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变求变,促进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提质增效——东南大学自命题科目网上评卷探索与实践
1
作者 薛广芝 耿有权 +2 位作者 况迎辉 刘歆睿 党珂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22,共6页
分析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自命题科目评卷现状和突出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贯彻以生为本、全过程管理和运用信息技术三原则,基于东南大学的实践探索,设计“五环九措”网上评卷机制,构建系统、完整、可操作和可检测的工作体系,助... 分析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自命题科目评卷现状和突出问题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贯彻以生为本、全过程管理和运用信息技术三原则,基于东南大学的实践探索,设计“五环九措”网上评卷机制,构建系统、完整、可操作和可检测的工作体系,助力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自命题科目网上评卷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考试招生 自命题科目 网上评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科学的方法培养未来的科学人才——美国大学理科教学“学习循环模式”的实施及其启示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平 邱文教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10期93-95,40,共4页
传统的理科教学多采用讲授法,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提倡使用“学习循环模式”。美国大学理科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表明,“学习循环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理... 传统的理科教学多采用讲授法,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发展。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研究提倡使用“学习循环模式”。美国大学理科新教学方式的实践表明,“学习循环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本文介绍了美国大学理科教学的现状、新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以及对我国大学理科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科课程 传统教学 探究式教学 学习循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高校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基于N大学师生访谈的质性研究
3
作者 黄舒蕾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49-53,共5页
基于对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教育机构人员(包括行政管理教师、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资源共享理论,探究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生成原因与对策。研究发现,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中,教育管理制度有待完... 基于对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教育机构人员(包括行政管理教师、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资源共享理论,探究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存在的问题、生成原因与对策。研究发现,N大学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中,教育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师资团队建设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深入。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双一流”高校在进行跨地域研究生培养管理时,应明确定位提高自主权,集聚育人引进本地人才,校地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守正创新建设特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高校 跨地域研究生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将脑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教育实践? 被引量:7
4
作者 禹东川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0,共4页
神经教育学将脑科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转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有利于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在实践中,神经教育学研究通过在学校建立评测实验室,构建以神经生化检测分析、生理信号检测与分析、行为分析三大数... 神经教育学将脑科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转化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有利于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在实践中,神经教育学研究通过在学校建立评测实验室,构建以神经生化检测分析、生理信号检测与分析、行为分析三大数据采集技术为基础的脑智发展评估平台,获取学生关键能力评估数据、学生课堂行为数据、学习过程性评价数据,建立学生个性化发展数据库和评估模型,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基于实证的教育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教育学 脑科学 脑智发展评估 关键脑智 神经生化检测分析 生理信号检测与分析 行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跨学科人才?——以哈佛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耿有权 张译丹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105,共8页
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是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措施.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该校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从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开始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和... 跨学科或学科交叉是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重要途径,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措施.哈佛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该校以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引,从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开始着力培养学生跨学科意识和能力,教育效果显著.以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培养为例,对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理念、通识教育及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学位授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规律和特点,期望对我国“双一流”大学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佛大学 跨学科人才培养 本科生培养 生物医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关于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的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烨 叶明 《外国中小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7-60,65,共5页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力图深入了解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本文着重探讨各学者对DAST这一重要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分析比较科学家形象研究在性别、种族、年龄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并对能改变学生对科... 在过去的五十年里,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力图深入了解学生眼中的科学家形象。本文着重探讨各学者对DAST这一重要研究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分析比较科学家形象研究在性别、种族、年龄三个方面的差异性,并对能改变学生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形象 刻板印象 DAST 科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视脑科学与教育研究中的“神经神话” 被引量:2
