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
1
作者 陈维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赵佳琦 黄志龙 李志豪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6,I0005,I0006,共18页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 基于平衡剖面恢复、生烃过程模拟、岩心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地层水地球化学数据、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测井数据等资料,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博孜—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差异成藏过程及控藏因素。结果表明:博孜—大北地区巴二段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和断背斜圈闭,圈闭幅度和闭合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形成时间逐渐变晚;烃源岩充注强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弱,生烃时间逐渐变晚。巴二段整体具有早期聚油和晚期聚气的特征,受控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和构造演化过程,不同地区和区带的油气成藏期次存在差别;博孜—大北地区南带巴二段快速深埋时间极晚,导致油气充注期次和储层致密化时间晚于中北带的。不同地区和区带之间的差异成藏过程受控于圈闭条件、烃源岩充注强度、油气充注期次、储层非均质性和保存条件等因素;圈闭幅度越大、生烃时间越早、充注强度越强、优质储层占比越高、保存条件越好,巴二段油气水分异越彻底,产量越高。该结果为库车坳陷及其他具有相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挤压 生烃演化 充注期次 差异成藏过程 控藏因素 博孜—大北地区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砂质辫状河三角洲有利岩相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储机理——以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为例
2
作者 莫涛 潘永帅 +4 位作者 范坤宇 柳波 朱文慧 黄志龙 王媛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940,共20页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大北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巴二段)发育大套厚层砂体,但目前对其沉积微相控制下的岩相差异及成储机制方面的精细研究还较少,严重限制了勘探成功率。因此,本研究基于岩芯、测井和多种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开展了巴二段有利岩相特征及优质储层成因研究。结果显示:①巴二段广泛发育含泥砾的砂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体系,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垂向可分为5个砂组,单砂组由底至顶依次发育富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含泥砾块状中—细砂岩相、块状中—细砂岩相、层理状粉—细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②巴二段砂体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水下分流间湾微相中发育的各种岩相类型的物性、孔隙结构和流体可动性较差,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下控制的岩相类型较好,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蚀孔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局部发育微裂缝和粒内溶蚀孔;③大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中形成的中—细砂岩是巴二段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不同构造位置和不同类型储层经历的成岩改造存在差异。其中,早—中期的胶结作用和晚期的快速埋藏压实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上覆厚层膏盐岩保孔、早期大气淡水溶蚀、晚期有机酸溶蚀以及剧烈构造运动伴生的微裂缝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由北向南,巴二段储层致密化时间逐渐变晚,整体属于“边成藏边致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微相 有利岩相 优质储层 巴什基奇克组二段 克拉苏构造带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复杂油水层成因分析与测井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为例
3
作者 姚东华 陈言 +2 位作者 许承武 孙先达 潘毅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70,共11页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弱地质信号增加测井解释的多解性,油水层识别难度大。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流体性质及其赋存状态实验,分析研究区复杂油水层成因;采...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微弱地质信号增加测井解释的多解性,油水层识别难度大。以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岩性、物性、孔隙结构、流体性质及其赋存状态实验,分析研究区复杂油水层成因;采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储层物性、含油性测井解释模型,采用交会图版法和随机森林法建立流体性质识别模型。