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KG2D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抗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20
1
作者 何金媛 贾祝霞 +6 位作者 蔡晓辉 韩文敏 肖溶 马玲娣 卢绪章 周民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80-1384,共5页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用含有rhIL-2,抗CD3抗体,IFN-γ的培养液培养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的细胞亚群以及细胞表面NK... 本研究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CIK)通过NKG2D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机制。用含有rhIL-2,抗CD3抗体,IFN-γ的培养液培养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IK细胞的细胞亚群以及细胞表面NK细胞受体,同时检测血液肿瘤细胞株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水平。CAM标记靶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大部分CIK细胞为CD3+细胞(97.85±1.95%),CD3+CD8+细胞和CD3+CD56+细胞的比率较培养前明显升高(P<0.001;P=0.033);约86%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几乎不表达CD158a,CD158b和NCR受体;血液肿瘤细胞株U266、K562和Daudi均表达一定水平的NKG2D配体,CIK细胞对这3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均具有较高的杀伤作用,这种杀伤作用可以被抗NKG2D抗体部分抑制(U266 52.67±4.63%vs 32.67±4.81%,P=0.008;K562 71.67±4.91%vs 50.33±4.91%,P=0.007;Daudi 68.67±5.04 vs 52.67±2.60%,P=0.024)。结论:大多数的CIK细胞表达NKG2D受体,NKG2D受体和配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CIK细胞杀伤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KG2D受体 NKG2D配体 CIK细胞 血液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方法检测恶性血液病易感性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宝安 姜妮 +8 位作者 祭美菊 侯鹏 陆祖宏 高冲 丁家华 孙耘玉 王骏 程坚 赵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069-1073,共5页
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并用其检测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SNP位点检测,测序法对该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本研究探讨一种新型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方法,并用其检测恶性血液病遗传易感性。根据cDNA芯片原理制作一种目的基因芯片,利用双色荧光探针杂交进行SNP位点检测,测序法对该芯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以此对来自中国江苏地区的157例健康对照和127例恶性血液病患者(30例多发性骨髓瘤,2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7例慢性髓系白血病)的MTHFR基因C677T多态位点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为野生型、杂合型和突变型的叠加荧光分别显示为绿色、黄色和红色。测序结果与芯片结果吻合。677C和677T在病例和对照组的基因频率分别为58.7%、66.9%、41.3%和33.1%,差异有显著性(χ2=4.077,P=0.043)。677TT基因型发生MM相对风险明显增加(OR=4.21;95%CI=1.50-11.83;P=0.006)。结论本芯片检测方法准确、高通量且价格低廉,适用于大规模样本SNP调查;C677T多态改变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风险。677TT基因型是MM的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芯片 双色荧光杂交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扩增技术(NAT)在献血者血液初筛中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21
3
作者 蔡丽娜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1-1177,共7页
随着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输血传播疾病问题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针对输血传播疾病的初筛完全依赖于血清学试验,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使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以外,其他病毒的检测基本... 随着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输血传播疾病问题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针对输血传播疾病的初筛完全依赖于血清学试验,除了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使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检测以外,其他病毒的检测基本上都是检测抗体的方法。分子技术(如PCR)的出现,为提高献血者的血液初筛检出率,降低经血传播疾病这种风险提供了可能。本文对国内外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初筛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血液筛查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血液学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许佩佩 陈宝安 程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250-254,共5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SNP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它反映了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血液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个遗...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第3代分子遗传标志,SNP决定基因的功能单位和人群遗传变异的内在特征。它反映了个体表型、疾病易感性和对药物、环境因子反应的差异。血液肿瘤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涉及到多个遗传易感基因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其在血液肿瘤研究领域(致癌物质代谢酶基因的SNP、DNA修复基因的SNP、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SNP、药物代谢相关酶基因的SNP等)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血液肿瘤 遗传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艺琼 陈宝安 陈亚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3期810-815,共6页
