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复活演化特征及控藏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谢昭涵 罗静爽 +3 位作者 刘中亮 魏志鹏 叶凡 王元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2-1346,共15页
为研究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构造演化,搞清断裂在各个时期的活动特征,以及对地层沉积、储层改造和盖层保存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笔者以地质时期作为断裂控藏作用的第一分类原则,对断陷期的构造解析利用最大断距... 为研究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构造演化,搞清断裂在各个时期的活动特征,以及对地层沉积、储层改造和盖层保存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控制。笔者以地质时期作为断裂控藏作用的第一分类原则,对断陷期的构造解析利用最大断距相减法分析徐西断裂,认为徐西断裂在火石岭期是多条分段的小断裂,至沙河子期才连接成为一条大规模控陷断裂,此外还发现徐东走滑断裂带的东侧分支也是一条火石岭期和沙河子期就强烈伸展的断裂,具有与徐西断裂相似的控陷作用,于营城期卷入新生的走滑断裂带。由于T2断裂密集带的形成受到断陷层先存断裂的控制,本文利用坳陷层T2断裂密集带对深部断裂(T4和T41)再活动的映射关系,分别分析火山岩气藏的气源断裂和调整断裂。根据构造演化时期,将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的断裂控藏作用分为以下几类:断陷期断裂活动控制沙河子组源岩和营城组储层的分布于活动强烈、古断距较大的控陷断裂上盘局部区域;营城组火山岩沿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喷发,对成藏有利的火山岩相分布与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附近;青山口期T41断裂选择性复活,在断裂附近形成大量新生裂缝改善火山岩储层物性,同时成为天然气充注的通道,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储层形成与油气运移同时发生,和优质储层紧邻气源断裂的特征,对天然气成藏极为有利;反转期断陷中部及北部的断裂活动较弱,气藏多数得以保存。据此提出气源断裂——火山口联合控藏模式,其中本研究区的几条大规模断裂——徐西、徐中和徐东断裂带都具有多重控藏作用,同一条断裂在各构造演化时期的作用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围子 断裂复活 断裂控藏 最大断距相减法 气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孔隙岩石中断裂带内部结构及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28
2
作者 付晓飞 尚小钰 孟令东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428-2438,共11页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 通过大量的野外露头资料,研究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及形成断裂带内部结构,分析断裂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非孔隙性岩石内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碎裂作用和碎裂流作用,分别形成初角砾岩、角砾岩和碎裂岩以及超碎裂岩,前3类断层岩渗透性相对较高,多为流体运移的通道。不同岩性地层内形成的断裂带结构有共性也有差异,共同特征是:伴随位移增加,断裂带逐渐从"一元"结构向"二元"结构发展,一旦大规模断层泥形成,变形集中在断层核上,破碎带宽度不再明显增加。不同的是演化模式的差异,碳酸盐岩压溶作用明显,伴随大量压溶缝形成和生长连接,最终演化成断裂。火山岩特别是凝灰岩中,开始发生断裂变形不形成破碎带,而是先形成断层核。超固结泥岩形成的断裂带开始渗透性增强,伴随断层泥产生,渗透率又会接近母岩。这种差异可能造成断层封闭模式演化及油气富集规律的差异。仅发育破碎带小规模断层、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碎裂岩以及具有连续断层核的破碎带为典型的高渗透性断层,对非常规储层油气充注起到重要的作用。断层核渗透性决定断层封闭类型及油气富集模式,高渗透性断层核本身不具有封闭能力,主要靠岩性对接封闭,油气通常富集在区域性盖层之下且主要富集在断裂的下盘。低渗透断层核具有很强的封闭能力,油气在两盘均可以富集。破碎带由于大量裂缝发育,成为非常规油气富集的"甜点"区,有些致密气和页岩气富集区沿着断层呈条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非孔隙性岩石 断裂变形 结构 非常规储层 油气运聚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坳陷隆起带类型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平贵东 吕延防 +1 位作者 王海学 魏长柱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2-115,共14页