结果表明:黏土矿物附加导电、碳酸盐胶结物和炭质沥青堵塞孔隙、原油以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形式存在,是研究区延长组6段致密油储层油水关系复杂的主要因素;采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的储层物性、含油性测井解释模型,可提高储层参数计算精度;采用交会图版法可有效识别油层、油水同层和水层(包括含油水层);采用随机森林法建立的流体性质识别模型,可精确区分油层、一类油水同层(日产油2 t以上)、二类油水同层(日产油2 t以下)及水层(包括含油水层),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该结果为鄂尔多斯盆地宁县地区延长组6段储层的经济开发和有效动用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复杂油水层 孔隙结构 BP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 延长组6段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周志军 张国青 +3 位作者 崔春雪 暴赫 任帅 王静怡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2,共7页
针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下限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页岩油储量计算及高效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新义深9、利页1、樊页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N_(2)吸附、高压压汞、物性测定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寸表征... 针对页岩储层孔隙结构和物性下限认识不清,严重制约了页岩油储量计算及高效开发的问题,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新义深9、利页1、樊页1井为研究对象,利用N_(2)吸附、高压压汞、物性测定等实验方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全尺寸表征,并综合运用束缚水饱和度法、压汞排驱压力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和试油法确定页岩储层的物性下限。研究表明:N_(2)吸附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小孔,研究区孔隙形态主要有墨水瓶形、过渡形及平板状夹缝形,主要发育纳米级孔隙,孔隙半径为1.50~40.00 nm,平均孔隙半径为16.00 nm;高压压汞实验主要表征页岩样品的中孔和宏孔,孔喉半径为0.03~66.13μm;综合计算页岩储层孔隙度下限为1.30%~3.82%,渗透率下限为0.03~0.12 mD,最小流动孔喉半径为14.60~23.50 nm,平均值为17.76 nm。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页岩油的储量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物性下限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松泽 魏建光 +3 位作者 周晓峰 李江涛 周润楠 陈映赫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8-31,共4页
以超临界CO2和页岩气为研究对象,针对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论述了CO2压裂技术和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被视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页岩气藏开发方式,能够实现对页岩气... 以超临界CO2和页岩气为研究对象,针对超临界CO2在页岩气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展开了讨论,论述了CO2压裂技术和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的研究进展。CO2增强页岩气开采技术(CO2-ESGR)被视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页岩气藏开发方式,能够实现对页岩气的有效开采。CO2不仅可以高效率驱替页岩气,还可代替水介质进行压裂增产作业,同时巧妙地将CO2这种温室气体埋存于页岩储层中实现地质封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页岩储层中CO2地质封存与页岩气开采的一体化,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超临界CO2 压裂 CO2置换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岩相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帅 刘皓天 +4 位作者 姜新雨 卢双舫 周能武 李文镖 李柏知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4-1006,共13页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页岩岩相类型不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技术手段,明确了... 四川盆地红星地区二叠系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目前整体勘探程度低,页岩岩相类型不清、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不明。