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疱疹病毒6A亚型潜伏感染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 被引量:1
1
作者 顾斌 张国锋 +3 位作者 李凌云 周鋒 冯东举 姚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39-1343,共5页
目的 :采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作为宿主建立HHV-6A亚型潜伏感染神经系统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HHV-6A急性感染U251细胞后随细胞传代,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病毒复制及检测病毒基因表达情况等确定其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结果:HHV-6A... 目的 :采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系U251作为宿主建立HHV-6A亚型潜伏感染神经系统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HHV-6A急性感染U251细胞后随细胞传代,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病毒复制及检测病毒基因表达情况等确定其进入潜伏感染阶段。结果:HHV-6A在急性感染U251细胞后随传代数的增加,病毒基因拷贝量逐渐减低至稳定的低水平,而代表处于潜伏感染阶段的HHV-6A病毒U94基因的转录逐渐下降随后维持在稳定水平表达。结论:HHV-6A在体外感染U251后通过传代使病毒从急性感染期逐渐转入潜伏感染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疱疹病毒6A亚型 潜伏感染 U25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脑导水管狭窄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的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
2
作者 祝续 吴保鹏 +1 位作者 郭晓远 陈强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目的 探究中脑导水管狭窄不同程度对颅内脑脊液流场的影响。方法 基于1名志愿者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序列,利用半自动图像分割方法,重建完整的正常脑脊液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8个理想的中脑导水管狭窄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 目的 探究中脑导水管狭窄不同程度对颅内脑脊液流场的影响。方法 基于1名志愿者的临床磁共振影像序列,利用半自动图像分割方法,重建完整的正常脑脊液循环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8个理想的中脑导水管狭窄模型。使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9个模型的脑脊液流场。结果 随着中脑导水管狭窄度增加,其上、下游最大压力差也相应增加,且脑脊液的流速加快。正常模型中,中脑导水管上、下游最大压力差为0.84 Pa,最大流速为11.4 mm/s;而最大狭窄度模型中,最大压力差为21.36 Pa,最大流速为60.3 mm/s。相较于正常模型,最大压力差和最大流速分别提高了约25倍和5倍。同时,压力差与中脑导水管狭窄处横截面积平方呈反比例关系,且与狭窄处脑脊液最大流速的二次方呈线性关系。结论 低狭窄度中脑导水管上、下游压力差和流速增加不显著,而高狭窄度提高了脑积水发病的风险。研究结果为理解梗阻性脑积水和颅内高压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颅内高压 中脑导水管狭窄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人苍白球神经元放电的自适应阈值检测
3
作者 刘新文 王惠南 +1 位作者 钱志余 杨天明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1-866,共6页
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以适应不同信噪比的信号,达到检测神经元放电的目的。依据微电极记录的信号,采用闭环方式自动递归调整阈值,逐次检测神经元放电。对合成的模拟神经放电信号及临床手术中微电极记录的112个病人的神经元放电信号处理,... 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以适应不同信噪比的信号,达到检测神经元放电的目的。依据微电极记录的信号,采用闭环方式自动递归调整阈值,逐次检测神经元放电。对合成的模拟神经放电信号及临床手术中微电极记录的112个病人的神经元放电信号处理,检测出了不同信噪比信号中的神经元放电脉冲,这些放电脉冲反映了神经核团的电生理特征。根据检测的神经元放电,可以对不同神经核团放电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分析,准确识别手术中微电极所在的神经核团,对于指导靶点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阈值算法 微电极记录 神经元放电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 FGF对颅脑损伤大鼠脑水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文宏 孔君 +2 位作者 林小祥 李剑侠 陈陆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0-325,共6页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对颅脑损伤(CI)大鼠脑水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影响。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构建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CI组及b FGF低、...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对颅脑损伤(CI)大鼠脑水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影响。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法构建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CI组及b FGF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不给予硬膜外撞击,其它处理同模型组;b FGF低、中和高剂量组在建模成功30 min后分别给予2、4和6μg的b FGF腹腔注射,连续注射7 d。用改良神经功能评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取大鼠脑组织,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测定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WST-8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脑组织中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I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P <0.05);与CI组相比,b FGF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组织含水量也降低(P <0.05),脑组织中TNF-α、IL-6和IL-1β水平降低(P <0.05),MDA含量降低(P <0.05),SOD和GSH-Px活性升高(P <0.05),LC3-Ⅱ和bec-lin-1蛋白水平降低(P <0.05)。结论:b FGF能够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这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及氧化损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神经功能 炎症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MRI三维重建辅助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16
