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测量超临界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行为的新装置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文凌 黄兴元 +2 位作者 王都阳 李孟山 柳和生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7-102,共6页
设计了一种测量超临界CO_2(Sc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行为的装置,并通过测量温度在443.15~463.15 K,压力在7.5~9.5 MPa范围内ScCO_2在聚苯乙烯(PS)中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验证装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溶解度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低于2... 设计了一种测量超临界CO_2(Sc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行为的装置,并通过测量温度在443.15~463.15 K,压力在7.5~9.5 MPa范围内ScCO_2在聚苯乙烯(PS)中的溶解度及溶解速度验证装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溶解度实验值与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低于20%,而依据实验值计算的扩散系数与文献值表现出相同数量级,由此说明新装置能够进行ScCO_2在聚合物中溶解行为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聚苯乙烯 溶解度 溶解速度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辉铜矿催化合成双吲哚甲烷性能及反应机理 被引量:2
2
作者 吴丰田 郭泽伟 +4 位作者 安文滢 崔文杉 刘月 吕薇 谢宗波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9-285,共7页
针对双吲哚甲烷合成尚存在释放有害物质、需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等问题,研究了“辉铜矿/过氧化氢”耦合体系催化N甲基吲哚与N,N二甲基乙酰胺反应,实现双吲哚甲烷绿色合成新方法。经对铜矿种类、氧化剂类型等影响反应因素进行筛选,得到合适... 针对双吲哚甲烷合成尚存在释放有害物质、需贵金属作为催化剂等问题,研究了“辉铜矿/过氧化氢”耦合体系催化N甲基吲哚与N,N二甲基乙酰胺反应,实现双吲哚甲烷绿色合成新方法。经对铜矿种类、氧化剂类型等影响反应因素进行筛选,得到合适反应条件为:N甲基吲哚0.5 mmol、N,N二甲基乙酰胺1.0 mL、辉铜矿20 mg、30%过氧化氢1.0 mmol、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催化剂可循环使用6次而不失活性,并得到9种3,3’二N烷基取代吲哚甲烷,产率为82%~95%。根据控制实验结果与相关文献,提出了N,N二甲基乙酰胺经单电子转移,并与N甲基吲哚进行亲电反应的机理。该方法为双吲哚甲烷类物质绿色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辉铜矿 N甲基吲哚 N N二甲基乙酰胺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异氰酸酯异肽酰氯/ZnO/超支化聚酰胺纳滤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小广 邓慧宇 +3 位作者 陈庆春 邦宇 晏乐安 那兵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1-99,共9页
为获得大通量抗污染纳滤膜,通过5-异氰酸酯异肽酰氯(ICIC)与超支化聚酰胺(HBPA)在聚丙烯腈(PAN)超滤膜表面的界面聚合反应,将纳米氧化锌引入聚酰胺分离层制备ICIC/ZnO/HBPA纳滤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证实ZnO的存在;接触角测... 为获得大通量抗污染纳滤膜,通过5-异氰酸酯异肽酰氯(ICIC)与超支化聚酰胺(HBPA)在聚丙烯腈(PAN)超滤膜表面的界面聚合反应,将纳米氧化锌引入聚酰胺分离层制备ICIC/ZnO/HBPA纳滤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证实ZnO的存在;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引入ZnO后膜表面亲水性增强,最小接触角为22.7°。与未加ZnO相比,加入ZnO的膜通量增大了约2.6倍,为102 L·m^-2·h^-1,且对NaCl,MgCl 2,Na2SO4和MgSO4的截留率提高。随着ZnO用量的增加,膜对大肠杆菌抑菌性增强。适当增大单体含量或延长界面聚合时间有利于提高膜对无机盐的截留率,但截留率顺序发生变化。当HBPA含量为0.8%(质量分数,下同)、ICIC含量为0.1%、ZnO用量为0.02 g、反应时间为10 min时,制备的纳滤膜对NaCl,MgCl2,Na2SO4和MgSO 4的截留率分别为60.8%,96.4%,95.1%,96.7%,通量分别达到53,54.7,53.7 L·m^-2·h^-1和54.7 L·m^-2·h^-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IC HBPA ZNO 纳滤膜 通量 界面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磷酸钠交联壳聚糖/纳米Fe^0复合膜对U(Ⅵ)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3