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等技术手段,明确了二叠系茅口组四段-吴家坪组页岩岩相类型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红星地区二叠系页岩发育高碳高硅类、高碳低硅类、低碳高硅类、高黏土类和灰质混合类共5种岩相类型;②高碳高硅类岩相储集特征以微孔-小孔为主,高碳低硅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微孔为主,低碳高硅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小孔-中孔为主,高黏土类页岩储集特征以中孔-大孔为主;灰质混合类页岩储集特征以大孔为主;③高碳高硅类岩相孔隙度、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其次为高碳低硅类、高黏土类和低碳高硅类,灰质混合类岩相最小;④微孔主要受有机质含量控制,微孔体积与有机质含量成正比,小孔体积与长英质矿物含量成正比,中孔体积与黏土矿物含量成正比,大孔基本不发育;⑤综合岩相发育占比和储集特征认为,高碳高硅类和高碳低硅类岩相是最优质的岩相类型,高黏土类和低碳高硅类次之,灰质混合类相对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页岩 储集特征 茅口组四段 吴家坪组 红星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成储关系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刘阳 刘彦成 +4 位作者 林利明 周能武 王子轶 卢双舫 乔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78-1391,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在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下,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勘探效果。根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数据,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开展了系...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气藏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在强烈的成岩作用改造下,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严重制约了勘探效果。根据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数据,对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基于岩芯孔渗测试,高压压汞测试,表征了研究区致密砂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结合探井产气特征,依据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及浮力平衡法确定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的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致密上限。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现今正处于中成岩A-B演化阶段,压实和各类胶结作用的差异发育是导致储层非均质强的原因。根据致密储层成岩改造的差异划分出5种成岩相:绿泥石包裹相、溶蚀相、石英胶结相、混合胶结相及致密相。根据成储界线划分出:常规储层、Ⅰ级致密储层、Ⅱ级致密储层、Ⅲ级致密储层。常规储层与Ⅰ级致密储层对应致密上限,常规储层主要包括以绿泥石包裹相和溶蚀相,Ⅰ级致密储层以溶蚀相为主,混合胶结相次之;Ⅱ级致密储层和Ⅲ级致密储层对应有效渗流下限,Ⅱ级致密储层以溶蚀相和混合胶结相为主,Ⅲ级致密储层以混合胶结相和致密相为主。其中常规储层和Ⅰ级致密储层是最具潜力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古生界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储层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砾岩成储界限及分级评价标准——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8
作者 王军杰 卢双舫 +5 位作者 林子智 周能武 张鹏飞 黄宏胜 郅琪 李柏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3-564,共12页
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部重要的致密气藏储层,其孔渗关系复杂,给成储界限的厘定和储层分级评价带来挑战。针对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采用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和力学平衡法厘定了理论下限、... 徐家围子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是松辽盆地深部重要的致密气藏储层,其孔渗关系复杂,给成储界限的厘定和储层分级评价带来挑战。针对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采用水膜厚度法、充注动力法、试气产能法和力学平衡法厘定了理论下限、成藏下限、有效渗流下限和成储上限,根据不同成岩作用主控因素下的孔渗关系确定成储界限物性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差异划分储层类型,建立致密储层分级评价标准,并利用测井资料将分级评价标准进行应用,为研究区致密气甜点区优选提供依据。将沙河子组砂砾岩分为常规储层、Ⅰ—Ⅳ级致密砂砾岩储层和非储层,成储界限与分级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匹配关系。其中,常规储层孔隙度大于9%,渗透率大于0.05×10^(-3)μm^(2);Ⅰ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8%~9%,渗透率为(0.01~0.05)×10^(-3)μm^(2);Ⅱ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5%~8%,渗透率为(0.001~0.01)×10^(-3)μm^(2);Ⅲ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3.5%~5%,渗透率为(0.2~1)×10^(-6)μm^(2);Ⅳ级致密储层孔隙度为2%~3.5%,渗透率为(0.05~0.2)×10^(-6)μm^(2);非储层的孔隙度小于2%,渗透率小于0.05×10^(-6)μm^(2)。致密砂砾岩气产量受控于致密储层类型;Ⅰ级、Ⅱ级致密储层是致密气高产的有利层段;徐家围子断陷北部安达—宋站地区有利储层厚度较大,为致密气勘探开发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砾岩气 成储界限 分级评价 甜点评价 徐家围子断陷 沙河子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
9
作者 王婷婷 蒋静怡 +2 位作者 赵万春 秦依凡 李廷礼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1,共10页
