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植被三维点云数据的小型景观空间微气候分析方法探究——以东南大学梅庵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成实 李翔宇 +1 位作者 张潇涵 汪瑞军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8-103,共6页
在“碳中和”背景下,微气候研究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过往研究表明,植被是影响景观空间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以往微气候研究及模拟过程中,植被要素因其自身形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被精准量化,造成现状植被与模拟软件中的植被形态存在偏... 在“碳中和”背景下,微气候研究愈发引起学界关注。过往研究表明,植被是影响景观空间微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以往微气候研究及模拟过程中,植被要素因其自身形态的复杂性往往无法被精准量化,造成现状植被与模拟软件中的植被形态存在偏差,导致最终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所降低。故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植被建模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即利用现状植被三维点云模型辅助在Envi-met软件中精确建模,以提高景观微气候模拟研究结果的精准度。选取东南大学梅庵周边景观空间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分析方法予以运用,在验证分析方法可行性的同时,以实测数据为参照,综合比较点云植被模型与Envi-met自带植被模型在计算结果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植被点云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尤其体现在风速测算上。该方法也可为后续微气候模拟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植被 三维点云数据 微气候分析 Envi-me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的城市滨水界面形态评价与分析模型构建——以南京青奥片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成实 郎蕾洁 杨翔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8,共9页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 【目的】滨水城市空间因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形态特征,成为彰显城市特色风貌、品质及美好人居环境的重要空间载体之一。滨水界面是滨水空间塑造的重要核心对象,尤其在存量更新背景下,贴近人群视觉关注方式的动态视觉评价有助于从公众视觉需求角度厘清公众对滨水空间及滨水界面的品质诉求。【方法】以南京河西滨江青奥片区为例,借助倾斜摄影测量、实景数据影像采集、城市滨水界面形态分析、眼动仪生理眼动指标监测等技术方法,建构“关注度-界面”的关联机制,厘清不同运动方式下游览者的视觉关注特征与滨水界面形态各项指标的相关性与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滨水空间游览者的视觉关注度受建筑占空度、界面层次数量、轮廓起伏频率与轮廓起伏频度的正向影响;在不同运动方式下“关注度-界面”的指标关联情况各异。【结论】完成对城市滨水界面形态与人群动态视觉关注度关联机制的建构,可强化城市滨水界面对人群的有序引导,并为相关空间布局和规划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水空间 空间形态评价 动态感知分析 数字景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ylogic平台的社区公园人群多时空行为活动特征模拟方法及应用——以511社区公园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成实 张敦松 张潇涵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1,共7页
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进程中,社区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其制定开放策略、优化空间形态和丰富人群绿地活动方式是塑造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关键。过往研究持续聚焦于人群行为特征与风景园林空间形态布局间的关联性,但既有研究在人... 在城市存量空间更新的进程中,社区公园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对其制定开放策略、优化空间形态和丰富人群绿地活动方式是塑造高品质城市环境的关键。过往研究持续聚焦于人群行为特征与风景园林空间形态布局间的关联性,但既有研究在人群绿地行为的数据获取、分析及模拟方面还存在方法层面的局限。引入Anylogic平台中的社会力模型,基于社区娱乐和游戏观察系统(SOPARC)等相关理论,结合人群绿地行为特征提出了社区公园人群行为分析技术框架并构建起“空间布局-绿地行为”分析模型,该方法涵盖“行为特征识别-模型构建-多时空预测”3个关键步骤,旨在实现对社区公园人群行为的精确模拟与预测。以南京511公园为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在分析及实操层面的有效性及运用潜力,以期为后续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决策提供新的量化分析途径,进而提升绿地空间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化景观 人群活动行为 模拟仿真 社区公园 多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视野下老年友好型绿地研究热点及关键方法探析与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郎蕾洁 成实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 【目的】全球老龄化背景下,中小型、碎片化绿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老年友好型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方法】纵观全球视野下2000年以来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流变,以检索出的8156篇相关研究文献为基础,将研究发展历程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对研究的全球分布特征进行详细探讨,并基于148篇精选文献进行研究热点议题和研究方法转变的探析。【结果】老年友好型绿地是应时应策的必要发展方向,空间载体逐渐多元化;研究热点涉及空间及人群2个层面,从早期理论框架搭建到近期绿地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方法包括空间物理特征评价、人群使用感知评价和混合研究评价,在空间层面由微观转向宏观的多层次方法发展,在人群层面从传统量表转向新兴科学量化监测手段。【结论】未来应在绿地设计实践全流程中运用老年友好型理念,并对整体视角下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综合评价,采取基于多元议题、多样目标的新兴技术方法,形成更适合中国的评估及优化方法,以有效地引领并指导中国老年友好型绿地的研究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积极老龄化 老年友好型城市 空间评价 老年人群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探索——以南京市滨江型公共空间为例 被引量:16
5
作者 成实 王建国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7-62,共6页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 视觉评价研究作为城市研究及实践过程中反应公众环境偏好程度的主要手段,有助于全方位地评价、管控并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形态。过往的视觉研究多聚焦于静态视点的分析评价,缺少对于人群不同观景行为方式动态视觉感知的充分考量。延续"景-观"互动的双向规划理念,提出动态观览评价的视觉景观研究新方法,并结合南京滨江型公共空间的实例研究对评价方法加以验证,试图丰富既有视觉景观评价体系,为后续城市形态量化及视觉评价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互动 动态观览评价 视觉景观研究 数字景观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 被引量:47