近年来研究的一种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VX-680),是Aurora激酶A、B、C及BCR-ABL、FLT-3、JAK-2等多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它能阻断细胞生长周期,诱导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表明,MK-0457能有效对抗野生型和包括T315I在内的突变... 近年来研究的一种Aurora激酶抑制剂MK-0457(VX-680),是Aurora激酶A、B、C及BCR-ABL、FLT-3、JAK-2等多种激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它能阻断细胞生长周期,诱导人类多种肿瘤细胞凋亡。研究表明,MK-0457能有效对抗野生型和包括T315I在内的突变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并能抑制FLT-3、JAK-2及其突变型的活性;临床试验证实,它对治疗难治性及预后不良的慢性髓系白血病(CML)、Ph染色体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复发难治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JAK-2突变的骨髓增生性疾病(MPD)有效。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II期临床试验的进行,MK-0457将显示出对某些恶性血液病治疗的重大意义。本文就MK-0457的药理作用、临床试验及联合用药研究三个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K-0457 VX-680 AURORA激酶抑制剂 T315I BCR—ABL突变 恶性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电化学在检测恶性血液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玉洁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07-1610,共4页
血液性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护理。这类恶性血液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现有治疗手段中,低检出率和高复发率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提... 血液性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重要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公共健康护理。这类恶性血液性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威胁已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在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现有治疗手段中,低检出率和高复发率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如果能提高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检出率,则将能极大地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因此,针对恶性血液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针对肿瘤细胞和血液检测的生物电化学方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由于许多肿瘤细胞表面蛋白是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其数量和状态的变化以及各种电生理活动的变化,往往表明机体内有一些潜在的疾病。每个肿瘤细胞具有特定的内或外的生物标志物,以区别于正常细胞系,因此可以通过生物电化学技术检测它们的生物标志物。这为生物电化学检测肿瘤细胞活性、诊疗疾病和药物的筛选提供了极大的理论和实验支持。近几年来,随着生物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探针和电极技术、芯片实验室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细胞的生物电化学研究,特别是针对血液和细胞的检测和耐药性区分的发展。本文列举了几种重要的生物电化学技术的发展情况,重点评述了其在血液学领域里的研究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了其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性疾病 肿瘤细胞 生物电化学技术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联合屈洛昔芬逆转K562/ A02细胞耐药与诱导凋亡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周云 陈宝安 +5 位作者 董颖 张鹏 程坚 盛茗 王婷 高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21-323,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Tet)联合屈洛昔芬 (droloxifene ,DRL)对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的逆转作用与诱导凋亡有无相关性。采用AnnexinV PI法测定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Tet)联合屈洛昔芬 (droloxifene ,DRL)对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的逆转作用与诱导凋亡有无相关性。采用AnnexinV PI法测定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屈洛昔芬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发现 0 .6 2 μg ml汉防己甲素或 1.94 μg 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 6 2细胞 4 8小时后均可诱导一定比例的细胞凋亡 ,作用呈时间依赖性 ,两者联合应用作用增强。 0 .6 2 μg ml汉防己甲素或 1.94 μg ml屈洛昔芬单独作用于K5 6 2 A0 2细胞均不能诱导细胞凋亡 ,两者联合应用 72小时可诱导小部分细胞凋亡。