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5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探析——以东南大学“二十四节气文化耕读体验”课程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文成 李昭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76-78,94,共4页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较为单一,难以完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评价...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当前高校劳动教育偏重于理论教学,缺乏有吸引力的实践教学,对劳动教育效果的评价较为单一,难以完全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评价多元的优势特点,应当将第二课堂嵌入高校劳动教育,打造第二课堂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会激发大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形式灵活的劳动活动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多元的反馈机制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和创造性。通过推进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劳动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十四节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工类高校文科大类招生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以东南大学秉文实验班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书颜 马心悦 +1 位作者 孔安琪 聂春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3-47,共5页
新文科建设项目指南中提出了“明确文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等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现在的理工类高校推行多年的文科大类专业招生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若细究其中环节,仍能... 新文科建设项目指南中提出了“明确文科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新定位新功能、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等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现在的理工类高校推行多年的文科大类专业招生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若细究其中环节,仍能发现许多可以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研究尝试从制度设计出发到目标实现,以东南大学秉文实验班为例,简述关于目前现状的解决策略及优化措施,为高校教改提供参考,助力新文科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大类招生 人才培养方案 通识教育 秉文实验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逐的场域--20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的学生运动再探 被引量:1
3
作者 闵心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3-139,148,共8页
从地方视角观察五四之后至国民革命的历史演进,20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运动的脉络和意义仍待进一步厘清。随着各色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党派斗争的加剧,东南大学迅速成为南京地方党团活动与学生运动的中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从地方视角观察五四之后至国民革命的历史演进,20世纪20年代初国立东南大学学生运动的脉络和意义仍待进一步厘清。随着各色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党派斗争的加剧,东南大学迅速成为南京地方党团活动与学生运动的中心。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作为少数派的国共两党联合创办《南京评论》周刊,在校内发起了民校运动,与国家主义派、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学运领导权争夺,动员学生群体投身国民革命。在此过程中,东大学生领袖宛希俨积累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资历,为在大革命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立东南大学 国共合作 学生运动 民校运动 宛希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德性:内涵、现状与重建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韩益凤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 大学德性是大学教育实践和文化理想的伦理基础,是大学力持续增长的伦理根基,更是大学追求文化理想与道德使命过程中形成的卓越品质。大学德性具有典型的渗透性、弥散性和实践性,是大学作为德性组织的核心象征。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下,重建德性大学至关重要,这要求大学重视德性的培养,构建完善的道德生态系统和教育体系,以彰显其卓越的道德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德性 组织伦理 高质量发展 组织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并进——东南大学百年办学传统暨规律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闵卓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6,共7页
东南大学在 2 0世纪初至 2 1世纪初的办学第一个百年中 ,经历了动荡的社会局势和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顽强探索 ,在办学行为与理念上韧性发展 ,师长率先垂范培育优良学风校风 ,使得人才辈出成贤助学造福社会。一百年的实践揭示了东大办学优... 东南大学在 2 0世纪初至 2 1世纪初的办学第一个百年中 ,经历了动荡的社会局势和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顽强探索 ,在办学行为与理念上韧性发展 ,师长率先垂范培育优良学风校风 ,使得人才辈出成贤助学造福社会。一百年的实践揭示了东大办学优良传统暨规律 ,即重视知行合一 ,重视科学人文并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东南大学 办学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构建
6
