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
作者 许平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80例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和导管留置舒适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75%(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为(2950.76±308.85)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4.36±336.27)元(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舒适度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25%(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提高了神经外科危重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治疗费用,提高导管留置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神经外科 危重患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
2
作者 沈建康 冯东侠 +7 位作者 赵卫国 卞留贯 张怡璐 周新民 成侃 孙青芳 高恒 徐卫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04-108,共5页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 目的探索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以提高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2001年12月施行手术治疗的168例颅底中线和旁中线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前颅底者64例、中颅底23例以及后颅底81例;中型(2~4cm)91例、大型(>4cm)77例。采用扩大前颅底入路、单侧额下入路、额下眶上匙孔入路、翼点入路、眶颧入路、眶颧颞极入路、岩骨联合入路、远外侧枕下入路及口-咽入路等9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法施行手术。结果168例颅底部肿瘤患者,138例(82.1%)全切除,其中脑膜瘤全切除率为88.8%(79/89)、神经鞘瘤83.3%(35/42)、脊索瘤31.3%(5/16)、斜坡胆脂瘤93.3%(14/15)以及其他肿瘤83.3%(5/6)。手术后恢复良好者153例(91.1%),中度致残包括手术后失明或持久性精神症状者11例,重残3例,死亡1例(0.6%)。手术后新产生脑神经功能障碍25例(14.9%),与入路有关的并发症4例(2.4%)。结论合适的颅底手术入路、精良的手术技巧和正确的手术策略可以改善手术显露,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肿瘤全切除率,降低手术死亡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入路 适应证 并发症 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被引量:12
3
作者 徐向东 徐伟东 +4 位作者 周新民 顾其方 那汉荣 高恒 冯东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870-871,共2页
目的总结治疗和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依据脑脊液WBC〉10×10^6/L,N〉0.90,或RBC/500-WBC〉10×10^6/L,脑脊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及临床症状诊断颅内感染。采用经验性用药,罗氏芬(进口头孢曲松钠... 目的总结治疗和预防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方法。方法依据脑脊液WBC〉10×10^6/L,N〉0.90,或RBC/500-WBC〉10×10^6/L,脑脊液标本细菌培养阳性及临床症状诊断颅内感染。采用经验性用药,罗氏芬(进口头孢曲松钠)4—6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30ml中静脉注射,1次/d。腰穿脑脊液检查白细胞无下降趋势或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则加用万古霉素1.0,2次/d;每日行1—2次腰穿,严重感染伴发热者给予地塞米松10—20mg,腰穿鞘内注入抗生素及腰大池持续引流;静脉滴注血浆等增加患者机体的抵抗力。结果105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疗效,无一例迁延为脑脓肿。结论静脉应用涵盖菌群广、效力强的罗氏芬和万古霉素,结合腰穿排放被污染的脑脊液,鞘内注射抗生素,支持治疗是治疗颅内感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新民 叶富华 +1 位作者 张云峰 高恒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3-207,共5页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8例)或血管内治疗(7例)后出现CVS 1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患者均进行全...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对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8例)或血管内治疗(7例)后出现CVS 1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5例患者均进行全脑DSA,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痉挛的动脉并灌注维拉帕米(11.1±3.4)mg,对照治疗前后全脑DSA表现,搜集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记录灌注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随访6个月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1)对15例患者共实施了20支动脉内的灌注治疗,灌注前后比较,DSA上CVS改善14例,无明显变化1例。(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脑血流速度(mBFV),由超选择灌注术治疗前的(181±4)cm/s降至治疗后1 h内的(126±4)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46,P<0.01),无一例发生使用微导管所导致的并发症。(3)灌注过程中监测患者右上臂血压,灌注开始时收缩压为(138±8)mmHg,灌注结束时为(135±10)mmHg,术后1 h为(137±7)mmHg;手术开始时心率为(83±6)次/min,手术结束时为(79±8)次/min,至术后1 h为(80±5)次/mi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6个月时的GOS评分:恢复良好9例,中度病残但能生活自理3例,重度病残生活不能自理3例。无一例植物生存或死亡。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维拉帕米,能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造成的CVS,同时对心率及血压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维拉帕米 动脉超选择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饲给药对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邬丹莲 陈志高 +1 位作者 窦文琴 姜志峰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8-260,共3页
目的研究鼻饲给药对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检测住院患者血丙戊酸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血丙戊酸浓度的影响。结果丙戊酸钠鼻饲给药严重影响血液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和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例显著低... 目的研究鼻饲给药对血清丙戊酸浓度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检测住院患者血丙戊酸浓度,研究不同给药方式对血丙戊酸浓度的影响。结果丙戊酸钠鼻饲给药严重影响血液药物浓度,其血药浓度和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比例显著低于口服给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丙戊酸钠鼻饲患者多次测血药浓度,均低于有效血药浓度,改为口服给药后,血药浓度上升。结论鼻饲给予患者等量丙戊酸钠,与口服给药相比,无法达到口服给药同样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鼻饲 血液药物浓度 给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手术夹闭的指导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则君 孟宪平 +4 位作者 冯东侠 朱建新 骆柏清 周新民 叶富华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研究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血管内窥镜(VE)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 目的:研究CTA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血管内窥镜(VE)等方法进行图像重组,多角度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大小、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周边血管及骨质的关系,并在CT工作站上模拟手术入路,以指导手术的进行。结果:手术共证实38处动脉瘤,CTA检出37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97.4%。另外,CTA检出动脉瘤内血栓9例(9/9),穿支血管6例(6/8)。术前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载瘤动脉及与颅骨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结论:CTA对颅内动脉瘤急性期手术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性脑血管病致出血性脑梗死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叶富华 张云峰 +4 位作者 徐向东 吴晓峰 何佳 吴旻 高恒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增殖性脑血管病(cerebral proliferative angiopathy,CPA)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3.4%,临床表现复杂多变[1]。现报道CPA致出血性脑梗死1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患的认识。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因"言语不... 增殖性脑血管病(cerebral proliferative angiopathy,CPA)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畸形,发病率约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3.4%,临床表现复杂多变[1]。现报道CPA致出血性脑梗死1例,以提高临床对该疾患的认识。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因"言语不利3 d"于2019年4月3日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既往体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脑血管病 脑梗死 脑动静脉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