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历史 和谐创新——解读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大门建筑方案设计
1
作者 朱巍 《现代城市研究》 2007年第7期50-56,共7页
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大门在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着力于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使大门成为校园入口的标志,从而对和谐校园环境的创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大门 历史文脉 创新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线的中端--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图书馆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齐昉 齐康 《现代城市研究》 2008年第2期54-58,共5页
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以书本和影像资料形式集聚的场所及建筑物。藏、借、阅是它的基本功能。在高校建筑群中图书馆则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建筑。不少高校常将它布置在建筑群轴线的中端,便于周围学科、学生来借阅。
关键词 图书馆 东南大学 设计 九龙湖校区 人类文化 建筑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空间·形态——建筑形态研究提要 被引量:59
3
作者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 ,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 本文用提要的方式阐述了作者多年的建筑理论研究成果 .建筑形态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建筑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 .文中提到研究形态的意义 ,建筑“形”的审美价值和标准 ,建筑的形体特征和形式 ,研究建筑形态的目的以及研究建筑本体的哲学思考 ,建筑艺术的研究 ,东西方建筑的比较 ,对现代建筑的思考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形态 建筑艺术 形体特征 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建筑研究的现状与前瞻 被引量:3
4
作者 郭湖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9年第2期49-53,共5页
本文扼要介绍了东亚建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影响;佛寺与都城建设;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长安、奈良、庆州是中国文化圈突出代表;冲绳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和遗迹;马六甲海峡早期华人移民的... 本文扼要介绍了东亚建筑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日本与中国的交往在建筑方面的主要影响;佛寺与都城建设;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的历史;长安、奈良、庆州是中国文化圈突出代表;冲绳与中国交往的历史和遗迹;马六甲海峡早期华人移民的建筑概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中国文化圈 建筑史 日本 韩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圆轮”开始建构——解读路易·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所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曦 《南方建筑》 2002年第4期68-71,共4页
一、建筑师的"圆轮" 路易·康曾说:"建筑师不是雕塑家,也不是画家.
关键词 路易·康 建筑师 美术家 德国 萨尔 空间设计 研究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场及其美学特征——建筑艺术创作规律研究之一
6
作者 齐康 齐昉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3-36,32,共5页
场所理论在当今世界建筑理论申正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场论(Place theory)主要指人类聚落形态中,人们活动场的感应,它具有地点性、人为活动、情感表现及形象特征。从场论出发,它把人及其行为活动加入到建成的空间环境之中,从而推导出人的... 场所理论在当今世界建筑理论申正作为研究课题之一。场论(Place theory)主要指人类聚落形态中,人们活动场的感应,它具有地点性、人为活动、情感表现及形象特征。从场论出发,它把人及其行为活动加入到建成的空间环境之中,从而推导出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划设计所要注意达到的目的性。作为自然风景:园林,它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体,山、石、树木、水体及风景点建筑小品组成。它的目的是人群休闲、欣赏自然、人文、科研为目的。它总是以自然美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是人类聚居活动中的另一目的。为此,它有区别人造环境(Manmad Environment)的场。人为的场是城市人们经常活动的地方,随时代而积累感知而增加认识井富有意义。而自然风景场,却是人们活动次少而享受大自然,陶冶心情的活动场所。从时间相对而言,就存在着场的时间差、场的接受差、场的地点差、场的感应差。正是这种种差异就产生了在审美特征上的区别,大自然的视景是平远的,敞开的,幽深的(曲折迂回的)。随着流线的高低变化而曲折通幽,时而开敞,时而封闭,组成了幅幅自然生动的画面,加上大自然的气候风云变幻,时间的变化,使自然美景千变万化。人与自然的对话大大多于人与人际的交往所产生的感应。城市人为的限定所给予人们的印象,具有社会性的“场”,而风景场所给予的则是更富有自然属性的场。建立风景场的目的是为设计树立“自然场”的特征。设计者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这个场,充实风景场的杜会属性。使设计的人为建造与大自然更具有情趣。从而达到自然另一属性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艺术 风景场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中心区紧凑度量化评价与分析——广州珠江新城与香港中环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金俊 齐康 +1 位作者 张静宇 张曼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56,共10页
以广州珠江新城和香港中环为案例,从经济、高效、舒适三个维度,构建CBD紧凑度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比值法消除数据量纲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香港中环经济性和高效性明显较高,二者舒适度基本持平。分析对比评价结果,得出影响CBD紧凑度的三... 以广州珠江新城和香港中环为案例,从经济、高效、舒适三个维度,构建CBD紧凑度指标体系。通过指标比值法消除数据量纲并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香港中环经济性和高效性明显较高,二者舒适度基本持平。分析对比评价结果,得出影响CBD紧凑度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历史文化、空间管控措施和空间形态设计,并研究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中心区紧凑度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区 紧凑度 量化评价 广州珠江新城 香港中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场地精神”中孕育的情感建筑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翀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7-382,共6页
通过一项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探讨一种有价值的设计方法 .介绍了中山大学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的设计思考过程 ,提出建筑设计植根于“场地精神”(重视建筑和自然的场地特征 ) ,从场地特征中取得灵感并反映其内在“精神气质”的原则 .着重... 通过一项实际工程的建筑设计探讨一种有价值的设计方法 .介绍了中山大学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的设计思考过程 ,提出建筑设计植根于“场地精神”(重视建筑和自然的场地特征 ) ,从场地特征中取得灵感并反映其内在“精神气质”的原则 .着重于这种观点设计并同时高度关注人的使用和心理感觉的建筑是具有情感的建筑 .“场地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精神 环境 情感 建筑设计 场地特征 中山大学伍舜德学术交流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空地转变为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规划方法研究——以美国里士满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宫聪 吴祥艳 胡长涓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79,共6页
