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银的体内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秀娟 薛玉英 唐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60,共11页
很多研究表明纳米银对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均会产生毒作用,且其毒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纳米银的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纳米银的毒作用机制可能与银离子释放、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氧化应激的... 很多研究表明纳米银对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多个系统均会产生毒作用,且其毒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纳米银的毒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研究发现纳米银的毒作用机制可能与银离子释放、活性氧自由基产生、氧化应激的发生、炎症反应等有关,最新研究指出纳米银的毒性作用还可能与内质网应激和自噬有关,本文将就纳米银的体内毒性及毒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活性氧 氧化应激 内质网应激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和PVP包被纳米银对HepG2细胞遗传毒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秀娟 李婷竹 +3 位作者 陆强 苏雪荣 薛玉英 唐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102,共9页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 为了探讨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指标的影响,以期为纳米银体外遗传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采用2种纳米银材料(20 nm-PVP包被纳米银、20 nm-无包被纳米银),分别以20μg·mL^(-1)、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的剂量对HepG2细胞染毒24 h,用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彗星实验检测DNA损伤,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法检测染色体畸变。结果表明,20 nm Ag NPs组在160μg·mL^(-1)时引起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5);20 nm PVP-Ag NPs组在80μg·mL^(-1)和160μg·mL^(-1)剂量组中细胞凋亡数显著增多(P<0.01)。2种纳米银引起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并呈剂量效应关系。彗星试验结果表明,20 nm Ag NPs和20 nm PVP-Ag NPs在40μg·mL^(-1)、80μg·mL^(-1)、160μg·mL^(-1)剂量组中,Olive尾矩、尾长和尾部DNA百分比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2种纳米银对HepG2细胞DNA损伤程度为:20 nm Ag NPs>20 nm PVP-Ag NPs。胞质分裂阻滞微核细胞组学试验结果表明,2种纳米银均不会引起核质桥数发生明显改变(P>0.05),20 nm Ag NPs在高染毒剂量下引起微核总数、I型微核、II型微核、核芽数明显升高(P<0.05);20 nm PVP-Ag NPs在各染毒剂量下均会引起微核总数及I型微核数量升高(P<0.01),II型微核数在160μg·mL^(-1)剂量下升高明显(P<0.01),剂量大于20μg·mL^(-1)时核芽数升高(P<0.01)。20 nm PVP-Ag NPs对细胞核的影响大于20 nm Ag NPs(P<0.05)。总之,2种纳米银材料均会引起HepG2细胞DNA损伤及染色体畸变等遗传毒性效应的改变,无包被纳米银比PVP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DNA损伤,PVP包被纳米银比无包被纳米银更容易引起细胞染色体畸变相关效应;2种材料对HepG2细胞的损伤存在浓度-效应关系,浓度越高遗传毒性损伤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HepG2细胞 彗星实验 微核 剂量-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理药动学模型在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晋都 薛玉英 唐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3-206,共4页
以生理学为基础的药动学模型,简称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是根据现有的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及其生物化学数据建立,通过数学方法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进而实现剂量外推和种间外推,预测化学物质... 以生理学为基础的药动学模型,简称生理药动学(PBPK)模型,是根据现有的人类或其他动物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及其生物化学数据建立,通过数学方法模拟化学物质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进而实现剂量外推和种间外推,预测化学物质在特定组织或时间内的剂量水平。在纳米材料的毒理学研究方面,纳米银、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以及多聚纳米材料等都逐步建立了PBPK模型。PBPK模型不仅能提供纳米材料在体内动态变化情况,也对定量评价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是纳米材料毒理学研究及安全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药动学 毒理学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亚细胞损伤的纳米材料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姚影 陆杰 +1 位作者 唐萌 张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30-435,共6页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光学、电学及抗菌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文章从纳米材料的特性出发,阐述了纳米材料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和溶... 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理化、光学、电学及抗菌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随着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其生物安全性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关注。文章从纳米材料的特性出发,阐述了纳米材料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等细胞器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并对可能影响纳米材料亚细胞毒性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和讨论,对深入认识纳米材料毒效应和进一步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毒性效应 亚细胞结构 结构功能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生殖毒性及其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甘俊英 苏雪荣 +2 位作者 薛玉英 李强 唐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20,共9页