结论 :汉防己甲素 ,屈洛昔芬逆转耐药的机理与诱导K5 6 2 A0 2细胞凋亡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性 汉防己甲素 屈洛昔芬 K562细胞 A02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13年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HCV、HIV感染情况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蔡丽娜 朱绍汶 +9 位作者 周春 王跃帮 蒋昵真 陈慧 汤心怡 王金花 陈显 胡文佳 陈炳为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9-1093,共5页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 本研究在于了解中国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HBV、HCV和HIV感染及分布情况,探讨本地区人群的传染病流行趋势,为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提供指导意见。将2010.6.10-2013.6.9三年间南京地区无偿献血者199777人次的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对三项阴性标本再采用NAT联合检测HBVDNA、HCV-RNA和HIV-RNA,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抗-HIV初筛反应性标本送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表明,3年中无偿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感染率分别为0.45%,0.28%,0.11%;NAT呈反应性为0.07%;确证抗-HIV阳性32例,其中男性30例(6例为再次献血者),女性2例;不确定3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经统计学处理证实,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HBsAg、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10.6.10-2013.6.9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抗-HCV、抗-HI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HBsAg、NAT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增加;抗-HCV、抗-HIV检测不合格率随年龄段增加而降低,重复献血者检测不合格率远远低于初次献血者,抗-HIV检测女性酶免检测阳性率高于男性,但确认阳性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应提高献血前的征询技巧,重视献血者的招募环节,重点加强初次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和评估,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巩固和发展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大力普及NAT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将有效地提高血液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艾滋病病毒 NAT检测 ELISA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内钙与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宝安 周云 +5 位作者 程坚 董颖 钱习军 盛茗 王婷 高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59-16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血病耐药细胞的发生及其逆转机制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 (daunomycin ,DNR)的细胞毒性 ,用Fura 2 /AM方法测定耐药细胞株K5 6 2 /A0 2及其敏感株K5 6 2的静息 [Ca2 +]i水平 ,并观...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血病耐药细胞的发生及其逆转机制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用甲基四唑蓝法(MTT)测定柔红霉素 (daunomycin ,DNR)的细胞毒性 ,用Fura 2 /AM方法测定耐药细胞株K5 6 2 /A0 2及其敏感株K5 6 2的静息 [Ca2 +]i水平 ,并观察了柔红霉素及耐药调节剂汉防己甲素 (Tetrandrine,Tet)、屈洛昔芬 (droloxifene,DRL)单独或联合应用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 :1μmol/LTet,5 μmol/LDRL均能增加DNR对耐药细胞系K5 6 2 /A0 2的细胞毒作用 ,IC50 (半数抑制量 )分别为 ( 7.2 8± 2 .0 6 ) μg/ml,( 7.5 8± 3.4 4 ) μg/ml,逆转倍数为 2 .94和 2 .82倍。两药联合作用明显增强 ,IC50 为 ( 1.6 6± 0 .4 1) μg/ml,逆转倍数达 12 .9倍。静息状态下K5 6 2 /A0 2细胞的游离钙离子浓度显著高于K5 6 2细胞。 1μmol/LTet,5 μmol/LDRL单独作用于K5 6 2 /A0 2细胞引起 [Ca2 +]i的明显升高 ,两者联合应用有拮抗作用。结论 :K5 6 2 /A0 2细胞内Ca2 +浓度的增高可能是导致其耐药的原因之一 ,但耐药调节剂Tet,DRL对耐药细胞 [C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I 多药耐药 汉防己甲素 屈洛昔芬 K562细胞 A0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伟 陈宝安 +6 位作者 鲍文 程坚 孙燕 成杰 张敏 张晓敏 陈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21-625,共5页
本研究探讨0.2MPa高压氧(HBO)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用定量q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BCL-2和BAXmRNA表达水平,运用caspase-8试剂... 本研究探讨0.2MPa高压氧(HBO)联合阿霉素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K562/A02细胞凋亡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细胞凋亡和caspase-3表达,用定量qReal-time PCR法检测HIF-1α、BCL-2和BAXmRNA表达水平,运用caspase-8试剂盒检测caspase-8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P-gp活性。结果表明: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凋亡率高于ADM组[(47.36±3.87)%vs(28.51±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HIF-1αmRNA、P-gp及BCL-2的蛋白水平低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2MPa HBO联合阿霉素组细胞的BAX、caspase-3及caspase-8蛋白活性均高于A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MPa HBO联合阿霉素可逆转耐药细胞株K562/A02对阿霉素的耐药,提高细胞凋亡率,其机制可能与HIF-1α下调P-gp和BCL-2的表达以及提高caspase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阿霉素 K562/A02细胞 多药耐药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清髓性骨髓移植诱导异基因受者小鼠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宝安 毕延智 +9 位作者 丁家华 张琰 高冲 孙耘玉 赵钢 王骏 程坚 孙雪梅 Michael Schmitt Hartmut Dhner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54-1057,共4页