5
作者 顾斌 张庆海 +2 位作者 金星星 成惠林 王锡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643-1645,共3页
目的:总结分析CT及MRI三维重建辅助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2月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利用CT及MRI三维重建技术获取卵圆孔及麦氏囊大小数据以指导卵圆孔穿刺... 目的:总结分析CT及MRI三维重建辅助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纳入2017年10月-2019年2月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术前利用CT及MRI三维重建技术获取卵圆孔及麦氏囊大小数据以指导卵圆孔穿刺、球囊注射,术后统计分析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T三维重建后测量卵圆孔外口横径范围2.6~6.7 mm、纵径范围4.1~8.3 mm,卵圆孔内口横径范围2.5~7.0 mm、纵径范围4.4~9.0 mm。MR三维重建后测量麦氏囊体积范围320.2~1 102.3 mm^3。术后即刻缓解者24例,延迟缓解者3例,无缓解者1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而CT及MRI三维重建可以为初学者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术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成惠林 周渊 +4 位作者 苗伟 励宁 朱林 林毅兴 苏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698-703,共6页
目的初步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11例)及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7例)连续收治的28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后正... 目的初步探讨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干预时机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21年5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外科(11例)及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17例)连续收治的28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例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行脊柱MRI平扫+增强扫描。对于无症状、MRI示病灶微小、无明显脊髓受压表现的患者,先观察,每半年随访检查MRI,如出现相关症状或影像学检查示病灶明显增大,则行手术治疗;有明显症状(包括相应部位疼痛、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者均行手术治疗;急性发病、MRI示髓内出血明显者,入院后均尽快手术,包括急性发病早期(发病后3 d内)和急性发病中期(发病后3 d~3周)患者;非急性发病者均择期手术。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后6~24个月的门诊随访,内容包括症状改善状况及脊髓功能状态的评估(采用McCormick分级及脊柱MRI)。结果(1)治疗前临床资料:28例患者中,急性发病8例(均为髓内型),非急性发病20例(含1例未手术患者);治疗前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17例,Ⅳ级5例。按节段分,颈段9例(32.1%),胸段15例(53.6%),腰段4例(14.3%,包括腰骶部及全身多发1例)。按病变与脊髓关系分,髓内型18例(急性发病8例,非急性发病10例;肌力分级:0~Ⅰ级3例,Ⅱ~Ⅲ级6例,Ⅳ~Ⅴ级9例),蛛网膜下腔3例,硬膜外或椎管沟通性占位7例。(2)治疗方式:27例最终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蛛网膜下腔内及7例硬膜外或椎管沟通性占位均行择期手术;9例非急性发病、肌力Ⅳ级以上的髓内型患者行择期手术;8例急性发病并有下肢瘫痪的髓内型患者中,5例在急性发病早期手术,3例在急性发病中期手术。1例髓内型患者未行手术,继续观察中。(3)手术治疗效果:27例手术患者术后即刻临床好转1例,无效25例,加重1例;McCormick分级Ⅱ级6例,Ⅲ级16例,Ⅳ级5例。术后3 d内复查脊柱MRI均显示病变完全切除。(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末次随访McCormick分级Ⅰ级6例,Ⅱ级16例,Ⅲ级2例,Ⅳ级4例,较术前McCormick分级显著降低(Z=-4.600,P<0.01),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按手术时机分,非急性发病的19例手术患者和在急性发病早期手术的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均改善显著(非急性发病:McCormick分级术前Ⅰ级0例,Ⅱ级5例,Ⅲ级14例,Ⅳ级0例;末次随访时Ⅰ级6例,Ⅱ级12例,Ⅲ级1例,Ⅳ级0例;Z=-4.243,P<0.01。急性发病早期:McCormick分级术前Ⅰ级0例,Ⅱ级0例,Ⅲ级2例,Ⅳ级3例;末次随访时Ⅰ级0例,Ⅱ级3例,Ⅲ级0例,Ⅳ级2例;Z=-2.236,P=0.025),而急性发病中期手术的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较术前无改善(McCormick分级均为Ⅲ级1例,Ⅳ级2例;Z=-1.000,P=0.317)。结论初步观察发现,无症状、小病灶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可以观察随访,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非急性发病者可择期手术,急性发病、髓内出血明显者发病后3 d内手术可能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椎管 海绵状血管瘤 外科治疗 手术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单侧咀嚼肌痉挛
7
作者 吴国建 陈陆馗 +2 位作者 郭晓远 孔君 王宏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30-1332,1336,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单侧咀嚼肌痉挛患者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动脉压迫,术后咀嚼肌痉挛症状消失,1例患者为... 目的:探讨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典型单侧咀嚼肌痉挛患者5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患者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动脉压迫,术后咀嚼肌痉挛症状消失,1例患者为静脉压迫,术后症状减轻。结论:三叉神经运动根存在血管压迫可能是单侧咀嚼肌痉挛的发病原因,针对三叉神经运动根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单侧咀嚼肌痉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咀嚼肌痉挛 三叉神经 微血管减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的大鼠胶质瘤活体在位检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郭丽娜 钱志余 +2 位作者 李宽正 戴丽娟 何亮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83-488,共6页
