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纪之交——江苏省古典戏曲研究历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
1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118-125,共8页
由于有着先天的戏曲文化传统,具备公认的地域和人才优势,在21世纪到来之际,江苏的古典戏曲研究将较其它学科更具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完全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将其与本省高校(包括驻苏部属高校)有关学科建设以及地方历史文化... 由于有着先天的戏曲文化传统,具备公认的地域和人才优势,在21世纪到来之际,江苏的古典戏曲研究将较其它学科更具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完全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沟通,将其与本省高校(包括驻苏部属高校)有关学科建设以及地方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最终建成国家级研究和教学基地。它不仅理所当然地作为文化大省的重要支柱,在全国范围内,无疑也将在沟通南北、振兴曲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事实上形成国内古典戏曲研究的一个中心。显而易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之交 江苏 古典戏曲 历史传统 优势和不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戏曲藏书考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子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0-204,208,共16页
明代是戏曲藏书繁盛和全面发展的朝代,总体上呈现出宫廷与个人互动消长流变之势,包括宫廷收藏、戏曲家收藏、藏书家收藏、刻书家收藏四大块。上自贵族藩王、朝廷高官,下至文人处士、书坊业主多所参与,呈现出宫廷戏曲藏书向社会流动趋势... 明代是戏曲藏书繁盛和全面发展的朝代,总体上呈现出宫廷与个人互动消长流变之势,包括宫廷收藏、戏曲家收藏、藏书家收藏、刻书家收藏四大块。上自贵族藩王、朝廷高官,下至文人处士、书坊业主多所参与,呈现出宫廷戏曲藏书向社会流动趋势。地域上则南北分合,基本符合传统文化重心流动的进程。这样的情形,既大体展示了一代戏曲藏书及书目著录状况,也代表了古代藏书领域的整体经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文献 藏书史 刊刻 明王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编中国戏剧史论纲 被引量:7
3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3,16,共4页
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 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者则必须符合戏曲本质即"以歌舞演故事"的要求,其正式形成应以宋代南戏的出现为标志,而且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包括傩戏等民间仪式性戏剧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一句话,戏剧史的概念要比戏曲史的概念宽泛得多。其次,整体上中国戏剧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密切相关,在此框架内戏剧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辨证地看待社会分期与戏剧分期的关系,完全将二者等同或割裂皆不科学。基于此,中国戏剧在宏观上可分为古典和现代两部分,各自内部还可分为酝酿、成型、成熟、繁盛以及转型与新生、分化和发展诸阶段。以此展开,中国戏剧史方能真正谈得上名副其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曲史 古代 现代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剧和南杂剧——明代杂剧艺术论系列之一 被引量:5
4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8-101,共4页
没有早期文人剧作家在观念上的突破 ,也就没有后来南杂剧的兴起和成熟。同样 ,没有南杂剧 ,文人剧也就始终只能在北杂剧的阴影里徘徊 ,无从在艺术体制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难以在戏曲史上占据一个方面 。
关键词 明代 文人剧 南杂剧 联系 区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扇》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3
5
作者 徐子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桃花扇》是戏曲史上一流名作,也是一部主要以南京风土文化为背景的文学名作。所有与古城金陵相关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在《桃花扇》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其中庙堂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互动是作品最大着力点,它决定了全剧的基本面貌... 《桃花扇》是戏曲史上一流名作,也是一部主要以南京风土文化为背景的文学名作。所有与古城金陵相关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在《桃花扇》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其中庙堂文化和市井文化结合互动是作品最大着力点,它决定了全剧的基本面貌。其它三种文化则各有特点:雅俗文化的转换最具启发意义,南北文化的冲突被刻意淡化反映了孔尚任以及清初文化界所处特殊社会环境的历史真实,而水文化和山文化的相互映衬最发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 孔尚任 金陵文化 庙堂和市井 雅和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杂剧的历史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0-35,共6页
作为元以后杂剧发展史的重要发展阶段,明初宫廷杂剧一度占有戏曲的舞台优势,明中叶后产生的文人南杂剧亦非纯然案头之曲,《缀白裘》等清人戏曲选本与明杂剧演出并无直接的联系。明杂剧在戏曲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关键词 明杂剧 舞台优势 案头之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元曲与元代文学——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问 被引量:4
7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5-87,135,共3页
