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8篇文章
< 1 2 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穿戴新材料 编织大未来——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作者 陈丽芸 侯成义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可穿戴智能服饰——当今时尚与科技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融合,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智能生活、医疗健康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高德纳公司预测,2016年可穿戴智能服饰的市场将达到100亿美元。谷歌、三星、苹果、微软等高科技公司已... 可穿戴智能服饰——当今时尚与科技领域的一次革命性融合,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智能生活、医疗健康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美国高德纳公司预测,2016年可穿戴智能服饰的市场将达到100亿美元。谷歌、三星、苹果、微软等高科技公司已竞相加入此领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欧洲Hewlett-Packard实验室等都相继在植入式柔性传感器、可穿戴能源装备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改性 柔性传感器 佐治亚理工 国家重点实验室 能源装备 植入式 石墨烯 国防军事 医疗健康 Hewlet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炼学科方向 汇聚科研人才——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作者 毛宇辰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4年第8期509-512,共4页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材料和纺织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基地,目前设有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功能化纤维与低维材料、环境友好和生物纤维材料3个研究方向:其中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链缠结解离、高倍拉伸取向... 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材料和纺织领域重要的国家级科研基地,目前设有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功能化纤维与低维材料、环境友好和生物纤维材料3个研究方向:其中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分子链缠结解离、高倍拉伸取向等基础研究上,攻克了高强高模量聚乙烯纤维制备关键技术和工程集成,打破了欧美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3个拥有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产量占全球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高性能纤维 材料改性 东华大学 学科方向 科研人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汇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缝合密度和层数的单向碳纤维织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秦成 查一斌 +5 位作者 张联合 任浩 程亚男 李永丰 刘勇 张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为研究缝合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以芳纶纤维为缝线,采用改进的锁式缝合方式制备了不同缝合密度及缝合层数的单向碳纤维织物预制体,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VARTM)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其内部结构以及Ⅰ型层间断裂韧... 为研究缝合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性能,以芳纶纤维为缝线,采用改进的锁式缝合方式制备了不同缝合密度及缝合层数的单向碳纤维织物预制体,通过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成型(VARTM)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其内部结构以及Ⅰ型层间断裂韧性、冲击性能、弯曲和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在一次缝合9层且缝合密度为4 mm×4 mm时,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综合力学性能,与未缝合复合材料相比,Ⅰ型断裂韧性提升了50.8%,最大冲击载荷提升了46.2%,能量吸收率提升了27.0%,弯曲强度增加了15.4%,压缩强度提升了4.1%,压缩模量未出现下降;而在一次缝合3层时,不同缝合密度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压缩性能均有所下降。分析发现,增加缝合密度可有效提升复合材料层间性能,增大缝合层数则有助于减少缝线对复合材料面内性能的影响,为缝合工艺参数的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锁式缝合 缝合密度 缝合层数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同步改善VARI成型CF/EP复合材料层间韧性和面内力学性能
4
作者 阳泽濠 宁博 +6 位作者 陈正国 徐学宏 刘卫平 薛怿 刘勇 张辉 俞建勇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研究了静电纺聚醚酰亚胺(PEI)纳米纤维膜对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I)成型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韧性和面内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内在微观机制。研究发现,PEI纳米纤维膜与环氧树脂浸渍性良好且不影响树脂流动,适用于灌注温... 研究了静电纺聚醚酰亚胺(PEI)纳米纤维膜对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I)成型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韧性和面内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其内在微观机制。研究发现,PEI纳米纤维膜与环氧树脂浸渍性良好且不影响树脂流动,适用于灌注温度为70℃且灌注时间小于30 min的VARI成型工艺,在120℃的环氧树脂固化温度下6 min内完全溶解。PEI纳米纤维膜的引入可同时改善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和面内力学性能,15 g/m^(2)的PEI纳米纤维膜可以使CF/EP复合材料的Ⅰ型层间断裂韧度、Ⅱ型层间断裂韧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升55.1%,65.4%和12.2%,20 g/m^(2)的PEI纳米纤维膜使CF/EP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模量分别提高了10.6%和9.3%,10 g/m^(2)的PEI纳米纤维膜使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分别增加24.3%和18.9%。PEI纳米纤维膜通过原位溶解和环氧树脂固化诱导相分离,在CF/EP复合材料层间形成均匀分布的PEI/环氧树脂两相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层间裂纹的扩展阻力和层间树脂基体的载荷转移能力,可能是复合材料层间韧性和面内力学性能得到改善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真空辅助树脂灌注 聚醚酰亚胺 纳米纤维膜 层间韧性 面内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切芳纶纤维网纱层间增韧CF/EP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