海拉尔盆地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具有"下断上凹"的二元结构,"洼槽控油、隆起带控油"特征明显。本文在系统研究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隆起带形成演化历史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构... 海拉尔盆地为典型的小型断陷湖盆,具有"下断上凹"的二元结构,"洼槽控油、隆起带控油"特征明显。本文在系统研究构造演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隆起带形成演化历史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海拉尔盆地构造演化历经了5个阶段:即铜钵庙组山间盆地、南一段和南二段被动裂陷盆地、南三段和南四段主动裂陷盆地、大磨拐河组一伊敏组断—坳转化盆地和青元岗组坳陷盆地。经历了3期强烈变形和2期强烈改造,被动裂陷的走滑作用导致反向断层及其下盘翘倾隆起,形成"长期淋滤造储、近洼不整合输导、反向断层遮挡"的成藏有利条件,最终成为被动裂陷层序有利油气富集区带。主动裂陷伸展作用形成小型滚动背斜和中央隆起带,小型滚动背斜带形成"小而肥"构造油藏,而中央隆起带形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南屯组沉积末期构造反转,导致部分中央背斜带隆升剥蚀,断裂切割破碎,进而导致大气水下渗淋滤,有效改造基岩潜山储层,成为基岩潜山油藏的富集带。伊敏组沉积末期,形成正反转断层和反转期活动的正断层两种调整型断层,将早期聚集在断陷构造层的油气调整到大磨拐河组,聚集在反转构造及其边部,形成次生油气聚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带 成因 成藏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内断裂带结构及其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3
4
作者 郄莹 付晓飞 +1 位作者 孟令东 许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49-761,共13页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 以野外观察描述为手段,系统研究了碳酸盐岩断裂变形机制的影响因素及断裂带结构演化过程,剖析了碳酸盐岩地层中断裂带结构与流体运移的关系。研究表明,影响碳酸盐岩内断裂变形机制的因素包括岩性、孔隙度、变形深度、温度、胶结作用、先存裂缝等,控制断裂带结构形成的因素包括滑动位移和破裂模式等。低孔隙度碳酸盐岩以裂缝发育为主,高孔隙度碳酸盐岩变形早期产生变形带,带内裂缝联接逐渐发育成断层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断裂带结构不同:埋藏深度小于3km,断层核主要发育无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断层泥;埋藏深度大于3km,断层核普遍发育有内聚力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破碎带发育多种成因的裂缝。随着位移的增加,破裂模式从早期的破裂作用变为后期的碎裂作用,最终形成碎裂流。断裂带演化是一个四维过程,断层核和破碎带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断层对油气的运移和封闭的作用。断裂变形机制、断裂带内部结构以及与流体运移关系的研究,都可为封闭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断裂带结构 物性特征 控制流体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在纯净砂岩中的变形机制及断裂带内部结构 被引量:34
5
作者 付晓飞 肖建华 孟令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7,共13页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 以纯净砂岩为对象,考虑了影响断裂变形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岩阶段、孔隙度、温度和围压,系统剖析了不同性质砂岩的断裂变形机制、微构造特征及形成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对研究砂岩内断裂封闭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表明:纯净的砂岩在未固结半固结成岩阶段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和滚动,即为颗粒流,形成的微构造为解聚带,孔渗性同母岩比没有明显降低,断裂带尽管具有断层核和破碎带二分结构,但渗透率比母岩高,为流体垂向运移的通道;在固结成岩阶段(孔隙度大于15%)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碎裂作用,颗粒边界摩擦滑动导致颗粒旋转,即为碎裂流,形成的微构造为碎裂带,渗透率同母岩比一般降低1~3个数量级,形成侧向有一定封闭能力、垂向渗透的断裂带;固结阶段(孔隙度小于15%)发生断裂,开始由于破裂作用,形成断层角砾岩,伴随着碎裂流发生,形成碎裂岩,因此早期形成高渗透断裂带,后期断层逐渐封闭。固结成岩的砂岩在抬升过程发生断裂,变形机制为破裂作用,形成无内聚力的角砾岩,为高渗透断裂带。在不同成岩阶段发生变形,形成多类型变形构造的叠加,对于一条晚期形成的断层而言,由于不同深度变形机制及微构造类型不同,导致油气选择性充注,碎裂带和压溶胶结碎裂带阻止油气向高孔隙度砂岩中充注,解聚带会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裂缝有利于油气优先充注。因此,高孔隙性砂岩中孔隙度较低的储集层由于碎裂带不发育常常含油气性最好,而低孔隙性砂岩由于裂缝产生含油气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变形机制 颗粒流 碎裂流 解聚带 碎裂带 断裂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丰度气藏盖层的空间分布及封闭特征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默 王璐 +3 位作者 冯金义 王少波 孔令江 赵永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35,共5页