4
作者 黎钊 金解云 +3 位作者 王云 曾凯 邹洪斌 周利民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64-1570,共7页
制备了三聚磷酸钠交联壳聚糖/纳米Fe^0(CS-Fe)复合膜,并将其用于吸附U(Ⅵ),考察了pH值对CS-Fe复合膜吸附U(Ⅵ)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双位点Langmuir模型,以CS-Fe复合膜的磷酸基团为主要吸附位,纳... 制备了三聚磷酸钠交联壳聚糖/纳米Fe^0(CS-Fe)复合膜,并将其用于吸附U(Ⅵ),考察了pH值对CS-Fe复合膜吸附U(Ⅵ)的影响,以及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等温线符合双位点Langmuir模型,以CS-Fe复合膜的磷酸基团为主要吸附位,纳米Fe^0为次要吸附位。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模型,表明化学吸附是控速步骤。CS-Fe复合膜对U(Ⅵ)的饱和吸附容量(208.8mg/g)远高于壳聚糖膜对U(Ⅵ)的饱和吸附容量(131.6mg/g),这是由于壳聚糖促进了纳米Fe^0的分散以及纳米Fe^0还原U(Ⅵ)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Fe复合膜 U(Ⅵ)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iO-66-X改性聚酰胺纳滤膜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鹿 邓慧宇 +3 位作者 邦宇 陈庆春 金天翔 那兵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1-3038,3047,共9页
为构建反“trade off”效应纳滤膜,分别考察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和UiO-66-(COOH)_(2)对聚酰胺纳滤膜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两者的引入均能增强膜的亲水性,提高水通量和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与预期脱盐效果不同,和不加MOFs的... 为构建反“trade off”效应纳滤膜,分别考察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UiO-66-NH_(2)和UiO-66-(COOH)_(2)对聚酰胺纳滤膜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两者的引入均能增强膜的亲水性,提高水通量和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与预期脱盐效果不同,和不加MOFs的聚酰胺纳滤膜相比,当UiO-66-(COOH)_(2)用量为0.01~0.03 g时,膜对MgCl_(2)的脱除率基本保持不变,但是对Na_(2)SO_(4)的脱除率明显下降。换用UiO-66-NH_(2)后,其用量处于0.01~0.04 g时,则能使膜对MgCl_(2)和MgSO_(4)的脱除率基本不变,同时增大通量。并且,含有UiO-66-NH_(2)膜的通量明显高于含有UiO-66-(COOH)_(2)的纳滤膜。当UiO-66-NH_(2)用量为0.03 g时(NF-NH_(2)-3),MgCl_(2)和Na_(2)SO_(4)的脱除率分别达到83%和95%,通量约为40.7 L/(m^(2)·h),是不加MOFs膜的2.6倍。将NF-NH_(2)-3用于去除水中双酚A,脱除率约为93%。预示该膜在硬水软化,含内分泌干扰化合物的废水处理等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 UiO-66-(COOH)_(2) 纳滤膜 脱除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IO_(3)^(-)离子废水处理材料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鹿 邓慧宇 +2 位作者 陈庆春 罗巧裕 金天翔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086-5094,共9页
工业废水中过量或放射性I^(-)、IO_(3)^(-)的存在易引发人体甲状腺病变甚至致癌,同时危害生态环境,因此,去除废水中的I^(-)、IO_(3)^(-)势在必行。吸附、膜分离、化学沉淀是常用方法。近年来,为提高脱除效率,减少吸附剂再生过程造成的... 工业废水中过量或放射性I^(-)、IO_(3)^(-)的存在易引发人体甲状腺病变甚至致癌,同时危害生态环境,因此,去除废水中的I^(-)、IO_(3)^(-)势在必行。吸附、膜分离、化学沉淀是常用方法。近年来,为提高脱除效率,减少吸附剂再生过程造成的二次污染,电化学、光化学辅助吸附逐渐受到重视。在介绍上述方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离子交换树脂、层状双氢氧化物、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天然矿物材料、生物质材料、膜材料等含碘废水处理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 IO_(3)^(-) 废水 材料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卤盐离子液体/氧气催化芳硫酚与异色满反应
7
作者 吴丰田 吴玲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1,共7页
