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北盆地盐城凹陷盐③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控圈作用
1
作者 谢昭涵 冯昌 +3 位作者 仇永峰 李鹤永 张建波 唐海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0-311,共12页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 盐(3)断裂带位于苏北盆地盐城凹陷中,断裂带及周边区域发生过多期伸展-走滑复合的构造演化,控制圈闭的时空有效性。为阐明这些构造圈闭对油气差异聚集的影响,需先明确盐(3)断裂带在各时期的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变形对圈闭的控制作用。本文基于盐城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揭示主要断层和周边褶皱的几何学形态和运动学特征;结合断距回剥法定量恢复断层分段生长过程,进一步利用古构造图分析各期次的褶皱变形规律,解析各期次构造演化性质以及控圈作用。结果表明,盐(3)断裂带经历3个主要演化阶段:(1)泰州—阜宁期(K_(2)t—E_(1)f_(4))NW向伸展控制盐(3)正断层西段孤立生长、东段发生软连接,此时主干断裂的控陷作用不明显,圈闭不发育;(2)阜宁期末发生短期快速的压扭作用,造成盐(3)断层再活动,同时形成一系列的NW向共轭剪切断层,此时沿着盐(3)断裂带形成了一系列的圈闭;(3)戴南—盐城期(E_(2)d-Ny)发生SN向东强西弱的伸展,控制盐(3)断裂带东部再活动,并对圈闭进行调整。整体而言,盐城凹陷的构造活动强度具有“早强晚弱,东强西弱”的差异性,随着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的不断变化,圈闭的构造幅度、面积逐渐缩小,构造高点也逐渐往SW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城凹陷 盐(3)断裂带 古构造恢复 控圈作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性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油气运移和保存研究 被引量:83
2
作者 付晓飞 许鹏 +1 位作者 魏长柱 吕延防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00-212,共13页
断裂带是一个宽度、长度和高度均与断距呈正比关系的三维地质体,具有典型的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断层核由多种类型的断层岩和后期胶结物组成,具有分选差,粘土含量高,颗粒粒径小等特征,表现为具有比围岩更低的孔渗性。破碎带同围... 断裂带是一个宽度、长度和高度均与断距呈正比关系的三维地质体,具有典型的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断层核由多种类型的断层岩和后期胶结物组成,具有分选差,粘土含量高,颗粒粒径小等特征,表现为具有比围岩更低的孔渗性。破碎带同围岩相比发育大量的裂缝,裂缝的密度随着离断层核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孔渗性较高。断层岩类型取决于断移地层的岩性、成岩程度和断裂变形时期。对于同生断层而言,泥岩和不纯净的砂岩主要发生泥岩涂抹作用;纯净砂岩发生解聚作用,形成颗粒重排的变形带。中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泥岩发生泥岩涂抹作用,不纯净的砂岩发生碎裂作用和层状硅酸盐涂抹作用,形成碎裂岩和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纯净砂岩主要发生碎裂作用,形成碎裂岩。晚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碎裂作用成为主要的变形机制,泥岩破碎形成大量断层泥,不纯净的砂岩和纯净的砂岩均形成碎裂岩,其中纯净砂岩形成的碎裂岩由于石英的压溶胶结变得更致密。因此不同成岩阶段、不同岩性形成的断层岩类型不同,泥岩涂抹的排替压力高于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和碎裂岩,即使都是碎裂岩,其渗透率相差7个数量级。从断裂带结构看油气运移和保存,断层垂向封闭主要靠剪切型泥岩涂抹的连续性,侧向封闭能力取决于断层岩物性,物性很高的碎裂岩自身封闭能力很差,依靠两盘岩性对接封闭油气,最小断距决定油水界面位置。物性很低的断层岩一般能封住一定高度的油气柱,其是断裂带中泥质含量的函数。断层在储盖层段变形机制差异,决定了断裂输导与封闭油气的耦合,即破碎带双向输导充注,盖层段剪切型泥岩涂抹顶部封闭,断层核遮挡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结构 断层核 破碎带 断层岩 变形机制 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天然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19
3
作者 付晓飞 徐萌 +2 位作者 柳少波 卓勤功 孟令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21-533,共13页