作者 刘文成 尚昌红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4期120-122,共3页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高度的契合和互补,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内在逻辑关联。但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平台支持不到位、定位供给不精准和机制保障不...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高度的契合和互补,为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内在逻辑关联。但在具体实践中,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存在平台支持不到位、定位供给不精准和机制保障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为此,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的桥梁纽带作用,相关部门积极创造良好环境,村庄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需求,高校提供精准服务,构建大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乡村文化振兴 协同合作 劳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进劳动力市场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基于中国家庭文化价值观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涛 巩阅瑄 洪岩璧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4,共9页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占中国高校学生的70%以上,这一群体的出现标志着家庭代际传递的重要转变,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议题。但现有研究多限于学校场域,还未有从劳动力市场回报和家庭场域并行的视角进行分析。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占中国高校学生的70%以上,这一群体的出现标志着家庭代际传递的重要转变,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新议题。但现有研究多限于学校场域,还未有从劳动力市场回报和家庭场域并行的视角进行分析。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探究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职场上是否具有收入优势以及何以实现其优势。经研究发现:一是相较于非第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有显著更高的职业收入;二是80后和中西部地区的第一代大学生的收入优势更显著;三是第一代大学生的家庭经济联结、文化认知和社会资源形成了深层的家庭文化机制,即权威型孝道、自我奋斗和独立自主特质。总之,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诸多特质与其说是一种积极的抉择,不如说是他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适应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 职业收入 中国家庭文化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主体性危机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基于焦虑代际传递的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汤顶华 刘莹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9,共11页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主体性危机频发,对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造成威胁。本文运用焦虑代际传递理论,将对青少年主体性危机的分析置于家庭系统内,基于14个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案例,探析焦虑代际传递的个体、家庭...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主体性危机频发,对其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造成威胁。本文运用焦虑代际传递理论,将对青少年主体性危机的分析置于家庭系统内,基于14个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案例,探析焦虑代际传递的个体、家庭及社会根源,并遵循家庭认知改变—家庭关系重塑—家庭赋权成长的服务逻辑,对大学生的主体性危机进行介入。研究最后探讨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所面临的挑战,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推进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主体性危机 学校社会工作 焦虑代际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中国电影文学的“传奇”叙事
9
作者 韩镇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8-93,共6页
“传奇”是现代中国电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叙事脉络,早期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主要体现为“现代世情传奇”与“武侠志怪传奇”。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较为典型的有“现代都市传奇”与“革命英雄传奇”等多元类型,并且伴随着历史... “传奇”是现代中国电影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的叙事脉络,早期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主要体现为“现代世情传奇”与“武侠志怪传奇”。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较为典型的有“现代都市传奇”与“革命英雄传奇”等多元类型,并且伴随着历史现实与政治伦理的风云突变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达范式。以“传奇”叙事为线索,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现代电影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双向互动关系,重点关注这个过程中的跨文体、跨文化、跨媒介的多向改编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电影 传奇叙事 中国电影学派 主体性 民族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意愿的机制研究——基于信息来源与特质共情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蕊 胡宇涵 +1 位作者 刘畅 尚俊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9,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 [研究目的]突发事件背景下的公众信息互动模式深刻塑造和引导舆情态势,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紧迫性不仅激发了公众复杂情绪,还极大地促进了多元信息主体的广泛参与与互动。该研究聚焦于特质共情和信息来源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分享行为决策的影响,深入剖析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全面理解信息评估的复杂心理过程。[研究方法]基于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该研究设计2信息来源(官方vs.非官方)×2特质共情(高vs.低)双因素混合脑电实验,探索性从神经生理层面分析不同来源的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在大脑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神经响应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因个体特质共情差异而最终影响个体不同的分享决策。[研究结果/结论]行为结果显示,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时,所有被试对官方来源的信息表现出更高的分享意愿和更短的决策时间,且高特质共情被试信息分享倾向更为积极;ERP结果显示,在突发事自然灾害事件信息评估过程中,相较于低特质共情被试,高特质共情被试在额区及中央区表现出增强的P2脑电波幅,同时在该区域诱发的N400脑电波幅显著降低;非官方来源的信息则诱发更高的N400脑电波幅。该研究表明高特质共情个体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信息更敏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展现出显著的加工优势。