文中以四川盆地中部气田为重点解剖对象,在全面分析中—低丰度气田盖层发育特征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低丰度气田盖层发育特征、封闭能力及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我国中—低丰度气田盖层以泥质岩为主,单层厚度小,横向连续性... 文中以四川盆地中部气田为重点解剖对象,在全面分析中—低丰度气田盖层发育特征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低丰度气田盖层发育特征、封闭能力及对天然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我国中—低丰度气田盖层以泥质岩为主,单层厚度小,横向连续性差,分为分隔层、局部性盖层和区域性盖层3级。盖层排替压力较低,普遍小于5 MPa,但由于气田主要分布在凹陷区,地层倾角缓,较小的排替压力可以使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盖层总体表现为3级封盖模式:分隔层直接封闭,局部性盖层封隔,区域性盖层总控。气藏在分布上表现为大面积连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丰度 盖层 天然气 大面积成藏 封闭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勘探早期断层封闭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付晓飞 温海波 +1 位作者 吕延防 贺向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5-621,共7页
断层垂向和侧向封闭的主因是剪切型泥岩涂抹发育且保持连续性。SSF为断距与其范围内泥岩厚度的比值、物理模拟和野外露头均证实,当SSF大于一个定值时,泥岩涂抹失去连续性,断层垂向开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断层遮挡型油藏控藏... 断层垂向和侧向封闭的主因是剪切型泥岩涂抹发育且保持连续性。SSF为断距与其范围内泥岩厚度的比值、物理模拟和野外露头均证实,当SSF大于一个定值时,泥岩涂抹失去连续性,断层垂向开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断层遮挡型油藏控藏断裂垂向封闭与开启临界SSF值为5.0,塔南凹陷大部分控圈断裂垂向封闭,能够有效封堵油气。但必须考虑断层形成时间和后期活动性质,盆地回返抬升期形成的断裂不容易形成剪切型泥岩涂抹,断层反转造成泥岩涂抹封闭失效。卷入到断裂带中的泥质不仅是剪切型泥岩涂抹,还有砂岩中硅酸盐,因此SSF不完全代表断裂中泥质含量。SGR是表征断裂带中泥质含量最有效的参数,可以弥补SSF对评价砂-砂对接窗口的不足。将断层遮挡油藏油层对应的断层面最小的SGR值作为断层侧向封闭的临界,将临界SGR值对应的断距称之为风险断距,断距低于风险断距的断层侧向封闭风险性很大。利用这2种方法可以在勘探早期对断层圈闭风险性快速做出评价,以减少钻探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剪切型泥岩涂抹 连续性 风险断距 快速评价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封闭性 被引量:21
8
作者 孟令东 付晓飞 +4 位作者 王雅春 张晓玲 吕延防 姜义博 杨宏松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0-157,共8页
通过露头观测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火山岩断层封闭机理研究与岩性对接封闭性评价,系统分析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断层侧向封闭性。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破碎带和断层核"... 通过露头观测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特征,结合火山岩断层封闭机理研究与岩性对接封闭性评价,系统分析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营一段火山岩断层带内部结构与断层侧向封闭性。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岩断层带内部发育不同程度的破碎带和断层核"二元结构"。断层在火山岩对接处基本不具备封闭性,在火山岩储集层与上覆砾岩层及泥岩层对接处形成岩性对接封闭。通过改进传统的Knipe图(单井三角图),绘制双井三角图清晰表征走滑断层对岩性对接的影响。利用双井三角图,结合断层面岩性对接图建模对断层封闭性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徐家围子天然气主要聚集在断层的上升盘,气水界面纵向上受控于火山岩对接的最小深度,气藏在徐中走滑断层"海豚效应"的影响下,平面上围绕断层呈"正弦"形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断层 内部结构 封闭性 双井三角图 岩性对接 天然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岩层系中张性正断层封闭性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孟令东 付晓飞 吕延防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8,共14页
