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问西东:论当代跨文化戏剧舞台上的“汤莎会”
1
作者 刘文辉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1,共6页
“汤莎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跨文化戏剧演出形式。舞台借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片段的拼贴、并置或糅合,使“汤”“莎”戏剧在舞台上相互映照,互相阐释,中西合璧,形成对话与互文,生产出新的文化意义。当前,舞台上的“汤莎会”主要... “汤莎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跨文化戏剧演出形式。舞台借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片段的拼贴、并置或糅合,使“汤”“莎”戏剧在舞台上相互映照,互相阐释,中西合璧,形成对话与互文,生产出新的文化意义。当前,舞台上的“汤莎会”主要包括交互串联式、平行拼接式、辐辏组合式、散点化合式等四种形式。“汤莎会”既是带有先锋色彩的戏剧美学实验,也是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戏剧事件和文化仪典。“汤莎会”为汤、莎对话提供了多种可能形态和多元文化空间,为东西方戏剧交流提供了新的文化启示。在未来的跨文化戏剧舞台上,“汤莎会”会展示出更多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莎会” 汤显祖 莎士比亚 跨文化戏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陶瓷艺术中“理性美”到“艺术美”的转变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春阳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1-63,共3页
陶瓷艺术,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兼具了"材有美"和"工有巧"的特点,它们是陶瓷材料的物质形态的具体转换,是陶瓷工艺由理性美到艺术美的一次飞跃和质变。陶瓷材料所固有的理性美,是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 陶瓷艺术,其创作的成功之处在于兼具了"材有美"和"工有巧"的特点,它们是陶瓷材料的物质形态的具体转换,是陶瓷工艺由理性美到艺术美的一次飞跃和质变。陶瓷材料所固有的理性美,是陶瓷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客观规律,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陶瓷艺术的美的实现。而对于陶瓷材质的选择,则是陶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体现和升华,它体现了陶瓷艺术家的主观臆想。陶瓷艺术的内在理性美与外在形式美之间的完美结合,是陶瓷艺术家的思维模式及行为的一种交集,它们是聚集于理性的物质形态转换的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艺术 理性美 艺术美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剧抑或闹剧:赵雪君的京剧剧本《祭塔》批判——台湾文学中的白蛇传改写之研究
3
作者 李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3-28,共6页
台湾作家赵雪君的京剧剧本《祭塔》,完全有别于传统的"白蛇传"传说。《祭塔》中的许仕林中状元后祭塔时发现白素贞貌美,进而与白素贞产生不伦之恋。作者受到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自身的存在境遇和阅读感受出发,解构经典... 台湾作家赵雪君的京剧剧本《祭塔》,完全有别于传统的"白蛇传"传说。《祭塔》中的许仕林中状元后祭塔时发现白素贞貌美,进而与白素贞产生不伦之恋。作者受到西方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自身的存在境遇和阅读感受出发,解构经典,盲目认可"混血认同",消解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祭塔》对乱伦式爱情的认识存在偏颇,对乱伦行为盲目认同,故而作品缺少文化批判的力量。尽管作品的结局很悲惨,白素贞与许仕林为爱而死,然而这并不能引起读者灵魂的震撼。剧中人物的插科打诨同样冲淡了悲剧意蕴。作者没有写出文化、伦理对于人物的影响,没有写出人物在是与非、爱情与伦理漩涡中的痛苦挣扎,因此《祭塔》并不是引起读者灵魂震撼的悲剧,而是荒唐的闹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解构主义 混血认同 改写 乱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描技法在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中的渊源及艺术流变 被引量:4
4
作者 王春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0-153,共4页
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以线造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景物特征、环境场景等,风格由古拙凝重发展到清新自如,使白描技法由毛笔描画转变到刻刀雕刻,演绎的是从笔下用线到刀下用线的不同风情。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中的白描实际上是一部浓缩... 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以线造型,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景物特征、环境场景等,风格由古拙凝重发展到清新自如,使白描技法由毛笔描画转变到刻刀雕刻,演绎的是从笔下用线到刀下用线的不同风情。明清戏曲刊本插图中的白描实际上是一部浓缩的刀刻印刷白描艺术史。本文从白描技法的发展概况、白描载体的演变、白描技法的演变等多方面来阐述白描技法的渊源和艺术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描 戏曲刊本插图 源流 艺术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弋阳俗腔的流布与明清传奇的历史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李雪萍 黄振林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8-141,共4页
弋阳腔从南戏发展而来,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娘戏"的目连戏是重要过渡,江西民间戏班盛演目连的习俗沿袭至晚清,弋阳腔因其"随口演唱,任意更改"而迅猛发展。随后便传入各地,与地方土腔结合形成新的腔... 弋阳腔从南戏发展而来,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娘戏"的目连戏是重要过渡,江西民间戏班盛演目连的习俗沿袭至晚清,弋阳腔因其"随口演唱,任意更改"而迅猛发展。随后便传入各地,与地方土腔结合形成新的腔调,于清代被谓之"高腔"。弋阳腔以锣鼓伴奏,不托管弦,以一人唱而众人和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阳腔 目连戏 高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南戏海盐腔的体制流变及演唱特色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振林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72-176,共5页
海盐腔是南戏崛起时诞生的地方声腔。由于文人的参与,使南戏和明前期的传奇体制和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海盐腔起源的几则史料作了认真分析,并就文人濡染南戏的主要途径和海盐腔的演唱方式进行了深入探究。
关键词 海盐腔 南戏 起源 演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世贞诗乐相合的文体观
7
作者 涂育珍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1-177,共7页
王世贞的文学批评将"才、思、格、调"结合起来,通过辨体批评,确立文体典范,以文体"正变"为核心,贯通诗、词、曲诸多领域。王世贞论及诸文体的体性特征时,既强调复古、拟议古法,又主张通变、顺应性情;既强调骈俪、典... 王世贞的文学批评将"才、思、格、调"结合起来,通过辨体批评,确立文体典范,以文体"正变"为核心,贯通诗、词、曲诸多领域。王世贞论及诸文体的体性特征时,既强调复古、拟议古法,又主张通变、顺应性情;既强调骈俪、典雅,又主张从俗、近俗。后人常困惑于其矛盾之处,或各执一端,或以"剂"来解释其调和折中之意。王世贞论诗词曲之体制并非简单的叠加或折中,他认为诗词曲的体性于雅俗之间相通的基础在于诗乐相合。其文体批评的内在逻辑是以复古为导向,诗心与乐体结合,融通雅俗,探寻将"今乐"文人化的曲学尊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贞 词学 曲学 辨体 文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弦索南下和剧唱海盐诸腔的衰落
8
作者 黄振林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7-161,共5页
本文在明代北南戏曲声腔碰撞和交流的大背景下,就弦索在"清唱"和"剧唱"两种"曲唱"形式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重点探讨弦索南下给南戏声腔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指出剧唱海盐腔一直保持鼓板伴奏的品格,不... 本文在明代北南戏曲声腔碰撞和交流的大背景下,就弦索在"清唱"和"剧唱"两种"曲唱"形式中的作用进行了认真分析。重点探讨弦索南下给南戏声腔带来的影响和变化。指出剧唱海盐腔一直保持鼓板伴奏的品格,不入弦索,最后失去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逐步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索 南下 鼓板 海盐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与插图艺术语言解读
9
作者 王春阳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Z期40-40,共1页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因此,在为《红楼梦》配作白描插图时,则显得尤为重视和谨慎。本文从原著的根本出发进行研究,结合当代的艺术观念,去解读其艺术创作,必会有所建树。
关键词 红学 白描插画研究 艺术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