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理论方法研究及“AI+”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扬 陈双庆 +7 位作者 付晓飞 魏立新 成庆林 刘晓燕 王志华 赵健 任福深 殷代印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4,55,I0001,I0002,共11页
油气田中承担油气集输的各类地面站场、管道、井筒等形成庞大的遍及地上地下的油气网络系统,油气田生产建设的最优设计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大型油气网络的条件极值优化问题。从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设计的角度,梳理油气田生产建设决策优... 油气田中承担油气集输的各类地面站场、管道、井筒等形成庞大的遍及地上地下的油气网络系统,油气田生产建设的最优设计问题本质上可以归结为大型油气网络的条件极值优化问题。从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设计的角度,梳理油气田生产建设决策优化理论方法研究进展,在优化模型构建和求解方法方面分析大型油气网络系统的优化难点,总结油气集输网络、注水网络、配套地面工程网络系统,以及地面地下一体化超大型油气网络系统最优化理论方法。大型油气网络系统优化能够在多网络属性优化决策模型建立、高效高维优化算法开发、多生产网络系统协同优化、地面地下一体化优化等方面进行创新,可以在"人工智能+油气网络系统优化"的前沿研究领域进行攻关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网络系统 优化模型 优化求解方法 多系统协同优化 地面地下一体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源岩作为铀源岩的可能性: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超 付晓飞 +9 位作者 李扬成 王海学 孙冰 郝炎 胡慧婷 杨子成 李依霖 谷社峰 周爱红 马成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8,共15页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 烃源岩与砂岩型铀矿通常同盆共生,除了提供矿化剂之外,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对砂岩型铀矿的勘探范围向盆地纵深部位拓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针对烃源岩能否成为铀源岩所涉及的三个关键问题,即“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如何随地层流体运移、在何种条件下沉淀和聚集”,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指出了有必要加强研究的薄弱环节。结果表明:热模拟实验证实烃源岩中的铀能够迁出,迁出的铀很可能以U(IV)/U(VI)混合的形式随含烃地层水和石油运移,温度、压力的降低以及pH、Eh变化会导致铀溶解度的下降和铀运移载体的分解而发生铀沉淀,沉淀物也可能重新被含氧的地层水溶解。问题与建议包括:(1)铀从烃源岩中迁出的比例存在不确定性,迁出的机制以及地质规律尚不清楚,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生烃排铀模拟实验及排铀动力学表征研究;(2)铀在低温、含烃、还原性热液中的赋存状态是研究其迁移机制的基础,目前对与铀结合的优势配体的类型、产物热力学性质、铀在含烃地下水与石油中的分布比例所知甚少,有必要开展基于热模拟实验的原位测试研究;(3)携铀流体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温度、压力、pH、Eh、有机无机组分的变化控制铀的迁移/沉淀,不同组合条件下铀赋存形式的转化规律、主控因素尚不清楚,有待开展多因素、多变量的烃铀运移模拟实验进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铀源 油气 砂岩型铀矿 迁移 成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的特低渗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研究
3
作者 杜建国 董怀民 +5 位作者 余存 许爽 代波 庄建 刘平 崔利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心孔隙内部不同流体的赋存状态信息与实际三维形貌,依据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位置、赋存量及可动用程度等特征信息,将其分为粒间吸附状、团簇状、喉道状、角隅状、颗粒吸附状及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定量判别方法与标准。此外,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水驱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动用方法与建议,为后续开展化学驱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动态驱替扫描技术 特低渗储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心多孔介质中乳状液乳化性能评价和驱油效果研究
4
作者 马良 周朝辉 +5 位作者 杜猛 陆舒艺 李根 张群 韩璐 刘先贵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3-1008,1014,共7页
