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不同起病模式临床特征及其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敏 查明明 +3 位作者 代齐良 吕秋石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65-771,789,共8页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进展组:校正OR=0.804,95%CI:0.103~6.263,P=0.835)及出院后1年期临床结局(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1.256,95%CI:0.333~4.746,P=0.736;逐渐进展组:校正OR=1.633,95%CI:0.259~10.299,P=0.602)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即刻达峰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起病时伴严重意识障碍;在伴有前驱症状后突然达峰及病情逐渐进展的患者中,接受补救血管成形术比例较即刻达峰患者更高;不同起病模式的患者临床结局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内手术 起病模式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闭塞分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结局分析
2
作者 查明明 吴敏 +2 位作者 杨晴雯 朱武生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44-752,777,共10页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 目的探讨原位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ISAT)型和栓塞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的近期、远期的临床结局。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20年10月记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的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VBAO患者102例,根据不同的闭塞分型,将其分为ISAT组(45例)和栓塞组(57例)。记录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基线资料[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房颤动节律、前驱症状、起病时严重卒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临床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长、静脉溶栓、辅助镇静、闭塞部位、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首选治疗方式(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补救性血管成形(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动脉替罗非班、成功再通、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机械通气、住院时长、住院花费],并进行组间比较。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和首选治疗方式对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成功再通及出院后90 d、1年的良好结局进行亚组分析。良好结局定义为mRS评分0~3分。以栓塞组患者作为参照,选取两组人口学及基线资料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计算每例患者的倾向评分,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二元Logistic回归对倾向评分进行校正,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事件。结果(1)102例VBAO患者的平均年龄(62±11)岁,男性占比75.5%(77例)。ISAT组年龄、治疗前NIHSS评分及心房颤动史、入院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节律、起病时严重卒中比例均小于栓塞组[(59±11)岁比(64±12)岁,t=2.049;27.0(18.5,31.0)分比25.0(13.0,27.5)分,Z=-2.251;2.2%(1/45)比28.1%(16/57),χ^(2)=12.097;4.4%(2/45)比42.1%(24/57),χ^(2)=18.779;13.3%(6/45)比42.1%(24/57),χ^(2)=10.027],舒张压[85.0(78.0,97.5)mmHg比80.0(72.0,89.5)mmHg,Z=-2.344]、高血压病比例[84.4%(38/45)比57.9%(33/57),χ^(2)=8.379]均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短于栓塞组[260.0(174.0,481.0)min比378.0(283.0,525.0)min,Z=-2.750],手术时长多于栓塞组[111.0(77.5,156.5)min比95.0(66.5,122.5)min,Z=-2.03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闭塞部位以椎动脉V4段比例最高[40.0%(18/45)],栓塞组闭塞部位以椎-基底动脉远段比例最高[52.6%(30/57)],两组闭塞部位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90,P<0.01);ISAT组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最高[82.2%(37/45)],栓塞组TOAST分型以其他型比例最高[49.1%(28/57)],两组TOAST分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99,P<0.01);ISAT组与栓塞组首选治疗方式均以机械取栓比例最高[分别为53.3%(24/45)、86.0%(49/57)],两组首选治疗方式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30,P<0.01);ISAT组补救性血管成形术比例、动脉替罗非班使用比例均高于栓塞组[62.2%(28/45)比10.5%(6/57),χ^(2)=30.242;40.0%(18/45)比15.8%(9/57),χ^(2)=7.5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余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AT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高于栓塞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4/45)比0,P<0.05];其余临床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倾向评分后,ISAT组和栓塞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相较栓塞组患者,ISAT组与更高比例的补救血管成形术相关(校正后OR=11.924,95%CI:3.477~40.893,P<0.01),且有着更高的住院期间花费(β系数=37843.420,95%CI:8693.664~66993.175,P=0.011)。其余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病至穿刺时间≤6 h的患者中,ISAT组患者出院后90 d良好结局和1年良好结局的比例低于栓塞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0 d:20.0%(9/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44,95%CI:0.029~0.705,P=0.017;1年:22.2%(10/45)比26.3%(15/57),校正后OR=0.119,95%CI:0.022~0.638,P=0.013]。其余临床事件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SAT型和栓塞型VBAO患者,其良好结局及再通比例相当,但ISAT型有着更为复杂的再通过程,住院花费也较高,早期治疗时间窗内的临床结局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 补救治疗 住院花费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取栓治疗效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查明明 李顺 +4 位作者 蔡浩荻 赵敏 袁康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2-196,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的初步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卒中数据库中注册的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例,均接受支架取栓治疗。