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储层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团 赵海波 +3 位作者 杨志会 张晟瑞 任朝发 唐晓花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4,共12页
页岩储层同时发育高角度天然裂缝和水平页理缝,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扩展和压裂施工具有很大影响。为明确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电成像测井识别和地震属性预测,明确了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然后,依托... 页岩储层同时发育高角度天然裂缝和水平页理缝,对水力压裂人工裂缝扩展和压裂施工具有很大影响。为明确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电成像测井识别和地震属性预测,明确了天然裂缝发育特征;然后,依托井中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压裂施工参数变化特征,综合分析天然裂缝对人工裂缝扩展规律及压裂施工的影响。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状天然裂缝对水力压裂改造效果影响存在差异,高角度天然裂缝容易产生压裂段间重复改造、套管变形、套管损坏等压裂施工异常,对人工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随走向不同发生变化,其中东西向天然裂缝具有促进作用、南北向天然裂缝具有阻挡作用、北东/北西向天然裂缝具有转向作用;水平页理缝使得人工裂缝先横向破裂和延伸再往上、下扩展,人工裂缝总体表现为“扩展不高、延伸不远”,施工压力一直在高位区间震荡,容易引发砂堵。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水平井轨迹设计及水力压裂施工参数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水平页理缝 微地震监测 水力压裂 人工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复合测井参数的复杂岩性核主元识别方法——以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储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裴家学 郭晗 +5 位作者 周立国 张甲明 田涯 李皓 李雪英 隋强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储层复杂岩性与测井曲线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关系,致使常规岩性识别方法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引入4个与储层岩性相关的复合测井参数,增强测井曲线描述复杂岩性非线性响应特征能力;结合高斯核函数和多项式...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九佛堂组储层复杂岩性与测井曲线之间存在非线性响应关系,致使常规岩性识别方法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为此引入4个与储层岩性相关的复合测井参数,增强测井曲线描述复杂岩性非线性响应特征能力;结合高斯核函数和多项式核函数各自的优良特性,构建组合核函数,改善核主元分析方法的全局识别能力;采用K-折交叉验证法确定合理的核半径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基于多复合测井参数表征的复杂岩性核主元识别方法。实际岩性数据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引入多复合测井参数后,复杂岩性数据在核主元空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可分性,岩性相对位置集中、固定且区带划分标准明确,表明该岩性划分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后验识别符合率92.7%以上,证明该方法在复杂岩性识别中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开鲁盆地复杂岩性区的岩性精确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主元分析 岩性识别 复合测井参数 组合核函数 K-折交叉验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预测方法改进及其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付广 张鑫尧 +2 位作者 梁木桂 邓春 蒋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3,共7页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对于准确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至关重要,以往主要是通过断层埋深、倾角、停止活动至今时期、相同深度深围岩压实成岩时期和围岩压实系数,预测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所得结果偏小难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断... 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对于准确评价断层侧向封闭性至关重要,以往主要是通过断层埋深、倾角、停止活动至今时期、相同深度深围岩压实成岩时期和围岩压实系数,预测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所得结果偏小难以准确地反映地下的实际情况。为此在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与相同深度围岩压实成岩埋深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方法进行改进,提出通过断层岩压实成岩程度和围岩压实成岩程度与压实成岩埋深之间关系,确定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的预测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5号构造F3断层为例对改进前后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改进后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分别约为2450、2350和2300 m,明显大于利用改进前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分别约为1974.4、1267.7和1329.5 m),与改进前方法相比,改进后方法预测出的F3断层在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内断层岩压实成岩埋深更合理地解释了F3断层附近东三段、东二段和东一段目前已发现的油气分布,更符合地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压实成岩埋深 改进前预测方法 改进后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智能的致密砂岩薄片面孔率计算方法