综合利用全能红外稳定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及多功能流变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展了不同复合体系在岩心渗流和机械搅拌下生成乳状液的稳定性、黏度及微观形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乳状液复合体系的... 综合利用全能红外稳定分析仪、光学显微镜及多功能流变仪,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开展了不同复合体系在岩心渗流和机械搅拌下生成乳状液的稳定性、黏度及微观形态变化特征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岩心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乳状液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甜菜碱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可在岩心多孔介质驱油过程中有效生成乳状液,机械搅拌状态下不同复合体系稳定性差异显著。二元、无碱A、三元体系的机械搅拌剪切与岩心渗流生成乳状液的TSI值具有反向关联的关系,而在乳状液黏度上二者具有正向关联的关系。相比于岩心剪切,机械搅拌剪切应力较大,不同体系生成的乳状液液滴粒径更小,能够更显著地区分出不同体系之间乳状液相态区别。岩心驱油实验过程中,整体渗流阻力与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反向相关的关系,不同等黏度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依次升高,且具有显著的梯度差异,二元、三元、无碱A体系不仅可以通过乳化封堵起到调剖作用,扩大波及体积,进而提高洗油效率,乳化流体还可以进入水驱难以波及的微孔区域中洗油、刮油,通过乳化携带作用,降低残余油饱和度,改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乳化评价 提高采收率 化学驱 渗流阻力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裂信号和数据增强的脆性智能预测方法
6
作者 王婷婷 杜学童 +2 位作者 赵万春 蔡萌 史晓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4-1027,共14页
储层脆性的精确预测对地下岩土工程灾害预警和油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受压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提出一种脆性智能预测方法。实验制备4类尺寸相同但脆性不同的岩石进行室内单轴岩石压裂,将采集到的破裂信号经预处理后制作样... 储层脆性的精确预测对地下岩土工程灾害预警和油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石受压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提出一种脆性智能预测方法。实验制备4类尺寸相同但脆性不同的岩石进行室内单轴岩石压裂,将采集到的破裂信号经预处理后制作样本数据集。针对训练数据不足和传统数据增强方法的局限性等问题,在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DCGAN)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一种基于谱归一化的深度卷积注意力生成对抗网络(CS-DCGAN)模型,输出高质量样本时频图像,丰富原始样本数据集,作为残差网络的输入;对图像的有效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学习、迭代训练以建立脆性智能预测模型,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超参数以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最后进行多指标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DCGAN,CS-DCGAN生成的样本质量较高,FID(Frechet inception distance)最小值为67.96,能够缓解过拟合等问题,提高了残差网络的性能,对不同脆性的平均识别准确率最高可达94.95%,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脆性 声发射信号 生成对抗网络 残差网络 数据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7的露头区岩石裂缝检测识别
7
作者 王婷婷 王洪涛 +3 位作者 黄志贤 杨明昊 赵万春 郑雄杰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野外露头区岩石裂缝的检测对于裂缝性油气藏的地质勘测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对岩石裂缝检测效果欠佳,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检测效率与复杂地质环境的岩石裂缝检测精度较低,因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露头区岩石裂缝检测算法YOLOv7... 野外露头区岩石裂缝的检测对于裂缝性油气藏的地质勘测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图像处理算法对岩石裂缝检测效果欠佳,经典的深度学习模型检测效率与复杂地质环境的岩石裂缝检测精度较低,因此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露头区岩石裂缝检测算法YOLOv7-PCN。首先,融入PConv(partial convolution)模块替换主干网络的部分标准卷积,从而降低网络计算量,提高网络检测速度;其次,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oordinate attention,简称CA),增强对裂缝关键边缘与密集分布位置特征的提取能力;最后,边界框回归损失函数使用NWD(normalized Wasserstein distance)度量方式,优化了网络训练的收敛速度,提高了复杂地质环境岩石图像分辨率较低与小目标裂缝的定位检测精度。同时在数据处理方面结合数据增强方法构建了露头区岩石裂缝数据集,提高了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4种岩石类别(白云岩、灰岩、泥岩和砂岩)的裂缝检测上mAP值(平均精确率的均值)达到82.5%,相比于原YOLOv7算法,提升了7.7%,同时模型参数量减少了29.6%,模型计算量节省了31.2%,模型检测速度提升了39.2%。本研究提出的改进YOLOv7岩石裂缝检测算法,在实现轻量化同时使得复杂环境下的裂缝检测结果更加准确,为地质岩石裂缝识别与勘测任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检测 YOLOv7 PConv NWD 注意力机制 露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煤岩孔隙结构表征及压裂缝导流能力影响因素