在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岩石微观结构可知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其精度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岩性识别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首先,以ConvNeXt V2-T为核心特征提取网络,嵌入全局注意力机制,提升对... 在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岩石微观结构可知油气资源的赋存状态,其精度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有效的岩性识别方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改进ConvNeXt V2的岩石薄片岩性识别方法。首先,以ConvNeXt V2-T为核心特征提取网络,嵌入全局注意力机制,提升对全局特征的感知能力;然后,设计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可以在不同尺度上对特征图进行有效融合;最后,使用Lion优化器代替原本的AdamW优化器以改进模型优化器,从而使速度更快、能够取得更好的泛化性能且更省内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特异度及F1值平均值分别为96.1%、95.5%、96.2%、99.1%、95.8%;改进后的算法收敛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可以实现岩石薄片图像的精准分类和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ConvNeXt V2 全局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融合 Lion优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与页岩气耦合成藏机制及其定量评价——以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白垩系沙河子组为例
10
作者 周能武 初众 +8 位作者 卢双舫 张鹏飞 王民 林子智 王军杰 姜新雨 刘阳 陈国辉 李文镖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5年第4期1200-1214,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全油气系统主要由源内白垩系沙河子组滞留成藏的页岩气、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以及经断裂运移后在基底变质岩和营城组火山岩内聚集形成的气藏共同构成。此全油气系统内,致密气和页岩气并非孤立存在,常常相伴相生,互相影响,但过去多将二者单独研究,未能系统剖析二者的共生特征及其关联性。以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泥页岩和砂砾岩互层为研究对象,将滞留成藏的页岩气与短距离运移成藏的致密气视为致密层系气一起解剖。在明确致密层系中烃源岩生-排气和储层储气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三分烃源岩”和“四分储层”的分级评价标准,考虑砂/泥比配置,通过构建数值模型来阐明不同级别源-储配置条件的致密层系中,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时的资源量分配和分布规律,从而认识致密气和页岩气的互补或共富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致密气和页岩气耦合成藏类型可划分为24种,其中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低于/等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致密气和页岩气的共富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Ⅰ级、Ⅱ级致密储层和高于最佳砂/泥比组合形成的4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和紧邻烃源岩致密气富集区;由Ⅰ级、Ⅱ级烃源岩,Ⅲ级、Ⅳ级致密储层和任意砂/泥比组合形成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富集而致密气贫乏区;由Ⅲ级烃源岩、任意级别致密储层和砂/泥比组合的8种致密层系为页岩气和致密气共贫区。沙河子组致密气和页岩气具有整体共富、局部互补的特征,主要富集区在北部安达—宋站地区,但是二者甜点并非完全重合,建议在达深24井区和宋站区域试着进行联合开发,其余区域以致密气开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成藏 全油气系统 致密气 页岩气 成藏机制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中固体沥青的识别、演化路径及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柳波 王柳 +4 位作者 付晓飞 霍秋立 白龙辉 吕建才 王博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73-1184,共12页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 在梳理国内外页岩固体沥青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富有机质页岩为例,对固体沥青的定义、分类、赋存形式和演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固体沥青对成熟度的指示意义及其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原生显微组分类型差异是造成固体沥青演化路径不同的主要原因,油前沥青多为原位固体沥青,而油后沥青和焦沥青则多为迁移固体沥青;②在未成熟—生油阶段早期,沥青质体、镜质体、惰质体可通过光学特性观察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藻类体可通过荧光特征与固体沥青进行区分;③扫描电镜下可有效识别原位和迁移固体沥青,受脂族结构减少、芳构化增强的影响,固体沥青反射率随着镜质体反射率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④生油窗内的固体沥青主要发育残留孔、脱气裂缝和气泡孔3种次生孔隙类型,高成熟阶段的焦沥青发育海绵状孔隙;⑤扫描电镜结合激光拉曼光谱等原位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反映不同类型固体沥青的结构信息,用于有机质迁移路径、动力等微尺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固体沥青反射率 原生显微组分差异 固体沥青演化路径 储集空间 松辽盆地 白垩系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及对古环境恢复的作用——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为例