4
作者 张可佳 徐意行 +5 位作者 刘宗堡 田枫 赵玉武 刘涛 张岩 贺友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74-1784,共11页
面孔率是评估致密储层质量和资源潜力的关键指标。目前基于单一图像分析技术的储层孔隙智能提取及面孔率计算方法存在前期配置繁琐、稀疏样本学习能力弱、复杂孔隙形态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混合智能思想,提出一种融合SOL... 面孔率是评估致密储层质量和资源潜力的关键指标。目前基于单一图像分析技术的储层孔隙智能提取及面孔率计算方法存在前期配置繁琐、稀疏样本学习能力弱、复杂孔隙形态识别准确率不高等问题。为此,本文基于混合智能思想,提出一种融合SOLO(segmenting objects by locations)v2算法和OpenCV(open source computer vision library)的致密砂岩薄片面孔率智能计算方法。使用实例分割算法SOLOv2分割和标记图像中的孔隙区域,结合OpenCV提取孔隙分布和占比,进而计算面孔率。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Dice系数(0.88)、像素准确率(0.91)和面孔率计算误差(<0.1)方面优于对比算法YOLACT(you only look at coefficients)、Mask R-CNN(mask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和SOLO,且执行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面孔率 混合智能 SOLOv2 OPENCV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5
作者 孙勃 袁伟 +4 位作者 王淑敏 孙雨 李继宏 郭懿萱 薛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对区内的原油、长7段烃源岩进行了地化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盆地沉积中心(区外)的长7段烃源岩数据,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发育,主要为好—最好烃源岩级别,主要类型为Ⅱ_(1),Ⅱ_(2)型,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来源;长7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区的原油来源于区外、区内长7段烃源岩的混合贡献,且以区外供烃为主。研究成果对郝滩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延长组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BlendMask的页岩扫描电镜图像矿物鉴定方法
6
作者 张可佳 廖明月 +5 位作者 刘涛 赵玉武 刘宗堡 田枫 张岩 贺友志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7-1400,共14页
页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图像智能识别能够快速分析页岩储层矿物,是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传统方法在鉴定矿物成分时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样本适配度低和特征提取受限等... 页岩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图像智能识别能够快速分析页岩储层矿物,是页岩油储层“甜点”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传统方法在鉴定矿物成分时存在自动化程度低、样本适配度低和特征提取受限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基于BlendMask的页岩SEM图像鉴定方法。首先,采用双边滤波、拉普拉斯和图像归一化等图像预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去噪、锐化和像素统一处理,提高训练样本的质量;然后,采用旋转、缩放、光度变化等图像增广方法构建增广策略,扩大数据集数量;最后,利用注意力机制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改进BlendMask网络,实现图像的成分分割与识别。应用于海塔盆地的页岩SEM图像实验结果表明,相比BlendMask模型,改进后方法的分割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0.02~0.20和0~0.59,分割用时减少了1.29~2.7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甜点”储层 BlendMask 扫描电镜图像 矿物成分 分割与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抗盐纳米渗吸剂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7
作者 石芳 金韦彬 +3 位作者 吴景春 柏明星 张春龙 王浩然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2-508,共7页
以氨基化氧化石墨烯(sj-s)、乙二醛、对氨基苯磺酸钠为原料,通过共价键功能改性合成了一种耐高温抗盐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纳米渗吸剂(sj-1),采用FTIR,Raman,T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sj-1进行表征,考察了sj-1的耐温性、抗盐性能、油... 以氨基化氧化石墨烯(sj-s)、乙二醛、对氨基苯磺酸钠为原料,通过共价键功能改性合成了一种耐高温抗盐氨基化氧化石墨烯纳米渗吸剂(sj-1),采用FTIR,Raman,TEM,粒径与Zeta电位分析等方法对sj-1进行表征,考察了sj-1的耐温性、抗盐性能、油水界面张力、稳定性及渗吸剂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实验结果表明,sj-s上成功接枝了对氨基苯磺酸钠,sj-1在水中具有良好的自分散性,在130℃和16×10^(4)mg/L矿化度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岩心渗透率为3.814×10^(-4)μm^(2)时,渗吸采收率最高可达37.9%,自发渗吸采收率效果优于sj-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耐高温 抗盐 稳定性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对简单斜坡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8