8
作者 王梓麟 时婧玥 +3 位作者 杨英 徐栋 曾泉树 张益畅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076,共16页
压裂缝导流能力是决定深层煤层气储层压裂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和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大宁区块深层煤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从多个维度开展了不同类别煤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研究。在此... 压裂缝导流能力是决定深层煤层气储层压裂效果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和Avizo可视化软件先进的数学算法构建了大宁区块深层煤岩储层的三维数字岩心,从多个维度开展了不同类别煤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表征研究。在此基础上,辅以线性流裂缝导流能力实验装置开展煤岩压裂缝导流能力评价实验,系统研究了支撑剂粒径、铺砂浓度、不同支撑剂粒径组合、闭合压力、支撑剂嵌入和孔喉结构等对煤岩压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类别煤岩样品的孔隙结构特征差异显著,孔喉展布形态主要以连片状或孤立状为主,孔隙半径主要为5.23~34.85μm,喉道半径大多为1.31~12.27μm,孔喉配位数较小;随着渗透率降低,孔喉连通性变差,非均质性变强。大粒径支撑剂支撑下裂缝导流能力更强,但小粒径支撑剂支撑下裂缝导流能力更稳定;裂缝导流能力随铺砂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大,而随闭合应力升高逐渐减小;支撑剂嵌入煤岩层时将导致裂缝中流体的流动空间被压缩堵塞,裂缝导流能力降低12.2%;在不同支撑剂粒径组合比例下,大粒径支撑剂占比越高时其导流能力越大。综合来看,该区煤岩压裂缝导流能力的主控因素为铺砂浓度、支撑剂粒径和裂缝闭合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孔隙结构 导流能力 支撑剂粒径 铺砂浓度 闭合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固化调堵技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永贵 周久穆 周晓峰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4,I0003,共4页
为了提高稠油油藏在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的效果,开展了泡沫氮气固化技术研究。通过室内试验优化出了一种氮气泡沫固化调堵体系,其配方为:0.4%固化剂+6%环氧树脂+0.4%表面活性剂1227+0.2%聚合物+水,所得体系是一种稳定的气/固两相泡沫结... 为了提高稠油油藏在多轮次蒸汽吞吐后开发的效果,开展了泡沫氮气固化技术研究。通过室内试验优化出了一种氮气泡沫固化调堵体系,其配方为:0.4%固化剂+6%环氧树脂+0.4%表面活性剂1227+0.2%聚合物+水,所得体系是一种稳定的气/固两相泡沫结构,不具有流动性、不会破裂。体系中的固化剂与环氧树脂用于固化氮气泡沫,表面活性剂1227为发泡剂,聚合物为初始条件下的稳定剂。通过室内试验表明,该体系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温度为400℃、pH值为5~9、矿化度为0~70000 ppm的条件下能稳定存在,体系具有很好的抗温、耐酸碱、抗盐能力。封堵试验说明体系具有很强的封堵强度和很高的突破压力,在渗透率为5μm^2的多孔介质中封堵效率>98%、突破压力>5 MPa。说明该体系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治理稠油油藏,在多轮次进行蒸汽吞吐后形成的窜流通道扩大波及体积,从而解决目前稠油蒸汽泡沫调剖技术存在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蒸汽吞吐 氮气泡沫 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凤琳 王成锡 +5 位作者 宋岩 姜振学 李卓 刘庆新 梁志凯 张欣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8-958,共11页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阻碍对页岩储层质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其本质是受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其在生烃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定位观察手段实现特定显微组分孔... 有机质孔隙是页岩储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阻碍对页岩储层质量的正确认识和评价,其本质是受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其在生烃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定位观察手段实现特定显微组分孔隙发育特征的表征,结合Image J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演化阶段的显微组分进行定量化统计,总结不同有机显微组分的孔隙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固体沥青孔隙度随着成熟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固体沥青反射率SBR_(O)介于1.6%~2.0%时,固体沥青孔隙最为发育,而以SBR_(O)=2.0%为界,固体沥青孔隙度开始减小。