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nO_(2)@g-C_(3)N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U(Ⅵ)的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陈煜 程琳 +2 位作者 徐琳 谢子杰 刘云海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Mn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Mn-CN),并分析了其形貌、结构和光电性能,考察了Mn-CN对放射性废水中U(Ⅵ)光催化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MnO_(2)的引入有效拓宽了g-C_(3)N_(4)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抑制了光生电子... 研究了采用水热法制备MnO_(2)@g-C_(3)N_(4)复合光催化剂(Mn-CN),并分析了其形貌、结构和光电性能,考察了Mn-CN对放射性废水中U(Ⅵ)光催化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MnO_(2)的引入有效拓宽了g-C_(3)N_(4)对可见光的吸收范围,抑制了光生电子与空穴复合,有利于光生电子还原反应进行,提高反应速率;针对U(Ⅵ)质量浓度50 mg/L、pH=5.5的100 mL铀标准溶液,在甲醇加入量5 mL、可见光照射120 min条件下,Mn-CN-3(MnSO_(4)质量0.05 g)对U(Ⅵ)的光催化还原率达96.3%,为纯g-C_(3)N_(4)的1.9倍;g-C_(3)N_(4)中引入MnO_(2)能有效提高光生电荷的利用率和传输速率,增强催化性能;Mn-CN复合光催化剂光学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简单且绿色环保,对放射性废水中的U(Ⅵ)的光催化还原去除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g-C_(3)N_(4) MnO_(2) 光催化 复合材料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RD和FTIR对Ce/γ-Al2O3除氟除砷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海阳 高柏 +2 位作者 樊骅 沈威 林聪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869-2874,共6页
饮用水氟砷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于无集中供水的高氟砷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与其他技术相比,固体表面吸附方法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通用且效果可靠的除氟除砷的方法。尽管传统多孔吸附剂稳定廉价,但普遍吸附量不... 饮用水氟砷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于无集中供水的高氟砷地区显得尤为突出。与其他技术相比,固体表面吸附方法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通用且效果可靠的除氟除砷的方法。尽管传统多孔吸附剂稳定廉价,但普遍吸附量不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此亟待研发廉价高效和操作流程简单的多孔吸附剂。使用最为广泛的γ-Al2O3表面存在较多—OH,接触液体具有电性,主要依靠表面吸附点位除氟除砷,导致其吸附效果有限。经过改性,吸附材料吸附过程复杂化,使其具有表面物理吸附和孔扩散等优点。稀土元素(Ce)是稀土中最多的元素,普遍用于催化剂和合金添加剂,其氧化物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但制备颗粒稀土氧化物工艺繁杂,并且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脱落和金属溶出等问题。为了能够减少工艺程序并提高颗粒材料的吸附量,使用稀有金属盐浸渍法,避免复杂工艺流程带来的成本高、量产低等问题。故此创新性采用浸渍法制备铈盐Ce(SO4)2负载γ-Al2O3的多孔吸附材料,开展水溶液吸附特征试验,通过数据拟合得出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线模型,获得吸附过程及最大吸附量,给出Ce/γ-Al2O3吸附机理依据,通过测试SEM, XRD和FTIR,定性分析Ce/γ-Al2O3除氟除砷的吸附作用力,为Ce/γ-Al2O3提供可靠的吸附机理证据。结果表明:Ce/γ-Al2O3除氟除砷较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模型,除氟除砷最大吸附量分别可达47.842和18.518 mg·g^-1。Ce/γ-Al2O3表面光滑,负载良好,结合稳定。Ce(Ⅳ)被还原成Ce(Ⅲ),形成Ce-O-Al复合物, Ce/γ-Al2O3主体为非定型结构,有少量发育不完整晶粒结构存在,表面羟基健型稳定。XRD与FTIR相结合,反映出Ce/γ-Al2O3的物相结构及官能团种类,可用于Ce/γ-Al2O3的鉴定与分析,进一步验证吸附试验过程,体现吸附试验现象。γ-Al2O3经铈盐Ce(SO4)2浸渍法改进,造成Al—O健和Ce—O健、不完整晶粒的存在、表面孔径结构晶型结构的变化是Ce/γ-Al2O3吸附量提高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砷 Ce/γ-Al2O3 XRD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润土的钛柱撑改性及吸附电镀废水中的Cr(Ⅵ)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顺景 徐少辉 周仲魁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5,共6页
研究了以钛酸丁酯Ti(n-C4H9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柱化剂,再用所制备钛柱化剂对膨润土进行钛柱撑钠化改性。借助SEM与XRD表征了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物相。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改性膨润土用量对... 研究了以钛酸丁酯Ti(n-C4H9O)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有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柱化剂,再用所制备钛柱化剂对膨润土进行钛柱撑钠化改性。借助SEM与XRD表征了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结构和物相。考察了溶液pH、吸附时间、改性膨润土用量对电镀废水中Cr(Ⅵ)吸附去除的影响及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改性后膨润土对电镀废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明显;对100 mL初始质量浓度4.0 mg/L、pH=4.0的含Cr(Ⅵ)溶液,在改性膨润土用量10 g/L、室温9 min条件下吸附,Cr(Ⅵ)吸附率达98.0%;废水pH对Cr(Ⅵ)去除效果影响较大;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描述,Cr(Ⅵ)饱和吸附量为3.05 mg/g,吸附反应以化学吸附为主;钛柱撑改性膨润土的循环使用性能还需进一步改进,后续应采取复合改性方式进一步提高其对Cr(Ⅵ)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柱撑 膨润土 改性 溶胶-凝胶法 Cr(Ⅵ) 吸附 电渡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固化/稳定剂处理复合放射性重金属污染底泥:以信江流域为例