作者 赵玉武 潘国辉 +4 位作者 彭承文 贺友志 刘宗堡 张云峰 王鸿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 砂体连通性研究对于明确简单斜坡油气运移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为靶区,采用三维储层随机建模和原油全烃色谱对比技术,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连通性及其对简单斜坡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期旋回界面对应的湖泛泥岩为单一砂岩输导层有效顶板,高台子油层垂向上划分为S1―S4共4套单一砂岩输导层;砂地比是决定砂体静态连通性的最重要因素,控制砂体静态连通性呈“S”形快速增大,砂体类型和砂体几何参数影响了相同砂地比对应的砂体静态连通性,其结果为一定区间的范围值;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渗流阈值(C_(0))高于砂体静态连通性,动态连通性砂体的砂地比的完全连通系数(C)接近砂体静态连通性;油气主要分布在处于砂体动态连通性的砂地比C_(0)和C之间的有利区带。齐家地区高台子油层实例证明建立的砂体连通性评价方法可应用于简单斜坡的区带评价与目标优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单斜坡 砂体连通性 砂地比 区带评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同步提取变换的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时频响应规律研究
9
作者 李雪英 邢博 +2 位作者 文慧俭 王鑫 赵新竹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35-3246,共12页
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体现地层原始沉积特点,更具一般性,是实际地层分布最广泛的薄互层类型,其时频特征及时变规律的准确刻画对于识别和解释该类薄互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尚缺少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和传统时频分析方... 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体现地层原始沉积特点,更具一般性,是实际地层分布最广泛的薄互层类型,其时频特征及时变规律的准确刻画对于识别和解释该类薄互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尚缺少有效的地质建模方法和传统时频分析方法无法定位、划分薄互层内部精细结构的技术难题,利用马尔科夫链建立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地质模型,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获取理论合成数据,通过二阶同步提取变换获取时频谱及二阶算子谱.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时域波形、二阶瞬时频谱和二阶算子谱的时频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马尔科夫链是实现厚度随机分布及岩性转换的有效薄互层地质模型方法;二阶同步提取变换方法可高精度表征瞬时频率的变化规律,具有分层次定位及精细划分薄互层内部结构功能:时频谱上的主脊线表征薄互层宏观整体结构及主要能量分布;二阶算子谱中的上、下拱形结构指示次级复合结构突变层位置;高频“X”形结构表征超薄结构突变层产生精微信号.上述成果丰富薄互层地质认识,推进薄互层理论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度随机分布薄互层 马尔科夫链 二阶同步提取变换 地质建模 时频响应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内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例
10
作者 何右安 曹东升 +5 位作者 郭雯 巩磊 常睿 王琦 鲍天禄 卢奕蕾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共14页
板内走滑断裂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页岩油储层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地震、测井、压裂施工和生产数据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影响... 板内走滑断裂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沉积盆地,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对页岩油储层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油田长7段为研究对象,综合地震、测井、压裂施工和生产数据对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影响进行研究。根据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距、垂向穿层特征和平面延伸距离,研究区的断裂系统可以划分为大尺度断层和小尺度断层两个级次。大尺度断层在长7段水平向延伸距离一般大于3000 m或者断距大于10 m,使地震同相轴产生明显错断;水平向延伸距离小于3000 m并且断距小于10 m的是小尺度断层,主要通过叠后地震属性识别表征。大尺度断层主要是沿NEE向和近EW向展布的走滑断层,还发育少量NW向的正断层。小尺度断层以NEE向和近EW向为主,主要沿大尺度断层和深层断裂呈条带状展布,平面上有4种组合样式。小尺度断层在垂向上受岩石力学层控制,分为(长7)段内小断层和穿(长7)段小断层。小尺度断层发育区的含水率高、产量低,小尺度断层发育带之间的区域更有利于长7页岩油的富集。穿段小断层延伸长度多大于1000 m,断穿长7段顶面使得长6段见油;同时使长7段含水率升高并与邻井发生层间压窜,导致长7页岩油产能降低。为了减少压窜,应尽量避免在大尺度断层和穿(长7)段小断层两侧50 m的范围内水力压裂。本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板内走滑断裂内部结构的认识,还为页岩油储层的高效经济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庆城油田 长7段 页岩油 板内走滑断裂 岩石力学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异丙酯降低原油与二氧化碳体系最小混相压力实验设计
11
作者 赵跃军 凡永康 +1 位作者 范广娟 边明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6-212,共7页
