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介入化疗联合替吉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任冬青 高峰 +2 位作者 黄祥忠 沈炜 包凯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54-857,共4页
目的探索介入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介入治疗,化疗用药为5-Fu 0.5 g/m2,表柔比星40~60 mg,奥沙利铂130 mg/m2;观察组... 目的探索介入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临床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的进展期胃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单纯采用介入治疗,化疗用药为5-Fu 0.5 g/m2,表柔比星40~60 mg,奥沙利铂130 mg/m2;观察组(30例)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40~60 mg,2次/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安全性。结果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3.3%,观察组为8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化道不良反应,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介入联合口服替吉奥胶囊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疗效较好,不良反应率较低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介入化疗 替吉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黄祥忠 高峰 +2 位作者 沈炜 任冬青 韩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30-933,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或PTIBS,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其中高位梗阻19例,低位梗阻37例。梗阻原因包... 目的评价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BD)及胆管内支架植入术(PTIBS)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采取PTBD或PTIBS,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明确诊断,并确定梗阻部位,其中高位梗阻19例,低位梗阻37例。梗阻原因包括肝癌14例,胆管癌11例,胆囊癌5例,胃癌伴淋巴结转移14例,壶腹部占位1例,胰头癌11例。术中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方案。结果所有56例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行PTBD11例,PTIBS40例,PTBD并PTIBS5例。TBIL由术前(295.65±152.86)μmol/L降至术后(151.05±107.36)μmol/L(P<0.01)。术后感染对黄疸消退有影响(P<0.01)。梗阻部位与黄疸消退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安全有效,可明显减轻黄疸,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术 生物蛋白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脉灌注化疗联合不同化疗方法治疗进展期胃癌60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高峰 黄祥忠 +3 位作者 任冬青 沈炜 郭新春 包凯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7-85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途径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介入术中采用EOF方案(5-蛳 Fu 50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表柔比星40 - 60... 目的 探讨不同化疗途径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经胃镜检查及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胃腺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介入术中采用EOF方案(5-蛳 Fu 500 mg/m2,奥沙利铂130 mg/m2,表柔比星40 - 60 mg),A组在介入术后d 1 ~ 4经静脉使用CF(亚叶酸钙)150 mg/m2维持2 h,30 min后使用5?蛳 Fu 500 mg/m2 维持6 h,4周为1周期,B组术后口服替吉奥,40 ~ 60 mg,2次/d,d 8 ~ 21,休息1周,再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生存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2周期治疗。两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K?蛳 M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625)。结论 替吉奥口服化疗较之5?蛳 Fu全身静脉化疗联合介入治疗进展期胃癌安全性更高,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静脉化疗 口服化疗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 被引量:14
4
作者 黄祥忠 顾建平 +3 位作者 高峰 沈炜 任冬青 韩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166-168,共3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疗效。方法35例骨盆骨折伴大出血患者,其中车祸23例、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挤压伤3例。有合并伤18例。选择腹股沟区无血肿侧或血肿相对轻侧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入髂内动... 目的评价经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的疗效。方法35例骨盆骨折伴大出血患者,其中车祸23例、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4例、挤压伤3例。有合并伤18例。选择腹股沟区无血肿侧或血肿相对轻侧穿刺股动脉,将导管选择性地插入髂内动脉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超选择进入出血动脉分支;不能超选者,则于髂内动脉主干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至血流明显缓慢,再以直径5~8mm弹簧圈栓塞髂内动脉主干。对于骨盆双侧或中心部骨折者行双侧髂内动脉栓塞。结果35例患者造影均见有不同程度动脉痉挛,其中29例见对比剂外溢,呈斑片状或条状染色。栓塞后于患侧髂总或髂内动脉造影复查,对比剂外溢现象消失。35例患者血压均于术后2h内逐步平稳回升,24h内恢复至正常水平。1例出现拇趾远端皮肤轻度坏死。未出现与栓塞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措施简捷、微创、安全,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骨折 出血 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106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高福磊 黄祥忠 +4 位作者 王浩 王勇 朱光宇 陈荔 郭金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50-1255,共6页
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两所医院确诊寡转移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纳入寡转移NSCLC患者106例,病灶336处,均经病理学证... 目的评估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两所医院确诊寡转移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纳入寡转移NSCLC患者106例,病灶336处,均经病理学证实,靶向驱动基因检测突变为阴性,无法或拒绝外科手术切除,无法耐受或拒绝常规外照射放疗,并且转移灶少于5个,无严重凝血功能障碍以及Karnofsky评分≥70,接受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1周内行CT检查,应用治疗计划系统(TPS)勾画出肿瘤靶区轮廓,确定粒子的数量、空间排布方式及植入针数目.所有病灶均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术后每2个月随访1次,评价指标包括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生活质量、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灶均成功接受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后2个月,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8例,病灶稳定40例,疾病进展25例,总体疾病控制率76.4%,术后4、6个月总体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2.0%、71.1%.治疗后2个月,KPS评分升高14例,稳定79例,减低13例,KPS评分未降低者所占比例为87.7%,术后4、6个月KPS评分未降低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2.0%、61.8%.中位随访时间为390(150~1210)d.随访终止时,死亡105例,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8%、2.6%,中位生存时间为333 d.没有出现治疗相关的死亡患者.粒子植入术后出现1级骨髓抑制患者8例(7.5%);1级恶心、呕吐患者4例(3.8%);1级乏力患者6例(5.7%);12例(11.3%)患者出现气胸,其中6例(5.7%)患者肺组织受压程度超过30%,经胸腔引流治疗后得以恢复;另6例气胸患者无明显症状,未予处理,1周后复查CT示气胸吸收.6例患者术后出现少量痰中带血,未予以处理,自行缓解.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寡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寡转移NSCLC是一种挽救性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寡转移 放射性 I粒子 近距离放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CT引导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峰 黄祥忠 +4 位作者 任冬青 沈炜 郭新春 高福磊 包凯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 目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微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接受微波治疗的临床或病理诊断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1个月行经皮微波消融(MWA)治疗.共消融56枚病灶,最大径〈3cm 43枚,3—5cm8枚,〉5cm5枚。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在传统穿刺基础上,先引入导管鞘,再经鞘管同轴送入微波针进行消融。采用传统微波针直接穿刺16例20枚病灶:导管鞘辅助穿刺25例36枚病灶。MWA治疗后1个月查增强MR评估疗效。结果41例患者成功完成TACE联合经皮MWA治疗。两种穿刺术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病灶最大径〈3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而病灶最大径3—5cm及〉5cm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种穿刺方法不同大小病灶1次穿刺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穿刺均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其中出血、血管瘘发生率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1),而针道转移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导管鞘辅助穿刺技术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原发性肝癌微波治疗中的穿刺次数,从而降低了出血、血管瘘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微波 CT引导 导管鞘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