目前断层封闭性研究大都集中在碎屑岩地层中的正断层上,断裂几何学特征(产状、规模和次级破裂)、母岩性质和变形机制(断层岩类型和断裂带结构)、应力状态(稳定性)、温度历史(胶结作用)和流体性质均影响断层封闭能力。应力状态决定断层... 目前断层封闭性研究大都集中在碎屑岩地层中的正断层上,断裂几何学特征(产状、规模和次级破裂)、母岩性质和变形机制(断层岩类型和断裂带结构)、应力状态(稳定性)、温度历史(胶结作用)和流体性质均影响断层封闭能力。应力状态决定断层的稳定性是断层封闭的前提和基础,沉积历史和成岩阶段确定的母岩成分、孔隙度、岩石力学特征、应力状态和温度历史,决定了断裂微观变形机制,形成多种类型的断裂带和封闭能力不同的断层岩,是断层封闭的主因。断裂变形期后的变化,如胶结作用和再活动,原始形成的封闭条件改变,流体性质影响断层的封闭能力大小。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有助于促使断层封闭性评价从包含有断层面、断层岩渗透性以及对接关系的3D模型向包含断层运动、断层带作用和流体流动的4D模型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封闭性 因素 定量 4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封闭性评价及断圈含油气预测 被引量:15
10
作者 闻竹 付晓飞 吕延防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09-1218,共10页
在全面剖析断层封闭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封闭机制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明确控制断层圈闭油水关系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封闭机制主要是物性封闭和水力封闭,其中物性封闭包括3型5类:即岩性对接封闭、断层岩封闭(碎裂... 在全面剖析断层封闭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针对不同封闭机制的断层封闭性定量评价方法,明确控制断层圈闭油水关系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断层封闭机制主要是物性封闭和水力封闭,其中物性封闭包括3型5类:即岩性对接封闭、断层岩封闭(碎裂岩封闭、层状硅酸盐-框架断层岩封闭和泥岩涂抹封闭)和胶结封闭。针对不同封闭机制提出3种定量评价方法:基于岩性对接封闭提出的利用Allan图解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基于断层岩封闭提出的利用SGR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基于断层稳定性提出的利用临界流体压力定量评价断层封闭性方法。决定断层圈闭油水分布的关键是断层侧向封闭能力,但成藏期后断层活动也会导致大量油气散失和调整。对于致密储层而言,通常是岩性对接和断层稳定性决定断层圈闭油水分布;而对非致密砂泥互层储层而言,通常是断层岩封闭和断层稳定性决定断层圈闭油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封闭性 岩性对接 断层岩 稳定性 含油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断层泥岩涂抹连续性饱和水砂箱物理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晓宁 景紫岩 +2 位作者 孟令东 冯军 唐海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31,98,I0002,I0003,共12页
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的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和应力条件下,黏土层厚度和断距是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野外勘测或地震勘探中,仅可观察到形成的断层,难以直接观察到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为恢复泥岩涂抹及... 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的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和应力条件下,黏土层厚度和断距是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野外勘测或地震勘探中,仅可观察到形成的断层,难以直接观察到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为恢复泥岩涂抹及其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开展无黏土层对照实验和不同黏土层厚度泥岩涂抹实验,运用PIV(粒子图像测速)等方法,评价泥岩涂抹的连续性。结果表明:对照实验中,最先形成初期逆断层和初期正断层,随后形成先导断层,最终断层传播至顶板和基底连线方向;泥岩涂抹实验中,先形成两条较陡的先导断层,再向沿顶板断层和基底断层连线方向传播;黏土层最先经受轻微旋转,随后断距增大但未错断,可作为盖层封闭油气,最终受剪切作用影响而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黏土层厚度越大,断距越小,形成的泥岩涂抹连续性越好,泥岩涂抹因数与最小涂抹厚度之间呈反比例关系。该结果可为脆—韧性构造域泥岩涂抹连续性及封闭性研究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岩涂抹 连续性 饱和水砂箱 物理模拟 正断层 断层封闭性 PI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