5
作者 彭砚双 薛怿 +6 位作者 阳泽濠 赵庆志 张文强 冯阳阳 刘勇 张辉 俞建勇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21,37,共8页
为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本文采用湿法成网工艺制备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short Aramid Fiber Veil,AFV)作为CF/EP的插层,研究了AFV面密度对其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对CF/EP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究... 为提高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本文采用湿法成网工艺制备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short Aramid Fiber Veil,AFV)作为CF/EP的插层,研究了AFV面密度对其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通过对CF/EP复合材料断面形貌进行观察,探究其增韧机制。结果表明,经3 g/m^(2)AFV增韧的CF/EP复合材料的G_(ⅠC)值提升了60.6%,G_(ⅡC)值提升了69.7%,并且层间剪切性能也有所改善。结合SEM分析可知,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在受力时出现了纤维桥接、纤维拔出、纤维断裂和纵向撕裂等现象,使裂纹路径更加曲折,消耗更多能量,从而提升了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化短切芳纶纤维网纱 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纤维桥接 纤维纵向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紫光激发白光LED用荧光材料的耐候性
6
作者 潘泽晟 游雅萍 +3 位作者 郑雅 陈海杰 王连军 江莞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4-322,I0006-I0009,共13页
紫光激发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色温可调、视觉友好等优点,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适用于紫光(400~420 nm)激发的高性能荧光材料尚未取得大规模应用,其中荧光材料的耐候性是评判其是否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的... 紫光激发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色温可调、视觉友好等优点,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适用于紫光(400~420 nm)激发的高性能荧光材料尚未取得大规模应用,其中荧光材料的耐候性是评判其是否具有商业化应用潜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针对荧光材料耐候性的研究却十分缺乏。本研究首先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K_(2)CaPO_(4)F:Eu^(2+)、K_(1.3)Al_(11)O_(17)+δ:Eu^(2+)和Ca_(2)YHf_(2)Al_(3)O_(12):Ce^(3+),Tb^(3+)三种LED用紫光激发稀土发光材料。然后开展了荧光粉在高温高湿、水浸泡、LED芯片紫光辐照等条件下的耐候性实验,研究了其耐候性以及失效机理。最后,将三种荧光粉与400 nm紫光芯片组合,制备了白光LED器件。结果表明,相较于同体系荧光粉,本研究所制备的荧光粉不仅在发光性能方面有所优化,而且对材料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耐候性表征更为全面。所制备的白光LED器件的显色指数为93.6、色温为5151 K、色坐标为(0.34,0.36),展现出优质的白光照明性能,且白光LED器件的耐候性相对于单一荧光粉有所提升。上述研究表明,对荧光材料及其对应的LED器件进行耐候性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本工作率先开展了紫光激发LED用荧光材料的耐候性研究,对于推动其应用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候性 稀土发光材料 白光LED 紫光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T800/聚芳醚酮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环境中的老化行为
7
作者 杨宏茹 王成博 +3 位作者 刘刚 张代军 陈春海 姚佳楠 《航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0,共9页
研究国产T800/聚芳醚酮(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制备出两种不同结晶度的碳纤维增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AEK-CL和CF/PAEK-CH),并探讨其在湿热环境中的吸湿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 研究国产T800/聚芳醚酮(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通过控制降温速率,制备出两种不同结晶度的碳纤维增强聚芳醚酮复合材料(CF/PAEK-CL和CF/PAEK-CH),并探讨其在湿热环境中的吸湿特性、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F/PAEK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随时间增加,其中结晶度较低的CF/PAEK-CL表现出较高的吸湿率。湿热老化后,所有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均有所下降,其中CF/PAEK-CL的T_(g)降幅约5%。热性能分析显示,湿热老化未显著改变材料的结晶度,并且高结晶度复合材料在湿热环境中表现出更优异的热稳定性。弯曲测试结果表明,湿热老化对CF/PAEK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的影响有限,表明其能够有效抵抗湿热环境对其弯曲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从而保证其在恶劣环境中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为CF/PAEK复合材料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重要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热老化 碳纤维 聚芳醚酮 热性能 力学性能 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C型梁R角褶皱缺陷的形成机理及评价方法研究
8
作者 李紫璇 孙金贵 +4 位作者 岳广全 满珈诚 申文轲 林德志 刘卫平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6,共7页