7
作者 李烨 叶明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27,共4页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在解释和应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时,出现了许多偏差或歪曲,即"神经神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神经神话"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其形成原因也...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科学和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但在解释和应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时,出现了许多偏差或歪曲,即"神经神话"。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神经神话"不仅具有多方面的来源和传播渠道,其形成原因也非常复杂,主要与对脑科学研究成果的非科学还原和实证教育研究文化的影响有关。"神经神话"对于脑科学与教育研究的进步,教育政策制定以及教育实践的开展一方面具有负面的影响,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又具有其积极的意义,"神经神话"已成为脑科学与教育研究中一个必将长期存在且难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科学 神经神话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思维导向的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顾茜 夏小俊 柏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54-59,共6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工程思维的内涵与要素,探讨通过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可行性,从需求分析、... 随着世界范围内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工程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工程思维的内涵与要素,探讨通过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可行性,从需求分析、主题和目标确立、课程任务和活动设计、课程评价设计等角度出发,构建工程思维导向的科学跨学科主题课程设计路径,为相关方向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思维 小学科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 课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伦多大学“教育领导与政策”专业博士培养经验与启示 被引量:1
9
作者 肖中亿 耿有权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3-67,共5页
为促进我国教育博士学位的建设与发展,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博士项目在培养目标、考核招生、课程设置、交流指导、实践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教育博士... 为促进我国教育博士学位的建设与发展,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育领导与政策教育博士项目在培养目标、考核招生、课程设置、交流指导、实践训练、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我国教育博士办学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启示与思考:重点突出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入学申请考核力度,建立健全中期考核制度;开设跨学科专业,加强方法训练,控制授课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教育博士 培养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息态下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及其差异的fMRI研究 被引量:29
10
作者 王丽 姚志剑 +5 位作者 滕皋军 卢青 刘海燕 曹燕翔 李宗鸿 刘文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静息态下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特点及其差异。方法:男女抑郁患者各11例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与患者匹配的健康对照22例参加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男抑郁组较男对照组右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楔前叶、右前扣带回... 目的:探讨静息态下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特点及其差异。方法:男女抑郁患者各11例及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均与患者匹配的健康对照22例参加静息态fMRI扫描。结果:男抑郁组较男对照组右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左楔前叶、右前扣带回背侧、左后扣带回、右海马旁回及右尾状核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值≥10,P<0.005)。女抑郁组较女对照组右额中回、左额下回、右后扣带回及左尾状核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男抑郁组较女抑郁组左顶下小叶、右颞上回、右颞中回区域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而女抑郁组未显示较男抑郁组局部一致性的增高;女对照组较男对照组左尾状核局部一致性增高(K≥10,P<0.005),而男对照组未显示较女对照组局部一致性的增高。结论:进一步支持了既往提出的抑郁症存在的病理神经环路(边缘-皮层-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的假说,并认为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的脑功能具有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性别差异 静息态 局部一致性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抑郁症患者额叶灰质密度与认知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刘海燕 姚志剑 +4 位作者 卢青 王丽 肖朝勇 张宁 滕皋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63-466,共4页
目的探讨女性抑郁症患者额叶灰质密度与执行功能及相互间关系。方法30例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首发14例,复发16例)及16名女性正常对照,均行三维核磁共振(3D)扫描和认知功能测试。结果多重两两组间比较显示,首发组较正常组及复发组额叶灰... 目的探讨女性抑郁症患者额叶灰质密度与执行功能及相互间关系。方法30例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首发14例,复发16例)及16名女性正常对照,均行三维核磁共振(3D)扫描和认知功能测试。结果多重两两组间比较显示,首发组较正常组及复发组额叶灰质密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组左额上(P=0.03)、右额上(P=0.02)及右额中(P=0.02)的灰质密度较正常组降低。复发组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完成分类数、错误应答数和持续性错误数、数字广度及数字符号成绩均差于正常组(F为3.81~11.18,P均小于0.05),其右额下的灰质密度与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负相关(r=-0.51,P<0.05;r=-0.53,P<0.05)。结论复发抑郁症患者存在额叶结构和神经认知的改变,结构改变与认知损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额叶 灰质密度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的fMRI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姚志剑 杜经纶 +7 位作者 谢世平 卢青 曹燕翔 王丽 刘海燕 刘文 张宁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58-264,共7页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设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汉族女性抑郁症患者明确和不明确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方法:以15例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为病例组(抑郁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在明确和不明确识别... 目的:利用事件相关设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汉族女性抑郁症患者明确和不明确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神经基础。方法:以15例女性重性抑郁症患者为病例组(抑郁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利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在明确和不明确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时激活脑区的差异,设对比有差异(P<0.001,未校正)的体素范围(K值)≥10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在明确识别动态喜悦表情时右枕中回、右顶下小叶、左中央后回、右中央前回、右楔前叶活动增高,而右顶上小叶、左顶上小叶等区域活动降低;抑郁组在不明确识别动态喜悦表情时右顶下小叶活动增高,而右楔叶、右中央后回、左顶上小叶等区域活动降低。