以1-羧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COOH-Et MIm][Cl])/O_(2)体系催化异色满与取代苯硫酚发生脱氢偶联反应,合成了1-(取代苯硫基)异色满。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得到适宜反应条件为:4-甲基苯硫酚(62 mg,0.5 mmol)、异色满(1... 以1-羧乙基-3-甲基咪唑氯盐([COOH-Et MIm][Cl])/O_(2)体系催化异色满与取代苯硫酚发生脱氢偶联反应,合成了1-(取代苯硫基)异色满。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反应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得到适宜反应条件为:4-甲基苯硫酚(62 mg,0.5 mmol)、异色满(134 mg,1.0 mmol)、[COOH-EtMIm][Cl](95 mg,0.5 mmol)、O_(2)(0.10 MPa)、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12 h。在该条件下,催化剂可使用4次,实现了1-(4-甲基苯硫基)异色满克级合成,底物拓展后得到12种1-(取代苯硫基)异色满,产率为52%~96%。提出了[COOH-Et MIm][Cl]阴阳离子通过氢键分别活化苯硫酚与异色满,经O_(2)氧化,脱氢得到1-(取代苯硫基)异色满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氧气 氧化 芳硫酚 异色满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基复合薄膜的构筑及其介电和储能特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李为平 柳和生 +1 位作者 那兵 周海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3期295-300,共6页
采用逐层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VDF)基复合薄膜,其中外层钛酸锶钡(BaSrTiO3)/PVD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中间层的质量分数固定为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电温谱测试仪和铁电材料测试仪分别研究了复合... 采用逐层溶液浇铸法制备了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聚偏氟乙烯(PVDF)基复合薄膜,其中外层钛酸锶钡(BaSrTiO3)/PVDF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0%,20%,30%,中间层的质量分数固定为2%。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介电温谱测试仪和铁电材料测试仪分别研究了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结果表明,与纯PVDF薄膜相比,复合薄膜具有更加优异的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其中20-2-20样品在1kHz时的相对介电常数高达52.9,击穿强度为590MV/m,放电能量密度为4.6J/cm3,分别为纯PVDF薄膜的5.69、3.0和5.75倍。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的外层增强了电介质的极化特性,而中间层缓解了电极化强度过早饱和,两者协同实现了复合薄膜优异的介电性能和储能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电性能 储能密度 钛酸锶钡 聚偏氟乙烯 层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纤维增强聚丙烯水辅注射成型短纤维取向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周海迎 柳和生 +3 位作者 那兵 余忠 江青松 李为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9-115,共7页
水辅注射成型(WAIM)不同于传统注射成型(CIM),其短纤维取向分布相对复杂。文中以中空直管为例,对溢流法WAIM短纤维取向进行3D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结果与扫描电镜照片比对来验证短纤维取向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提取断面不同厚度处的取向张... 水辅注射成型(WAIM)不同于传统注射成型(CIM),其短纤维取向分布相对复杂。文中以中空直管为例,对溢流法WAIM短纤维取向进行3D数值模拟,并通过模拟结果与扫描电镜照片比对来验证短纤维取向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提取断面不同厚度处的取向张量值,分析了溢流法WAIM中短纤维取向机理。模拟结果表明,残余壁厚中短纤维取向分布具有明显的外层-壳层-内层结构特点,外层和壳层中短纤维以沿着熔体流动方向取向分布为主,垂直流动方向次之,厚度方向最弱,靠近水道的残余壁厚内层受到高压水柱影响短纤维趋于自由取向分布;对不同部位断面进行分析,由于存在不同应力场和速度场,短纤维在3个方向的取向张量沿轴向有一定变化,同时溢流口模具结构对其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纤维取向 水辅注射成型 模拟仿真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壁面滑移的薄壁注塑流动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0
作者 柳和生 江青松 +2 位作者 王都阳 赖家美 黄兴元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126,共5页
