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1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建筑韧性目标的减隔震设计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滕振超 张家浩 +2 位作者 霍静轶 黄漪澜 计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 为培养土木工程类学生防灾减灾设计能力,本文以《基于保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为核心内容,提出建筑物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并根据使用功能及损坏后果提出Ⅰ、Ⅱ类建筑性能目标。以预期抗震韧性目标为导向,提出一种面向两区八类建筑的“三水准设防、两阶段设计”策略,以实现《导则》对Ⅰ、Ⅱ类建筑进行减隔震设计时正常使用要求,提高震后建筑维持和恢复使用功能的能力。选取某医技楼和学校作为Ⅰ类和Ⅱ类建筑的典型算例,以震后修复费用、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指标提出预期韧性目标,并对其按照韧性设防策略进行隔震与减震设计。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采用SAUSG-RES提取工程需求参数进行韧性等级评定。结果表明,两区八类建筑采用韧性设防策略后,结构在遭受设防地震时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经过简单修复后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韧性一星等级;在遭受罕遇地震后经过适度修复可恢复使用功能,达到高韧性等级。韧性设防策略不仅完善了传统抗震设防的不足,而且衔接《导则》要求与工程设计习惯,为抗震设计课程高阶性改革提供了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设防策略 隔震技术 减震技术 韧性等级评价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烈度重点监控防御区建筑减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桂德 刘功良 +4 位作者 郑鑫 解国梁 解恒燕 李清 徐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90-98,共9页
根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重点监视防御区乙类建筑应进行减震设计。以7度(0.1 g)地区一栋学生宿舍为例,通过合理的选择与布置阻尼器增加结构的附加阻尼,消耗由地震所产生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结构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设置... 根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规定,重点监视防御区乙类建筑应进行减震设计。以7度(0.1 g)地区一栋学生宿舍为例,通过合理的选择与布置阻尼器增加结构的附加阻尼,消耗由地震所产生的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对结构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设置速度型阻尼器后,该结构在多遇地震下楼层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角明显减小,在设防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可正常工作,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阻尼器变形性能良好,起到很好的耗能作用,达到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监控防御区 减震 低烈度 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与双氧水对发泡水泥性能及孔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马令勇 刘艳东 +5 位作者 刘洋 姜伟 李清 杜彬 符恩民 李栋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9-1987,共9页
本研究以水泥为主要材料,旨在探讨拌合水温及双氧水比例对发泡水泥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和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水温(40、50、60℃)和双氧水比例(6%、7%、8%,质量分数),采用化学发泡方法制备不同密度的发泡水泥,并对其抗压强度、导热... 本研究以水泥为主要材料,旨在探讨拌合水温及双氧水比例对发泡水泥力学性能、保温性能和孔隙结构的影响。通过调节水温(40、50、60℃)和双氧水比例(6%、7%、8%,质量分数),采用化学发泡方法制备不同密度的发泡水泥,并对其抗压强度、导热系数及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当水温控制在50℃,双氧水比例7%(质量分数)时,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可达1.93 MPa,此时导热系数为0.0541 W/(m·K),泡孔分布均匀,孔隙结构致密。通过合理调控双氧水质量分数和水温,可以显著提升发泡水泥的抗压强度和保温性能,同时还可优化其孔隙结构分布,提升发泡水泥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泡水泥 双氧水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塌陷过程土体动态流失管-土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4
作者 滕振超 池林林 +4 位作者 周亚东 霍静轶 黄漪澜 刘晓燕 计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9-7446,共8页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与塌陷区中央是危险截面。施加位移荷载技术到单元生死技术,最危险截面出现位置从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过渡到塌陷区中央,Von-Mises应力峰值从4.3 MPa增加到6.09 MPa。施加位移荷载技术使得管道下部和土体始终接触,管道在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附近受到强剪切作用,而单元生死技术随土体流失,管土状态逐渐由接触到分离是弱剪切作用,Von-Mises应力峰值更大而径向应力更小,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根据应力和沉降量值拟合出最大Von-Mises应力预测公式,误差在7%以内。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安全运行和选择塌陷模拟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塌陷 埋地管道 单元生死 位移荷载 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轴压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
5
作者 张云峰 马锦辉 +3 位作者 张佳睿 滕振超 王桐 梁晨光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4,141,共9页