不久前,笔者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明海英小姐的书面采访,对元曲与元代文学研究等问题谈了看法,认为元曲研究在短期内难以再现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和50年代的畸形繁荣,运用新观念、新方法,从地域性和综合性等角度开辟新领域是元... 不久前,笔者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明海英小姐的书面采访,对元曲与元代文学研究等问题谈了看法,认为元曲研究在短期内难以再现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和50年代的畸形繁荣,运用新观念、新方法,从地域性和综合性等角度开辟新领域是元曲研究取得新成就的关键。随着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从艺术学角度展开文学和艺术之间打通的综合研究或可成为未来元曲研究取得突破的契机。至于元代文学研究,总体上是在积累资料,蓄势待发,文献整理标志性成果大多宣告完成,地域文学研究成果也已开始收获成果,可以相信,随着文学和艺术学科相关学术领域进一步整合和提升,未来的元代文学研究将在现有基础上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曲 元代文学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道昆及其杂剧创作 被引量:4
8
作者 徐子方 《学术界》 2003年第6期194-202,共9页
汪道昆是一个颇有影响但亦颇多争议的作家。作为一个改修儒业的商家子弟 ,他的出身经历多少有些不被正统认同的血缘 ,这实际上也牵涉到人们对他成就和地位的认识。汪道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和下层市俗社会距离较远 ,又由于他在高雅文化... 汪道昆是一个颇有影响但亦颇多争议的作家。作为一个改修儒业的商家子弟 ,他的出身经历多少有些不被正统认同的血缘 ,这实际上也牵涉到人们对他成就和地位的认识。汪道昆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和下层市俗社会距离较远 ,又由于他在高雅文化方面所受到的长期熏陶 ,即很自然地将传统诗文含蓄蕴籍的表现手法引入了杂剧创作 ,《大雅堂杂剧》作为明代南杂剧成熟的标志之一 ,总体上可归入剧诗的范畴 ,是“剧体诗”而非“剧中诗” ,更非纯粹的案头之曲。“淡雅蕴籍 ,简洁凝练”是汪氏作品情感内容和艺术风格高度而科学的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杂剧 汪道昆 淡雅 凝练 创作 高雅文化 作家 熏陶 实际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文献学考察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春 徐子方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9-194,共6页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系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和系统的戏曲版本展示,主要特点在于:(一)数量众多,种类全面。表现为刻本与抄本、元杂剧与明杂剧、名家与无名氏、宫廷剧与文人剧、北杂剧和南杂剧、内府本与俗本同时并存。(二)校... 赵琦美钞校本古今杂剧系中国古代文献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和系统的戏曲版本展示,主要特点在于:(一)数量众多,种类全面。表现为刻本与抄本、元杂剧与明杂剧、名家与无名氏、宫廷剧与文人剧、北杂剧和南杂剧、内府本与俗本同时并存。(二)校勘特色鲜明。表现为以抄本校刻本、以元本校明本,由正文涂改、眉批可知已失传的抄本情况,跋语则有助于抄校时间和地点考辩,也有助于了解赵琦美的戏剧观。(三)世代累积型编目。自赵琦美及其家人零星片断开始,经过了钱曾的首次编目,黄丕烈二次编目,直至最终定型,展示了清晰的编目演进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琦美钞校本 脉望馆 古今杂剧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生殿》的主题及其他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6-20,共5页
考察《长生殿》主题离不开“钗合情缘”之情,也离不开“臣忠子孝”之情,如果说有一根能够二者统一起来的红线的话,这就是至死不渝的真情追求。换言之,洪升笔下的“情”径自包容爱情和政治。作品主题决定其艺术结构。《长生殿》客观上存... 考察《长生殿》主题离不开“钗合情缘”之情,也离不开“臣忠子孝”之情,如果说有一根能够二者统一起来的红线的话,这就是至死不渝的真情追求。换言之,洪升笔下的“情”径自包容爱情和政治。作品主题决定其艺术结构。《长生殿》客观上存在着两条情节线索,它们是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的。和文学史上曾有过的“扬李抑杜”、“扬杜抑李”等论调一样,“扬孔抑洪”论不是科学分析所应采取的方法,新时期逐渐丧失市场是其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生殿 主题 情节结构 结尾 扬孔抑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值得关注的一组俳优戏俑——兼论战国优人的表演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廷信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2-104,共3页
以往谈及俳优之时 ,多从文献记载来探讨其表演是否戏剧 ,而结果则多猜测。根据临淄东古墓葬中发现的俳优戏俑可以得知 ,战国时期俳优的正式职能尚非对君王进行讽谏 ,而更多的是进行杂戏表演、为人提供娱乐服务。
关键词 俳优戏俑 杂戏 表演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杂剧社会背景探源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明初在建立新的大一统社会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汉民族整体力量和同时出现的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的局面是宫廷北杂剧繁荣的前提和条件,而中叶以后社会意识由整一向多元化发展,宫廷杂剧的衰亡和文人南杂剧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最终还应归结到... 明初在建立新的大一统社会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汉民族整体力量和同时出现的经济恢复、社会安定的局面是宫廷北杂剧繁荣的前提和条件,而中叶以后社会意识由整一向多元化发展,宫廷杂剧的衰亡和文人南杂剧的崛起,其根本原因最终还应归结到大一统政制动摇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转化和社会浪漫思潮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杂剧 大一统 宫廷 思想转化 文人南杂剧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曲家生平及心态三题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子方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2期74-79,共6页
