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被引量:32
1
作者 孙同文 吕延防 +2 位作者 刘宗堡 付晓飞 付广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00-707,共8页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 为了系统查明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聚过程和富集特征,详细研究其油气运移条件,并通过油田开发动态数据验证,总结油气富集的主要特征。大庆长垣以东地区具有垂向-侧向双重油气运移方式,垂向运移主要发生在上覆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内,油气在超压作用下,沿开启的T2油源断层"倒灌"进入下伏扶余油层;侧向运移主要有3种类型:源内沿砂体向油源断层上升盘短距离侧向运移;近源沿构造轴向向继承性局部隆起带短距离侧向运移;远源沿砂体沟通的Ⅱ类断裂密集带向朝阳沟阶地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源断层发育部位和烃源岩垂向排烃范围附近、构造轴向与断层走向近一致的鼻状构造为富油区带;因特征不同,断裂密集带在三肇凹陷不是主要富油部位,而在朝阳沟阶地为有利储油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扶余油层 油气运移 油气富集特征 断裂密集带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气藏特征与资源潜力 被引量:13
2
作者 陈海峰 王凤启 王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9,共9页
依据油气钻探实践,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剖析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气的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布面积广,生烃持续时期长,生气强度高,天然气内甲烷含量高;砂砾岩储层成熟度低,... 依据油气钻探实践,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综合研究,剖析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致密砂砾岩气的成藏特征和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分布面积广,生烃持续时期长,生气强度高,天然气内甲烷含量高;砂砾岩储层成熟度低,致密程度高,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次生溶孔,储层普遍含气,产能与物性密切相关;砂砾岩储层致密化发生在烃源岩大量生气以前,成藏模式为储层先致密、天然气后充注;天然气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持续充注,成藏期次为一期,成藏过程呈"准连续"方式。在气藏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3种方法预测了致密砂砾岩气的资源量,容积-蒙特卡洛法估算致密砂砾岩气资源量为0.16×1012 m^3(期望值),资源丰度类比法估算致密砂砾岩气资源量为0.21×1012 m^3,成因法估算致密砂砾岩气资源量为0.18×1012 m^3,3种方法加权平均计算沙河子组砂砾岩气资源潜量为0.18×1012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 砂砾岩 储层 成藏 资源潜力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亮 吕易珊 +3 位作者 张红香 陈少鸿 李松波 王一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889-1891,1898,共4页
海拉尔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保护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适应海拉尔油田勘探的快节奏,针对海塔探区的地质特点,开展了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保护储层钻井液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优选了有效防止水敏损害和防止水锁损... 海拉尔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储层保护的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适应海拉尔油田勘探的快节奏,针对海塔探区的地质特点,开展了海拉尔油田储层损害机理、保护储层钻井液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并优选了有效防止水敏损害和防止水锁损害的处理剂,优化后的钻井液体系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害机理 储层保护技术 水敏 水锁损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6
4
作者 孙雨 邓明 +5 位作者 马世忠 陈玉明 于利民 张雁 闫百泉 张云峰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9-597,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恒速压汞测试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的储集层特征、含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大安地区扶余油层含油特征表现为:1大面积(准)连续分布,局部"甜点"富集;2含油... 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恒速压汞测试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大安地区扶余油层致密砂岩油的储集层特征、含油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大安地区扶余油层含油特征表现为:1大面积(准)连续分布,局部"甜点"富集;2含油丰度低,致密油分布极其复杂;3含油级别以油浸—油斑为主,含油物性下限极低;4油水分异差,无统一油水界面。以上含油特征主要受控于研究区分流河道砂体的空间分布、储集层物性差异、孔喉结构及大小。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的边界即为致密砂岩油分布的外边界,致密砂岩油分布的非均质性受控于单期分流河道砂体及多期(或多支)分流河道砂体间的接触关系;物性差异控制了"甜点"的分布,进而控制了致密砂岩油的富集;孔喉结构及其大小控制致密砂岩油的油水分异程度,纳米级喉道系统控制了石油滞留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 储集层特征 致密油分布 含油性 扶余油层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输导流体的机制及输导形式探讨 被引量:65
5