本文旨在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钢骨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6根采用不同组合形式的GFRP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并利用ABAQUS建立GFRP管约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的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不同截面形式、... 本文旨在研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钢骨混凝土短柱在轴压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对6根采用不同组合形式的GFRP管钢骨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试验,并利用ABAQUS建立GFRP管约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的力学模型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不同截面形式、钢骨腹板间距、长细比、纤维缠绕角度对构件的轴压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十字形钢骨混凝土柱相比,有加劲肋的新型钢骨混凝土柱的极限承载力提升约6%;随着钢骨腹板间距的增加,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得到显著提高;增加长细比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刚度也相应减小;与纤维缠绕角度为45°的构件相比,单层纤维缠绕角度为0°的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增长39%,但构件的初始刚度几乎没受影响;同时,交替排布的纤维缠绕角度的极限承载力及刚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管 组合结构 轴压性能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合成疏水性聚铝杂化絮凝剂
6
作者 崔红梅 李凯欣 +3 位作者 孙林阳 徐颖 张晓雪 祝凤蕊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7-374,共8页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无机聚合氯化铝(PAC)、有机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种带有疏水基团的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因素对产物特性黏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 采用自由基胶束聚合法,以无机聚合氯化铝(PAC)、有机单体丙烯酰胺(AM)、丙烯酸丁酯(BA)为原料,成功合成了一种带有疏水基团的无机-有机杂化高分子絮凝剂[PAC-P(AM-BA)]。通过单因素实验探究了各因素对产物特性黏度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合成工艺进一步优化。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物进行表征,利用水处理实验,考察其絮凝能力。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15%(占总单体),n(AM)∶n(BA)=98∶2,尿素质量分数为3.00%,总单体质量分数为15.06%,无机组分质量分数为1.37%,聚合温度为27.06℃,该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度达到470.39 mL/g。红外光谱证明絮凝剂制备成功,扫描电镜表明产物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能力。PAC-P(AM-BA)的絮凝效能强于复配型絮凝剂(PAC+PAM)和单一类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分子合成 聚丙烯酰胺 疏水分子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恢复过程的桥梁抗震韧性评估方法
7
作者 李廷辉 刘金龙 +2 位作者 李晓丽 王燕 计静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145,共14页
提出了一种考虑恢复过程的混凝土桥梁结构抗震概率韧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生命周期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各破坏状态下的时变抗震能力作为功能指标,将灾害发生后残余功能和恢复过程与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 提出了一种考虑恢复过程的混凝土桥梁结构抗震概率韧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基于暴露在恶劣环境下的混凝土结构生命周期分析的一般方法,以各破坏状态下的时变抗震能力作为功能指标,将灾害发生后残余功能和恢复过程与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联系起来。通过对时变桥梁易损性模型进行抽样获得桥梁地震破坏样本,结合时变功能指标,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解决资源约束调度问题(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RCPSP),给出了桥梁震后的具体恢复过程,最终得到了桥梁结构服役期间的抗震韧性。结果发现,当不考虑时变功能时,计算得到的桥梁抗震韧性要明显大于考虑时变功能计算得到的抗震韧性,这样会高估桥梁抵抗地震灾害及从中恢复的能力,不利于震后恢复工作的展开。选取的控制时间(t_(h)-t_(0))要合理,如果使控制时间(t_(h)-t_(0))过小,计算得到的桥梁抗震韧性普遍为0,此时就不能很好地表达桥梁的抗震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功能 抗震韧性 遗传算法(GA) 资源约束调度问题(RCP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的一致分形特征
8
作者 吴剑锋 黄雨悦 +2 位作者 李赫赫 马德源 王彩华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通过分形理论对表征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一致分形特征的单一分形维数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试样尺寸、粗骨料粒径、应力水平、单位体积吸收能、脆性指标等因素与其表面裂纹分布的单一分形维数的关系... 通过分形理论对表征混凝土单轴压缩表面裂纹分布一致分形特征的单一分形维数进行了定量计算。探讨了混凝土峰值应力、峰值应变、试样尺寸、粗骨料粒径、应力水平、单位体积吸收能、脆性指标等因素与其表面裂纹分布的单一分形维数的关系。建立了基于表面裂纹分布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单轴压缩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结果表明,混凝土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表面裂纹分布具有一致分形特征,满足自相似性;单一分形维数介于1.60~1.80,且单一分形维数越大,表面裂纹分布越复杂;单一分形维数随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单位体积吸收能、应力水平的增大而增大,随粗骨料粒径、试样尺寸、脆性指标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基于单一分形维数的混凝土弹性分形损伤本构方程,理论曲线与应力-应变试验曲线吻合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分析混凝土裂纹演化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单轴压缩 表面裂纹 一致分形 单一分形维数 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静力性能分析