元代中后期戏曲家经历了热心出世到灰心退避的心态演变过程 ,原因在于站稳脚跟的统治者已将政策重心由汉化文治向着钳制汉人转变。不幸的是 ,这种转变并没有马上被满腔热情为新王朝服务的汉人儒士体会出来 ,卢挚和徐琰、张可久和徐再思... 元代中后期戏曲家经历了热心出世到灰心退避的心态演变过程 ,原因在于站稳脚跟的统治者已将政策重心由汉化文治向着钳制汉人转变。不幸的是 ,这种转变并没有马上被满腔热情为新王朝服务的汉人儒士体会出来 ,卢挚和徐琰、张可久和徐再思、乔吉和宫天挺 ,分别代表了元代中后期曲家三种类型 ,由高到低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生活道路和艺术价值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中后期 曲家 生平 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北曲剧场兴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子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6-134,共9页
由于长时间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 ,北杂剧传统地位又不是短时间内由于南戏的挑战所能够动摇的。可以说 ,整个明前期甚至直到明中叶万历以前 ,城乡戏曲舞台还是由北杂剧占着主流地位。但明前期统治者的人为扶持尽管造就了宫廷杂剧的一时之... 由于长时间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 ,北杂剧传统地位又不是短时间内由于南戏的挑战所能够动摇的。可以说 ,整个明前期甚至直到明中叶万历以前 ,城乡戏曲舞台还是由北杂剧占着主流地位。但明前期统治者的人为扶持尽管造就了宫廷杂剧的一时之盛 ,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杂剧衰落的社会条件 ,相反 ,愈加萎缩的创作队伍 ,机械复制的作品取材 ,千篇一律的结构体制 ,渐趋高雅的演出舞台 ,都加深了杂剧脱离世俗的程度 ,造成杂剧繁荣的土壤更大限度的失落。在这种情况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北曲 杂剧 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部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世态喜剧——关汉卿《救风尘》、《望江亭》杂剧剖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共7页
不论戏剧人物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性,关汉卿的这两部杂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编剧艺术上看,作者显然有着独特的美学视角,同时有着较强的驾驭素材塑造人物的能力。作品不仅有着讽刺喜剧人物(周舍、杨衙内),而且... 不论戏剧人物表现手法的多样性,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性,关汉卿的这两部杂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从编剧艺术上看,作者显然有着独特的美学视角,同时有着较强的驾驭素材塑造人物的能力。作品不仅有着讽刺喜剧人物(周舍、杨衙内),而且有着幽默喜剧人物(宋引章、白道姑),更有着颂剧人物(赵盼儿、谭记儿),“实际上包含了远较一般幽默喜剧和讽刺喜剧更为复杂的创作激情”(尼柯尔语),所以不能以任何一种单一性质的喜剧来概括,将其归入世态喜剧的范畴是适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救风尘》《望江亭》 世态喜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人剧及其表现特色 被引量:2
16
作者 徐子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1期123-126,共4页
明代文人剧 ,是指由中下层文人创作并主要体现文人审美趣味的短杂剧 ,康海、王九思是其早期代表。
关键词 文人剧 现实批判精神 明代 创作特色 康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浪子心性 市井之曲——关汉卿散曲论之三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子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99-102,共4页
没有诗情画意,没有故事情节和动作形象,也不存在昂扬奋发的斗士精神,依然只是放浪的男女情愁,关汉卿笔下这部分散曲和他作品中曾展示的诗家韵味及剧家风范正好鼎足而三,相映成趣。这在唐宋诗词中是很难见到的新的艺术境界。似这种既无... 没有诗情画意,没有故事情节和动作形象,也不存在昂扬奋发的斗士精神,依然只是放浪的男女情愁,关汉卿笔下这部分散曲和他作品中曾展示的诗家韵味及剧家风范正好鼎足而三,相映成趣。这在唐宋诗词中是很难见到的新的艺术境界。似这种既无诗家情韵,又非剧家本色的散曲作品,将其归入纯粹的市井之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考虑,都是很合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汉卿 散曲 浪子 市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赴梦》:一部复仇型抒情悲剧——关汉卿剧作剖析之二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子方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4-50,共7页
《双赴梦》是关汉卿也是元杂剧之早期创作,由于剧作强烈的复仇意绪和内在充分的悲剧精神,称之为抒情悲剧。
关键词 关汉卿 《双赴梦》 抒情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元曲兼及“一代之文学”问题
19
作者 徐子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63-166,共4页
关键词 宋词元曲 元曲研究 王国维 中国古代文学 唐诗 综合性艺术 《宋元戏曲史》 先秦至唐宋 《西厢记》 《归潜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璟及其昆曲杂剧
20
作者 徐子方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1-93,共3页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 作为一代昆曲大师 ,沈在杂剧创作方面也有所染指。这方面最值得提出的是他将杂剧形式正式引入了昆曲领域 ,创作了《十孝记》和《博笑记》两部短剧集。它们在演唱音律方面显然和他的传奇一样 ,同属昆曲的范畴 ,准确地应称之为昆曲杂剧 ,以与杨慎、许潮乃至徐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景 杂剧 昆曲 《十孝记》 《博笑记》 音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