作者 孙同文 付广 +1 位作者 吕延防 赵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缝为优势输导通道,一般以"地震泵"控制下的幕式运移机制为主;活动间歇期输导能力较弱,通道为连通孔隙,遵循浮力控制下的缓慢渗流机制;而活动—间歇过渡期兼具有活动期和间歇期的部分特征,主要输导通道为破裂带诱导裂缝。断裂输导具有3个方向的运移分量,即沿断裂纵向方向、沿断裂走向方向和横穿断层面方向,与此相对应,目前断裂输导形式分为"2型4类",包括沿断层面输导和横穿断层面输导两大类型,其中,沿断层面输导型又可分为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沿断裂走向输导和沿断裂向下"倒灌"式输导3类。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是目前最重要的断裂输导形式,进一步分为3种亚类,即线性输导、"Y"形输导和似花状输导,似花状输导所占比例最大。具体的输导形式及方向取决于活动时期断裂与两侧地层的配置关系及多种运移动力、阻力的矢量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内部结构 输导通道 输导机制 流体运移特征 断裂输导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被引量:22
6
作者 孙雨 赵丹 +3 位作者 于利民 王继平 闫百泉 马世忠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39-447,共9页
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 在我国古代的松辽盆地和现代的鄱阳湖等大型坳陷湖盆内发现的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的骨架砂体类型、垂向沉积层序及相带分异等方面与正常三角洲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利用野外露头、现代沉积和地下岩芯、测井、地震等资料精细解剖及分析表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发育大量、密集、窄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砂体连续且水下延伸较远,直至消失变成薄的水下薄层砂(河口坝或席状砂)。每支水下分流河道构成了由中心向两侧及前方:水下分流河道→薄层砂核部→薄层砂边缘→水下分流间湾的平面微(能量)相序列,形成三角洲前缘"河控带状体"。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不同的相位空间位置具有不同的沉积模式,由岸向湖依次发育高低水位间过渡带"近岸沉积"模式、近岸浅水带"河控带状体"模式、中岸中等水深带"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河控薄层砂"模式和远岸深水带"浪控席状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控三角洲 沉积模式 砂体分布 水下分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尔逊凹陷“源、断、势”控藏作用及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曲方春 霍秋立 +3 位作者 付广 吕延防 李大龙 徐丽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8,共6页
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藏和油藏与“源、断、势”之间空间分布关系,以及“源、断、势”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及模式,得到:“源”控制油成藏范围;“势”控制油成藏部位,反向断裂翘倾隆起低势区控制着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油聚... 研究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油藏和油藏与“源、断、势”之间空间分布关系,以及“源、断、势”对油成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及模式,得到:“源”控制油成藏范围;“势”控制油成藏部位,反向断裂翘倾隆起低势区控制着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油聚集成藏,反转构造低势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古隆起低势区控制着基岩的油聚集成藏;“断”控制油的运聚,长期发育的断裂控制着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中运移,早期伸展断裂控制着南屯组和铜钵庙组油的聚集。“源、断、势”3个因素空间合理匹配控制着乌尔逊凹陷油成藏与分布。但不同层位表现特征不同,南屯组和铜钵庙组主要集中表现在反向断裂翘倾隆起上,而大磨拐河组则集中表现在反转构造上,基岩集中表现在古隆起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逊凹陷 源岩 断裂 低势区 主控因素 控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站南地区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源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雅春 徐光波 +2 位作者 刘洛夫 朱晶光 张洪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1,共6页
根据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扶杨油层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宋站南区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并与三肇凹陷的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均主要来自于青一段烃源岩,其次来自于青二、三段烃源岩;... 根据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扶杨油层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宋站南区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并与三肇凹陷的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均主要来自于青一段烃源岩,其次来自于青二、三段烃源岩;宋站南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的油主要由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有效的断裂通道运移为主,葡萄花油层的油和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排出的油在古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裂可以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大型生烃凹陷三肇凹陷的油在有效的断裂、砂体等通道的沟通下,能够输导到宋站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站南地区 三肇凹陷 葡萄花油层 扶杨油层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裕民地区扶余油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发育区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婵娟 卢双舫 +1 位作者 黄文彪 肖佃师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29,共6页