在对美国城市空地问题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以美国里士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里士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社区尺度一系列利用城市空地扩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规划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城市空地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 在对美国城市空地问题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中,以美国里士满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里士满从城市到区域再到社区尺度一系列利用城市空地扩张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规划方法,最终得出了基于城市空地利用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7项基本原则:差异性、前瞻性、系统性、连通性、易达性、完整性、复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色基础设施 城市空地 里士满模式 系统性 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特性的城市老中心区更新研究--以西安明城区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汪亮 周妍琳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3-118,共6页
城市老中心区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特征与时代轨迹相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特性是城市老中心区更新的重要内容。探讨了目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和问题,以西安明城区为例,梳理分析了文化... 城市老中心区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特征与时代轨迹相结合,充分发掘文化特性是城市老中心区更新的重要内容。探讨了目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和问题,以西安明城区为例,梳理分析了文化特性在城市老中心区更新中解决现有不足的作用机制,同时结合城区内具体对象,阐释了文化特性在老城中心区更新中的节点秩序、环境场所、活力街巷三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特性 城市老中心区 更新 西安明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 被引量:19
11
作者 华晓宁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235-240,共6页
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新策略,分析了这些新策略的背景、发展、特征与例证.景观的场域性关注于整体景观的深层结构,其中建筑的形态来自于多重控制系统的复合叠加.对地表的操作主要来自于大地艺术的影响,其中包含... 针对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探讨了近年来出现的新策略,分析了这些新策略的背景、发展、特征与例证.景观的场域性关注于整体景观的深层结构,其中建筑的形态来自于多重控制系统的复合叠加.对地表的操作主要来自于大地艺术的影响,其中包含着屋顶/地表的互逆.原型形态基于集体无意识而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人工与自然的对比与张力.这些新的策略促进了当代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并提示走向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营造学的三位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景观 形态 整合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作设计 被引量:19
12
作者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简要论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构思及创作诸要素的匹配、整合,从历史环境以及现状环境着手。
关键词 纪念性建筑 纪念馆 建筑设计 环境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熟城市形态历史特征及其演变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建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4年第6期1-5,共5页
常熟是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和轨迹具有重要而典型的研究价值,本文论证了“自下而上”的渐进主义模式在前工业社会城市开发建设中的作用,形态演变规律和常熟古代城市建设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 城市发展 城市环境 历史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彦辉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90,共6页
封闭住区的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空间形象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综合阐述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而对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规划设... 封闭住区的蔓延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空间形象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综合阐述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现状问题和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因,进而对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空间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住区 内在机制 优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建筑师”制度:居住社区营造的新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彦辉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6-77,96,共3页
关键词 居住社区 规划设计 公共空间 社区建筑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级居住与宗法礼制──兼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8年第6期97-100,共4页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 初步总结了等级住居对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住居的作用方式;初步分析了作为等级居住进一步发展的宗法礼制对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说明了宗法礼制与建筑的通用性之间的关联性,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城市、聚落和建筑的某些基本特征,有利于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传统建筑 等级居住 宗法礼制 通用式设计 建筑特征 建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建筑风格的新创造 被引量:7
17
作者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6年第6期1-8,共8页
建筑的地方风格在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组成了一个动态系统.
关键词 地方建筑 建筑风格 建筑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建筑 被引量:10
18
作者 华晓宁 《现代城市研究》 2005年第8期64-72,共9页
关注当代建筑实践中建筑形态对于大地形态的介入、回应、整合与重构。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对背景的分析和对手法与策略的归纳,本文提出使“地形建筑”成为景观的连续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地形 景观 大地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建筑 被引量:3
19
作者 齐康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74-376,共3页
主要阐述建筑设计中受“地区”影响和启发的观点 .首先从人类历史和城市的角度讨论了地区建筑的价值观 ,主张各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应该在建筑中加以反映 ,并指出这受城市管理者观念的影响 .总结了笔者建筑创作生涯中地区建筑... 主要阐述建筑设计中受“地区”影响和启发的观点 .首先从人类历史和城市的角度讨论了地区建筑的价值观 ,主张各地区间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应该在建筑中加以反映 ,并指出这受城市管理者观念的影响 .总结了笔者建筑创作生涯中地区建筑理念与作品的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建筑 地区 城市 经济 文化 观念 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风景 被引量:6
20
作者 齐康 《中国园林》 2008年第10期62-63,共2页
建筑是人类安居生存、生活、工作的场所,人造的具有美感的表现。建筑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最具表现的历史见证,它给人们以记忆、情感、智慧的见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的更新。建筑本身是一种景,客观、主观上供人... 建筑是人类安居生存、生活、工作的场所,人造的具有美感的表现。建筑是人类历史进程的最具表现的历史见证,它给人们以记忆、情感、智慧的见证。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建筑的更新。建筑本身是一种景,客观、主观上供人欣赏观看。建筑,建筑群,城市是人类的聚居(Human Settlement)。它构成了一种有地区特点的人造环境,人造的融合在自然的环境中,不断改变人们对整体环境的感受,人们又评价出“真”“善”“美”或“假”“恶”“丑”,互相比较,或各相参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群 人造环境 风景 历史进程 整体环境 人类 安居 场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