随着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增加,人们接触到CNTs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CNTs对于人体是否具有毒性及其毒性的大小,近些年的体内和体外研究显示,CNTs可对生物体(如小鼠、斑马鱼、赤子爱胜蚓等... 随着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 CNTs)在各个领域应用的增加,人们接触到CNTs的几率也随之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CNTs对于人体是否具有毒性及其毒性的大小,近些年的体内和体外研究显示,CNTs可对生物体(如小鼠、斑马鱼、赤子爱胜蚓等)生殖系统产生毒性并遗传给后代,影响后代生长发育。本综述主要从CNTs种类、官能化和CNTs悬浮液中团聚体尺寸及所含杂质3个方面探讨CNTs的生殖毒性及毒作用机制,以及影响其毒性及毒作用机制的因素,从而为CNTs更加安全有效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单壁碳纳米管 多壁碳纳米管 生殖毒性 多代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银的生物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高晓洁 孔璐 薛玉英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39,共8页
纳米银(AgNPs)以其独特的抗菌性能在生物医药和消费品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随着人类接触AgNPs的机会增多,AgNPs暴露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体内研究表明,AgNPs可以通过经口、呼吸、腹腔、静脉等途径进入机体,进而通过血液或淋巴液的流... 纳米银(AgNPs)以其独特的抗菌性能在生物医药和消费品中得到大量应用。然而,随着人类接触AgNPs的机会增多,AgNPs暴露的潜在危害也不容忽视。体内研究表明,AgNPs可以通过经口、呼吸、腹腔、静脉等途径进入机体,进而通过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不同组织器官。而不同的暴露方式、暴露剂量、AgNPs粒径、表面包被和电荷以及暴露器官本身的特点可能对AgNPs在体内的分布与蓄积产生影响。因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AgNPs进入生物体的途径及其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分布,讨论了影响AgNPs体内生物分布和蓄积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暴露 分布 蓄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化镉量子点细胞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陆杰 张婷 唐萌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4-31,共8页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量子点(Q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在工业和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碲化镉量子点(cadmium telluride quantum dots,CdTeQDs)是目前常用的一种QDs,其... 随着纳米技术和纳米医学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量子点(QDs)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在工业和医学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碲化镉量子点(cadmium telluride quantum dots,CdTeQDs)是目前常用的一种QDs,其生物安全性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体内外的研究表明CdTeQDs可以对生物体造成损害。CdTeQDs的细胞毒性主要表现为细胞活力和生存率降低,细胞正常形态被破坏,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以及细胞凋亡的出现。而毒性机制的研究集中于活性氧(ROS)水平的升高,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破坏,DNA受损和自噬作用等方面。笔者综述了CdTeQDs对体外细胞造成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旨在为CdTeQDs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和更好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碲化镉量子点 细胞毒性 毒作用机制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量子点的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梁雪 唐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7-294,共8页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量子点暴露所引起的毒性以及生物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简单介绍了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着重介绍了量子点的毒性作用和毒作用机制。整体水平上的毒性作用如... 量子点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量子点暴露所引起的毒性以及生物安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简单介绍了量子点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着重介绍了量子点的毒性作用和毒作用机制。整体水平上的毒性作用如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细胞水平上的毒性作用如对MRC-5细胞的毒性作用、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和对L929细胞的毒性作用等。量子点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有氧化应激损伤及活性氧产生的毒性、炎症反应损伤、免疫毒性和材料本身的固有毒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毒性作用 毒性机制 纳米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量子点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克宇 唐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4-1020,共7页
有关量子点(QD)的遗传毒性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显示,QD进入内环境后通过产生活性氧和释放有毒内核离子这两种机制产生遗传毒效应。彗星实验及微核实验表明,QD产生的遗传毒效应主要是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 有关量子点(QD)的遗传毒性作用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显示,QD进入内环境后通过产生活性氧和释放有毒内核离子这两种机制产生遗传毒效应。彗星实验及微核实验表明,QD产生的遗传毒效应主要是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DNA损伤和染色体畸变的程度受多个影响因素控制:QD浓度越高毒效应越强;QD粒径越小越易进入细胞核并产生遗传损伤;表面带负电荷的QD毒性更强;裸核QD的毒性比外壳包覆的QD毒性强。另外,QD在不改变细胞遗传物质的条件下,通过表观遗传学改变也可产生遗传效应,使有害效应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DNA损伤 活性氧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