本文在野外观察描述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内断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断裂在膏泥岩内变形机制取决于埋藏深度决定的脆塑性,膏泥岩在浅埋条件下处于脆性变形阶段,形成断层泥充填的贯通型断裂,垂向封闭能力很差... 本文在野外观察描述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库车坳陷致密砂岩-膏泥岩储盖组合内断裂变形机制,研究表明:断裂在膏泥岩内变形机制取决于埋藏深度决定的脆塑性,膏泥岩在浅埋条件下处于脆性变形阶段,形成断层泥充填的贯通型断裂,垂向封闭能力很差;膏泥岩在较深埋条件下处于脆-塑性变形阶段,形成涂抹型断裂带,伴随断距增加,涂抹逐渐失去连续性,连续的膏岩涂抹形成有效封闭,一旦失去连续性,油气将穿越盖层垂向散失;膏泥岩在深埋条件下处于塑性变形阶段,膏泥岩限制断裂穿层。因此,塑性膏泥岩和脆-塑性膏泥岩在涂抹连续情况下,能够形成有效封闭。断裂变形时储层已经致密化,抬升作用和储层超压导致断裂变形机制以破裂为主,断层核为断层角砾岩,破碎带发育大量裂缝,为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侧向封闭依靠岩性对接。这种岩性对接封闭导致天然气聚集模式具有3个典型特征:一是天然气紧邻区域性盖层分布,即天然气层之上为区域性盖层;二是区域性盖层与储层对接形成有效封闭,因此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气源断裂上升盘;三是烃柱高度取决于断距大小,圈闭范围内最小断距决定烃柱高度和气-水界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泥岩 断裂带结构 封闭性 岩性对接 脆塑性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油气源断裂变换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贾茹 王璐 +2 位作者 孙永河 陈默 康琪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4-173,共10页
油气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其输导能力受自身的活动性所制约。只有在成藏关键时期活动,沟通有效的烃源岩及储层,且具有顶封能力的断裂,才能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优势输导通道,使成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能够向储层中运聚成藏。... 油气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其输导能力受自身的活动性所制约。只有在成藏关键时期活动,沟通有效的烃源岩及储层,且具有顶封能力的断裂,才能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优势输导通道,使成熟烃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能够向储层中运聚成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勘探证实油气并非是围绕着整条油气源断裂分布,而是集中分布在断裂走向拐点、断裂交汇部位及断裂末端等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应力集中,易引发地震,地震活动会进一步激发流体运移。结合目前变换构造发育位置通常与油气分布关系密切这一现象,认为油气源断裂上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为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从变换构造的形成机制出发,结合坳陷内断裂的几何学特征及分布规律,将变换构造划分为4种类型:趋近型、转换斜坡型、传递断层型和撕裂断层型。在厘定油气源断裂的基础上,利用油气源断裂的断距-距离曲线等方法识别断裂上变换构造发育的部位,并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分析油气源断裂变换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冲断带 油气源断裂 变换构造 垂向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3 位作者 范立民 付晓飞 孙永河 高煜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167-4178,共12页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 在含油气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油气富集区带进行刻画,分析总结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油气藏具有两期成藏,伊敏组晚期烃源岩大量排烃,控制早期原生油藏的形成,伊敏组末—青元岗组沉积时期盆地反转,受活动断层调整形成次生油藏。纵向上发育中下部两套含油气系统(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与主动裂陷含油气系统)和一套上部含油组合,油主要分布在被动裂陷含油气系统。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1)"断-盖"共控油气富集层位,盆地发育南一段上部和大一段两套区域性优质泥岩盖层,控制了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富集。晚期盆地反转,部分断裂活动使得油气穿越盖层运移至大磨拐河组形成次生油藏;(2)"源-储"共控油气分布范围,中下部含油气系统均发育一套烃源岩,其中南一段中部源岩为优质源岩。受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溶蚀作用部分区域发育优质储层,烃源岩与优质储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的分布范围,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洼陷中生成的油气优先在附近优质储层中聚集。(3)"断-隆-扇"共控油气聚集部位,中央背斜带控制潜山油藏聚集,滚动背斜带控制形成构造油藏,反向断层下盘掀斜隆起带与中央隆起带控制中下部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受反转构造影响活动的断裂控制上部含油组合油气聚集,近岸水下扇及三角洲前缘砂体控制洼漕中心油气成藏形成岩性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贝尔凹陷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隆起带 油气聚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E背斜顶部断裂演化机制及封闭性 被引量:6
