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11种蒲公英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6
1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1 位作者 朱丹 李天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5-598,共4页
比较东北地区不同种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ODS-C18色谱柱(250mm×4.6mm,5m),以甲醇-水(含0.5%冰醋酸)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3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绿原酸Y=11892X+0.0291,r=0.9991,平均回收率... 比较东北地区不同种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的含量.采用Diamonsil ODS-C18色谱柱(250mm×4.6mm,5m),以甲醇-水(含0.5%冰醋酸)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23nm,流速为1.0mL.min-1,柱温35℃。绿原酸Y=11892X+0.0291,r=0.9991,平均回收率(n=6)为98.9%,RSD为1.53%。回归方程:咖啡酸Y=17993X-4.6433,r=0.9996,平均回收率(n=6)为99.5%,RSD为2.58%;11种蒲公英咖啡酸和绿原酸差异较大,丹东蒲公英中咖啡酸和绿原酸含量最高,戟片蒲公英咖啡酸含量低于药典标准,为蒲公英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种质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性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种 蒲公英 绿原酸 咖啡酸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花粉离体萌发条件及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邢艳萍 张建 +2 位作者 吴杰 陈倩倩 宁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299,共5页
以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为试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其花粉数量以及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丹东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和朝鲜蒲公英的单花花粉数量分别为5028粒、2948粒、3184粒、2460粒和3017粒。花粉在含有PEG和ME... 以东北地区5种蒲公英为试材,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研究其花粉数量以及花粉萌发率。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丹东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蒙古蒲公英和朝鲜蒲公英的单花花粉数量分别为5028粒、2948粒、3184粒、2460粒和3017粒。花粉在含有PEG和ME3培养基上才能萌发,萌发率为2.8%~16%;蔗糖对蒲公英花粉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开放阶段的花粉活力不同,柱头为Y字状时活力最强;相同开放阶段的花粉在9:00~10:00时活力最强。此外,各种蒲公英花粉的离体萌发均有多重花粉管现象,二重花粉管的比例为9.8%~24%,三重花粉管的比例为0~13.8%。试验蒲公英花粉需要PEG和ME3互作才能萌发,花粉数量与活力无明显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 离体培养 萌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3种蒲公英的生殖方式 被引量:1
3
作者 宁伟 吴志刚 +2 位作者 吕双双 马铭 张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3-427,共5页
蒲公英属中广泛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通过对不同种蒲公英生殖方式的研究和确定,为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去雄套袋试验、流式细胞仪和胚胎学观察对东北地区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蒲公英属中广泛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通过对不同种蒲公英生殖方式的研究和确定,为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采用去雄套袋试验、流式细胞仪和胚胎学观察对东北地区东北蒲公英(Taraxacum ohwianum Kitam.)、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 Kitag.)、斑叶蒲公英(Taraxacum variegatum Kitag.)的生殖方式进行研究,首次对这3种蒲公英的生殖方式进行确定。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为有性生殖,丹东蒲公英为专性无融合生殖,斑叶蒲公英为兼性无融合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蒲公英 无融合生殖 生殖方式 胚胎学观察 流式细胞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7种蒲公英花粉形态比较与分类问题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宁伟 贾庆飞 +3 位作者 李海娟 宋文婵 吴杰 李天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58-662,共5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植物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从花粉形态特征角度,探讨了东北地区7种蒲公英在分类学类上存在的种归并问题。结果表明:蒲公英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花粉粒极轴(P)大小为19.6~31.7μm,赤道轴(E)长为24.5~36.4μm,P/E变化范围不明显;萌发孔孔型为圆形凹陷、扁圆形凹陷和近圆形凹陷;外壁纹饰均为刺状雕纹,条脊宽和条脊距因种各异,内部穿孔的有无也存在差异;脊上突起的小刺密度不同,最大的为斑叶蒲公英,最小的为蒙古蒲公英。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差异支持《中国植物志》的分类结果:将卷苞蒲公英(T.antungense Kitag)和丹东蒲公英(T.urbanum Kitag)归为一种,红梗蒲公英(T.erthropodium Kitag)和斑叶蒲公英(T.variegatum Kitag)归为一种,蒙古蒲公英(T.mongolicum Hand.-Mazz.)和辽东蒲公英(T.liaotungense Kitag)归为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花粉形态 扫描电镜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蒲公英核型分析与减数分裂的细胞遗传学观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建 宁伟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895-3898,共4页