本研究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耐受的机理。受鼠为雌性C57BL/6(H2b,B6)小鼠,于第0天接受60Coγ线全身照射(TBI),4小时内输注雄性BALB/c(H2d)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 本研究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IBMBMT)建立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耐受的机理。受鼠为雌性C57BL/6(H2b,B6)小鼠,于第0天接受60Coγ线全身照射(TBI),4小时内输注雄性BALB/c(H2d)小鼠来源的骨髓细胞(BMC),2天后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通过皮肤移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耐受状态,并通过体外过继转移实验、IL2逆转实验等探讨免疫耐受的机制。结果显示,经骨髓移植的B6小鼠对BALB/c小鼠的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时间(MST)>150天,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骨髓移植后第90天,受鼠(黑色)表型开始呈现供鼠(白色)颜色特征。MLR结果证明,B6小鼠获得供体特异性耐受,该耐受可以被IL2逆转且可被过继转移;所有受鼠均未出现GVHD表现。结论:非清髓预处理联合髓腔内骨髓移植可以有效地诱导异基因小鼠免疫耐受,克隆无能、抑制细胞存在及嵌合体产生均参与耐受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非清髓性骨髓移植 髓腔内骨髓移植 免疫耐受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君 陈宝安 +2 位作者 倪明 吴雪 丁家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1-1376,共6页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对2004年1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在本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108例受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allo-HSCT后及其随访期内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感染发生率、中位发生时间并分析移植后受者CMV感染的相关高危因素及CMV病死亡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纳入入选标准的108例alloHSCT受者,其CMV感染率为52.78%(57/108),首次检出CMV感染的中位时间为44(3-308)d,主要集中在移植后30-100 d;单因素分析显示,CMV感染的发生率与供受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配型、预处理方案中未使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nti-human thymus globulin,ATG)、移植后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等因素有关,与受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种类、原发疾病到移植间隔时间、原发疾病分级、干细胞来源、供者性别、供受者ABO血型是否相同及移植季节等因素均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和GVHD是CMV感染的高危因素。移植后因CMV病的死亡率为58.82%(10/17),其中CMV间质性肺炎(CMV-interstitial pneumonia,CMV-IP)死亡率最高,占CML病死亡病例的60%(6/10)。结论:CMV是allo-HSCT术后常见的感染病毒之一,移植时最好选择亲缘、HLA配型全相合的供者,在预处理方案中加用ATG,移植后将粒细胞缺乏时间控制在10 d以内以及预防GVHD的发生均有可能减少CMV感染发生率;积极加强CMV感染的抢先治疗有可能减少CMV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 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孝平 陈宝安 +3 位作者 葛峥 刘苒 马晓燕 高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1-717,共7页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15岁的61例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15岁的61例AL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与完全缓解率(CR)的关系。用COX回归进行与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疾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有关的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61例患者经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44例获得CR,总CR率72.13%。发病时年龄、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初诊时有无CNS-L、髓系抗原表达、Ph染色体情况等均是影响诱导缓解率的重要因素(P<0.05)。61例患者2年OS率为28.13%,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95%CI 9.58-12.42)。44例获得CR的患者中,2年OS率为39.57%,2年DFS率为34.29%。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初诊时WBC计数、诱导缓解是否达到CR、在CR后是否接受巩固治疗或异基因HSCT治疗,均为影响成人ALL的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时高龄(P=0.001)、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18)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27)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诱导化疗未达到CR(P=0.002)及CR后未进行巩固治疗(P=0.005)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化疗的CR率高,但总OS率低,争取CR及在CR后继续巩固维持治疗可提高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临床特征 疗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夏祖耀 杨惠娟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5-278,共4页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BD)以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活性增强及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功能受抑制致广泛骨质溶解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相关神经压迫症状等。