12
作者 潘永帅 柳波 +3 位作者 杨易卓 屈童 黄志龙 徐雄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0-549,共20页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 火山灰输入对咸化湖盆沉积环境重建的影响较大,其丰富的微量元素随着沉降入湖并与沉积物共同保存,导致湖相地层的元素含量无法代表原始沉积特征。以三塘湖盆地条湖-马朗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二段(芦二段)为例,开展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全岩X射线衍射和有机碳含量测试分析以及薄片鉴定,研究火山灰蚀变对细粒混积岩元素异常的影响机制,恢复火山灰影响下的咸化湖相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芦二段由细粒凝灰质和碳酸盐两种组分混积形成,长英质和碳酸盐矿物总含量平均可达95%,属于广义上的相缘渐变混合沉积类型。大量热力学性质不稳定的盆缘火山灰物质在早期入水溶解和中、晚期脱玻化及有机酸溶蚀作用的影响下,向孔隙流体中释放出了高丰度的包括金属离子在内的多种营养性离子,对芦二段细粒混积岩中Ni,Co,S,P和Ga等元素产生了明显干扰,导致这些元素无法反映原始沉积环境信息。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筛选校正后的主/微量元素分析发现,芦二段沉积期气候炎热干旱,湖盆水体供给有限,湖水盐度极高且含氧量较低。火山活动对芦二段沉积环境起到了明显的调控作用,当火山由强烈喷发期向间歇期过渡时,气候炎热干旱程度增强,水体蒸发量增大,水体盐度增高,含氧量增加,沉积形成了不同的岩石组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 咸化湖相 蚀变作用 元素异常 沉积环境 芦草沟组 二叠系 条湖-马朗凹陷 三塘湖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函数重构孔径分布曲线的储层孔隙结构评价方法--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花港组致密砂岩为例
13
作者 潘永帅 屈童 +2 位作者 赵静 杨易卓 闫静怡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8,67,共16页
为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线衍射、激光粒度、孔隙度、渗透率、高压压汞和测井等资料,利用高斯函数重建致密砂岩孔径分布曲线,提取孔隙结构评价指数,比较分形维数表... 为定量表征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差异及影响因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全岩X线衍射、激光粒度、孔隙度、渗透率、高压压汞和测井等资料,利用高斯函数重建致密砂岩孔径分布曲线,提取孔隙结构评价指数,比较分形维数表征效果,分析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孔隙结构评价指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分形维数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的有效指标,预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重建孔径分布曲线,对同储层类型的孔径分布特征需要选择合适的拟合模型。西湖凹陷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致密砂岩粒径越粗,分布越集中,孔隙结构越好。不同矿物成分对储层质量具有差异影响,石英可以有效抑制储层压实;碳酸盐胶结物和黏土矿物大多占据孔隙空间,孔隙连通性变差;高岭石具有特殊的晶格结构,可以保护粒间微孔,改善储层连通性。该结果为海上致密砂岩气田经济有效开发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函数 孔隙结构评价指数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致密砂岩 花港组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能耗比论低熟富有机质页岩原位改质转化的经济可行性及增效途径 被引量:3
14
作者 卢双舫 王峻 +5 位作者 李文镖 曹怿昕 陈方文 李吉君 薛海涛 王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7-198,共12页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 在原位改质技术开发中,对低熟页岩的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技术可行性质疑不多,但由于致热页岩耗能巨大,经济可行性还面临重重质疑,也缺乏有力的定量论证。本文从能量守恒原理出发,对致热页岩过程中生成油气的获能和裂解有机质的耗能、页岩吸热耗能、围岩散热耗能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能耗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能耗比随TOC含量的升高快速增大,对倾油性的页岩,能耗比为3时对应的TOC含量≈4.2%,表明,当TOC含量较高时,有望通过大规模作业摊薄工程成本,使考虑工程成本之后的能耗比>1,即原位加热改质技术可以具有经济效益。从有关因素对能耗比的影响幅度来看,提高经济可行性的增效途径之一是探寻高效致热页岩、减少围岩传导耗热的技术;途径之二是探寻高效转化有机质为油气的技术,即探索具有催化效应/能力的技术,减少页岩吸热和致热时间;途径之三是探寻综合考虑能耗比、时间成本、工程成本的水平井综合布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原位改质 能耗比 高效致热 有机质高效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方解石脉对页岩气运移富集的启示 被引量:7
15
