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高明 宋考平 +2 位作者 叶银珠 姚再学 刘连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入不同高浓聚合物段塞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注高浓聚合物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高浓聚合物聚合物用量越大,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变缓,聚合物用量为1500、2000、2500、3000(PV.mg/L)时提高采收率分别为15.75%、17.91%、19.84%、21.46%;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1500 PV.mg/L、2000 PV.mg/L),浓度为2500 mg/L和1000 mg/L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越频繁,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 PV.mg/L),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转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转注的时期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聚合物 二类油层 提高采收率 注入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的岩心孔隙配位数实验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夏惠芬 翟上奇 +3 位作者 冯海潮 殷代印 马文国 王影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23,50,共5页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 应用CT扫描技术对岩心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灰度值范围的选取,得到了储层岩心的孔隙度;通过二维横截面图片,对岩心孔喉比进行了研究;并且明确了岩心配位数的查找方法,给出了岩样的配位数分布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为370×10-3μm2的配位数主要在5~13之间,而且有50%以上的比例在7~9;而渗透率为554×10-3μm2的配位数在6~15之间,有60%以上的比例在10~13;CT扫描得出的孔喉比由几变化到几十,最大孔喉比可达60,而随着渗透率的增加,孔喉比在降低,这与恒速压汞实验得出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 CT扫描技术 孔隙结构 配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用聚合物溶液弹性和黏性定量表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夏惠芬 杨秋月 +1 位作者 张九然 马文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9-31,共3页
利用动态实验和蠕变回复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计算了聚合物溶液中弹性部分和黏性部分所占的比例,给出了高浓度聚合物溶液体系的质量浓度界限。研究表明:在低外力作用条件下,聚合物溶液中黏性部分所占比例随溶液... 利用动态实验和蠕变回复实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的黏弹性,计算了聚合物溶液中弹性部分和黏性部分所占的比例,给出了高浓度聚合物溶液体系的质量浓度界限。研究表明:在低外力作用条件下,聚合物溶液中黏性部分所占比例随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质量浓度达到1 500mg/L时,随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溶液中黏性部分和弹性部分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在低剪切速率(0.062 8s-1)条件下,聚合物溶液中黏性部分所占比例大于弹性部分,黏性部分和弹性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60%和40%;在地层剪切速率(6.283s-1)条件下,弹性部分所占比例大于75%,随溶液质量浓度增加,弹性部分所占比例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溶液 弹性 黏性 定量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稳剂的室内实验优选
4
作者 皮彦夫 刘丽 +2 位作者 宋考平 赵宇 皮彦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99-601,共3页
针对中低渗透储层黏土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选取大庆油田某二类储层的天然岩心,为优选出适用于该储层注水开采的黏土稳定剂,进行了液体、固体和复配盐3种黏土稳定剂的膨胀率测定实验、岩心伤害率实验和对比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液体... 针对中低渗透储层黏土含量较高的实际情况,选取大庆油田某二类储层的天然岩心,为优选出适用于该储层注水开采的黏土稳定剂,进行了液体、固体和复配盐3种黏土稳定剂的膨胀率测定实验、岩心伤害率实验和对比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液体复配水的膨胀率低,且无固相不溶物产生,对岩心的渗透率伤害最小(低于15%);固体复配水次之,复配盐对岩心的伤害最大,且后两种均有固体不溶物产生。综合对比后优选液体黏稳剂DNT-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稳定剂 低渗透 天然岩心 伤害率 膨胀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液聚合物储层适应性及驱油效果
5
作者 何欣 卢祥国 +3 位作者 曹伟佳 洪叙杰 王玉卿 张宝岩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11-1618,共8页
以干粉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乳液型HPAM(EYHPAM)为聚合物驱研究对象,采用恒压法,研究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升高幅度受限情况下聚合物与油藏的匹配性,利用黏度、界面张力、SEM等测试方法评价了两种药剂基本理化性质,并分析... 以干粉型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和乳液型HPAM(EYHPAM)为聚合物驱研究对象,采用恒压法,研究了水驱后聚合物驱注入压力升高幅度受限情况下聚合物与油藏的匹配性,利用黏度、界面张力、SEM等测试方法评价了两种药剂基本理化性质,并分析了注入方式、聚合物质量浓度对匹配关系的影响及驱油机理。实验结果表明,EYHPAM为油包水型乳状液,具有速溶性,在水溶液中聚合物分子呈空间网状结构,具有较好的增黏性能、乳化分散油滴能力,洗油效率高于干粉型HPAM。相比恒速法,恒压法限制了注入压力升幅,同时引入采液速度保留率为评价指标,使室内评价结果更接近矿场实际需求。随EYHPAM质量浓度的增加,与之匹配的岩心渗透率增大,质量浓度为3000,4000,5000 mg/L时,对应匹配的岩心渗透率最低分别为182×10^(-3),254×10^(-3),303×10^(-3)μm^(2);EYHPAM作为聚合物驱时采收率增幅为15.92%,且含水率降幅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液聚合物 恒压注入 匹配性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贡献的定量描述 被引量:12