C型梁R角区域在热压罐成型过程中易产生褶皱缺陷,严重影响构件成型质量和使用性能。为了准确评价褶的皱缺陷程度,提供减少褶皱产生的思路,利用热压罐成型工艺开展了国内外两种不同牌号预浸料在不同铺层数下的C型梁样件制造,对成型过程中... C型梁R角区域在热压罐成型过程中易产生褶皱缺陷,严重影响构件成型质量和使用性能。为了准确评价褶的皱缺陷程度,提供减少褶皱产生的思路,利用热压罐成型工艺开展了国内外两种不同牌号预浸料在不同铺层数下的C型梁样件制造,对成型过程中R角预浸料的变形行为进行了分析,探究了褶皱缺陷形成的机理。提出了包含厚度分布、边缘滑移角和R角部分褶皱量化分析3个方面的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样件进行了评价和对比。结果表明,预浸料的层间滑移行为是褶皱形成机理的关键,滑移阻力过大导致褶皱缺陷的产生;所测试的国产预浸料与国外预浸料相比,其整体黏度更大,所制造的C型梁更易产生褶皱缺陷;3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具有一致性,可以从多个角度综合衡量C型梁R角的褶皱缺陷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固性复合材料 热压罐成型工艺 C型梁 R角区域 褶皱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槽绝缘材料油品兼容性及试验研究
9
作者 刘芮 张生德 王振兴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7,共6页
根据T/CEEIA 415标准,以驱动电机槽绝缘材料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0.25 mm厚度的间位芳纶类绝缘纸进行油品兼容性试验,并基于绝缘纸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电气和机械性能在不同周期的变化,对材料的损伤程度和劣化因素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表明... 根据T/CEEIA 415标准,以驱动电机槽绝缘材料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0.25 mm厚度的间位芳纶类绝缘纸进行油品兼容性试验,并基于绝缘纸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及电气和机械性能在不同周期的变化,对材料的损伤程度和劣化因素进行详细阐述。结果表明,在油品兼容性试验中,短期内受多孔结构和表面毛细作用,增强了纸基结构的致密性,有利于电气性能;但随试验时间增加,自动变速箱润滑油中的水分在油纸绝缘系统中扩散加剧,引发绝缘缺陷形成,造成机械强度衰减,因此通过力学性能变化筛选绝缘材料更直观、准确;此外,由于氢键稳定构型受到了破坏,酰胺键和C=O键强度改变,密度较低的间位芳纶绝缘纸的介电性能明显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槽绝缘 间位芳纶纸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 油品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可聚合Gyroid液晶相构建具有双连续纳米通道的聚合物材料
10
作者 冯训达 《液晶与显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6,共8页
Gyroid液晶相具有独特的三维互连网络结构,可用于构建兼具精确分子筛选和高效传输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在分子筛、离子交换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可聚合Gyroid液晶相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两亲分子的设计合成、液... Gyroid液晶相具有独特的三维互连网络结构,可用于构建兼具精确分子筛选和高效传输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在分子筛、离子交换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可聚合Gyroid液晶相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两亲分子的设计合成、液晶结构的固化以及纳米通道尺寸的控制等关键技术和策略。Gyroid液晶相的立方体空间特性和负高斯曲率几何形态赋予了聚合物材料独特的优势,但也带来了合成和结构保持方面的挑战。最新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开发新型单体和优化结构保持机制来克服这些挑战,例如,利用分子间相互作用稳定Gyroid相、简化合成路线并降低成本。此外,通过精确控制纳米通道的尺寸和形貌,以及将可聚合Gyroid液晶相与其他功能材料结合,可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基于可聚合Gyroid液晶相的聚合物材料将在更多领域,如水处理、离子传输、药物输送和催化等,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yroid液晶 可聚合液晶 双连续纳米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企业实习线上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昕 孙俊芬 +2 位作者 龚静华 王燕萍 马敬红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70-171,共2页
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以化学纤维为特色方向而拓宽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于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于2... 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面向国家材料工业及其相关领域的经济建设对各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人才需求,以化学纤维为特色方向而拓宽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于2018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于2022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中期审核。作为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较强的新工科专业,企业实习在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实习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本科专业建设 线上教学 工程教育认证 工科专业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2
作者 周哲 朱丽萍 +4 位作者 相恒学 贾超 朱冰洁 姚响 朱美芳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9-179,共1页
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源于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以纤维材料和“产学研用”为鲜明特色,培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是专业核心课... 东华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源于新中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专业以纤维材料和“产学研用”为鲜明特色,培养高分子材料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是专业核心课,重点讲授纤维加工工艺与设备知识,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用 本科专业建设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 纤维加工 应用型创新人才 纤维材料 东华大学 专业核心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业设计(论文)在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管清宝 孙巍 +1 位作者 韩克清 游正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2-193,共2页