作者 崔悦 李熙喆 +5 位作者 郭伟 林伟 胡勇 韩玲玲 钱超 赵健名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99-1208,共10页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结合阴极发光、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脉与页岩气富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方解石脉...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结合阴极发光、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测试和盆地模拟等技术手段,对四川盆地南部(简称川南)深层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裂缝中的方解石脉与页岩气富集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构造裂缝方解石脉主要发育在构造起伏较大部位,非构造裂缝方解石脉主要发育在构造平缓部位,前者主要在印支期泸州古隆起形成阶段发育,后者受生烃增压影响主要在生油—生气高峰阶段发育;裂缝受生烃增压影响多次开启—闭合,油气幕式活动被脉体记录,在最大古埋深处地层压力系数可超过2.0,燕山晚期后的地层抬升阶段是页岩气运移活动的关键时期;页岩气顺层理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构造起伏越大,页岩气运移活动越剧烈,散失量越大;地层越平缓,页岩气运移活动越弱,散失量越小,因此宽缓向斜核部和宽缓背斜页岩气富集程度最高。该结果可为页岩气生烃、运移与富集的时空匹配关系认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南深层 奥陶系五峰组 志留系龙马溪组 裂缝 方解石脉 流体包裹体 页岩气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表征页岩所含流体特征的应用——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 被引量:34
16
作者 白龙辉 柳波 +2 位作者 迟亚奥 李士超 闻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9-1400,共12页
页岩中已被证明含有大量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厘清页岩中异相流体含量及赋存态对页岩油的开发至关重要。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对页岩中含氕(1H)化合物进行无损、快速、定量检测。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样品进行抽提前后、自发渗吸... 页岩中已被证明含有大量可供开采的油气资源,厘清页岩中异相流体含量及赋存态对页岩油的开发至关重要。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对页岩中含氕(1H)化合物进行无损、快速、定量检测。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样品进行抽提前后、自发渗吸以及加热过程中的核磁共振检测,定量评价青一段页岩异相流体含量、赋存状态以及页岩放置时的流体散失。结果表明,在核磁二维谱图上,类固体有机质和轻质烃类主要分布于T1大于10 ms的上方区域,两者间基本以T2=0.1 ms为界,分别与有机碳含量TOC及S1(游离烃)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松辽盆地南部青一段页岩油主要以游离及吸附态赋存,页岩粘土含量越高,吸附态页岩油含量越高,游离态越少。页岩自发渗吸过程中的核磁共振检测结果表明了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作用。在页岩抽真空加热过程中,轻质烃挥发损失的同时水也大量地损失。利用密闭取心样品,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可恢复其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核磁共振 有机质丰度 页岩 青山口组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在地热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松泽 魏建光 +1 位作者 马媛媛 刘雪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37-1540,共4页
从干热岩特点及开发手段两方面介绍了干热岩地热资源,围绕CO2在深部储层中的超临界特性,展开了其作为压裂液和工质流体的应用研究,对比了CO2-EGS与H2O-EGS的热提取性能,阐述了国内外学者针对CO2-EGS的研究进展。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 从干热岩特点及开发手段两方面介绍了干热岩地热资源,围绕CO2在深部储层中的超临界特性,展开了其作为压裂液和工质流体的应用研究,对比了CO2-EGS与H2O-EGS的热提取性能,阐述了国内外学者针对CO2-EGS的研究进展。二氧化碳增强型地热系统(CO2-EGS)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CUS)一体化技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其实现将对缓解化石燃料危机、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增强型地热系统 干热岩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西地区深层页岩气储层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以YT1和YT3井五峰—龙马溪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泽宇 孙梦迪 +5 位作者 蒋恕 张介辉 梁兴 王高成 白亮飞 孙良卫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29,I0002,I0003,共17页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 岩相页岩孔隙结构是影响页岩气储集及运移能力的重要因素。