6
作者 夏惠芬 王德民 +1 位作者 张九然 冯海潮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6-171,176,共7页
通过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和不同黏度甘油溶液驱替水驱后各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度条件下,聚合物驱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的驱... 通过可视化微观驱油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聚合物溶液和不同黏度甘油溶液驱替水驱后各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对比分析聚合物溶液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黏度条件下,聚合物驱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的驱油效率高于甘油驱的驱油效率,其驱油效率的差值是聚合物溶液弹性的贡献;对盲端类、膜状类、斑状类和簇类残余油,随聚合物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驱油效率增加,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约为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弹性 驱油效率 残余油 微观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汞法研究岩心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23
7
作者 马文国 王影 +3 位作者 海明月 夏惠芬 冯海潮 吴迪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6-69,共4页
人造岩心广泛用于各类驱油实验,针对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问题,选取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进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了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各项参数,分析了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点,给出了人造岩心... 人造岩心广泛用于各类驱油实验,针对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问题,选取不同渗透率的人造岩心及天然岩心进行常规压汞实验,研究了表征岩石孔隙结构特征的各项参数,分析了不同孔隙半径区间的孔隙体积及孔喉比等特点,给出了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渗透率的人造岩心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相近,孔隙体积大部分集中在半径区间为(5μm,20μm];而中低渗透层的人造岩心,在孔隙半径较小区间的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小于天然岩心的,孔隙结构有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孔隙结构 压汞实验 毛管压力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影响因素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玉伟 艾池 +3 位作者 王志成 胡超洋 郝明 栗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7-110,118,共4页
考虑钻井液渗滤造成井壁岩石孔隙压力变化和钻井液与地层岩石温差产生的附加应力和应变,推导了孔隙度与孔隙压力和温差的理论关系,建立了考虑孔隙压力、温差及孔隙度变化的深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计算模型。应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①深... 考虑钻井液渗滤造成井壁岩石孔隙压力变化和钻井液与地层岩石温差产生的附加应力和应变,推导了孔隙度与孔隙压力和温差的理论关系,建立了考虑孔隙压力、温差及孔隙度变化的深井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计算模型。应用模型计算结果表明:①深井钻井井壁岩石与钻井液温差一定时,随着钻井液渗滤作用的增强,井壁岩石孔隙压力增加,导致坍塌压力增大,破裂压力减小,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变小,不利于安全钻井。②当井壁岩石孔隙压力一定时,若钻井液使井壁岩石降温,则随着温差的增加,坍塌压力减小,破裂压力增加,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范围变大,有利于安全钻井;若钻井液使井壁岩石升温,则随着温差的增大,坍塌压力增大,破裂压力减小,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变小,不利于安全钻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井 井壁 安全钻井液密度窗口 坍塌压力 破裂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体系的界面特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杰成 夏惠芬 +1 位作者 马文国 丁玉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2-168,共7页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 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碱浓度、相同界面张力的三元驱油体系的驱油效果不同。除了体系黏弹性差异之外,影响驱油效果的因素还可能与界面黏弹性有关。针对这一现象,分别使用相同界面张力、不同界面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和相同界面黏弹性、不同界面张力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油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油水界面黏弹性、界面张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黏弹性均对驱油效率有影响,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均有利于残余油乳化及驱油效率的提高;三元体系的界面张力低、界面黏弹性低,驱油效率高;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上述规律与贝雷岩心实验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张力 界面黏弹性 微观驱替实验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区三元复合驱耐碱性调剖剂的研制与段塞组合优化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亚洲 殷代印 张承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3-76,115-116,共4页