6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成玉宁 《风景园林》 2021年第1期46-52,共7页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有效解决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呈现出愈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将现阶段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归纳为:生态与形态的协同、人群需求的满足、设计与实践的革新。为寻求出解决上述核心科学问题的对应数字景观技术手段,首先,以Web of Science中2010—2020年发表的5328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知识图谱计算工具Citespace软件展开定量研究;其次,结合文献研究的方式,理清全球范围内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方向及新兴技术手段,并探讨新兴的数字景观技术在解决现阶段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相关问题时的具体作用;最终,提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方法融合以及“全流程、精准化”的设计实践协同,将是数字景观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领域的未来发展应用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CITESPACE 运用策略 生态形态 公众需求 设计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DAR点云的景观空间“绿视率”量化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成实 张冠亭 +1 位作者 张潇涵 刘奕秋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19,共8页
LiDAR点云在景观空间定量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运用多局限于景观空间的信息采集,为探讨如何基于LiDAR点云数据展开景观空间的相关形态量化分析,选取了过往研究中多局限于二维图像分析的"绿视率"指标进行具体分析讨论... LiDAR点云在景观空间定量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运用多局限于景观空间的信息采集,为探讨如何基于LiDAR点云数据展开景观空间的相关形态量化分析,选取了过往研究中多局限于二维图像分析的"绿视率"指标进行具体分析讨论,将其量化分析方法归为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建模、分析4个主要环节。以南京河西某住区绿地为研究案例,选取其中4处具有典型差异的空间节点对基于LiDAR点云数据的"绿视率"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发现该方法具有"分析高效性""数据全面性""结果准确性"3个方面的突出优势及运用价值,对后续风景园林领域研究与实践的高质量、精细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三维点云数据 绿视率 空间量化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辅助下的风景园林:2000—2020年中国数字景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谢华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0-85,共6页
当下,“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风景园林领域中辅助景观量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国近20年间“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检索出的中国知网收录的15177篇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文本数据内在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将“数字景观... 当下,“数字景观技术”已成为风景园林领域中辅助景观量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中国近20年间“数字景观技术”的发展历程,以检索出的中国知网收录的15177篇相关研究论文为基础,对文本数据内在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将“数字景观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总结为兴起期、平稳期和蓬勃期3个阶段,由此对“数字景观技术”研究的区位拓展特征、所适用的热点议题,以及研究发展态势3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由此总结出我国“数字景观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与发展规律。(1)研究发展途径:网状发展结构,院校间协同联动,跨学科趋势明显;(2)研究关注热点:多元议题共生,战略规划引领,化解特定地域问题;(3)研究发展态势:持续迅猛前行,结合科技革新,应对阶段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数字景观技术 发展历程 研究热点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观山体验为导向的山地丘陵型城市公共空间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3
9
作者 成实 苏子玥 张冠亭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0-65,共6页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 中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评估方法及设计需求也愈发精细化。针对山地丘陵型城市而言,自然山体往往是其城市公共空间塑造及管控的重要参照,通常以人群视觉感知作为评价管控的主要参照之一。过往对于公共空间与自然山体视觉关联的研究多聚焦于通视分析,缺乏人群视觉关注机制的分析解读。为拓展传统分析方法的维度,提出了人群在公共空间中对于自然山体的3个视觉诉求:可视、可感、可知,以及对应的定量分析指标:通视程度、可视山体数量、视觉吸引程度。借助ArcGIS及眼动生理数据监测等分析手段形成了完善的评价方法,以典型山地丘陵型城市南京为例,对所拟定的评价方法予以运用及修正,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南京主城范围内高质量的观山公共空间分为风景游憩空间、门户节点空间、慢行交通设施沿线绿地、社区公园等小微型绿地4种类型,再结合现状挑战对各类观山空间提出对应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视觉景观 视觉分析 城市山体 公共空间 空间量化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多维形态特征量化方法研究——以南京滨江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成实 王一婧 程子倩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5,共6页
目前中国大量滨江城市逐渐从沿江发展转变为跨江发展,因此其两岸的滨江空间建设及品质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为实现高品质的滨江空间营造,需形成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空间形态调研、评估方法,鉴于过往对空间形态的调研及评估仍以定性分析为... 目前中国大量滨江城市逐渐从沿江发展转变为跨江发展,因此其两岸的滨江空间建设及品质提升显得愈发重要。为实现高品质的滨江空间营造,需形成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空间形态调研、评估方法,鉴于过往对空间形态的调研及评估仍以定性分析为主,而近期对于倾斜摄影技术的运用仍多停留于空间信息采集。尝试建构起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高精度量化路径,借助起伏频率等8项关键形态指标以全方面记录滨江形态变化,并选取南京为研究案例,对基于倾斜摄影模型的滨江空间形态量化方法加以运用,计算出各维度形态变化特征的同时,结合现状调研挖掘其形态变化动因,以期为滨江空间精细化营建及品质提升提供积极探索,并拓展既有空间形态量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滨江城市 空间形态 倾斜摄影技术 量化方法 数字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视状态下高层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特征与人群感知偏好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成实 张潇涵 +1 位作者 程子倩 张冠亭 《风景园林》 2023年第8期72-79,共8页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 【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景观技术 俯视偏好 高层住区 户外空间 绿化形态特征 三维点云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