4
作者 胡鑫玮 高柏 +2 位作者 高杨 黄丹丹 王师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609-13618,共10页
目前,国内外对信江河流域的研究仅限于沉积物重金属及核素污染特征研究,对信江流域疏浚后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处理研究甚少。因此以信江(鹰潭段)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稳定剂协同硅酸盐水泥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一... 目前,国内外对信江河流域的研究仅限于沉积物重金属及核素污染特征研究,对信江流域疏浚后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处理研究甚少。因此以信江(鹰潭段)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种稳定剂协同硅酸盐水泥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底泥,研究一种河流底泥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可以用于河流底泥重金属修复治理工作。通过开展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毒性浸出试验,确定了水泥和三种稳定剂的最优配比,并结合固相形貌特征、矿相组成和固化/稳定化前后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据此分析底泥重金属Pb、U的固化/稳定化机制。研究表明:本实验条件下,适用于信江(鹰潭段)底泥重金属的最佳硅酸盐水泥复配固化体掺比配方为:水泥30%、磷酸二氢钾(磷与重金属摩尔比为1∶1)、膨润土5%、粉煤灰5%。复配试剂处理后底泥中Pb、U两种重金属活性态比例降低约30%,该方法有效地限制了底泥中重金属Pb、U的迁移。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分析表明,固化体中主要水化产物为水化硅酸钙(C-S-H)、钙矾石(Aft)和膨润土团块体,三者相互胶结从而起到提高固化体强度和对重金属进行吸附、包覆的作用。本研究阐明了河流底泥重金属固化/稳定化技术的作用机理,并发现该技术对放射性核素也有较好的稳定效果,能为信江流域疏浚底泥工程及其周边场地土壤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江底泥 复合污染 重金属 放射性 固化/稳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解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去除水中铀离子的PRB活性介质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卫民 王振 +2 位作者 钱程 郭亚丹 刘海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5-185,共11页
铀污染地下水分布于世界多国,其危害备受关注。本文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方解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LHC),通过静态与动态对比试验,探讨了PRB活性介质对水中铀离子的吸附机理和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CLHC表面被羟基磷灰石覆盖... 铀污染地下水分布于世界多国,其危害备受关注。本文基于溶胶凝胶法制备方解石负载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LHC),通过静态与动态对比试验,探讨了PRB活性介质对水中铀离子的吸附机理和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CLHC表面被羟基磷灰石覆盖,对铀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当U的初浓度为5.0 mg/L、试验周期为2 h、溶液pH值为4、CLHC用量为0.5 g/L时,CLHC可以吸附水中所有的铀离子。CLHC对铀离子的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粒子内扩散吸附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较好地进行描述。石英砂负载羟基磷灰石与CLHC相比,后者具有更强的吸附能力,而且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CLHC在吸附铀的过程中没有价态变化,其对铀离子的吸附主要为离子交换的化学吸附。本研究的成果可为可渗透反应墙被应用于铀污染地下水修复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B 羟基磷灰石 含水层 方解石 铀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数值模拟确定地浸采铀过程中溶浸范围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慧 罗跃 +3 位作者 李寻 刘金辉 王兵 陈茜茜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37,共10页
溶浸范围的确定是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的重要一环。以内蒙一个铀采区为例,以水动力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为基础,分别用pH<2、水力梯度趋于自然流场和迹线累积流量贡献率>97%三种方式确定溶浸范围,对比分析三种条件下确定的溶浸范围... 溶浸范围的确定是酸法地浸采铀工艺中的重要一环。以内蒙一个铀采区为例,以水动力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为基础,分别用pH<2、水力梯度趋于自然流场和迹线累积流量贡献率>97%三种方式确定溶浸范围,对比分析三种条件下确定的溶浸范围。可以得到:(1)三种方法确定的溶浸范围均与铀矿溶解范围相近,可以用来表征溶浸范围;(2)三种方法在边缘位置与铀矿溶解范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pH圈定范围与之最为相近;(3)以pH<2为标准的操作难度较小,其余两种方法数据处理较复杂。pH<2最适合用于表征溶浸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浸范围 水动力场 溶质运移 迹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H550改性膨润土对低浓度U(Ⅵ)的吸附 被引量:17