针对大庆油区三元复合驱区块中后期含水上升快,不同渗透率油层动用差异大,注入液无效循环的问题,开展了三元复合驱耐碱性调剖剂的研制。通过对交联剂种类及质量分数、聚合物质量浓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等的筛选,并结合... 针对大庆油区三元复合驱区块中后期含水上升快,不同渗透率油层动用差异大,注入液无效循环的问题,开展了三元复合驱耐碱性调剖剂的研制。通过对交联剂种类及质量分数、聚合物质量浓度及相对分子质量和聚合物溶液熟化时间等的筛选,并结合正交试验,研制出了适用于三元复合驱深部调剖的调剖剂配方,该配方由相对分子质量为2 500×104且质量浓度为2 000 mg/L的聚合物、质量分数为0.15%的离子型交联剂YH-1、质量分数分别为0.1%和0.08%的有机交联剂THM-1和THM-2以及质量分数为0.2%的稳定剂、质量分数为0.1%的除氧剂组成,形成的调剖剂成胶时间为102 h,成胶粘度为3 510 m Pa·s,稳定时间大于60 d,抗盐性好,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不大。该调剖剂应用于三元复合驱调剖时,能够更好地发挥注入液驱替中、低渗透层的作用,比不应用调剖剂的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4%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注入调剖剂前,加入0.01倍孔隙体积的前置聚合物段塞,能够使调剖剂保持更好的成胶性能,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剂 三元复合驱 凝胶 段塞优化 深部调剖 大庆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氮气泡沫体系的封堵效果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6
11
作者 葛嵩 卢祥国 +3 位作者 刘进祥 徐国瑞 李翔 张云宝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55-860,共6页
以渤海典型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纳米颗粒氮气泡沫体系封堵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稳泡剂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稳泡性能,当纳米颗粒浓度为0.3%(w)时,稳泡效果较好。对泡沫体系进行封堵,适宜的条件为:稳泡剂纳米颗... 以渤海典型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影响纳米颗粒氮气泡沫体系封堵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稳泡剂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稳泡性能,当纳米颗粒浓度为0.3%(w)时,稳泡效果较好。对泡沫体系进行封堵,适宜的条件为:稳泡剂纳米颗粒浓度0.3%(w)、气液比(1∶1)^(2∶1)、段塞尺寸为0.10~0.15 PV、起泡剂浓度0.4%~0.5%(w)。应综合设备注入能力、储层岩石破裂压力和低渗透层启动压力等因素来确定矿场注液速度。气液同时注入发泡效果较好,封堵率较高,但可能造成注入困难。需综合考虑矿场储层渗透性和破裂压力等因素来选择注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藏 氮气泡沫 纳米稳泡剂 封堵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凝胶在18 m长岩心内的传输运移能力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伟佳 卢祥国 +3 位作者 田中原 刘文辉 于萌 闫炳旭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27-431,共5页
为了实现海上高盐油田高效低成本开发,满足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本文开展了无机凝胶药剂浓度优选及18 m超长岩心内传输运移能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注入水中Ca^2+和Mg^2+含量分别为0.569 g/L和0.229 g/L,二者不足以与主剂Na2S... 为了实现海上高盐油田高效低成本开发,满足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本文开展了无机凝胶药剂浓度优选及18 m超长岩心内传输运移能力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目标储层注入水中Ca^2+和Mg^2+含量分别为0.569 g/L和0.229 g/L,二者不足以与主剂Na2SiO3溶液反应生成大量无机凝胶,需选用外加CaCl2溶液作为助剂,选择主剂与助剂浓度均为3.7 g/L。随“软化水+Na2SiO3溶液+软化水+CaCl2溶液”交替注入轮次增加,18 m长岩心上各个长度区间压力梯度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多轮次交替注入结束后无机凝胶波及岩心区域达到总长度86.7%,岩心前后相邻两个长度区间压力梯度比值分别为3.85、2.03、1.16、1.19和1.24,各个长度区间压力梯度比值差不大,无机凝胶调剖剂具有良好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后续水驱结束时,岩心各个长度区间封堵率在19.97%数72.26%,表明无机凝胶在孔隙内具有较强耐冲刷和持久液流转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无机凝胶 多孔介质 传输运移能力 长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对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夏惠芬 吕江艳 +1 位作者 冯海潮 马文国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37,共4页