MBD是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multiple myeloma bone disease,MBD)以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活性增强及成骨细胞(osteoblast,OB)功能受抑制致广泛骨质溶解为特征,临床表现为骨痛、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以及相关神经压迫症状等。MBD是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与疾病的预后密切相关,但其发病隐匿,误诊率较高,临床上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较差。本文通过对其发病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MB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骨病 发病机制 新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倪明 陈宝安 +3 位作者 何君 丁家华 程坚 赵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5-489,共5页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诊断IFI患者共计17例,其中临床诊断者13例,拟诊4例。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2 d(9-1931 d)。非感染组及感染组的非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2%、35.2%。根据单因素分析: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性别、原发病、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配型、Ⅱ-Ⅳ度a 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IFI,感染前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死亡。避免危险因素及回顾患IFI前30 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可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侵袭性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株HIF-1α和VEGF表达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飞 陈宝安 +16 位作者 程坚 许文林 王雪梅 丁家华 高冲 孙耘玉 王骏 赵刚 鲍文 宋慧慧 高峰 张伟 夏国华 裴孝平 吴玮玮 殷莉 单学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期74-78,共5页
本研究探讨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indazole(YC-1)对人急性白血病病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调节... 本研究探讨低氧诱导因子抑制剂3-(5′-hydroxymethyl-2′-furyl)-1-benzylindazole(YC-1)对人急性白血病病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血管内皮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调节及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应用DAPI染色检查凋亡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K562、U937、Jurkat白血病细胞株hif-1α和vegf mRNA表达以及YC-1对U937细胞hif-1α、vegf mRNA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YC-1对U937细胞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以及BAX、BCL-2、caspase-3蛋白变化,分析YC-1诱导U937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白血病细胞株均可见hif-1α和vegf mRNA表达。4μmol/L YC-1处理U937细胞(0、8、16和24小时)后,可见凋亡细胞出现的典型凋亡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细胞0、8、16和24小时凋亡率分别为(4.87±0.70)%、(27.27±2.00)%、(51.53±2.81)%及(60.5±3.20)%;vegf mRNA表达下调,而hif-1α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HIF-1α蛋白、VEGF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下调,而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AX/BCL-2比率升高并呈时间依赖性(r=0.973,p<0.01)。结论:3种白血病细胞株均显示hif-1α和vegf mRNA表达,YC-1可以抑制白血病细胞HIF-1α蛋白表达,进而下调VEGF,并通过上调BAX/BCL-2比率、caspase-3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低氧诱导因子1-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凋亡 YC-1 U93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口服铁螯合剂——地拉罗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婷 高冲 陈宝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359-1364,共6页
地拉罗司是一种新型口服铁螯合剂,它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能够常规使用的口服驱铁剂,获准在≥2岁、输血造成的慢性铁负荷过多的患者中使用,在欧洲它被推荐作为6岁以上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一线用药,国内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本文... 地拉罗司是一种新型口服铁螯合剂,它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能够常规使用的口服驱铁剂,获准在≥2岁、输血造成的慢性铁负荷过多的患者中使用,在欧洲它被推荐作为6岁以上地中海贫血铁过载患者的一线用药,国内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本文主要就近年来有关地拉罗司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进行介绍。Ⅱ、Ⅲ期临床试验及药代动力学研究均表明,地拉罗司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显著降低心脏、肝脏铁负荷,易于被患者接受。