7
作者 张益硕 周仲魁 +3 位作者 杨顺景 李龙祥 李荆喻 樊小磊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4-164,共11页
针对膨润土吸附率不佳的问题,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膨润土进行改性,提高膨润土对水体中低浓度铀的吸附性能。采用SEM、FTIR、XRD、氮气吸附脱附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并利用该材料对水体中铀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采用KH550改性... 针对膨润土吸附率不佳的问题,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膨润土进行改性,提高膨润土对水体中低浓度铀的吸附性能。采用SEM、FTIR、XRD、氮气吸附脱附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并利用该材料对水体中铀进行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膨润土采用KH550改性后,在pH值为5、温度为338.15 K、初始浓度为10 mg/L、转速为165 r/min、投加量为1.0 g/L、反应时间大于50 min的条件下,含铀废水中铀去除率大于95%。改性膨润土对铀的吸附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其对铀的吸附为自由度减少,熵减的过程。该试验有望为含铀废水的处理提供一种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改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地下水铀的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海阳 高柏 +5 位作者 葛勤 华恩祥 黄少华 易玲 沈威 林聪业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231,共9页
通过采集海拉尔盆地地表水样品12件,地下水样品67件,运用Durov图、等值线图和铀形态计算理论,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地下水铀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赫尔洪德凹陷地区主要为HCO3-Ca·Na型,蹉岗隆起、乌... 通过采集海拉尔盆地地表水样品12件,地下水样品67件,运用Durov图、等值线图和铀形态计算理论,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分析研究区域地下水铀的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赫尔洪德凹陷地区主要为HCO3-Ca·Na型,蹉岗隆起、乌尔逊凹陷和贝尔凹陷地区主要为Cl-Na型和HCO3-Na型,巴彦山隆起地区主要为HCO3-Na型,红旗牧场和新宝力格凹陷主要为Cl-Na型.研究区域铀的分布范围为17~425μg/L,平均值为80μg/L,标准偏差为70μg/L,引发了区域地源性地下水铀污染问题.地下水中以UO2(CO3)3^4−和UO2(CO3)2^2−的主要形式存在,与Eh表现的氧化还原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中呼伦贝尔湖东南部属于地下水铀成矿有利区域.潜在铀成矿范围属于重碳酸铀酰占优势的HCO3型含铀地下水,铀酰碳酸盐复合物应占主导地位,铀的溶解与HCO3^−的增加有关,地下水中的铀存在参与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的混合溶滤作用的可能性,UO2(CO3)3^4−、UO2(CO3)2^2−、U4O9和沥青铀矿等处于饱和状态,总Fe和(Ca^2++Mg^2+)浓度较低,各种水化学指标对铀富集具有指示意义,因此可将其视为潜在铀源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 地下水 水文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江流域水化学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
9
作者 方正 高柏 +3 位作者 林聪业 史天成 刘圣锋 丁燕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5,共8页
为探究信江流域水化学特征,揭示流域内主要离子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共采集了82个地表水、地下水样,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化学组分特征,Piper三线图和舒卡列夫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Gibbs图法和岩石风化端元模型分析离子来源和影响因素,... 为探究信江流域水化学特征,揭示流域内主要离子来源及其影响因素,共采集了82个地表水、地下水样,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化学组分特征,Piper三线图和舒卡列夫分类法划分水化学类型,Gibbs图法和岩石风化端元模型分析离子来源和影响因素,氢氧同位素特征判别水体补给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信江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中优势阳离子为Ca^(2+),优势阴离子为HCO_(3)^(-)、SO_(4)^(2-),pH呈中性(7.32)和弱碱性(8.88)。水化学类型均以HCO_(3)·SO_(4)-Ca、HCO_(3)-Ca型为主,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更丰富。水化学成因分析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控制因素是岩石风化作用,少量点位受人为因素影响。岩石风化端元模型进一步确定碳酸盐岩风化是研究区岩石风化的主导类型。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信江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均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受蒸发作用影响最强,氢氧同位素分馏效应明显。地表水线和地下水线偏移明显,表明两者水力联系差。海洋性气团是信江流域水体的主要降水控制气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江流域 水化学组分 水化学特征 成因分析 氢氧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