以正己烷为油相,以Na2 CO3-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HPAM (相对分子量1.2×107~1.6×107)三元溶液为水相,用T 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在45℃条件下测量不同浓度弱碱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阐述了弱碱三元复... 以正己烷为油相,以Na2 CO3-重烷基苯石油磺酸盐-HPAM (相对分子量1.2×107~1.6×107)三元溶液为水相,用T racker全自动液滴表面张力仪在45℃条件下测量不同浓度弱碱的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阐述了弱碱三元复合驱体系/油界面扩张黏弹性随扩张频率和碱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碱质量分数的增加,三元复合体系/油界面扩张黏性模量、弹性模量都在弱碱质量分数为0.4%时出现极大值;随着扩张频率的增加,碱质量分数为0.4%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弹性模量、黏性模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他碱含量的三元复合体系界面扩张弹性模量呈略微上升的趋势,界面扩张黏性模量基本不变且值非常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溶液 界面扩张黏性 界面扩张弹性 弱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体系界面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夏惠芬 冯海潮 +1 位作者 丁玉敬 吕江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0,39,共5页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 分别用不同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三元复合体系进行微观驱替实验,分析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界面张力对残余油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界面扩张黏弹性影响残余油的启动和运移,油水界面扩张黏弹性和界面张力存在协同乳化效应;界面张力降低到10-2 mN/m后,界面扩张黏弹性对残余油乳化作用的影响增强;随着界面张力和界面扩张黏弹性的降低,三元复合体系对残余油的乳化作用由乳化油滴向乳化油丝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扩张黏弹性 微观驱替实验 油乳化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RRP_(MCC):一种支持向量回归机的正则化路径近似算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梅 王莎莎 +3 位作者 孙莺萁 宋考平 田枫 廖士中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2-47,共6页
正则化路径算法是数值求解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有效方法。根据SVR正则化路径的分段线性性质,该类算法可在相当于一次SVR求解的时间复杂度内求得正则化参数的所有可能取值及对应SVR的解。由于在解路径建立... 正则化路径算法是数值求解支持向量回归机(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的有效方法。根据SVR正则化路径的分段线性性质,该类算法可在相当于一次SVR求解的时间复杂度内求得正则化参数的所有可能取值及对应SVR的解。由于在解路径建立过程中需要求解线性方程组,已有的精确计算方法难以处理大规模的样本数据,因此研究了正则化路径近似算法,并提出了SVR正则化路径近似算法SVRRP_(MCC)。首先,应用Monte Carlo方法实现线性方程组系数矩阵的随机采样,求得近似系数矩阵;然后,应用Cholesky分解方法实现快速求解系数逆矩阵;进一步,分析了SVRRP_(MCC)算法的近似误差和计算复杂性;最后,在标准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SVRRP_(MCC)算法的合理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受回归机 正则化路径 矩阵近似 MonteCarlo采样 CHOLESKY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智能纳米黑卡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驱油性能评价 被引量:25
16
作者 杨景斌 侯吉瑞 +5 位作者 屈鸣 闻宇晨 梁拓 吴伟鹏 赵梦丹 杨二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5-310,共6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透性差、孔喉狭小和岩层致密等特点,研制了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研究了2-D智能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润湿性、界面性质、稳定性、乳化降黏性,通过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以及原油黏度... 针对低渗透油藏渗透性差、孔喉狭小和岩层致密等特点,研制了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驱油体系。研究了2-D智能纳米黑卡的微观结构、润湿性、界面性质、稳定性、乳化降黏性,通过一维岩心驱替实验考察了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以及原油黏度对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黑卡尺寸约为60 nm×80 nm×1.2 nm,其与油水界面形成"面-面"接触,界面作用极强。纳米黑卡比表面积大,能在水相中均匀分散,可发挥润湿反转、乳化降黏、降低界面张力、降压增注等多重功效。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纳米黑卡浓度和原油黏度对驱油效果均有影响。在岩心渗透率为25×10^(-3)μm^2、纳米黑卡加量为0.005%和原油黏度为25 mPa·s时,2-D智能纳米黑卡溶液的驱油效果较好,原油采收率增幅为18.10%。片状2-D智能纳米黑卡可充分发挥"智能找油"功能,适用于低渗透油藏提高驱油效率。图10表2参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智能纳米黑卡 低渗透油藏 智能找油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屈鸣 孙海童 +5 位作者 梁拓 闫婷 侯吉瑞 焦红岩 邓嵩 杨二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 纳米颗粒具有尺寸极小、比表面积极大且用量极少等特点,被广泛用于油气藏开发,但有关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毛管数、润湿性、温度及净有效压力等因素对纳米流体驱前后相渗曲线形状的影响,对构建相渗曲线的数学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和讨论,并结合纳米流体特性优选了适用于纳米流体的相渗曲线获取方法。该研究可为纳米流体相渗曲线的准确获取、相渗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纳米流体驱油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纳米流体 相对渗透率曲线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