9
作者 袁朝庆 房宽光 +2 位作者 张证柱 张浩 李月 《压力容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为了研究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在重力、预应力、液体压力、活荷载和内部气压等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力学性能,以16万m3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新型外罐模型,施加11种荷载组合,分析新型外罐在多种静力荷载下... 为了研究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在重力、预应力、液体压力、活荷载和内部气压等不同荷载组合下的力学性能,以16万m3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为研究对象,利用Abaqus建立新型外罐模型,施加11种荷载组合,分析新型外罐在多种静力荷载下的性能。结果表明,罐顶活荷载对罐壁的影响较小;在相同荷载下,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外罐比传统预应力混凝土LNG外罐具有更高的承载能力和更好的性能;低温环境使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有所提升,罐壁的位移有所减小;由于预应力的控制,随着泄漏液面高度的增加,罐壁的位移逐渐减小。研究的新型双钢板-混凝土LNG储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有利于提高施工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混凝土组合结构 LNG储罐 热固耦合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晓燕 贾永英 王志国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了研究建筑墙体的热质耦合传递规律,该文考虑了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立了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建筑墙体非稳态热、湿及空气渗透耦合传递的物理及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软件。给出了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时各部位模拟计算... 为了研究建筑墙体的热质耦合传递规律,该文考虑了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立了在第三类边界条件下建筑墙体非稳态热、湿及空气渗透耦合传递的物理及数学模型,开发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计算软件。给出了墙体热、湿及空气耦合传递时各部位模拟计算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及不同使用年限湿容量沿墙体厚度的分布规律,并将墙体的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热流及温度进行了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墙体 传热传质 耦合 数值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悬跨石油管道泄漏流场和温度场耦合分析 被引量:17
11
作者 袁朝庆 郝佳宁 马良 《压力容器》 2013年第5期23-27,共5页
对海底悬跨石油管道泄漏后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进行分析,建立二维多相流海底管道模型,给出合理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FLUENT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悬跨石油管道泄漏对周围海水的温度场影响明显,高温... 对海底悬跨石油管道泄漏后流场与温度场的耦合进行分析,建立二维多相流海底管道模型,给出合理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软件FLUENT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底悬跨石油管道泄漏对周围海水的温度场影响明显,高温区域随石油上浮而向上扩展;泄漏介质在管道周围产生绕流运动,离开管道后出现"滴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管道 温度场 流场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筑性能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郝进锋 李艳秋 +1 位作者 刘艳晖 滕振超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3-66,共4页
针对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破坏的现象、震害情况,分析破坏原因,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基于建筑物性能的基本思想,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性能设计要求;讨论了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抗震设计计算原则。对建筑的非结构构件提出了相... 针对非结构构件在地震中破坏的现象、震害情况,分析破坏原因,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防目标。基于建筑物性能的基本思想,给出了非结构构件的性能设计要求;讨论了非结构构件和附属设备的抗震设计计算原则。对建筑的非结构构件提出了相应的抗震设防技术措施,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结构构件 抗震设计 性能设计 性能水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老龄化社区路网疏散仿真模拟及优化 被引量:14
13
作者 黄丽蒂 许欣欣 +3 位作者 刘莹 张琪 罗开洲 董智龙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7-132,共6页