解决“卡脖子”问题,引领新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重任,而其中超过50%与材料相关。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其中先进制造10大优先领域中8大领域迫切需要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从区域发... 解决“卡脖子”问题,引领新产业发展,是当前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重任,而其中超过50%与材料相关。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其中先进制造10大优先领域中8大领域迫切需要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从区域发展需求看,《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新材料的产值达2 500亿元,复合材料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还是地方经济建设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 毕业设计(论文) 地方经济建设 碳纤维复合材料 航空航天 智能制造装备 优先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与材料的交响:硫化锌基场致发光纤维 被引量:1
14
作者 常博雅 郭素文 +5 位作者 郑岩 李克睿 李耀刚 张青红 王宏志 侯成义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58-1766,共9页
近年来,场致发光(EL)技术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和视觉交互传感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兴趣。硫化锌(ZnS)基场致发光器件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已经成为众多应用场景和可视化交互平台的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硫化锌基场... 近年来,场致发光(EL)技术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和视觉交互传感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兴趣。硫化锌(ZnS)基场致发光器件因其优良的发光性能、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已经成为众多应用场景和可视化交互平台的焦点。本文系统回顾了硫化锌基场致发光材料的性能,深入探讨了其发光机制、器件设计和应用研究,着重分析了硫化锌基场致发光纤维的最新研究动态,揭示了其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致发光纤维 柔性 显示 智能可穿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材料的多维度柔性应变/压力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玉慧 柳仕林 +1 位作者 吴聪影 吴琪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0-228,共9页
近年来,基于碳材料的柔性应变/压力传感器发展迅速,在临床疾病诊断、健康监测、电子皮肤和软机器人等智能可穿戴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基于碳纳米材料和生物衍生碳材料的柔性应变/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征。根据... 近年来,基于碳材料的柔性应变/压力传感器发展迅速,在临床疾病诊断、健康监测、电子皮肤和软机器人等智能可穿戴领域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基于碳纳米材料和生物衍生碳材料的柔性应变/压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征。根据碳材料的维度和结构特点,可将传感器划分为三大类型:一维纤维/纱线型、二维薄膜/织物型和三维多孔/网络型。本文还重点评述了不同维度碳基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未来柔性传感器的发展重点将聚焦于新型结构设计、综合性能提升和多模式功能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柔性传感器 多维度 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含 罗理达 汪庆卫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146,共5页
气相SiO_(2)是一种多孔的纳米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耐高温和耐辐射等优点,作为SiO_(2)电缆的绝缘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气相SiO_(2)复合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硅羟基使之容易吸潮,因此研究改性剂对气相S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 气相SiO_(2)是一种多孔的纳米材料,具有低介电常数、耐高温和耐辐射等优点,作为SiO_(2)电缆的绝缘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气相SiO_(2)复合材料表面存在大量硅羟基使之容易吸潮,因此研究改性剂对气相S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选用3种不同的硅烷偶联剂(KH550、KH560、KH570)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进行改性,采用显微结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宽频介电阻抗谱仪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硅烷偶联剂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疏水性能以及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KH570对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的改性效果最好,改性后复合材料吸潮率降低了89.95%,10MHz频率下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分别减小8.63%和31.85%,大幅度提高了气相SiO_(2)电缆绝缘复合材料的疏水性能和介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SiO_(2) 低介电常数 表面改性 疏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甲基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田 郑琦 +1 位作者 王连军 江莞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8,共7页