对东北蒲公英(Taraxacum.ohwianum Kitam.)染色体的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染色体为二倍体,染色体数2n=16,核型公式K(2n)=2x=16=10 m+6 sm,属于2A型,并观察到有随体存在。东北蒲公英的造孢细胞存... 对东北蒲公英(Taraxacum.ohwianum Kitam.)染色体的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蒲公英染色体为二倍体,染色体数2n=16,核型公式K(2n)=2x=16=10 m+6 sm,属于2A型,并观察到有随体存在。东北蒲公英的造孢细胞存在大量染色体的特殊情况可能是花粉母细胞的一种独特形成途径。此外在终变期只观察到单价体,在中后期Ⅱ染色体拉向两极不明显,这与在高等植物中描述的减数分裂行为并不完全一致。东北蒲公英四分体为非连续型胞质分离,产生了均匀一致的小孢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蒲公英(Taraxacum.ohwianum Kitam.) 染色体 核型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8种蒲公英(Taraxacum)叶片主要品质指标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郑义 郭小娇 +1 位作者 赵婷 宁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2-715,共4页
采用常规品质评价分析方法测定在保护地和露地分别栽培的8种蒲公英的干物质、粗灰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粗脂肪、硝酸盐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干物质(4.03±0.1)mg·g-1、总黄酮含... 采用常规品质评价分析方法测定在保护地和露地分别栽培的8种蒲公英的干物质、粗灰分、蛋白质、可溶性糖、纤维素、粗脂肪、硝酸盐及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干物质(4.03±0.1)mg·g-1、总黄酮含量(16.98±0.09)mg·g-1显著高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247.67±7.23)μg·g-1显著低于其他7个种。硝酸盐含量相对较低,适合作为菜用种质材料。本试验为东北地区蒲公英种质资源评价的一部分,研究结果为有目的评价出安全高产的蒲公英菜用栽培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品质指标 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特性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波 吴志刚 +3 位作者 刘文毅 董文轩 赵鑫 宁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75-478,共4页
以丹东蒲公英为研究材料,利用常规压片法对去雄切柱头和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的种子根尖染色体进行观察,同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丹东蒲公英胚珠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为二倍体,人工去雄切柱头后的丹东蒲公英子房切片中可以观察到二... 以丹东蒲公英为研究材料,利用常规压片法对去雄切柱头和在自然授粉条件下的种子根尖染色体进行观察,同时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丹东蒲公英胚珠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为二倍体,人工去雄切柱头后的丹东蒲公英子房切片中可以观察到二分体的形成,一个退化,另一个经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卵细胞逐步发育为成熟胚,表明丹东蒲公英无融合生殖类型为二倍体孢子生殖。此外,丹东蒲公英去雄切柱头后的结籽率高达90.34%,发芽率为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无融合生殖 石蜡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蒲公英花部综合征与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建 邢艳萍 +1 位作者 赵鑫 宁伟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19,共3页
通过田间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授粉套袋等实验方法,对长春蒲公英花部综合征及繁育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集中在5月,单花寿命1~2 d,聚药雄蕊,先熟,柱头被包裹在花药筒内,药室内向开裂,在花柱快速伸长突破药室... 通过田间观察,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授粉套袋等实验方法,对长春蒲公英花部综合征及繁育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种群花期集中在5月,单花寿命1~2 d,聚药雄蕊,先熟,柱头被包裹在花药筒内,药室内向开裂,在花柱快速伸长突破药室的过程中,花柱毛将药室内的花粉粒带出。柱头经历棒状-Y型-羊角状3种形态,柱头开裂后才具有可授性。杂交指数≥4,P/O值为1 444,结合人工套袋和授粉试验的结果,确定长春蒲公英具有极高的无融合发生率。试验中发现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系,可正常结籽,确定长春蒲公英为专性无融合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繁育系统 杂交指数 花粉-胚珠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叶蒲公英的核型分析和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建 陈倩倩 +1 位作者 赵鑫 宁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419-2425,共7页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斑叶蒲公英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斑叶蒲公英核型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以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表明:(1)斑叶蒲公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条,核型公式为2n=3x+x′=32=(18m+6sm)+(3m+4sm+1T),属于2A型。(2)斑叶... 