19例患者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8~83岁,中位年龄69(51,75)岁;合并心房颤动9例,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史4例,卒中史2例[此次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为1分],吸烟史8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28分,中位评分为15(11,22)分; 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 3~10分,中位评分为8(6,9)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9例,心源性栓塞10例。分析其取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手术方式、血管再通、颅内出血等情况,并分析术后90 d预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 mRS评分0~2分为临床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19例患者发病至穿刺时间137~545 min,中位时间为265(184,347) min,穿刺至再通时间中位数为75(58,98) min; 17例患者仅使用取栓支架,2例患者联合使用球囊再通,中位取栓次数为1(1,2)次;成功再通占比为16/19,3例为m TICI分级2a级。术后24 h 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7(4,21)分,出院时NIHSS评分1~30分,中位评分为11(2,15)分。7例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另12例未发生颅内出血。90 d时随访,19例患者中死亡3例,分别为脑疝形成、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脑出血各1例; mRS评分中位数为2(1,4)分,预后良好占比为11/19(包括成功再通者10例),预后不良占比为8/19(包括成功再通者6例)。结论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支架取栓治疗效果进行初步分析认为安全、有效,但结论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M2段 支架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晴雯 查明明 +4 位作者 黄抗默 蔡浩荻 吕秋石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13-719,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注册号:ChiCTR1900025256)中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取栓患者214例,接受了Captor或Solitaire FR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根据取栓术后是否并发AKI,将214例患者分为AKI组(29例)和非AKI组(185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手术、并发症)等相关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其中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心力衰竭、卒中史、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术前血糖、术前血肌酐、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手术资料包括闭塞大血管(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术前溶栓治疗、取栓次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发病至治疗时间、手术时间、药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他汀类药物);术后并发症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脑疝等。成功再通为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3级。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发生AKI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前法)。结果(1)急性缺血性卒中急诊支架取栓治疗患者AKI的发生率为13.6%(29/214)。AKI组糖尿病比例、术前血糖水平均高于非AKI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5%(10/29)比12.4%(23/185),χ^2=7.732;8.4(7.3,10.3)mmol/L比7.4(6.2,8.4)mmol/L,t=-2.901;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9例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30 ml/(min·1.73 m^2)者分别占37.9%(11例)、41.4%(12例)、13.8%(4例)、6.9%(2例);185例非AKI组患者术前eGFR≥90、60~89、30~59 ml/(min·1.73 m^2)者分别占44.9%(83例)、42.2%(78例)、13.0%(24例),无eGFR<30 ml/(min·1.73 m^2)者。两组患者术前eGFR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116,P=0.046)。AKI组患者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的比例均高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1%(7/29)比5.9%(11/185),χ^2=8.538;31.0%(9/29)比8.6%(16/185),χ2=10.104;27.6%(8/29)比7.6%(14/185),χ^2=8.830;均P<0.05];余实验室资料、手术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3.965,95%CI:1.615~9.737,P=0.003),手术时间延长(OR=1.006,95%CI:1.000~1.012,P=0.042)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史和手术时间延长可能增加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急诊机械取栓患者术后发生AKI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急性肾损伤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路径指标与血管再通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远路 谷蒙蒙 +6 位作者 肖露露 袁康 查明明 刘玉景 黄显军 孙文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83,共11页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 目的探究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行机械取栓术颅内外血管路径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3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因急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机械取栓患者,通过DSA评估患者颅外段血管路径因素中的牛角弓、主动脉弓型和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迂曲分型,以及由上述3个血管解剖学因素构成的BAD评分、颅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等。