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二氧化碳混相驱逐渐成为一项有效减少碳排放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而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原油与二氧化碳能否实现混相的关键参数。针对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导致无法形成混... 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二氧化碳混相驱逐渐成为一项有效减少碳排放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而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原油与二氧化碳能否实现混相的关键参数。针对最小混相压力高于地层破裂压力导致无法形成混相驱的区块,亟需研究出一种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采用长细管驱替实验法测定了柠檬酸异丙酯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未注入柠檬酸异丙酯时体系最小混相压力为26.09 MPa,当注入柠檬酸异丙酯的段塞尺寸不断增加时,最小混相压力会随之逐渐降低,段塞最优尺寸为0.003 PV,此时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1.95 MPa,相对于未注入柠檬酸异丙酯时降低幅度4.14 MPa,降低了15.87%。该研究成果可为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混相压力 混相驱 二氧化碳驱油 长细管驱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泥质三角洲沉积特征和形成机理
12
作者 袁红旗 李如月 +1 位作者 张亚雄 于英华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5-608,共14页
【目的】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主要为泥质沉积,且具有经典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三褶结构,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方法】基于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大磨拐河组的岩性、粒度... 【目的】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主要为泥质沉积,且具有经典的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三褶结构,但其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方法】基于岩心、露头、测井、录井及地震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大磨拐河组的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垂向序列、化石类型、地震反射特征、地层结构及分布规律,明确了沉积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发育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前积层地震上可识别出多期“S”型的由凹陷边部向中央进积的朵叶体。但其前积层主要发育粉砂质泥岩、泥岩等细粒沉积,泥地比可达84%。碎屑颗粒主要为悬浮总体,跳跃总体含量较少,悬浮总体和跳跃总体之间存在过渡带,发育流水沉积及波浪改造双重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层理构造。【结论】以上研究成果确定了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为具有吉尔伯特型三角洲三褶结构的泥质三角洲沉积,此泥质三角洲的形成主要受细粒物源和具有弱水动力特点的低能量、高弯曲度曲流河控制,为明确吉尔伯特型泥质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三角洲 前积体 大磨拐河组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源断裂与砂体构成至下、中、上部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预测方法
13
作者 付广 孙建业 +1 位作者 郭贺尧 麻泽宇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71-1280,共10页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不同部位、不同层位砂体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与砂体构成至下、中、上部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油源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连通及不连通部位...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油源断裂处不同部位、不同层位砂体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与砂体构成至下、中、上部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模型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部位、油源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连通及不连通部位和物性相对较好的砂体分布叠合,取其重合部位构建了一套油源断裂与砂体构成至下、中、上部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预测方法,用于预测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中北部港东断裂与砂体构成至沙一中亚段、东二段和明化镇组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结果表明:沙一下亚段发育两套港东断裂与砂体构成的“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其东部和西部,对油气在沙一下亚段内聚集和成藏有利;而东三段和馆陶组仅发育了一套港东断裂与砂体构成的“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对油气在东三段和馆陶组内聚集和成藏不利,与现今港东断裂处沙一下亚段已发现油气较东三段和馆陶组更富集情况一致,表明了本方法用于预测油源断裂与砂体构成至下、中、上部泥岩盖层“双面牙刷状”输导体系分布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断裂 砂体 双面牙刷状 输导体系分布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万仓 王显东 +4 位作者 李强 鲁鹏 王营 赵亮 牛鹏飞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7,共10页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 四川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二叠系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系。