官方来源的信息则在晚期信息加工阶段体现优势,表现为脑电活动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 信息分享 分享意愿 事件相关电位(ERP) 特质共情 信息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法伦理起源新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嘉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I0002,I0003,共14页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 殷商时期的祖先崇拜是宗法伦理的源头。在伦理维度上,殷代祭祀先公、选祭与周祭先王的宗教性活动,强化了族长(商王)的权威,凝聚了宗族共同体。西周初期,祖先崇拜发展为作为理性制度设计的宗法制,并且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而形成了宗法分封制,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伦理原则随之确立,孝、友成为核心伦理规范。春秋时期,孔子继承了孝友观念,构建了以孝悌为基础规范的儒家伦理。其后,儒家学派提出了五伦、三纲、六纪等观念,宗法伦理成为儒家伦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宗法伦理与君主专制政治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另一方面,宗法伦理在儒家仁爱思想的强烈影响下,以血缘伦理为道德进阶的基础,超越了血缘之爱,不断追求“亲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天地一体之仁”的道德理想。这也是儒家伦理宝贵的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法伦理 祖先崇拜 孝友 宗法分封制 仁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劳动力治理的生命政治意涵——基于《资本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章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广旭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3-103,共11页
从生命政治学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是推进《资本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包括“身体”治理和“人口”治理两条路径。在资本积累语境下探析劳动力治理的秘密,需要实现从“身体”治理到“人口”... 从生命政治学的角度反思和批判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是推进《资本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资本对劳动力的治理包括“身体”治理和“人口”治理两条路径。在资本积累语境下探析劳动力治理的秘密,需要实现从“身体”治理到“人口”治理的研究重心转变。资本对劳动者生命的规训诉诸构造“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对劳动力的治理从有形的身体压榨转变为无形的人口管控。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劳动力治理隐藏在资本主义积累的“人口规律”下,呈现出劳动者群体遵从经济的自然规律进行自我治理的假象,而实际上是资本的“至高权力”和无产阶级的群体性“赤裸生命”的生产机制。重思《资本论》中劳动力治理思想的生命政治意涵,旨在深化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政治哲学意蕴的当代阐释,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治理 生命政治 《资本论》 资本积累 赤裸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哈贝马斯对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阐释
13
作者 高广旭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2,共9页
哈贝马斯的辩证法思想蕴含在他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中。如果说主体的形而上学化是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轴心,那么哈贝马斯则基于对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的反思,建构了以主体间的话语商谈和对话交往为内涵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哲学话语。哈贝... 哈贝马斯的辩证法思想蕴含在他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理论中。如果说主体的形而上学化是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轴心,那么哈贝马斯则基于对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的反思,建构了以主体间的话语商谈和对话交往为内涵的后形而上学现代性哲学话语。哈贝马斯以主体间的道德对话和政治商谈为切入点,实现了辩证法的语用学转向,推动了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从为形而上学服务的真理逻辑向谋求伦理和政治共识的实践逻辑的转变。哈贝马斯对辩证法的后形而上学阐释,是对辩证法在对话中寻求共识的实践智慧的当代发展,深化了辩证法的现代性意蕴的研究,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阐释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辩证法 现代性 后形而上学 商谈伦理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
14
作者 樊浩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9,150,共16页
老龄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在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之间飞架一座伦理之桥,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的悖论是老龄文明最深层的中国问题。孝慈一体、孝德合一的伦... 老龄化已经从趋势变为现实,应对老龄化的“积极”话语和“积极”战略,是将“老龄化”推进为老龄文明。在老龄化与老龄文明之间飞架一座伦理之桥,伦理之“重”与伦理之“轻”的悖论是老龄文明最深层的中国问题。孝慈一体、孝德合一的伦理智慧,多子女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伦理道德的终极关怀是传统老龄文明的三维结构,自然经济、社会风尚、制度安排是其客观基础,由此形成中国老龄文明的伦理之“重”。现代老龄文明的伦理之“轻”,一言概之是人口、经济、文化上的全面“超载”。中国老龄化的最大国情是独生子女邂逅老龄化,家庭的自然伦理安全系统弱化甚至解构,它与古今中西文化激荡中形成的个体主义结合,形成人口结构与文化精神上的伦理超载。城市化、“后单位制”导致社会体系中“第二家庭”的淡出,二者形成老龄化进程中伦理上的不能承受之“轻”。老龄群体的应激反应,一是悲壮的伦理退出,表现为部分放弃对子女的孝道要求,形成代际伦理和解;二是以隔代带娃为集体行动的伦理救赎。新兴科技的应激响应,在为老龄提供科技出路,同时,其“孝道替代”的伦理歧路也包括巨大的文明风险。以老龄产业为核心的社会与市场的应激反应,一方面不能适应伦理型文化背景下老龄文明的深层要求,另一方面,“银发市场”“老龄教育”等理念也存在诸多伦理误区。现代老龄文明的中国形态的建构,必须建构“伦理质量”的理念,确立“伦理质量—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老龄化时代的文明质量”一体贯通的文化意识,以老龄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着力点,探索以满足伦理需求为底层设计和顶层设计的中国式养老模式,以伦理质量提升老龄化时代的社会文明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文明 中国形态 伦理之“重” 伦理之“轻” 伦理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义理向度——以《洪范传》为中心的考察
15