镜质体和惰质体的孔隙发育规律相似,随着成熟度增加,总体表现出先减小而后微弱增加的趋势。在生油窗阶段,镜质体和惰质体孔隙度最小,无机矿物和固体沥青的充填使胞腔孔隙损失达90%以上,而进入高成熟阶段,固体沥青孔隙的发育使原始胞腔孔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成为镜质体和惰质体残余孔隙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达56.73%和100%,可见固体沥青孔隙对页岩储层储集空间的重要性。综合沉积成岩作用和生烃作用,页岩储层在未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晚期孔隙最为发育,前者有机质以原始胞腔孔隙为主,后者以固体量孔隙为主。明确有机显微组分孔隙演化规律为页岩有利储层预测和页岩气生产开发储层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组分 孔隙演化 场发射扫描电镜 荧光显微镜 页岩储层 油气勘查工程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扇沉积机制研究进展及其成因分类方案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高崇龙 王剑 +5 位作者 靳军 纪友亮 罗正江 刘明 任影 张月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50-1675,共26页
冲积扇是盆地边缘一类重要的沉积体系类型。相较于其他沉积体系,冲积扇的研究程度仍相对较低,但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由于冲积扇极其复杂的沉积机制和演化过程使其研究目前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并且冲积扇的分类方案仍存在争议... 冲积扇是盆地边缘一类重要的沉积体系类型。相较于其他沉积体系,冲积扇的研究程度仍相对较低,但研究热度不断增加。由于冲积扇极其复杂的沉积机制和演化过程使其研究目前在国际上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并且冲积扇的分类方案仍存在争议。据此,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冲积扇的沉积地貌要素、沉积作用类型、沉积机制、沉积模式、控制因素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从成因机理出发提出新的冲积扇成因分类方案。研究认为冲积扇可划分为基岩型、阵发型、河流型及特殊型4大类。其中阵发型冲积扇可进一步区分出泥石流型、片流型、非限制性河泛洪流型、阵发性河道型及过渡型5亚类;河流型冲积扇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体系河流型、多体系河流型冲积扇及末端扇3亚类。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冲积扇成因类型也将得到不断补充和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对冲积扇沉积机制研究进展的介绍和成因分类方案的探讨,能为冲积扇沉积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沉积机制 沉积模式 研究进展 分类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的Optuna-BiGRU测井岩性识别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婷婷 王振豪 +1 位作者 李方 赵万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针对现有算法模型在处理测井曲线数据时,无法有效捕获曲线内部深层关联和深度方向关系、拟合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提取关键特征、噪声干扰以及模型超参数调优过程复杂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针对现有算法模型在处理测井曲线数据时,无法有效捕获曲线内部深层关联和深度方向关系、拟合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提取关键特征、噪声干扰以及模型超参数调优过程复杂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Optuna超参数优化双向门循环单元(Optuna-BiGRU)结合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EMHA)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型——Optuna-BiGRU-EMHA模型。该模型引入残差机制和层归一化以改进多头注意力机制模块,并结合双向门循环单元(BiGRU)解决了处理测井数据时的问题,同时使用Optuna超参数优化框架和小波包自适应阈值方法分别解决了超参数调优和噪声干扰问题。首先通过交会图分析和敏感性箱线图分析选取自然伽马、深感应电阻率、中子-密度孔隙度、平均中子-密度孔隙度和岩性密度5个特征参数的测井数据,通过小波包自适应阈值方法对数据进行去噪,并将测井数据分割成数据块,然后利用Optuna框架优化BiGRU-EMHA模型超参数,最后通过实验对比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BiGRU、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神经网络、BiGRU-MHA、Optuna-BiGRU-EMHA等8种模型在测井岩性识别中的精度。结果表明:Optuna-BiGRU-EMHA模型识别准确率达到80%,相对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综合岩性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15.94%~23.14%和3.93%~15.94%,该模型为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深度学习 BiGRU 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 小波包自适应阈值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bileNet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婷婷 黄志贤 +2 位作者 王洪涛 杨明昊 赵万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2-1442,共11页