扶余油层是裕民地区主要含油气层系,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因此,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便成为影响该地区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岩心观察、普通薄片以及铸体薄片等相关资料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交代及溶... 扶余油层是裕民地区主要含油气层系,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因此,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便成为影响该地区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通过岩心观察、普通薄片以及铸体薄片等相关资料的研究,认为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交代及溶蚀等成岩作用。其中机械压实、胶结等破坏性成岩作用,是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变差的主导因素;大气水淋滤、溶蚀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促进了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较大程度改善了扶余油层储集物性;交代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不大。在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次生孔隙发育的多种因素,采用主控因素叠合评分法对裕民地区扶余油层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进行平面预测,以期对本地区乃至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民地区 扶余油层 成岩作用 次生孔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东斜坡带南一段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雅春 张晓玲 +2 位作者 袁红旗 韩德金 张振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1-10,共10页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南屯组一段油富集规律的分析,揭示了该区南一段油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乌东斜坡带南一段发育的优质烃源岩,为南一段油的富集提供了重要来源;南一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有利的沉积相带和砂体... 通过对海拉尔盆地乌东斜坡带南屯组一段油富集规律的分析,揭示了该区南一段油富集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乌东斜坡带南一段发育的优质烃源岩,为南一段油的富集提供了重要来源;南一段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有利的沉积相带和砂体分布区控制着油的丰富程度;研究区从洼槽到断裂坡折带到缓坡带,总体表现为水—油—水的关系,控圈断裂的侧向封闭能力决定着圈闭的有效范围和油水边界。下一步南一段油的勘探和开发应以断圈封闭的油水界限内有利沉积相带和渗透性砂体区域为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富集规律 主控因素 海拉尔盆地 乌东斜坡带 南屯组一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震结合方法在断层精细解释中的应用——以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块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一寒 卢双舫 +1 位作者 陈方文 韩景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9期1922-1928,共7页
断层精细解释在油田开采后期尤为重要。目前识别断层的方法很多,本次利用本征值相干体技术识别较大断层,确定断层走向,之后主要讨论井震结合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块断层精细解释中的应用。断层的存在在井上表现为断裂带两侧地层存... 断层精细解释在油田开采后期尤为重要。目前识别断层的方法很多,本次利用本征值相干体技术识别较大断层,确定断层走向,之后主要讨论井震结合方法在喇嘛甸油田北北一区块断层精细解释中的应用。断层的存在在井上表现为断裂带两侧地层存在落差。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往往表现为反射波同相轴错断,标准反射同相轴发生分叉、合并、扭曲、强相位转换等现象。通过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对研究区原1#4、#断层进行重新组合,对6#断层的延伸长度重新厘定,最终完善了局部构造。为剩余油的挖潜、油田注采提供构造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井震结合 相干体 地层落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砂体地质模型及其地震反演识别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明艳 吕延防 +1 位作者 付广 李留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7-171,共5页
为了预测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根据河道沉积特点和演化规律建立了孤立河道、削截河道、侧向迁移河道和不连续河道等4种河道砂体组合地质模型,基于测井曲线及随机模拟反演结果确定出4种河道砂体地... 为了预测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一步完善注采关系,挖潜剩余油,根据河道沉积特点和演化规律建立了孤立河道、削截河道、侧向迁移河道和不连续河道等4种河道砂体组合地质模型,基于测井曲线及随机模拟反演结果确定出4种河道砂体地质模型在地震反演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反演剖面和反演属性图预测河道砂体在剖面、平面上的分布特征表明:通过地震反演可以在平面、剖面上识别这4种河道砂体组合类型,能够有效地预测河道砂体的空间展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地质模型 地震反演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