6
作者 谢昭涵 孙永河 +3 位作者 闫玉民 胡光义 范廷恩 刘宗堡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73-982,共10页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E油田背斜顶部发育大量密集断层,多数断层倾向一致呈多米诺式排布,活动机制和期次不清楚,对油水的分隔作用不明确。基于构造解析思想,通过构造平衡剖面和古构造图回剥技术研究E背斜的轴面迁移过程,结合断裂成核理论...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E油田背斜顶部发育大量密集断层,多数断层倾向一致呈多米诺式排布,活动机制和期次不清楚,对油水的分隔作用不明确。基于构造解析思想,通过构造平衡剖面和古构造图回剥技术研究E背斜的轴面迁移过程,结合断裂成核理论明确断裂活动期次和机制,进而划分断裂系统,指导断裂的封闭性评价。提出深水背斜顶部正断层重力滑动的演化机制,确定多米诺式正断层与背斜轴面迁移的多期次对应关系。E构造共分为4个演化阶段,发育7类断裂系统,其中三个期次的重力滑动断阶(阶梯式)断层为本区独有的特殊构造,在古背斜背景下受控于重力作用变形。逆冲断层和多期活动断层的封闭趋势强,重力滑动断阶断层具有潜在封闭性,而晚期伸展断层不具有封闭能力,筛选出16条潜在封闭断层。确定本区断层弱封闭SGR临界值为8%,完全封闭临界值为20%,评价结果显示:其中8条断层完全封闭,能够将断层两盘分隔为不同油水单元,4条断层具有弱封闭能力,不分隔油水,仅影响注水受效,从而指导油田的钻井和注采方案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演化 断层封闭性 油水分布 深水背斜 尼日尔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形成演化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孝彦 高强 +2 位作者 孟令东 王海学 魏志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1-685,共5页
文中描述了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特征,分析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物性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带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当围压和有效压力上升时,断层核和... 文中描述了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特征,分析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物性特征,研究了走滑断裂带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裂带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即断层核和破碎带。当围压和有效压力上升时,断层核和破碎带的孔渗性均降低,但破碎带的物性要好于断层核。另外,低—非孔隙岩石中走滑断层成核作用,具有破碎带成核、压溶缝成核和先存节理成核3种形式。早期碳酸盐岩中普遍存在破碎带,并且在应力集中处破碎程度严重,随着断层逐渐演化形成断层核;早期低孔隙灰岩中会形成开启型雁列岩脉,在雁列脉间的压性岩桥内形成第1期压溶缝,其持续开启时,沿岩脉形成的剪切作用使岩块滑动,导致压溶缝受到剪切,形成第2期压溶缝,最终形成断裂带;低孔砂岩、花岗岩及变质岩中存在早期形成的节理,在剪切作用下,形成次级裂缝,次级裂缝与小型断层逐渐连接起来,形成了走滑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非孔隙岩石 走滑断层 断裂带 内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郭志强 王海学 +3 位作者 赵政权 方庆 陈再贺 刘凤芸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 油田勘探开发实践证实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圈闭均是油气勘探的潜力区。以束鹿斜坡西曹固构造带为研究靶区,从断层变形机制出发,结合断层分段生长理论,系统探讨斜坡区同向和反向断层形成机制及控圈作用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断层差异活动和分段生长作用,反向断圈形成于下盘分段生长点之间,而同向断层圈闭形成于上盘分段生长点上;基于断圈面积和断距的关系分析,认为反向断层控圈面积和幅度明显大于同向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束鹿斜坡 同向断层 反向断层 圈闭形成机制 分段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武-汉留断裂带分段生长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于爱暄 王有功 +4 位作者 刘世瑞 赵鹏 王伟康 张佩佩 吕雪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7-33,共7页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 真武-汉留断裂带构造复杂,前人研究了两者演化特征,但未明确其演化的内在联系,针对此问题,基于三维地震解释资料,运用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分析方法,利用断层活动性定量表征手段,剖析各断层几何特征和活动规律,总结形成演化模式,进而分析其对油气聚集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断层走向转变与区域应力场变化有关;真①断层分段性影响了真②和汉留断裂带分段特征;分段形成的横向背斜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控制油气在平面上呈带状分布。该研究为该区的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背斜 断层分段生长 断层形成演化模式 真武断裂带 汉留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山窑村剖面碎屑岩地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颜辰 孟令东 +1 位作者 刘露 宋宪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172-176,共5页