岩石薄片的岩性识别是地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精准度直接影响后续地层岩石种类、性质和矿物成分等信息的确定,对于地质勘探和矿产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快速准确地识别岩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obileNetV2轻量化模型,通过选取5... 岩石薄片的岩性识别是地质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精准度直接影响后续地层岩石种类、性质和矿物成分等信息的确定,对于地质勘探和矿产开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快速准确地识别岩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obileNetV2轻量化模型,通过选取5种岩石类型共3 700张岩石薄片图像进行岩性识别。在MobileNetV2的倒残差结构中嵌入坐标注意力机制,融合图像中多种矿物的全局特征信息。此外,改进MobileNetV2中的分类器,降低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复杂度,从而提高模型的运算速度和效率,并采用带泄露线性整流函数(leaky rectified linear unit, Leaky ReLU)作为激活函数,避免网络训练中的梯度消失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后的MobileNetV2模型大小仅为2.30 MB,在测试集上的精确率、召回率、F_(1)值分别为91.24%、90.18%、90.70%,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相比于SqueezeNet、ShuffleNetV2等同类型的轻量化网络,分类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薄片图像 轻量化神经网络 MobileNetV2 坐标注意力机制 岩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非地区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忠民 李依霖 +12 位作者 郑乃熙 曹喆 吕雪雁 李宗峰 孙润明 夏昌盛 李磊 牛博 宿宇驰 张浩飞 冯志强 季汉成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7,共13页
北非地区Ghadames盆地已成为中国海外油气勘探与项目投资的重点盆地之一,对其早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的准确认识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与沉积演化过程的关键。以Gha dames盆地早古生界为研究目标,利用岩心... 北非地区Ghadames盆地已成为中国海外油气勘探与项目投资的重点盆地之一,对其早古生代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特征的准确认识是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也是建立盆地早期构造与沉积演化过程的关键。以Gha dames盆地早古生界为研究目标,利用岩心、地震与测井等资料综合分析,开展古地貌恢复,对沉积体系、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共发育4种沉积体系: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浅海。早中寒武世,阿瓦隆地体向波罗的板块漂移,原特提斯洋初步扩张,形成活动大陆边缘,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奥陶纪,盆地经加里东运动初步形成台内隆坳格局,Ghadames盆地西部和北部大范围剥蚀,冰川大规模出现,发育冰碛岩;早中志留世,古特提斯洋持续扩张,海平面不断上升,盆地北部发生大规模海侵,以浅海沉积环境为主,广泛发育放射性页岩与泥岩,是区域内重要的烃源岩与盖层;泥盆纪,海西运动使区域整体抬升,盆内海域范围减小,以陆相沉积为主。在此基础上,建立Ghadames盆地早古生代特提斯洋演化背景下的海陆过渡沉积模式,可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岩相古地理 沉积模式 早古生代 Ghadames盆地 北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压盆地水力破裂与天然气成藏的关系——以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茹 付晓飞 +4 位作者 范彩伟 靳叶军 王升 王海学 罗静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 莺歌海盆地乐东斜坡区LD-A气田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高温高压岩性圈闭领域的巨大资源潜力。该气田储层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流体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对天然气的运聚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明确超压条件下地层是否发生水力破裂及其演化过程是深入研究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的关键。为此,在明确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的基础上,以岩石破裂准则为理论依据,利用地应力及岩石抗张强度确定水力破裂模式,厘定了地层水力破裂条件;最终结合超压演化,分析了水力破裂动态演化过程对天然气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断裂、亚地震断裂和裂缝共同构成了LD-A气田天然气垂向输导体系,超压诱发的水力破裂控制了输导体系的启闭性和有效性,决定了天然气能否规模富集。