以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为例,采用小角中子散射、高压压汞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对比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明确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鄂西地区五峰—龙马溪组页岩划分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岩相和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岩相,不同岩相总孔隙度为1.76%~4.27%;高有机质硅质页岩和中有机质硅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有机孔为主,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储集空间以无机孔为主,微裂缝发育程度为高有机质硅质页岩>中有机质硅质页岩>低有机质黏土/混合质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是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主控因素,随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硅质矿物质量分数降低,有机孔密度和孔径显著下降,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减弱,微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具有较强生烃潜力,微裂缝发育程度较高,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矿物组分是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不同岩相孔隙结构特征差异关键因素,高有机质硅质页岩相为研究区段最优页岩相。该结果为鄂西地区下寒武统五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储层评价和有利区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特征 控制因素 储层评价 小角中子散射实验 高压压汞实验 场发射扫描电镜实验 深层页岩气 五峰—龙马溪组 鄂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的Optuna-BiGRU测井岩性识别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婷婷 王振豪 +1 位作者 李方 赵万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42,共16页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针对现有算法模型在处理测井曲线数据时,无法有效捕获曲线内部深层关联和深度方向关系、拟合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提取关键特征、噪声干扰以及模型超参数调优过程复杂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 测井岩性识别是油气勘探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针对现有算法模型在处理测井曲线数据时,无法有效捕获曲线内部深层关联和深度方向关系、拟合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提取关键特征、噪声干扰以及模型超参数调优过程复杂困难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Optuna超参数优化双向门循环单元(Optuna-BiGRU)结合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EMHA)的测井岩性识别模型——Optuna-BiGRU-EMHA模型。该模型引入残差机制和层归一化以改进多头注意力机制模块,并结合双向门循环单元(BiGRU)解决了处理测井数据时的问题,同时使用Optuna超参数优化框架和小波包自适应阈值方法分别解决了超参数调优和噪声干扰问题。首先通过交会图分析和敏感性箱线图分析选取自然伽马、深感应电阻率、中子-密度孔隙度、平均中子-密度孔隙度和岩性密度5个特征参数的测井数据,通过小波包自适应阈值方法对数据进行去噪,并将测井数据分割成数据块,然后利用Optuna框架优化BiGRU-EMHA模型超参数,最后通过实验对比K-近邻算法(KNN)、随机森林(RF)、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BiGRU、双向长短期记忆(BiLSTM)神经网络、BiGRU-MHA、Optuna-BiGRU-EMHA等8种模型在测井岩性识别中的精度。结果表明:Optuna-BiGRU-EMHA模型识别准确率达到80%,相对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和深度学习模型,综合岩性识别准确率分别提高15.94%~23.14%和3.93%~15.94%,该模型为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识别 深度学习 BiGRU 增强多头注意力机制 小波包自适应阈值 超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OA优化VMD-IAWT岩石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婷婷 徐华一 +2 位作者 赵万春 刘永胜 何增军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66,共17页
针对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AE)信号夹杂大量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改进变分模态分解(VMD)并与改进的自适应小波阈值(IAWT)联合的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利用ZOA算法优选出影响VMD分解效果的模态个数K和二次惩... 针对岩石破裂过程中产生的声发射(AE)信号夹杂大量噪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斑马优化算法(ZOA)改进变分模态分解(VMD)并与改进的自适应小波阈值(IAWT)联合的声发射信号降噪算法。利用ZOA算法优选出影响VMD分解效果的模态个数K和二次惩罚因子α;通过相关系数将分解出的IMFs划分为有效分量、含噪分量和剔除分量;针对小波阈值(WT)降噪算法不具备自动调整小波基以及软、硬阈值函数存在偏差大和不连续的弊端,提出了IAWT算法去除IMFs中的噪声分量,并与有效分量合并重构,得到降噪后的AE信号。通过模拟和实测AE信号验证并与现有降噪算法对比,结果表明ZOA-VMD-IAWT降噪算法适合处理AE信号,信号的时频特征得以保留。研究结果可为岩石AE信号理论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声发射信号 斑马优化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自适应小波阈值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