通过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黑山窑村剖面太原-山西组碎屑岩地层断裂带的野外观测,结合了国内外学者对断裂带内部结构的认识,精细描述和测量了该剖面露头区的主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该区域断裂带内为由断层核和破碎带所组成的&q... 通过对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黑山窑村剖面太原-山西组碎屑岩地层断裂带的野外观测,结合了国内外学者对断裂带内部结构的认识,精细描述和测量了该剖面露头区的主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该区域断裂带内为由断层核和破碎带所组成的"二元结构",断层核发育光滑的滑动面、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及破碎强烈的断层泥,也可观测到构造透镜体及"砂岩涂抹"现象。断层两侧上下盘破碎带中发育的裂缝程度不对称,上盘裂缝规模及数量较下盘偏大。野外精细描述碎屑岩断裂带内部结构可为研究碎屑岩内断裂变形机制、流体聚集和运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山窑剖面 碎屑岩地层 断裂带 二元结构 断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洼槽演化规律研究——以歧口凹陷西部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世瑞 付晓飞 +3 位作者 王有功 刘海涛 姜文亚 李永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92,共12页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疑灶的分布及生绘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I幕,在N 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U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疑灶的分布及生绘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I幕,在N 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U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NE-NNE向洼槽开始萎缩。本文基于控洼断层的空间组合样式及传播方式、洼槽内层序界面的接触关系,建立洼槽演化的3种模式;结合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图、控洼断层断距一距离曲线等相关证据,识别出歧口凹陷洼槽的演化规律。其中,歧南洼槽属于“生长连接型洼槽演化模式”,板桥洼槽属于“固定长度型洼槽演化模式”,而歧北洼槽属于“侧列叠覆型洼槽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分段生K 洼槽结构 洼槽演化 歧口凹陷 裂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层盖层段断层垂向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晓飞 王海学 +2 位作者 宋宪强 王升 樊明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圈闭失利)的首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制约着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以厚层膏岩、泥岩盖层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观察、岩石力学测试和室内油气藏解剖,建立... 断层和裂缝是导致油气垂向调整运移或散失(圈闭失利)的首要因素,但不同类型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控制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制约着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以厚层膏岩、泥岩盖层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观察、岩石力学测试和室内油气藏解剖,建立了基于拜尔利摩擦定律、莫尔-库伦破裂准则和盖茨准则的盖层脆韧性转化量化评价方法,揭示出不同脆韧性盖层段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性,构建了不同盖层脆韧性条件下的断层垂向封闭性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厚层膏岩、泥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主控因素是盖层的脆韧性、断层在盖层段的变形机制及垂向封闭能力;采用断接厚度(HCJT)法量化表征准南地区安集海河组脆性域泥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其HCJT临界值约为400 m;采用泥岩涂抹系数(CSSF)量化表征库车坳陷东秋背斜南翼脆韧性域膏岩盖层段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其CSSF临界值为3.5~4.0。研究成果对中国沉积盆地断块油气藏三维立体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盖层有效性 脆韧性 变形机制 垂向封闭性 油气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盖层封闭性定量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为例 被引量:60