(2)LD-A气田的中深层发育张性水力破裂,其中LD-A1气区现今黄流组顶部处于水力封闭状态,梅山组顶部处于水力渗漏状态;LD-A2气区和LD-A3气区上中新统黄流组顶部和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现今均处于水力封闭状态。(3)LD-A气田的水力破裂演化存在封闭—破裂—封闭型(LD-A1气区与LD-A2气区)和持续封闭型(LD-A3气区)2种类型,不同的水力破裂演化过程导致了天然气在不同层位砂体差异性充注和富集。结论认为,LD-A1气区与LD-A2气区浅层上新统莺歌海组二段和上中新统黄流组优质砂体是天然气有利富集对象,LD-A3气区应在埋藏更深的梅山组砂岩中寻找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乐东斜坡区 超压 水力破裂 输导体系 天然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岩石超低渗测试系统研发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颂 张路青 +4 位作者 周剑 李晓 潘哲君 杨多兴 李国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6-1198,共13页
面向深部非常规能源开发领域,自主研制了一套适应于储层特性和深埋环境的超低渗测试系统,旨在解决高地温、高地压、高孔压条件下致密岩石超低渗透率精准测定的难题。该系统由渗流管路和高温高压多通道压力室两部分重要组件构成,经过创... 面向深部非常规能源开发领域,自主研制了一套适应于储层特性和深埋环境的超低渗测试系统,旨在解决高地温、高地压、高孔压条件下致密岩石超低渗透率精准测定的难题。该系统由渗流管路和高温高压多通道压力室两部分重要组件构成,经过创新设计和系统优化,能稳定且可靠地模拟150℃高温、150 MPa围压和100 MPa孔压的深部储层环境,并能实现从亚纳达西至毫达西量级岩石样品渗透率的脉冲衰减法测量。基于该系统,开展了花岗岩和页岩在不同加卸载循环、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渗透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加卸载循环次数增加有助于减少取样、制样过程中次生变形或次生微裂隙对测试结果的干扰;孔隙压力的提升抑制了气体滑脱效应,测得的表观渗透率更接近固有渗透率;相同有效应力条件下,页岩单一裂隙渗透率比基质渗透率至少高3个数量级;所建立的裂隙渗透率物理模型精准拟合了单一裂隙渗透率的测试结果,适用于刻画有效应力、孔隙压力和裂隙压缩变形共同影响下的裂隙页岩渗透率变化规律;固定有效应力和孔隙压力条件时,页岩渗透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综上所述,所研发的超低渗测试系统可为致密储层渗透率的评价提供技术支撑,相关测试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深部储层环境中流体运移机制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透率 脉冲衰减法 高温高压 设备研发 储层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多尺度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鸿雨 宋晓夏 +3 位作者 刘威 李伟 陈伟东 王昱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为探究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以太原西山屯兰区块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煤工作面揭露的XST-167、XST-168、XST-176和XST-177四口煤层气井进行地质编录、煤样宏观特征描述及CT分析,从多尺度研究煤层的压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 为探究屯兰区块煤层气井压裂特征,以太原西山屯兰区块2号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煤工作面揭露的XST-167、XST-168、XST-176和XST-177四口煤层气井进行地质编录、煤样宏观特征描述及CT分析,从多尺度研究煤层的压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气井附近煤层主要分布斜交裂隙组成的“X”型压裂裂隙,在XST-177煤层气井附近有“T”型压裂裂隙。石英砂与压裂裂隙壁碰撞、摩擦产生煤粉,煤粉充填在裂隙内,对煤层气的产出有阻碍作用。通过对XST-168、XST-177二口煤层气井揭露的井筒进行对比,发现XST-177煤层气井的压裂效果更好,更有利于煤层气的产出。煤层气井附近的煤大多为碎裂煤、碎粒煤,水力压裂破坏了煤体的原生结构,使煤体硬度降低,裂隙显著增加。部分煤样可以观测到石英砂镶嵌其上,主要集中在煤的层理面上,说明石英砂被压进煤层后,主要沿水平缝向煤层内延伸,与此处的最大主应力方向保持一致。通过CT扫描技术,对受压裂影响的煤样(压裂煤)和未受压裂影响的煤样(正常煤)进行扫描,发现压裂煤T1、T2中裂隙宽度大于100μm的裂隙分别占总裂隙体积的58.8%和48.5%,裂隙数量上分别为23407条和19679条,而正常煤T3中裂隙宽度大于100μm的裂隙仅占总裂隙体积的1.7%,裂隙数量仅为3504条,T1、T2较T3的裂隙宽度更宽,裂隙数量更多,说明压裂作用使煤样裂隙宽度和数量明显增加,压裂煤内部的孔裂隙更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屯兰区块 多尺度 水力压裂裂隙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大同塔山井田煤中Sr的赋存特征
18