为了明确四川盆地中―北部(简称为川中―川北)中二叠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起始时间并指导天然气勘探,综合新老钻井、地震剖面特征等资料,通过分析总结川中―川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构造-沉积响应特征,明确了四川盆地二叠纪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始于栖霞组中晚期,区域拉张作用导致盆内发生了构造-沉积分异作用。结果表明:川中―川北栖霞组沉积环境以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为主,受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影响弱,滩体发育规模小;茅口组中晚期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川中―川北出现隆凹相间格局,发育多期次台缘礁滩体,礁滩体发育规模大;分异作用不仅造成栖霞组—茅口组多期台缘带储层叠置发育,也在裂陷深水区形成了多套烃源岩,源储盖配置关系好,同时形成的深大断裂能有效沟通烃源岩、改善储层物性,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研究成果极大拓展了川中―川北中二叠统勘探领域,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的勘探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中―北部 中二叠统 构造-沉积分异作用 油气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层状湖盆细粒沉积岩储集物性及油气富集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科睿 孙雨 +4 位作者 闫百泉 杨佳奇 马志强 于利民 王鑫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8,共19页
【目的】强非均质性是陆相页岩层系的主要特征,其特性成因于湖盆细粒沉积岩(后文简称为“细粒岩”)的沉积环境距物源区较近且水深较浅,受水动力、气候、构造、生物扰动等因素的控制更加明显,尤其是纹层状湖盆细粒沉积岩(后文简称为“纹... 【目的】强非均质性是陆相页岩层系的主要特征,其特性成因于湖盆细粒沉积岩(后文简称为“细粒岩”)的沉积环境距物源区较近且水深较浅,受水动力、气候、构造、生物扰动等因素的控制更加明显,尤其是纹层状湖盆细粒沉积岩(后文简称为“纹层状细粒岩”)在毫米尺度下,垂向上的成分、形态、结构等特征均可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通过文献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分析,发现纹层状细粒岩的储集物性及油气富集的能力明显优于不发育/弱发育的纹层状细粒岩,并且与发育程度具有极好的正相关性,但相关差异性的总结仍不清晰且有待揭示。【方法】聚焦近十年内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纹层状细粒岩的孔隙、裂缝类型与成因,并将纹层序列划分为砂质纹层—泥质纹层序列与泥质纹层—泥质纹层序列,分别阐述不同纹层序列的储集物性及油气富集的特征与机理。【结论与展望】纹层结构具有物质成分在垂向上频繁更替、内部微裂缝异常发育、内部有机质分布较为集中共三个优势特征,使其在细粒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油气富集的能力。总结了影响其储集物性和油气富集的五个主要控制因素:纹层成分、纹层连续性、纹层序列组合、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热演化程度。今后,应将纹层状细粒岩的无机成因机制与有机演化模式相结合,建立微观纹层类型及组合与宏观油气甜点区、优质储层评价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细粒沉积岩 储集物性 油气富集 页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多次波自适应匹配相减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1
16
作者 包培楠 石颖 +1 位作者 韩宏伟 尚新民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362,共9页
多次波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有效波的识别,从而使地震处理难度增加、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降低,甚至形成地质假象,影响后续的地震勘探与开发。基于波动理论的预测相减多次波压制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复杂介质情况,主要分为两步:... 多次波降低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影响有效波的识别,从而使地震处理难度增加、地震成像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降低,甚至形成地质假象,影响后续的地震勘探与开发。基于波动理论的预测相减多次波压制方法能更好地适应复杂介质情况,主要分为两步:多次波预测和自适应匹配相减。这两个步骤都影响最终的多次波压制精度。文中对比了三种自适应匹配相减方法:基于能量最小原则的自适应匹配减法、模式识别匹配减法以及深度学习自适应匹配减法,并分析了各方法优缺点及适应性条件。含表面多次波的模型数据和含层间多次波的实际资料测试结果表明,基于能量最小原则的自适应相减算法存在子波一致性假设条件,基于模式识别的自适应相减技术对地震数据横向一致性等要求较高。与前两种传统的自适应减法相比,基于深度学习的自适应匹配减法能够避免假设条件,可有效保护一次波,计算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压制 自适应匹配相减 能量最小原则 模式识别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5
17