13
作者 付晓飞 贾茹 +3 位作者 王海学 吴桐 孟令东 孙永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0-309,共10页
基于岩石力学特征测试和野外露头解剖,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断裂在膏盐岩盖层和砂砾岩储集层中的变形机制,研究断层封闭机理并建立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随埋深增加,膏盐岩从脆性阶段向脆-塑性、塑性阶段转... 基于岩石力学特征测试和野外露头解剖,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克拉苏构造带断裂在膏盐岩盖层和砂砾岩储集层中的变形机制,研究断层封闭机理并建立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随埋深增加,膏盐岩从脆性阶段向脆-塑性、塑性阶段转变,库车坳陷膏盐岩从脆性向脆-塑性转化的深度约为1 740 m,从脆-塑性向塑性转化的深度约为3 400 m。断裂在脆性膏盐岩中变形形成贯通性断裂,可用断接厚度表征断层垂向封闭性;断裂在脆-塑性膏盐岩盖层中变形形成涂抹,涂抹因子(SSF)值3.5为膏盐岩涂抹连续与否的临界值,为判断脆-塑性膏盐岩中断裂垂向封闭性的标准;断裂一般不断穿塑性膏盐岩。断裂在砂砾岩中变形形成断层角砾岩型断裂带,不具封闭能力,天然气在断层圈闭中聚集数量取决于控圈断裂两盘岩性对接幅度,圈闭范围内最小对接幅度决定断层圈闭气水界面和气柱高度。综合考虑膏盐岩脆塑性转化深度、临界断接厚度、SSF值、圈闭范围内最小对接幅度4因素,建立了大北—克拉苏构造带天然气保存综合定量评价图版,为断层圈闭风险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膏盐岩盖层 脆塑性转化 断接厚度 泥岩涂抹因子 盖层封闭性 断层封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陷盆地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 被引量:18
14
作者 付晓飞 宋宪强 +3 位作者 王海学 刘海涛 汪顺宇 孟令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7-686,共10页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 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例,基于断层分段生长历史、油藏精细解剖和地球化学示踪综合分析,建立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评价体系。应用转换位移/离距和位移梯度法落实断层圈闭解释的可靠性。应用最大断距相减法恢复断层形成演化历史,进而厘定断层圈闭形成时间有效性。基于歧口凹陷歧南地区已知油藏“断层泥比率-过断层压力差”定量关系求得断层侧向封闭临界断层泥比率为20%,构建基于“断距-砂地比与烃柱高度”关系定量评价图版。基于油藏精细解剖和储集层定量荧光示踪测试结果研究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中亚段盖层适用于泥岩涂抹系数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泥岩涂抹系数临界值为3.5;古近系东营组二段盖层适用于断接厚度法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临界断接厚度为70~80 m。综合断层圈闭空间解释有效性、形成时间有效性、侧向封闭有效性、垂向封闭有效性等4个因素,建立歧口凹陷断层圈闭含油气有效性综合评价图版,是断层圈闭风险性评价的依据。图15表1参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圈闭 分段生长 封闭机理 再活动断层 有效性评价 裂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破裂机制及其在盖层和断层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廷微 孟令东 +3 位作者 冯丹 周新娜 夏宁 魏志鹏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2,共6页
水力破裂现象在世界上许多沉积盆地内均有发现,是指由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岩石破裂过程,包括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新裂缝的形成和原有裂缝的张开两方面。由于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地积累和释放,使得水力破裂表现为周期性和瞬时性的特... 水力破裂现象在世界上许多沉积盆地内均有发现,是指由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岩石破裂过程,包括孔隙流体压力增加导致的新裂缝的形成和原有裂缝的张开两方面。由于孔隙流体压力不断地积累和释放,使得水力破裂表现为周期性和瞬时性的特点。水力破裂往往会引起盖层和断层发生油气渗漏,通常以发生水力破裂所需的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量来定量评价水力破裂的风险性。深入研究水力破裂机理及形成条件,对进一步认识岩石中流体活动、油气运移和油气田安全开采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中在调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水力破裂准则、地质条件以及水力破裂在盖层和断层稳定性定量评价中的应用,以对以后水力破裂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破裂 孔隙流体压力 水力裂缝 油气渗漏 破裂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破裂作用及在板中北储气库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廷微 姜振学 +3 位作者 付晓飞 孟令东 芦慧 王孝彦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8期58-67,共10页