作者 门昌钰 宋晓夏 +3 位作者 马宏涛 李伟 阎纪伟 高文萱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64-173,共10页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中广泛分布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火成岩,使煤层发生接触变质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塔山井田5222巷煤中微量元素Sr异常富集,接触变质煤和正常煤中Sr含量最大值分别为3067μg/g和2729μg/g,平均含量为1165μg/g,是世界... 大同煤田石炭-二叠系煤层中广泛分布有印支期和燕山期火成岩,使煤层发生接触变质作用。以往的研究表明塔山井田5222巷煤中微量元素Sr异常富集,接触变质煤和正常煤中Sr含量最大值分别为3067μg/g和2729μg/g,平均含量为1165μg/g,是世界煤中Sr平均含量的10.6倍,但其赋存特征尚不清楚。通过对塔山井田5222巷煤和辉绿岩岩墙进行系统采样,综合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带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对样品进行Sr元素和主量元素含量测定及矿物学分析,结合元素相关性分析和逐级化学提取等方法,研究了煤中Sr的赋存状态。煤中Sr与P_(2)O_(5)的显著相关性和逐级化学提取试验得出,Sr可能主要与含磷矿物(磷灰石)和硅酸盐矿物(黏土)结合;扫描电镜分析得出这2类矿物紧密交互共生,磷灰石的种类包括呈六方柱形的氟磷灰石和嵌入在黏土矿物中呈细小分散粒状的羟基磷灰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山井田 SR 磷灰石 赋存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文昌凹陷烃源岩发育时期湖盆古生产力构成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游君君 柳波 +2 位作者 胡德胜 陈林 江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4-642,共19页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富集是烃源岩发育的本质过程,而古生产力是控制该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文昌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主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前人对其进行了包括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古生产... 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富集是烃源岩发育的本质过程,而古生产力是控制该过程最重要的因素。文昌凹陷是珠江口盆地主要的生烃凹陷之一,前人对其进行了包括烃源岩分布、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成熟度和生烃潜力等方面的研究,但是对古生产力和有机质富集机制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笔者等以文昌凹陷古新统文昌组二段(文昌组)和恩平组一段(恩一段)两套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地化数据和元素分析数据,对有机质来源、古生产力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昌凹陷文二段和恩一段烃源岩的有机质均为混合来源,其中文二段有机质中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具有更高的原地有机质比例,而恩一段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较大;恩一段具有较高的总生产力指数,其分布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北部缓坡带的总生产力指数较南部陡坡带低,总生产力指数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物源输入处和盆地中心地区。本次研究可以为后期有机质富集机理的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有机质来源 烃源岩 文昌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X洼断裂系统变形机制及其控洼-控源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旭 孙永河 +4 位作者 郑金云 蔡嵩 张慧敏 李明 魏建光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86-1997,共12页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为明确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陆丰X洼洼槽迁移特征,掌握烃源岩展布规律,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断裂活动期次的厘定、断距-位移曲线和平衡剖面等技术手段,对珠一坳陷陆丰X洼断裂变形机制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陆丰X洼为由NE—NEE—NWW弧形断裂(F_1)控制形成的北断南超半地堑,洼内发育NE、NEE、EW三组走向的次级断裂;根据主干断裂分段特征和断裂组合样式将研究区分为东、西两个次洼;主干断裂多期活动,共经历了裂陷Ⅰ幕、裂陷Ⅱ幕和裂陷Ⅲ幕三期构造变形,在不同的变形特征控制下,盆内形成了早文昌期活动断裂、早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晚文昌—恩平期活动断裂、恩平期活动断裂和长期活动断裂共五套断裂系统。成因上,陆丰X洼内断裂整体受控于基底NE—NEE—NWW向弧形先存逆冲-变换断裂体系,在成盆期,西次洼沿先存NE-NEE向断裂拉张发生伸展变形,东次洼沿先存NWW向走滑断裂发生张扭变形;变形过程中受断面改造的影响,西次洼形成了反向切割断裂,东次洼形成了“V”字形的特殊构造样式。控陷断裂均具有分段生长特征,控制沉积中心从西北向东南、由盆缘向盆内方向迁移的同时影响文三、文四段烃源岩的展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X洼 断裂活动强度 断裂系统 变形机制 控洼-控源作用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