(2)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在明确识别动态悲伤表情时右枕中回、左中央后回、左楔前叶活动增高,而左额中回活动降低;抑郁组在不明确识别动态悲伤表情时左梭状回、右中央前回、右楔前叶、左颞上回、左缘上回、边缘叶(两侧海马旁回、左后扣带回)、皮质下区以及中脑等区域活动增高,而右中央后回、颞叶等区域活动降低。结论: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在识别喜悦情绪时,与情绪产生的相关脑区活动无明显差异,脑区激活的主要差异表现为明确状态下感知面部运动能力降低,而在不明确状态时却增强;而患者在识别悲伤表情时都表现为情绪产生相关脑区活动增强,而情绪调节相关脑区活动减弱,这种异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不明确条件下)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面部动态表情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明确识别 不明确识别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fMRI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方林 曹栋 +3 位作者 谢世平 姚志剑 康冰 卢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自发神经元活动特征。方法采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13例首次发病且未用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3名年龄...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探讨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局部自发神经元活动特征。方法采用3.0T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测13例首次发病且未用药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3名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健康男性静息状态下全脑的活动情况。使用SPM8、REST软件结合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对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ReHo降低的脑区为右侧额上回和左侧丘脑,ReHo增高的脑区是右侧颞中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中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静息态额叶、颞叶、丘脑功能活动局部一致性异常,ReHo异常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精神分裂症病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 功能磁共振成像 静息状态 局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抑郁症症状缓解前后海马局部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丽 姚志剑 +3 位作者 卢青 刘海燕 陈景旭 卞清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4-267,共4页
目的观察静息态下发作期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功能,以及其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达临床痊愈后的变化。方法对20例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总分>35分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达临床痊愈(HAMD24减分率≥75%)后进行静息态fMR... 目的观察静息态下发作期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海马功能,以及其在抗抑郁药物治疗达临床痊愈后的变化。方法对20例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总分>35分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在治疗前、治疗8周达临床痊愈(HAMD24减分率≥75%)后进行静息态fMRI扫描,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匹配的20名正常人做对照组。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作为海马功能的测量指标。结果治疗前患者组较正常对照组左海马ReHo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左海马ReHo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正常对照组中每两组间右海马ReHo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抑郁症患者海马功能受损,存在侧化现象,经短期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达临床痊愈后,这种损伤未见有效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 抗抑郁药物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性抑郁症脑白质性别差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姚志剑 刘海燕 +5 位作者 滕皋军 卢青 王丽 曹燕翔 刘文 张宁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24例重性抑郁症患者(男15例,女9例)及30名正常对照(男11名,女19名)均经常规核磁共振(MRI)和DTI扫描,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技术对各组间DTI数据进行比...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纤维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24例重性抑郁症患者(男15例,女9例)及30名正常对照(男11名,女19名)均经常规核磁共振(MRI)和DTI扫描,基于像素的全脑分析技术对各组间DTI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男性患者左额中回、右颞叶回下、左梭状回、楔前叶及右顶叶回下等区域各向异性值(faraction anistropy,FA)低于男性正常对照(P<0.001);女性患者在右额上回、额叶回下、颞叶回下、左颞上回及右后扣带回等白质区域的FA值低于女性正常对照(P<0.001)。②女性患者在右顶叶回下、左中央前回、右颞中回及右扣带回白质区域的FA值低于男性患者(P<0.001);女性正常对照仅在左边缘叶下回及左枕叶中回的区域的FA值低于男性正常对照(P<0.001)。结论男女抑郁症患者均存在脑白质异常区域,且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弥散张量成像 白质纤维 各向异性值 性别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治疗前后脑白质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刘海燕 姚志剑 +5 位作者 滕皋军 卢青 王丽 曹燕翔 刘文 张宁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纤维及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对11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 目的:探讨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白质纤维及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对11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周评定24项汉密尔顿量表(HAMD24)、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韦氏记忆量表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并与11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1)抑郁组治疗后的WCST成绩(完成分类数:4.0±2.1、应答错误数:43.2±18.8、持续性错误数:22.8±16.0)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6±1.6、67.9±20.0、51.5±24.8,P=0.001、0.000、0.003),而瞬时记忆力(顺背及倒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AMD总分治疗后低于治疗前(16±14/54±13,t=6.60,P<0.001);治疗后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WCST和记忆力得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2)治疗后抑郁组在右额叶下(26;13;-11,52像素)及左胼胝体区(-8;26;-1,48像素)白质的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较疗前升高,但同健康对照组相比,左颞叶下(-32;-52;15,34像素)、右扣带回(18;-25;28,118像素)及右脑岛叶(32;-4;17,39像素)区域白质的FA值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降低(JP<0.001,像素>30)。