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斑叶蒲公英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斑叶蒲公英核型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以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表明:(1)斑叶蒲公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2条,核型公式为2n=3x+x′=32=(18m+6sm)+(3m+4sm+1T),属于2A型。(2)斑叶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同时型胞质分裂,四分体的排列方式以正四面体型居多,十字交叉型偏少,偶见左右对称型。(3)前期Ι染色体的构型复杂,中期Ι和中期Ⅱ有赤道板外染色体;后期Ι和后期Ⅱ出现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及断片;后期Ⅱ和末期Ⅱ还出现染色体分离不同步及不均等分裂的现象;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及多分体等异常现象。(4)对其花粉进行离体萌发试验,花粉萌发率只有26.3%,说明斑叶蒲公英是异源四倍体,32条染色体不均等的减数分裂异常,造成花粉活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叶蒲公英 染色体 核型 减数分裂 四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叶蒲公英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宁伟 张建 +1 位作者 陈倩倩 赵鑫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2,共4页
以无融合生殖的四倍体斑叶蒲公英为材料,研究其种子萌发特性.考察授粉与否、冠毛有无,浸种时间、不同萌发温度和光照处理等对斑叶蒲公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授粉处理的蒲公英种子比未经过授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40%.授... 以无融合生殖的四倍体斑叶蒲公英为材料,研究其种子萌发特性.考察授粉与否、冠毛有无,浸种时间、不同萌发温度和光照处理等对斑叶蒲公英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授粉处理的蒲公英种子比未经过授粉处理的种子发芽率高40%.授粉与否产生不同萌发类型,授粉种子属于爆发型的机会主义萌发策略,而未授粉种子属于低萌型的谨慎萌发策略.缺少冠毛的种子发芽率比有冠毛种子低16%,并需更长时间萌发.浸种时间长短对发芽率影响不同,浸种12h种子发芽率最高,浸种超过48h,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均降低.而对未授粉处理的种子,浸种却有促进发芽率和发芽势的作用.斑叶蒲公英种子在高温(>30℃)及低温(<5℃)情况下,种子萌发均受到明显抑制,萌发温度为10~20℃时,种子具有最大的发芽率,均在60%以上.可见,授粉、冠毛以及短时间浸种对种子萌发均有促进作用,10~20℃为斑叶蒲公英的最适萌发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融合 授粉 萌发特性 冠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蒲公英生殖类型确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建 吴志刚 +2 位作者 赵鑫 马铭 宁伟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X期78-80,共3页
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人工授粉试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确定朝鲜蒲公英为四倍体,人工授粉试验表明朝鲜蒲公英生殖系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类型,无融合发生率为50%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种子细胞内存在3种倍性水平2C∶3C∶4C。... 利用根尖染色体计数、人工授粉试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确定朝鲜蒲公英为四倍体,人工授粉试验表明朝鲜蒲公英生殖系统为兼性无融合生殖类型,无融合发生率为50%左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种子细胞内存在3种倍性水平2C∶3C∶4C。四倍体朝鲜蒲公英为兼性无融合生殖类型,胚乳自主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蒲公英 生殖系统 流式细胞仪 兼性无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鲜蒲公英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建 赵鑫 +1 位作者 陈倩倩 宁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9-362,F0002,共5页
为从细胞水平探明朝鲜蒲公英花粉败育的原因,通过卡宝品红染色和石蜡切片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雄配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大量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染色体分离不同步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 为从细胞水平探明朝鲜蒲公英花粉败育的原因,通过卡宝品红染色和石蜡切片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行为及雄配子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大量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断片、染色体分离不同步以及不均等分裂等异常情况,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四分体时期出现二分体、三分体、含微核的异常四分体以及多分体等现象;朝鲜蒲公英成熟花粉为3–细胞型,存在多核的异常花粉粒。综合分析,认为朝鲜蒲公英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和雄配子的生殖核异常发育是导致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蒲公英 花粉母细胞 四分体 微核 雄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蒲公英的开花动态与繁育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艳萍 宁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研究蒙古蒲公英生殖特性可为其野生抚育与人工培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野外观测、显微观察和套袋试验,计算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对蒙古蒲公英开花动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蒲公英单花开放过程中花柱逐渐生长至柱头开裂呈... 研究蒙古蒲公英生殖特性可为其野生抚育与人工培育提供理论基础。