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狭义和广义的水力破裂作用进行区分,详细阐述水力破裂的作用过程,划分水力破裂作用的类型,并且推导出发生不同类型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差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进而得到水力破裂作用的判别准则,分析水... 在调研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狭义和广义的水力破裂作用进行区分,详细阐述水力破裂的作用过程,划分水力破裂作用的类型,并且推导出发生不同类型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差应力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进而得到水力破裂作用的判别准则,分析水力破裂作用的影响因素,系统论述断层水力破裂作用风险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指出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条件,归纳出各种水力破裂作用定量评价方法的实质。综合考虑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运用断层封闭性分析技术(FAST)对板中北储气库的控圈断层进行水力破裂风险性定量评价,确定出板中北储气库的风险部位为板桥断层的控圈高部位,该处发生水力破裂作用所需的孔隙流体压力增加量为2.99 MPa,为板中北储气库进行安全注采提供科学依据。希望本文系统的论述能够对流体运移、油气保存、油气田安全开采以及储气库安全运行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破裂作用 孔隙流体压力 板中北储气库 风险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昭涵 鲜地 +3 位作者 罗静爽 杨宝泉 乐靖 王少波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6-1279,共14页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 苏德尔特构造带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的重要油气聚集带之一。使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基于斜向剪切模型的人字形桁架法对苏德尔特构造带及其两侧的贝西断陷和贝中断陷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认为在南屯期近SN向伸展,形成近EW向断陷盆地群之后,又叠加了大磨拐河组早期的短时间NW向伸展,以及此后的坳陷沉降,才形成了苏德尔特构造带特殊的构造样式。贝中断陷的东侧边界断层是整个贝尔凹陷在大磨拐河组早期伸展的主干边界断层,并且断层面具有坡坪式特征。苏德尔特构造带是发育于第一阶断坪上部的"滚动背斜",是重力和边界断层几何形态共同控制的结果,形成机制属于重力影响下的横弯褶皱作用,而非侧向挤压引起的纵弯褶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苏德尔特构造带 构造演化 坡坪式断层 滚动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岩层数对泥岩涂抹形成及演化影响的物理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新宇 李会元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22-728,共7页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断层封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断块油气田中,断层封闭性直接影响油气的运聚成藏。断层封闭性主要分为对接封闭和断层岩封闭2种类型,泥岩涂抹作为断层岩封闭中的一种,对断层封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泥岩涂...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断层封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断块油气田中,断层封闭性直接影响油气的运聚成藏。断层封闭性主要分为对接封闭和断层岩封闭2种类型,泥岩涂抹作为断层岩封闭中的一种,对断层封闭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泥岩涂抹是砂-泥岩互层地层变形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泥岩层的流变性、能干性、埋藏深度、变形速率等。目前,对泥岩涂抹的研究主要通过野外露头区考察和模拟实验,然而对于泥岩涂抹的形成以及演化过程的研究只能借助于模拟实验。文中设计完成了4个砂箱实验,并应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计算实验模型剖面上断层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剪切应变的分布变化,进而对泥岩涂抹的形成和演化机制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 泥岩涂抹 形成及演化 物理模拟 剪切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