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实时在位地获取C6胶质瘤大鼠脑组织的近红外光学参数,探讨以此为指标判别肿瘤基本信息、辅助临床诊断的可能性。利用该测试系统对患有C6胶质瘤的大鼠脑部肿... 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实时在位地获取C6胶质瘤大鼠脑组织的近红外光学参数,探讨以此为指标判别肿瘤基本信息、辅助临床诊断的可能性。利用该测试系统对患有C6胶质瘤的大鼠脑部肿瘤侧和正常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优化散射系数和血氧饱和度可反映肿瘤位置及病理分化程度信息。证实近红外微探针技术对胶质瘤定性诊断是可行的,为近红外光谱技术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光子学 C6胶质瘤 近红外光谱技术 血氧饱和度 优化散射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创伤近红外实时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毛雯岚 钱志余 +3 位作者 杨天明 何亮 郭丽娜 吴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22-925,共4页
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对颅脑创伤的大鼠创伤侧和对照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测定。通过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 采用一套专门设计的由微创光纤探头组成的光纤光谱仪生物组织光学参数测试系统,对颅脑创伤的大鼠创伤侧和对照侧进行近红外光谱检测及脑水含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测定。通过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和干湿比重法监测伤后脑水肿的变化。实验发现:伤后1h,伤侧脑组织已发生水肿,伤后24~72h,伤侧脑水肿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用脱水剂后,脑水肿情况逐渐好转,随着药物失效,水肿又一次发生。生物组织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μ′s)与BWC的变化规律一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能够较好的反映脑组织水肿程度以及药物脱水效果。证实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颅脑创伤实时监测的可行性,为颅脑创伤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优化散射系数 创伤性脑水肿 脑水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的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脑组织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胡光霞 钱志余 +2 位作者 孙涛 杨天明 王文宏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60-2364,共5页
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it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脑组织功能特性。通过小动物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 利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ity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的脑组织功能特性。通过小动物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对PD大鼠模型进行影像学研究,用fNIRs系统测试大鼠模型脑组织纹状体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PD大鼠脑部没有明显的形态结构变化;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scattering coefficient:μ′s)、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在PD大鼠的纹状体部与对照组间存在显著的差别;fNIRs测量参数(μ′s、CBV)与CT灌注(CTP)测定参数[CBF(cerebral blood flow),CBV]之间存在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fNIRs可以作为PD研究的重要参考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近红外光谱 优化散射系数(μ′s) 脑血容量 脑组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FasL治疗人脑胶质瘤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文宏 惠国桢 +3 位作者 马文雄 包大士 陈桂林 李向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0-252,I002,共4页
目的:研究以重组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Fas配体(Fas-Ligand,FasL)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方法:用RT-PCR方法构建携带人F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FL),在体外转导5株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检测Ad-F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建... 目的:研究以重组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Fas配体(Fas-Ligand,FasL)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瘤。方法:用RT-PCR方法构建携带人FasL cDNA的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d-FL),在体外转导5株人脑胶质瘤细胞;体外检测Ad-FL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建立裸鼠皮下人胶质瘤模型,给予体内治疗。结果:体外实验证实Ad-FL能显著诱导5株胶质细胞瘤在体外凋亡或抑制其生长;体内试验表明重组腺病毒可以在体内有效表达FasL,且能有效通过诱导凋亡和/或炎症反应抑制U251胶质瘤的生长,使荷瘤鼠存活90天以上,而Ad-LacZ和对照组分别为(19.6±2.4)天和(15.8±1.9)天(P<0.01)。结论:以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FasL基因治疗脑胶质瘤效果显著,将是一种基因治疗脑胶质瘤的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S配体 凋亡 胶质瘤 基因转移 重组腺病毒 裸鼠 体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创光学参数(优化散射系数)测试的创伤性脑水肿甘露醇疗效评估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捷如 钱志余 +1 位作者 何亮 杨天明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254-3258,共5页