基于壁面滑移速度模型,且考虑黏度的压力依赖性,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薄壁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壁面滑移对厚度方向熔体速度分布、注射时间、注射压力和锁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滑移对薄壁注塑流动过程具有重要... 基于壁面滑移速度模型,且考虑黏度的压力依赖性,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薄壁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壁面滑移对厚度方向熔体速度分布、注射时间、注射压力和锁模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滑移对薄壁注塑流动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还表明,只有同时考虑壁面滑移效应和黏度的压力依赖性,才能更准确地描述薄壁注塑流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壁 注塑流动 壁面滑移 三维数值模拟 黏度的压力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固定单宁酸生物质膜的制备及其对铀吸附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映文 邹淑芬 +2 位作者 张爽 吕瑞华 那兵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316-324,共9页
通过Fe^(3+)与单宁酸(TA)原位反应,将TA固定于海藻酸钠(SA)基体中,合成SA-Fe^(3+)-TA复合生物质膜,用于吸附富集水溶液中的铀。采用SEM、FTIR和XPS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合成条件、溶液pH、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对其... 通过Fe^(3+)与单宁酸(TA)原位反应,将TA固定于海藻酸钠(SA)基体中,合成SA-Fe^(3+)-TA复合生物质膜,用于吸附富集水溶液中的铀。采用SEM、FTIR和XPS对合成材料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合成条件、溶液pH、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条件对其铀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质量浓度为10 mg/mL且TA质量浓度为5 mg/mL时合成的SA-Fe^(3+)-TA复合生物质膜在25℃、溶液pH为6、铀酰离子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和固液比为0.025 g/L的初始条件下,铀最大吸附量为586 mg/g,且吸附行为分别符合Langmuir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该SA-Fe^(3+)-TA复合生物质膜具有成本低、制备简单和吸附容量高等优点,有望用于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单宁酸 生物质膜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管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高压水穿透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微 柳和生 +3 位作者 黄兴元 张伟 匡唐清 陈忠仕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88,共7页
采用方形截面管件,以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为原料,通过溢流法水辅助注射成型实验探究了熔体注射温度、注水延迟时间和注水压力等工艺参数对制件宏观现象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高压水在方形管道中的穿透行为。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升高时,... 采用方形截面管件,以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为原料,通过溢流法水辅助注射成型实验探究了熔体注射温度、注水延迟时间和注水压力等工艺参数对制件宏观现象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高压水在方形管道中的穿透行为。结果表明,当熔体温度升高时,方管的直角边和斜边残余壁厚都呈减小趋势,但温度过高时会出现管件收缩现象,管件截面中空面积增大且截面形状与高压水的穿透前沿形状一致,偏圆形,但截面的圆率逐渐减小;当注水压力增加时,管件残余壁厚减小,截面中空面积增大,其截面形状随着注水压力的增加逐渐与型腔结构一致,偏方形;当注水延迟时间增加时,管件残余壁厚增大,中空截面减小且管件截面形状也与高压水前穿透前沿一致,偏圆形,但相较另外两个参数,注水延迟时间对方管件的影响程度更小,因而对截面的圆率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管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 水辅助注射成型 高压水穿透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酸离子液体/氧气催化氧化芳甲醇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丰田 吴玲 谢宗波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9-696,共8页