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时间变量、病情资料、手术变量及预后指标,参照既往文献将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进一步分为3组(Ⅰ型组、Ⅱ+Ⅲ型组和Ⅳ型组),比较上述变量在3组中分布的差异。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外血管解剖学因素与取栓术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术后90 d功能预后之间的关联。结果最终纳入201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机械取栓患者,海绵窦段血管迂曲Ⅰ型92例(45.8%),Ⅱ+Ⅲ型共87例(43.3%),Ⅳ型22例(10.9%)。年龄(P=0.042)、性别(P=0.046)、高血压病(P=0.013)、穿刺至取栓支架到位时间(P<0.01)、主动脉弓型(P=0.041)、牛角弓伴左侧血管病变(P<0.01)、颅外段血管BAD评分(P<0.01)、后膝角度(P<0.01)、前膝角度(P<0.01)、前后膝角度之和(P<0.01)、后膝顶点至水平段底之间的高度(P<0.01)、静脉溶栓(P=0.011)、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P<0.01)、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P=0.039)在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4.056,95%CI:2.025~8.126,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2.052,95%CI:1.110~3.794,P=0.022),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血管再通失败率更高(OR=6.686,95%CI:2.426~18.427,P<0.01),术后90 d功能预后更差(OR=3.618,95%CI:1.135~11.526,P=0.030)。校正闭塞部位、穿刺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静脉溶栓后,BAD≥2分较BAD评分<2分(OR=2.536,95%CI:1.127~5.706,P=0.025)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3.872,95%CI:1.167~12.850,P=0.027)是术后血管再通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校正年龄、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术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发病至血管再通或手术结束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后,BAD评分≥2分较BAD评分<2分(OR=1.050,95%CI:0.456~2.417,P=0.908)及海绵窦段血管迂曲分型Ⅳ型相比Ⅰ型(OR=1.823,95%CI:0.427~7.789,P=0.418)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结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行机械取栓术患者,不良的颅内外血管解剖因素与术后血管再通失败有关,而与术后90 d功能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 迂曲 海绵窦段血管 机械取栓 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再通治疗患者远期优异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6
作者 查明明 黄抗默 +3 位作者 杨晴雯 蔡浩荻 刘锐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69-575,共7页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治疗后优异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编号:ChiCTR1900025256),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再通治疗后优异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来源于Captor取栓支架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临床试验登记数据库,编号:ChiCTR1900025256),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前循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199例,并随机分配接受支架(Captor取栓支架或Solitaire FR取栓支架)取栓治疗。根据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199例患者分为优异预后(mRS评分0~1分)组和非优异预后(mRS评分2~6分)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及临床资料,基线数据包括年龄、性别、入院血压、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临床资料包括术前静脉溶栓、使用Captor支架、补救治疗、发病至治疗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取栓次数、手术时长等,对术后24 h和术后7 d NIHSS评分、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疝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结合其临床意义进行筛选,以非优异预后为因变量,进一步行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成功再通患者非优异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最大似然比检验)。结果(1)非优异预后组年龄、NIHSS评分及合并糖尿病、合并卒中的比例均高于优异预后组[71(64,77)岁比65(53,72)岁,Z=-3.763;16(13,20)分比14(11,16)分,Z=-3.466;20.4%(28/137)比4.8%(3/62),χ^2=7.898;22.6%(31/137)比8.1%(5/62),χ^2=6.109],吸烟比例低于优异预后组[22.6%(31/137)比41.9%(26/62),χ^2=11.15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数据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非优异预后组术前静脉溶栓比例低于优异预后组[26.3%(36/137)比46.8%(29/62),χ^2=8.153],穿刺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和手术时长均高于优异预后组[81(59,119)min比67(55,90)min,Z=-2.224;2(1,3)次比1(1,2)次,Z=-3.343;104(75,140)min比82(64,112)min,Z=-2.83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手术相关特征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非优异预后组术后24 h及术后7 d NIHSS评分均高于优异预后组[15(11,21)分比6(3,9)分,Z=-7.872;13(9,20)分比2(0,5)分,Z=-9.076],颅内出血、脑疝比例均高于优异预后组[44.5%(61/137)比17.7%(11/62),χ^2=13.261;11.7%(16/137)比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由低到高,OR=1.048,95%CI:1.007~1.089,P=0.020)、取栓次数(由少到多,OR=1.842,95%CI:1.088~3.119,P=0.023)、术后7 d NIHSS评分(由低到高,OR=1.373,95%CI:1.236~1.526,P<0.01)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支架取栓成功再通患者非优异预后的危险因素,术前行静脉溶栓治疗是支架取栓成功再通获得优异预后的保护因素(OR=0.313,95%CI:0.121~0.814,P=0.017)。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患者,术后7 d NIHSS评分低、年龄低、术前静脉溶栓、取栓次数少可能提示更优异的远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前循环 机械取栓 预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