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创伤性脑水肿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首先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创伤性脑水肿模型。然后利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同时应用自制的近红外(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微创探头... 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创伤性脑水肿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估。首先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SD大鼠创伤性脑水肿模型。然后利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同时应用自制的近红外(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微创探头对脑组织进行在体实时监测,作为对比同时采用干湿比重法测量各监测时间点的脑水含量。最后根据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监测的数据分析给药前后脑组织皮质优化散射系数(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μ′s)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脑水含量的变化情况,评估了不同剂量的甘露醇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疗效。根据实验结果得到结论:大脑皮层局部优化散射系数可以作为甘露醇疗效的实时评估参考指标参数,并且这种方法可以在体实时监测而不需处死动物,为将来颅脑损伤的实时疗效评估提出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水肿 近红外光谱 优化散射系数 甘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3修饰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抑制BT325细胞作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晓远 吴国建 +1 位作者 王宏 陈陆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3-290,共8页
目的制备白介素13(IL13)修饰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脂质体,并评价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的抑制作用。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水相缩合法将IL13锚定在粒子表面... 目的制备白介素13(IL13)修饰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脂质体,并评价其对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的抑制作用。方法薄膜分散法制备脂质体,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水相缩合法将IL13锚定在粒子表面,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IL13修饰密度的质量分数、包封率、体外释放。以药脂比(雷公藤红素/卵磷脂)、胆脂比、水合时间、IL13投料比为影响因素,粒径、Zeta电位、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荧光定性和胞内药物定量法评价BT325细胞摄取行为,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法分别测定脂质体抗肿瘤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结果最佳条件为药脂比1∶20,胆脂比1∶4,水合时间45 min,IL13投料比0.6%。所得脂质体均一圆整,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118.3±3.2)nm,Zeta电位(-38.3±3.4)m V,IL13修饰密度的质量分数0.3%,雷公藤红素和人参总皂苷包封率分别为(82.3±2.9)%和(71.2±3.2)%,24 h累计释放度分别为(42.5±4.9)%和(24.3±2.1)%。它可显著促进BT325细胞摄取,IC50为(2.8±0.3)μg/m L(以雷公藤红素计),低于IL13未修饰脂质体和物理混合物(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当雷公藤红素质量浓度为10μg/m L时,它还能诱导84.3%的BT325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IL13修饰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脂质体在体外表现出明显的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靶向性和体外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3(IL13) 雷公藤红素/人参总皂苷脂质体 制备 优化 人脑胶质瘤细胞BT325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大鼠纹状体区近红外光谱活体微创在位检测研究
14
作者 孙涛 钱志余 +1 位作者 王文宏 戴峰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量帕金森(PD)大鼠纹状体区局部优化散射系数(μs’)与局部脑血容量(rCBV)的特点。方法:利用光学探头微创测量40只模型组大鼠毁损侧与健侧纹状体区的μ’s与rCBV,并与20只假手术组和20只正常组大鼠双侧...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量帕金森(PD)大鼠纹状体区局部优化散射系数(μs’)与局部脑血容量(rCBV)的特点。方法:利用光学探头微创测量40只模型组大鼠毁损侧与健侧纹状体区的μ’s与rCBV,并与20只假手术组和20只正常组大鼠双侧纹状体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毁损侧μs’与rCBV值分别与模型组健侧、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双侧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健侧、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双侧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近红外微创光学探头可以测量PD大鼠纹状体部的μs’与rCBV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帕金森病 优化散射系数 脑血容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B感染对Molt3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15