在组合体系“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EMIm][OAc])/O_(2)”作用下,以芳甲醇为原料,经氧化反应,合成了系列芳甲醛(酮)类化合物。通过对条件进行优化,得到适宜反应条件为:芳甲醇与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物质的量比为1∶1、O_(2)压力为... 在组合体系“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EMIm][OAc])/O_(2)”作用下,以芳甲醇为原料,经氧化反应,合成了系列芳甲醛(酮)类化合物。通过对条件进行优化,得到适宜反应条件为:芳甲醇与1-乙基-3-甲基咪唑乙酸盐物质的量比为1∶1、O_(2)压力为0.20MPa、温度为130℃、时间为12h。在此条件下,实现了苯甲醛的克级规模制备,得到20种芳甲醛(酮),产率为62%~96%。提出了[EMIm][OAc]通过阴离子作用于苯甲醇,经O_(2)氧化,脱水得到苯甲醛的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氧气 氧化 芳甲醇 芳甲醛 精细化工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在聚苯乙烯熔体中的扩散系数
14
作者 王都阳 蔡圳南 +2 位作者 黄兴元 王龙 李孟山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70,共8页
微孔发泡材料的质量与超临界CO2在聚合物熔体中的溶解量和溶解速率紧密相关,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等效扩散系数来表征溶解速率。首先,通过基于体积法的实验装置测出不同条件下超临界CO2在聚合物熔体中的溶解量;其次,通... 微孔发泡材料的质量与超临界CO2在聚合物熔体中的溶解量和溶解速率紧密相关,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得出不同条件下的等效扩散系数来表征溶解速率。首先,通过基于体积法的实验装置测出不同条件下超临界CO2在聚合物熔体中的溶解量;其次,通过COMSOL软件计算得出不同的扩散系数下溶解量的变化,最后通过实验值与模拟计算值之间的对比,得出不同条件下,超临界CO2在聚合物中的等效扩散系数,并分析了误差来源。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在聚苯乙烯(PS)熔体中的溶解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相反,随着温度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模拟计算所得等效扩散系数与实验保持一致,温度与压力的增大都会提高扩散系数的数值;模拟的溶解平衡时间与实验的溶解平衡时间之间的误差不超过20%。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的结果吻合较好。因此,计算溶解量及等效扩散系数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微孔发泡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 聚苯乙烯 溶解量 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的三蝶烯基超交联多孔共聚物对孔雀石绿的吸附性能研究
15
作者 何妍 鲍文利 +5 位作者 那兵 郭柱雷 吴云轩 杨俊鑫 袁定重 罗太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87-293,共7页
三蝶烯和2,4-二氨基-6-苯基-1,3,5-三嗪单体在三氯化铁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一步傅克烷基化(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三蝶烯基超交联多孔共聚物(N-HPC)。采用FT-IR、TEM和SEM等分析方法对获得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HPC... 三蝶烯和2,4-二氨基-6-苯基-1,3,5-三嗪单体在三氯化铁催化剂作用下,通过一步傅克烷基化(Friedel-Crafts)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三蝶烯基超交联多孔共聚物(N-HPC)。采用FT-IR、TEM和SEM等分析方法对获得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HPC具有粗糙不规则的形态、丰富的孔结构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N-HPC对MG吸附180 min可达到平衡,对MG的最大吸附量(qmax)为150 mg/g,最佳吸附pH值为8.2。同时,N-HPC还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经过5次吸附解吸循环实验,N-HPC对孔雀石绿的去除率仍可达到70%以上。因此,N-HPC可作为一种理想、高效、易制备、可循环利用的染料废水处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交联多孔共聚物 孔雀石绿 吸附性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蛋白辅助铜催化碳氮偶联反应
16
作者 吴丰田 李俊 +7 位作者 孙艺嘉 曾蓉 任涵 刘秀萍 张彩虹 闫芳明 吴玲 崔春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4-89,共6页
采用碘化亚铜/蚕丝蛋白催化体系催化芳基卤代物与咪唑之间发生偶联反应,高收率得到了多种N-芳基化产物.本文方法不仅可实现产物的克级规模制备,还可用于2-苯基吲哚和三氮唑的合成.此外,提出了该催化体系下的反应机理.