作者 魏福明 鲁迅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156,共13页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 王安石是北宋义理之学的开创者,其经典诠释具有鲜明的义理向度。在《洪范传》中,王安石建构了“以五行为宗”的本体论学说,探究了《洪范》原典所蕴含的“性命之理”和“道德之意”,并对传统的天人关系理论进行了深入反思,形成了以“继天道而成性”为标志的合理的天道与人道辩证关系思想,从而批判和扬弃了弥漫于汉唐《洪范》诠释中的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学说,推动了经典诠释由“我注六经”式的训诂之学向以“六经注我”为标志的义理之学的发展。《洪范传》是王安石经典诠释的代表性著作,在《洪范》诠释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义理之学 《洪范传》 天人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互动赋能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内在机理与微观证据
16
作者 张晶晶 张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1,共12页
数智技术变革拓宽社会互动的界限与形式,使得数字融入与现实社会互动形成深层互构。探讨这一机制对构建包容共享的“老龄友好型”数字环境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社会互动进行类型拆解,尝试厘清其对老年人数字融... 数智技术变革拓宽社会互动的界限与形式,使得数字融入与现实社会互动形成深层互构。探讨这一机制对构建包容共享的“老龄友好型”数字环境至关重要。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社会互动进行类型拆解,尝试厘清其对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内在机理及差异性。研究发现,社会互动显著提升老年人数字融入水平,其中朋辈互动的赋能效应强于家庭互动,证实了“互动赋能论”,颠覆了传统的“互动挤出论”。心理心态与认知能力是其中重要中介路径,且对低龄、城市户籍和已退休群体的赋能效应尤为显著。据此,建议重视数字反哺和朋辈数字支持作用,优化老年人心理与认知资源,并着力构建多元数字服务体系,为积极老龄化提供驱动力与支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数字融入 社会互动 心理心态 认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
17
作者 蒋艳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57,159,共9页
在多元文化时代,公共舆论正取代习俗、个人信念成为影响伦理道德实现的重要因素。以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与黑格尔的道德哲学理论为学术资源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诠释框架,能够逻辑与历史地复原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 在多元文化时代,公共舆论正取代习俗、个人信念成为影响伦理道德实现的重要因素。以马克·波斯特的信息方式理论与黑格尔的道德哲学理论为学术资源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诠释框架,能够逻辑与历史地复原公共舆论伦理意义的道德哲学图景,这种道德哲学图景在中国经验中尤为典型:口头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强化着一种神圣的伦理信念;印刷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促进着政治伦理生活的现实构建;网络媒介交换的公共舆论推动着日常伦理生活的再生产。总体而言,公共舆论的伦理意义主要以伦理生活的探索为旨趣,这将催生出立足于伦理生活视域的公共舆论研究,也将助益于智能传播时代的伦理生活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方式 公共舆论 伦理意义 道德哲学 伦理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乐论的对峙与互补
18
作者 徐嘉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9-200,共12页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以继承、发扬西周以来的乐治、乐教思想为己任,而同时代的法家、墨家、道家诸学派则持“非乐”态度反对儒家。其中,道家的思想最为特殊:在批判儒家乐论的同时,构想出一种超越音乐表现形式的、非感官所能聆听的“乐...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以继承、发扬西周以来的乐治、乐教思想为己任,而同时代的法家、墨家、道家诸学派则持“非乐”态度反对儒家。其中,道家的思想最为特殊:在批判儒家乐论的同时,构想出一种超越音乐表现形式的、非感官所能聆听的“乐”,并形成了独特的乐论。其以“道法自然”为依据,通过“大音希声”“天籁”“天乐”等一系列奇思妙想阐发了对乐的见解,与儒家乐论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峙。对峙的结果是,道家乐论所追求乐之非伦理性、非感性、自然性,乃至“独与天地相往来”的超越精神,与儒家乐论在功能、审美、文化三个层面呈现出互补与交融的关系,最终在深层意义上构成了中国传统乐论的二元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音希声 天籁 尽美尽善 咸池之乐 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嵌入与制度吸纳: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的底层逻辑
19
作者 张晶晶 孙浩绫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59,共10页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是以数智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效能的关键策略,现有研究对其实际运行状况及潜藏的制度困境探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江苏多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调研,构建“技术嵌入-制度吸纳”分析框架,阐释平台技术的引入如何与...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是以数智技术赋能养老服务效能的关键策略,现有研究对其实际运行状况及潜藏的制度困境探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江苏多地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调研,构建“技术嵌入-制度吸纳”分析框架,阐释平台技术的引入如何与既有养老服务体系相契合,以及现有的权力结构和制度逻辑如何影响平台化转型过程。研究发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呈现数据赋能流于理念、考核僵化服务内卷、市场失灵供给封闭等特征。技术嵌入在为居家养老服务的流程、内容、结构以及多元主体间关系建立新规范的同时,平台技术的功能与边界也在既有治理框架下被重新界定,这体现了制度吸纳效应。研究揭示了养老服务平台化转型态势迅猛但实效有限的深层原因,并为突破转型困境提出优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养老 平台化转型 技术嵌入 制度吸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人类化”还是“人机共生”?——漫谈人形机器人对体育运动发展的影响
20
作者 张学义 郝佳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4,26,共4页
1体育训练范式的转换:从“经验主义”转向“算法优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动作形态,AI智能产物如“人形机器人”应运而生。例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泛地形自适应站立算法”,使机器人能在碎石滩、斜坡等复杂地形中保持97... 1体育训练范式的转换:从“经验主义”转向“算法优化”。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动作形态,AI智能产物如“人形机器人”应运而生。例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发的“泛地形自适应站立算法”,使机器人能在碎石滩、斜坡等复杂地形中保持97.6%的站立成功率,其底层技术可迁移至运动员平衡能力训练的数字化模拟;2013年7月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首次展示一款双足机器人——PETMAN(后改名为Atlas),高1.88 m,重约149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优化 人工智能技术 人形机器人 体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