作者 周锋 冯东举 +4 位作者 顾斌 姚堃 李猛 王金凤 李凌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57-1462,共6页
目的 :研究人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HHV)6B感染T淋巴细胞系Molt3后对其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 :HHV-6B感染Molt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PCR鉴定Molt3细胞中HHV-6 U22基因,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HHV-6... 目的 :研究人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HHV)6B感染T淋巴细胞系Molt3后对其细胞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 :HHV-6B感染Molt3细胞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PCR鉴定Molt3细胞中HHV-6 U22基因,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检测HHV-6蛋白表达;MTT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m RNA水平变化。结果:HHV-6B感染48 h后,Molt3细胞出现典型细胞病变。PCR检测到感染组细胞中含有HHV-6 U22基因,间接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均检测到HHV-6蛋白表达。MTT显示HHV-6B能明显抑制Molt3细胞的增殖。HHV-6B感染后Molt3细胞周期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细胞G1期增多,S期和G2期减少。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HHV-6B感染后cyclin E1m RNA水平降低,p53 m RNA水平升高。结论:HHV-6B能够有效感染Molt3细胞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HHV-6B感染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1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B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南京汉族高血压脑出血易感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陆飞宇 王文宏 +2 位作者 王宏 万兴 陈陆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人血脂联素(adiponectin,AP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京地区人群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Na Pshot法检测APN中rs2241766、rs1501299、rs17300539和rs266729的基因... 目的:探讨人血脂联素(adiponectin,AP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南京地区人群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的相关性。方法:利用SNa Pshot法检测APN中rs2241766、rs1501299、rs17300539和rs266729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150例HICH患者及150例正常健康人中的分布特征。结果:1rs266729位点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rs266729位点的GG基因型的HICH病危险度是CC基因型的2.623倍(95%CI:1.282~5.366;P=0.008),校正后仍为HICH的危险因素;3rs2241766、rs1501299、rs17300539位点与HICH的发病风险均没有关联。结论:ADIPOQ基因的rs266729基因多态性与南京地区汉族人群HICH的易感性相关;rs266729位点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可能增加南京地区汉族人群HICH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脂联素基因 单核苷酸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射频损毁治疗靶点脑局部血氧饱和度(SO_2)变化特性研究
17
作者 瞿犇 钱志余 +1 位作者 毛雯岚 张正雄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1-635,共5页
神经外科脑毁损术中靶点局部生理参数实时监控非常重要,目前手术疗效还没有一种可靠的实时评估指标,为此进行初步探索。采用SD大鼠为实验对象,对大鼠脑部治疗靶点进行局部射频毁损,利用微创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测量局部血氧饱和度,考察... 神经外科脑毁损术中靶点局部生理参数实时监控非常重要,目前手术疗效还没有一种可靠的实时评估指标,为此进行初步探索。采用SD大鼠为实验对象,对大鼠脑部治疗靶点进行局部射频毁损,利用微创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测量局部血氧饱和度,考察其毁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血氧饱和度在可逆与不可逆毁损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性,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到了一些基本规律,这些结果对立体定向射频毁损实时疗效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光学与生物技术 射频毁损 血氧饱和度 可逆毁损 近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易国庆 吴国建 +3 位作者 王宏 陈陆馗 苗伟 顾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27-1329,共3页
目的:探究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3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其中20例采用新型管状脑牵开器,17例采用传统脑压板,比较两组在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皮层造瘘长度... 目的:探究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37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例,其中20例采用新型管状脑牵开器,17例采用传统脑压板,比较两组在血肿清除率、手术时间、皮层造瘘长度、住院时间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方面的差异。结果:在血肿清除率方面新型管状脑牵开器组与传统脑压板牵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手术时间、皮层造瘘长度、住院时间及GOS方面前者均优于后者。结论:新型管状脑牵开器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脑牵开器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