为提高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提高其在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使用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酰肼(Th-(Me)_(2))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作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新型甲基功能化COF材料(COF-Th-Me)。利... 为提高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提高其在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使用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酰肼(Th-(Me)_(2))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作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新型甲基功能化COF材料(COF-Th-Me)。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共振碳谱、氮气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等方法,结合理论模拟对COF-Th-Me结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无甲基功能化COF(COF-Th)相比,COF-Th-Me的结晶度明显提高,结构表现为AA堆积结构(加权图形方差因子R_(wp)=2.00%,图形方差因子R_(p)=1.53%),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COF-Th-Me在273K和0.1MPa条件下,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量达到了27.6 cm^(3)/g,由此可知其在气体吸附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结构模拟 溶剂热法 二氧化碳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氨酯冷链材料的降解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洪涛 刘家宝 +1 位作者 顾晓华 韦佳怡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62-265,271,共5页
利用丙二醇(PG)和二乙二醇(EG)作为双组分二醇的醇解剂,碱金属氢氧化钠作为金属催化剂,对废旧冷链泡沫进行化学方法降解处理,再将降解得到的低聚物多元醇重新制备新型管壳材料。并对降解产物进行羟值测试及黏度测试,然后对制备的新型管... 利用丙二醇(PG)和二乙二醇(EG)作为双组分二醇的醇解剂,碱金属氢氧化钠作为金属催化剂,对废旧冷链泡沫进行化学方法降解处理,再将降解得到的低聚物多元醇重新制备新型管壳材料。并对降解产物进行羟值测试及黏度测试,然后对制备的新型管壳泡沫进行密度、吸水率、压缩强度、红外光谱、泡沫结构等一系列测试并分析。结果表明:在m(PG)∶m(EG)=40∶60,金属催化剂氢氧化钠加入质量为1.2g时,废旧冷链泡沫达到最好的降解效果,此时新型管壳泡沫的密度低、抗压强度更高、导热系数更小、保温性能更好,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降解 冷链 醇解 金属催化剂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电缆用超疏水二氧化硅@石英纤维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19
作者 张港澳 秦宗益 +6 位作者 张亚闪 侯成义 张青红 李耀刚 靳志杰 王宏志 李克睿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7,共5页
具有低介电常数的SiO_(2)复合材料在低介电和隔热保温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SiO_(2)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吸水性强、保存条件苛刻等问题。使用疏水改性剂(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对SiO_(2)@石英纤... 具有低介电常数的SiO_(2)复合材料在低介电和隔热保温材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SiO_(2)复合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吸水性强、保存条件苛刻等问题。使用疏水改性剂(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硬脂酸、十二烷基硫酸钠)对SiO_(2)@石英纤维复合材料进行改性,研究疏水改性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疏水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的HMDS改性复合材料的疏水改性效果最好(接触角为151.6°),保存240d后接触角最低为132.6°,200℃煅烧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低至1.87。将疏水改性SiO_(2)@石英纤维复合材料制成同轴通信电缆,所得电缆的电压驻波比为1.48,衰减值为1.56dB,特性阻抗为48Ω。疏水改性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缆性能,在通信电缆等领域展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石英纤维复合材料 低介电常数 疏水改性 同轴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梦菲 黄丽萍 +2 位作者 李贺 张国军 吴厚政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4,共13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钠离子电池的兴起,硬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硬碳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具有比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更高的储锂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并且是最有商业化潜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硬碳普遍...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钠离子电池的兴起,硬碳材料作为一种新型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硬碳来源丰富,价格便宜,具有比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更高的储锂容量和优异的倍率性能,并且是最有商业化潜质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硬碳普遍存在电池首周库仑效率低的问题,且对于硬碳的储锂/钠机制仍存在争论,其比容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研究人员围绕硬碳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机理展开了各种研究和模型假设,针对硬碳负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解决策略。本文介绍了硬碳的基本结构和常用的制备方法,并结合硬碳的优势,梳理了硬碳在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其在快充、包覆等细分领域的应用进展,并分别针对硬碳提升比容量和改善首周库仑效率的需求,归纳了孔结构设计、元素掺杂、优化材料与电解液界面等不同改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钠离子电池 硬碳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