地拉罗司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及皮疹,但近年来报道了一些罕见不良反应事件,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针对特殊人群应谨慎用药。地拉罗司治疗适应证有所放宽,包括接受auto-SCT治疗的患者以及由Fanconi综合症所致的可逆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地拉罗司常用剂量并非绝对适用于每个患者,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病情及相关指标调整用药剂量;铁蛋白并不是一项唯一且可靠的监测铁螯合剂疗效及调整DFS剂量的指标。另外,本文还介绍了地拉罗司的一些新特性,例如抗真菌、抗细胞增殖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螯合剂 地拉罗司 铁过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联合柔红霉素对K562/A02细胞株P21蛋白和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宝安 李静 +8 位作者 程坚 高峰 吴亚男 朱敏生 丁家华 高冲 孙新臣 许文林 王雪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179-1182,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耐药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P糖蛋白(P-gp)及其基因的关系,为TET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K562/A02细... 本研究旨在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A02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及其逆转耐药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p21)、P糖蛋白(P-gp)及其基因的关系,为TET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理论基础。K562/A02细胞实验分组为:①单用柔红霉素(DNR)对照组;②DNR+TET0.5mg/L组;③DNR+TET1.0mg/L组;④DNR+TET2.0mg/L组。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实验各组K562/A02细胞P21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实验各组细胞P-gp的表达,采用半定量PCR(RT-PCR)测定细胞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K562/A02细胞中P21蛋白的表达随着TET浓度的增加而增强,P-gp蛋白的表达随着TET浓度的增加而减低。K562细胞中mdr1基因几乎无表达,K562/A02细胞中mdr1基因高表达,随着TET浓度的增加K562/A02细胞mdr1基因表达不断降低。结论:TET对K562/A02耐药具有逆转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其逆转耐药可能与其上调P21蛋白的表达、下调mdr1及P-gp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 汉防己甲素 柔红霉素 K562/A02细胞 P21蛋白 P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对化疗中造血干/祖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宝安 李翠萍 +2 位作者 周敏 高冲 丁家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03-806,共4页
为了评估氨磷汀 (amifostine ,AMF)在保护正常造血干 /祖细胞免受化疗药物依托泊甙 (etoposide ,VP 16)损伤方面的作用 ,将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新鲜和冻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和HL 60细胞 ,分别分为AMF +VP 16组、VP 16组、... 为了评估氨磷汀 (amifostine ,AMF)在保护正常造血干 /祖细胞免受化疗药物依托泊甙 (etoposide ,VP 16)损伤方面的作用 ,将脐血单个核细胞 (CBMNC)、新鲜和冻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PBSC)和HL 60细胞 ,分别分为AMF +VP 16组、VP 16组、AMF组和空白对照组 ,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活性 ,CFU GM集落培养计数 ,流式细胞术 (FCM)测定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 :在CBMNC、新鲜和冻存的PBSC样本中 ,AMF +VP 16组的存活率和集落形成能力较VP 16组显著提高 (P <0 .0 5 ) ;在CBMNC样本中 ,3种浓度的AMF组的集落形成能力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在HL 60细胞的样本中 ,AMF +VP 16组与VP 16组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AMF能保护正常造血干 /祖细胞免受化疗药物VP 16的损伤 ,并且不影响VP 16对HL 60细胞的杀伤效果 ,但是AMF不能直接促进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造血干/祖细胞 VP-16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l-1和Bax基因在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夏国华 陈宝安 +4 位作者 芦慧霞 邵泽叶 丁家华 高冲 胡玲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246-1248,共3页
本研究探讨bcl-2基因家族成员调控2-甲氧基雌二醇(2-M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凋亡的机制。用2-ME预处理MUTZ-1细胞,荧光比色法检测凋亡信号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 本研究探讨bcl-2基因家族成员调控2-甲氧基雌二醇(2-ME)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凋亡的机制。用2-ME预处理MUTZ-1细胞,荧光比色法检测凋亡信号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凋亡相关基因—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cl-1)和bcl-2相关X蛋白(bax)mRNA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ME增强MUTZ-1细胞内caspase-3活性,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随着2-ME浓度的增加,细胞内mcl-1mRNA表达下降(p<0.05),且mcl-1mRNA表达量与相应时间点caspase-3活性呈负相关(r=-0.992,p<0.01),而baxmRNA表达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2-ME可能通过下调mcl-1表达和增强caspase-3活性的途径来调控MDS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CL-1基因 BAX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