC3D,然后基于子模型法模拟研究了拉伸荷载作用下带有表面裂纹钢丝的应力强度因子,裂纹种类包括直线形裂纹和半圆形裂纹,最后拟合得到拉伸荷载作用下带表面裂纹钢丝的应力强度因子形状修正系数表达式,分析了利用该公式进行承载力评估时产生误差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子模型模拟分析拉伸荷载作用下带有表面裂纹的钢丝应力强度因子时计算精度高,计算速度快,对计算机硬件要求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钢丝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在进行索承式桥梁吊索安全性能评估时,评估结果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丝 子模型法 表面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混合模拟误差的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3
3
作者 黄亮 郭彤 徐伟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45-1050,共6页
为研究实时混合模拟中幅值比率误差和时滞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选用弹簧作为试验子结构进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测量位移与计算位移之间的微小误差.假定在试验过程中幅值比率误差和时滞处处相等,采用时滞微分方程建立了实时混合模拟的数学模... 为研究实时混合模拟中幅值比率误差和时滞对试验结果的影响,选用弹簧作为试验子结构进行研究,观测和分析了测量位移与计算位移之间的微小误差.假定在试验过程中幅值比率误差和时滞处处相等,采用时滞微分方程建立了实时混合模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微时滞下自由振动和简谐振动的近似解.结果表明,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相似,说明所提数学模型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误差会导致作用在试验子结构上的外力失真,并影响了数值子结构的位移峰值和稳态振幅.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之间的微小差异主要受假设简化、测量噪声、累积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模拟 时滞微分方程 误差分析 幅值比率误差 时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响应的损伤诊断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毅 李爱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10-815,共6页
为适应在线结构健康监测的要求,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采集结构在健康和损伤两类工况下的动力响应数据,并对数据样本分段建立ARMA模型,对模型中的AR参数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主成分矩阵.计算健康、损伤状态... 为适应在线结构健康监测的要求,基于统计模式识别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采集结构在健康和损伤两类工况下的动力响应数据,并对数据样本分段建立ARMA模型,对模型中的AR参数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主成分矩阵.计算健康、损伤状态主成分矩阵间的Mahalanobis距离.分析结果发现,损伤前后两状态Mahalanobis距离存在差异,因而提出以该距离的平方值作为损伤敏感特征DSPR,并建立基于假设检验t检验的方法辨识结构的状态.以环境激励下IASC-ASCE Benchmark结构的损伤试验为例,运用该方法进行了损伤诊断研究.试验表明,损伤敏感指标DSPR可有效辨识结构的健康与损伤状态,具备在线实时损伤诊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诊断 统计模式识别 ARMA模型 Benchmark结构 损伤敏感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重组竹顺纹销槽承压强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崔兆彦 王飞 +1 位作者 徐明 陈忠范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4-1179,共6页
为研究温度对重组竹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对14组42个重组竹顺纹销槽承压试件采用稳态试验方法进行单调加载直至破坏.试验结果表明:20℃时试件的极限销槽承压强度平均值为75.2 MPa,在20~110℃时,随着温度增加承压强度逐渐减小,但在110~17... 为研究温度对重组竹销槽承压强度的影响,对14组42个重组竹顺纹销槽承压试件采用稳态试验方法进行单调加载直至破坏.试验结果表明:20℃时试件的极限销槽承压强度平均值为75.2 MPa,在20~110℃时,随着温度增加承压强度逐渐减小,但在110~170℃温度区间,由于水分蒸发销槽承压强度出现局部提高现象,当温度升至170~270℃,由于竹材内部纤维高温分解承压强度逐渐减小,温度在270℃时,销槽承压强度为9.6 MPa.基于5%直径偏移法得出屈服荷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温度区间不同,提出了4种典型销槽承压破坏形态.通过对比各国规范和文献,提出了高温下重组竹销槽承压强度的建议计算公式,为火灾下螺栓节点承载力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竹 高温试验 销槽承压强度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套加固墩接木柱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宏敏 邱洪兴 +1 位作者 赵哲 陆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2-200,共9页
针对墩接高度不足,提出一种钢套墩接加固技术,并对以墩接长度、帮头长度和胶为设计参数的15根试验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分别测定各构件的材性,并系统分析试验柱的破坏模式、抗弯刚度、抗压刚度、极限承载力及接头应变分布状态。研究结... 针对墩接高度不足,提出一种钢套墩接加固技术,并对以墩接长度、帮头长度和胶为设计参数的15根试验柱进行轴心受压试验。分别测定各构件的材性,并系统分析试验柱的破坏模式、抗弯刚度、抗压刚度、极限承载力及接头应变分布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与参考柱类似,墩接柱主要破坏状态为类似于极值点失稳的破坏;钢套墩接未加胶柱和钢套墩接加胶柱的极限承载力可分别达到参考柱的86%和101%;墩接柱抗弯刚度和轴向抗压刚度可基本恢复至参考柱水平;注胶可增加接头纵向压应变的均匀性,相较于未注胶墩接柱,其承载力可增加24.1%;钢套墩接加胶柱可不受墩接高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木柱 墩接 钢套 轴心受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屋盖脉动风压的非高斯特性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叶继红 侯信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9-15,共7页
在大跨屋盖表面局部区域,特别是迎风边缘区域和屋盖拐角区,风荷载会表现出明显的非高斯特性,如果仍采用高斯模型来描述,往往会产生较大误差。基于五种典型大跨度屋盖结构的风洞试验,对屋盖表面局部风压的高斯和非高斯特性进行了研究。... 在大跨屋盖表面局部区域,特别是迎风边缘区域和屋盖拐角区,风荷载会表现出明显的非高斯特性,如果仍采用高斯模型来描述,往往会产生较大误差。基于五种典型大跨度屋盖结构的风洞试验,对屋盖表面局部风压的高斯和非高斯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对第三阶、第四阶矩统计量归纳分析,给出划分高斯区和非高斯区的标准并对大跨度屋盖进行分区;同时,运用基于k-s检验的曲线拟合方法也得到风压非高斯分区,利用分区结果,得到保证率为99.38%的峰值因子取值。将两种方法相对比,发现得出的分区结果相似:非高斯区域往往集中在来流前缘、后部尾流区及高点角区附近。此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大跨屋盖结构,应适当提高我国荷载规范中的峰值因子并按结构分区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屋盖结构 风洞试验 脉动风压 非高斯特性 峰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混合模拟中偶发计算延迟的产生及影响
8
作者 黄亮 黄慎江 +2 位作者 王静峰 徐伟杰 郭彤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6,共7页
为了研究试验中计算延迟的产生及影响,分析了滑移支座试验的计算耗时,并评价了试验的实时性.试验发现,在某些积分步骤中会偶然出现计算延迟,破坏了试验的实时性.计算延迟是由于试验中使用了隐式积分算法,在迭代计算中残差收敛速度缓慢... 为了研究试验中计算延迟的产生及影响,分析了滑移支座试验的计算耗时,并评价了试验的实时性.试验发现,在某些积分步骤中会偶然出现计算延迟,破坏了试验的实时性.计算延迟是由于试验中使用了隐式积分算法,在迭代计算中残差收敛速度缓慢所导致的.计算延迟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不仅影响了试验构件的加载速率,更使指令位移信号呈S形曲线.该信号命令作动器在短时间内急停急转,作动器需克服巨大的惯性力作用,导致响应延迟显著.通过使用显式积分算法、简化数值模型等方法,可显著减少实时混合模拟的积分计算时间,从而避免了计算延迟现象,保障了试验的实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延迟 作动器时滞 预测修正 子步技术 实时混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