通过野外观测、显微观察和套袋试验,计算杂交指数和花粉-胚珠比,对蒙古蒲公英开花动态及繁育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蒙古蒲公英单花开放过程中花柱逐渐生长至柱头开裂呈羊角状,花药在靠近柱头一侧开裂,花粉在花柱生长过程中被带出花药;群体花期一般为19d,每年5月上旬开始到下旬结束,花期重叠,其花粉和柱头活力在9:00~10:00活力最强;异交指数(OCI)=5、花粉胚珠比(P/O)=2460,为异花授粉且需传粉者,套袋试验中异花授粉与自然对照结实率接近,分别为97.8%和95.7%,去雄去柱头后套袋结实率为50.8%;风对其远距离传粉作用不明显。蒙古蒲公英有异花授粉特征,且需昆虫传粉,并具无融合生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蒲公英 开花动态 繁育系统 杂交指数(OCI) 花粉胚珠(P/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种蒲公英属植物叶柄解剖学特征与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宋文婵 宁伟 +3 位作者 赵鑫 李海娟 曾庆园 贾庆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8-474,共7页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 采用石蜡切片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8种蒲公英属(Taraxacum)植物叶柄中部横切面的解剖特征.结果表明:8种蒲公英属植物不同种叶柄中部横切面形状不同,可分为椭圆形、长椭圆形和扁椭圆形.维管束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周韧和近周韧,且每种蒲公英的维管束数目和大小都不尽相同.这些特征在种之间差异比较明显,可作为种间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并为蒲公英属植物亲缘关系鉴定提供了解剖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属 叶柄解剖学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形态学观察与败育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帅 张晓嘉 +1 位作者 马铭 宁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1-496,共6页
在长春蒲公英(Taraxacum junpeianum Kitam.)株群中发现雄性不育现象,为研究其败育机理及特点,探寻其不育基因,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技术和染色体压片法,对长春蒲公英野生型及其雄性不育株的花药发育过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 在长春蒲公英(Taraxacum junpeianum Kitam.)株群中发现雄性不育现象,为研究其败育机理及特点,探寻其不育基因,采用形态观察法、石蜡切片技术和染色体压片法,对长春蒲公英野生型及其雄性不育株的花药发育过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花药中部发红、干瘪、无花粉散出。与野生型比较,雄性不育株雄蕊更短,子房更窄,种子形态更加狭长;(2)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败育时期为四分体到单核小孢子前期,败育方式为小孢子自身异常发育,绒毡层异常分解,互相粘连败育;(3)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二分体时期出现落后微核,随后产生极少四分体,并且四分体产生大量染色体桥,小孢子营养物质流失,彻底败育。因此,长春蒲公英雄性不育株败育彻底、稳定,并且有种的特点。小孢子自身异常发育和绒毡层异常分解是导致败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雄性不育 绒毡层 花粉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生殖方式蒲公英花粉活力和柱头形态及可授性对比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晓嘉 宁伟 +1 位作者 马铭 赵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65-1569,共5页
利用离体萌发法、电镜扫描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有性生殖的东北蒲公英、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丹东蒲公英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蒙古蒲公英花粉活力、柱头表面形态及可授性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1)3种蒲公英柱头均为干柱头,单细胞乳突,属... 利用离体萌发法、电镜扫描和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对有性生殖的东北蒲公英、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丹东蒲公英和兼性无融合生殖的蒙古蒲公英花粉活力、柱头表面形态及可授性进行观察和测定。结果显示:(1)3种蒲公英柱头均为干柱头,单细胞乳突,属于原始进化类型,都存在雌雄异熟和雌雄异位花部特征;东北蒲公英乳突饱满、紧密,蒙古蒲公英次之,丹东蒲公英干瘪、稀少。(2)东北蒲公英和丹东蒲公英柱头呈Y状时期花粉萌发率最高,分别为67.3%和19.8%,蒙古蒲公英柱头呈棒状时期萌发率最高,为23.3%。(3)3种蒲公英随着开花进行,柱头可授性增加,并且柱头在大Y状时期3种蒲公英为最佳授粉期,可授性柱头占样本柱头的比率分别是98.7%(东北蒲公英)、84.0%(蒙古蒲公英)、21.3%(丹东蒲公英)。研究表明,有性生殖蒲公英与无融合生殖蒲公英在花粉萌发力、柱头可授性和乳突上产生明显差别,为蒲公英在长期进化中性器官能量再分配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柱头 可授性 生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Ca(NO_3)_2对两种蒲公英(Taraxacum)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17
作者 郭小娇 郑义 +2 位作者 张建 孙俊坤 宁伟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6-719,共4页
通过对营养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产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测量分析,挑选出适合水培的蒲公英资源,并摸索出蒲公英水培营养液配方中硝酸钙的最适配比及采收时间。利用不同浓度Ca(NO3)2的营养液在水培条... 通过对营养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叶片中硝酸盐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产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测量分析,挑选出适合水培的蒲公英资源,并摸索出蒲公英水培营养液配方中硝酸钙的最适配比及采收时间。利用不同浓度Ca(NO3)2的营养液在水培条件下对丹东蒲公英(Taraxacum antungense)和亚洲蒲公英(T.asiaticum)进行栽培管理。丹东蒲公英和亚洲蒲公英水培营养液中硝酸钙的最适浓度为656μg·g-1。结果表明,丹东蒲公英相比亚洲蒲公英更适合水培;从4月中旬开始利用水培两种蒲公英,在6月中下旬采收产量与安全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硝酸盐积累 光合特性 水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