关键词 蚕丝蛋白 C-N偶联 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铀酰基席夫碱配合物的制备及对铼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樊强文 祝龙伟 +3 位作者 李虚怀 任绘君 朱海波 武国蓉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2期194-200,共7页
为实现含铼水溶液中铼的吸附分离,以1,3,5-三(4-氨苯基)苯、硝酸双氧铀、2-吡啶甲醛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铀酰基席夫碱配合物(UCP)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溶液pH对溶液中铼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0,吸... 为实现含铼水溶液中铼的吸附分离,以1,3,5-三(4-氨苯基)苯、硝酸双氧铀、2-吡啶甲醛为原料,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铀酰基席夫碱配合物(UCP)作为吸附剂,研究其在不同吸附时间、不同溶液pH对溶液中铼的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7.0,吸附时间为50 min时,吸附容量最大,为136.7 mg/g,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本研究成果可为后续含铼废水中铼的回收利用奠定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铀酰基席夫碱配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_(2)(bcbpy)_(0.5)Cl_(4)的晶体结构与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武国蓉 樊强文 +4 位作者 孙文杰 汪涛 任绘君 朱海波 罗屹东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96-100,共5页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配位聚合物Cd_(2)(bcbpy)_(0.5)Cl_(4),其中,bcbpy表示1,1′-二(4-羧基苯基)-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X-ray)、X-射线粉末衍射(PXRD)和热重分析(TG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 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配位聚合物Cd_(2)(bcbpy)_(0.5)Cl_(4),其中,bcbpy表示1,1′-二(4-羧基苯基)-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X-ray)、X-射线粉末衍射(PXRD)和热重分析(TG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a=19.5763(6)A,b=12.5141(3)A,c=16.2902(4)A,α=90°,β=118.069(3)°,γ=90°,V=3521.38A^(3),分子式为C_(13)H_(10)Cd_(2)Cl_(4)NO_(2),Z=8,R_(1)=2.74%,wR^(2)=6.53%(I>2ó(I)),3709个可观衍射点,Cd_(2)(bcbpy)_(0.5)Cl_(4)沿Cd_(2)原子以Z字形径向无限延伸堆积。Cd_(2)(bcbpy)_(0.5)Cl_(4)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由淡黄色变为深紫色,置于暗处后,又恢复到淡黄色,呈现可逆的光致变色现象。光照前后PXRD测试结果表明,变色过程中晶体结构未变化,在光控开关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合成 表征 光致变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形压头半径对离子辐照后RAFM钢硬度及力学性能提取的影响
19
作者 周善良 黄希 +5 位作者 赵琦 詹子雄 廖新华 刘俊雄 韦丽华 李小燕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417-2427,共11页
纳米压痕仪中压头形状直接决定压头载荷-深度曲线,进而影响宏观力学性能的提取,但压头半径对辐照后材料硬度及力学性能提取的影响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半径球形压头(0.3、1.0和10.0μm)对辐照后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 纳米压痕仪中压头形状直接决定压头载荷-深度曲线,进而影响宏观力学性能的提取,但压头半径对辐照后材料硬度及力学性能提取的影响依然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不同半径球形压头(0.3、1.0和10.0μm)对辐照后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硬度和力学性能提取的影响。不管压头半径如何改变,所有辐照样品均出现反尺寸效应,纳米压痕仪接触面积测量误差是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此外,离子辐照后所有样品均出现辐照硬化,但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硬化现象逐渐减弱,直至出现辐照软化。相同载荷与辐照剂量条件下,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硬度随压头半径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管辐照剂量如何改变,随着压头半径的增加,提取出的弹性模量逐渐增加而屈服强度逐渐减小。相同压头半径时,弹性模量和屈服强度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对比未辐照样品,压头半径增加至10.0μm时,所提取出的屈服强度和弹性模量更接近于拉伸实验所获得的数值。以上结果表明:球形压头可用于提取离子辐照后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的宏观力学性能,并且半径越大预测结果越接近拉伸实验所获得的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压头 离子辐照 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钢 硬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