作者 刘晓艳 李英丽 +3 位作者 朱谦雅 戴春雷 王平利 齐刚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2-87,共6页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研究是目前土壤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影响因素、机理及研究方法已有大量研究,但由于吸附/解吸传统研究方法受各种参数的限制,对影响因素、吸附模式、机理的研...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研究是目前土壤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影响因素、机理及研究方法已有大量研究,但由于吸附/解吸传统研究方法受各种参数的限制,对影响因素、吸附模式、机理的研究难以进一步深入,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式随着吸附方式的不同而适用于不同土壤的吸附,而用SPE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来认识吸附/解吸的本质。同时本文提出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类污染物 土壤 吸附 解吸 机理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的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晓艳 纪学雁 +2 位作者 李兴伟 戴春雷 楚伟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82-486,共5页
自从发现石油类污染物给人类带来危害以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污染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其产生污染的特征、规律和机理等,为治理污染及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 自从发现石油类污染物给人类带来危害以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污染进行了研究,以了解其产生污染的特征、规律和机理等,为治理污染及修复已被污染的土壤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和建立数学模型所设计的实验研究,概述了对此类研究实验的历史、已取得的成果、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实验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物 迁移 实验 土壤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模拟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晓艳 史鹏飞 +3 位作者 孙德智 戴春雷 王平利 李英丽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4,共5页
针对大庆油田的原油与土壤特点,通过室内土柱模拟,研究了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对油田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石油类污染物是从地表逐渐向下迁移,但在模拟的6年内污染物的最大迁移深度约为25~30cm,而且大于90%的污染... 针对大庆油田的原油与土壤特点,通过室内土柱模拟,研究了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对油田土壤环境的污染状况。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石油类污染物是从地表逐渐向下迁移,但在模拟的6年内污染物的最大迁移深度约为25~30cm,而且大于90%的污染物主要分布于10cm以上的土壤中,另外,石油类有机污染物在大庆市典型黑钙土中的相对迁移能力与正构烷烃的分子量及芳香烃的环数成反比。研究证实,大庆市典型土壤对石油类有机?亏染物具有很强的吸附截留能力,绝大部分污染物被截留在土壤表层,因此大庆油田土壤石油污染的防治重点应放在浅层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土壤 石油类污染物 迁移 实验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
20
作者 高波 潘哲君 +4 位作者 刘连杰 李玲玲 洪淑新 潘会芳 张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5,共15页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砂砾岩层系中天然气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非常规资源类型,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带,满足致密气成藏需求。为揭示砂砾岩储层结构及其对试气产能的影响,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二维核磁等技术方法,开展松辽...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砂砾岩层系中天然气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非常规资源类型,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带,满足致密气成藏需求。为揭示砂砾岩储层结构及其对试气产能的影响,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二维核磁等技术方法,开展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沙河子组砂砾岩储层的有效性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储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低,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局部发育沟通孔隙的微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砂砾岩储层孔喉半径分布范围大(纳米级—微米级),属于微孔喉型储层,受岩石分选、黏土矿物及碳酸盐等胶结物发育程度的影响,砾岩孔喉连通性好于砂岩,粗砂岩好于细砂岩;在垂向上,层序四孔喉结构好于其他层序;储层孔隙度主要分布于0.3%~8.0%之间,渗透率多小于0.9870×10^(-3)μm^(2),据物性与试气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估算最小流动孔喉半径进而确定致密砂岩孔隙度下限为3.0%,渗透率为0.0197×10^(-3)μm^(2),致密砾岩孔隙度下限为2.8%,渗透率为0.0197×10^(-3)μ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砂砾岩 孔隙结构 物性下限 综合评价 沙河子组 徐家围子断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