结论:抑郁症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脑白质纤维亦有一定的恢复,但同正常人相比,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白质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障碍 抑郁症 治疗前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静息态下注意网络功能连接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韩颖琳 姚志剑 +3 位作者 王丽 卢青 刘海燕 滕皋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46-550,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静息态下抑郁症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方法:2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单相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SM-IV)重性抑郁诊断...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静息态下抑郁症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方法:2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单相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SM-IV)重性抑郁诊断标准抑郁症住院患者及25名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参与了静息态fMRI扫描。分别分析抑郁症患者前、后注意网络内区域相互之间低频fMRI信号波动的相关性,以观察抑郁症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双侧前扣带回与丘脑[左侧Z分:(0.58±0.10)vs.(0.64±0.06),P=0.012;右侧Z分:(0.53±0.13)vs.(0.61±0.13),P=0.025]、双侧基底神经节与丘脑[左侧Z分:(0.66±0.07)vs.(0.70±0.05),P=0.043,右侧Z分:(0.64±0.07)vs.(0.71±0.07),P=0.002]、左侧额叶皮层与前扣带回[Z分:(0.51±0.16)vs.(0.63±0.12),P=0.003]、左侧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Z分:(0.59±0.07)vs.(0.65±0.11),P=0.029]、右侧辅助运动区与基底神经节[Z分:(0.57±0.11)vs.(0.64±0.11),P=0.024]、右侧前扣带回与辅助运动区[Z分:(0.54±0.10)vs.(0.61±0.11),P=0.043]、右侧额叶皮层与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减低[Z分:(0.64±0.10)vs.(0.70±0.10),P=0.028]。结论:静息态抑郁症患者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注意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 注意网络 功能连接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试焦虑简表在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 被引量:13
18
作者 董云英 周仁来 +2 位作者 高鑫 焦锋 郭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72-876,共5页
目的: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I)简表,并验证其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方便选取8所高校的467名学生,用TAI简表、TAI、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施测,进行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并检验发散效度、会聚效度和结构... 目的:引入考试焦虑量表(TAI)简表,并验证其在大学生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方便选取8所高校的467名学生,用TAI简表、TAI、考试焦虑量表(TAS)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施测,进行项目分析,内部一致性检验,并检验发散效度、会聚效度和结构效度。间隔1周后,对受试(n=402)再次施测TAI简表,以检验重测信度。结果:中文版TAI简表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在0.71~0.80之间(均P<0.001),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81,间隔1周的重测信度为0.81(P<0.001)。TAI简表和TAS、TAI总分相关为0.76和0.93(P<0.001),与TAI的担忧和情绪性分量表分的相关为0.87和0.88(P<0.001),与STAI的特质问卷得分的相关为0.58(P<0.001)。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出一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解释了项目58.9%的变异,因子负荷介于0.65~0.83之间。结论:中文版考试焦虑简表信、效度较高,在国内大学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试焦虑量表 信度 效度 简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金华 柯晓燕 +3 位作者 曾美惠 邹冰 杭跃跃 张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919-920,共2页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门诊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进行评估,以发育性运动协调问卷(DCDQ)评定发育性运动协调问题。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DCDQ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差别具有显著性意...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门诊的60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进行评估,以发育性运动协调问卷(DCDQ)评定发育性运动协调问题。结果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DCDQ得分低于正常儿童,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中20·0%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33·3%为可疑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其中25·0%的注意缺陷型、20·0%的多动-冲动型和22·2%的混合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同时存在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的共病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密切相关,且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三种亚型与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均存在共病,这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精神病学 神经心理评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抑制功能的脑近红外成像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苏艳丽 柯晓燕 +5 位作者 潘恒足 杨宏宇 洪珊珊 杭跃跃 肖婷 储康康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0-45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是否存在抑制功能缺陷。方法:运用反应/不反应任务对33名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男性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和19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抑制功能测试,同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是否存在抑制功能缺陷。方法:运用反应/不反应任务对33名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男性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和19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抑制功能测试,同时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技术(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测量并比较两组儿童在执行抑制任务时大脑前额叶的含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运用多变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在执行不反应任务中的误按数[(6.03±4.82)vs.(2.84±1.61)]及平均反应时[(564.55±124.90)msvs.(473.63±45.63)ms]均高于对照组(P<0.05)。控制智商因素后,两组的平均反应时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NIRS显示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执行抑制任务时的右侧前额叶含氧血红蛋白激活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0.34±0.45)10-2×a.uvs.(0.15±0.69)10-2×a.u],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障碍儿童存在抑制功能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障碍 儿童 反应抑制 近红外光学成像 前额叶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