为解决老龄化社区临灾脆弱性问题,提高疏散效率,采用随机抽样法提取东北地区814个社区,通过统计分析典型道路空间形态,提出疏散有效路网密度的概念;建立疏散仿真模型,利用Pathfinder软件仿真分析老龄化社区路网形态;提出适应老龄群体疏... 为解决老龄化社区临灾脆弱性问题,提高疏散效率,采用随机抽样法提取东北地区814个社区,通过统计分析典型道路空间形态,提出疏散有效路网密度的概念;建立疏散仿真模型,利用Pathfinder软件仿真分析老龄化社区路网形态;提出适应老龄群体疏散行为的社区道路网络优化策略,并验证其有效性。结果表明:疏散效率与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方形路网具有更高的疏散效率,随着路网密度的增大,人口老龄化对疏散时间的影响降低了37.3%;在街区出入口和道路转折处,易发生点状拥堵,带状拥堵范围与街区尺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化社区 社区路网 疏散效率 仿真模拟 道路人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测试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振 张永益 +2 位作者 陈友昌 蔡英威 李文刚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103,共3页
探索了节能建筑节能测试评价体系 ,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评价测试部位、参数及测试指标 .节能评价的指标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热桥内表面结露与否、门窗的气密性等级、建筑的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型系数、建筑围护结构热惰性、建筑耗... 探索了节能建筑节能测试评价体系 ,提出了节能建筑的评价测试部位、参数及测试指标 .节能评价的指标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热桥内表面结露与否、门窗的气密性等级、建筑的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建筑体型系数、建筑围护结构热惰性、建筑耗热量指标 .建筑耗热量指标是最主要的评价技术指标 .针对某住宅小区的节能建筑 ,提出了节能测试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建筑 围护结构 测试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墙体热性能动态分析和保温厚度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国忠 王晶 +2 位作者 支艳 白浩然 李栋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73,8-9,共6页
为研究动态热条件下不同结构材料的建筑墙体热性能和保温厚度优化问题,针对大庆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建立墙体非稳态传热模型,分析分别采用Concrete、Briquette、Brick、Blokbims、AAC等5种结构材料和挤塑聚苯乙烯EPS、泡沫聚苯乙烯XPS等2... 为研究动态热条件下不同结构材料的建筑墙体热性能和保温厚度优化问题,针对大庆地区冬季气候特征,建立墙体非稳态传热模型,分析分别采用Concrete、Briquette、Brick、Blokbims、AAC等5种结构材料和挤塑聚苯乙烯EPS、泡沫聚苯乙烯XPS等2种保温材料的建筑墙体热性能,计算大庆地区1月典型日的室外综合温度并进行各种墙体传热分析和保温厚度优化.结果表明:冬季最大温度波动和峰值负载发生在Concrete结构材料墙体中,其次是Briquette、Brick、Blokbims和AAC结构材料墙体中,且在相同情况下AAC结构材料墙体的保温效果明显优于其他结构材料墙体;综合考虑影响保温层经济厚度的主要因素,通过经济分析计算,得出在相同经济条件下、大庆地区采用5种不同结构材料240mm厚度墙体保温时的最优保温厚度,为建筑墙体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墙体 热性能 保温厚度优化 传热分析 动态热条件 非稳态传热模型 经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区城镇建筑框架结构概念设计 被引量:6
16
作者 郝进锋 王振 +1 位作者 陶贵闪 李艳秋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4,共6页
自从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地震专家及其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分析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对地震的经验不断总结,对地震的破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概念设计”的设计理念,要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比... 自从唐山大地震以来,我国地震专家及其科技人员通过长期分析研究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对地震的经验不断总结,对地震的破坏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出了“概念设计”的设计理念,要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足够的抗震能力,“概念设计”比“结构设计”更为重要。主要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的统计分析,阐述了抗震“概念设计”的有关问题。通过建筑场地选择、地基基础的设计、结构体系及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了“概念设计”的原则和要求,特别是针对工程实际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设计问题,总结了延性设计的要点及其实现方法,从而消除了建筑中的薄弱环节,提高了房屋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设计 抗震措施 框架结构 钢筋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建筑外墙构造对室内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振 汪秋菊 +2 位作者 薛景宏 蔡英威 李文刚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8-100,共3页
分析了节能建筑外墙复合构造方式对建筑室内热稳定性的影响 ,计算了节能建筑典型内保温与外保温复合墙体对室外及室内温度扰量的衰减幅度及时间延迟 ,比较分析了内、外保温复合墙体节能建筑室内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表面蓄热系数大的材... 分析了节能建筑外墙复合构造方式对建筑室内热稳定性的影响 ,计算了节能建筑典型内保温与外保温复合墙体对室外及室内温度扰量的衰减幅度及时间延迟 ,比较分析了内、外保温复合墙体节能建筑室内热稳定性 .结果表明 :表面蓄热系数大的材料布置在室内比布置在室外建筑室内热稳定性好 ;对于不间断使用且连续供暖的建筑物 ,外保温复合墙体室内热稳定性优于内保温复合墙体室内热稳定性 ;对于室内供暖不稳定或采用间歇供暖的建筑物不宜采用内保温复合墙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建筑 围护结构 构造 热稳定性 外墙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钻机的可靠度与维修规则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永益 滕振超 刘洋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6-108,共3页
应用可靠度理论建立了石油钻机各基本部件可靠度函数 ,据此计算出该石油钻机系统及各部件的可靠度 ,根据计算结果可制定出石油钻机的维修规则 ,从而实现了以可靠度为准则的维修管理及经济投入的科学预测与评价 .
关键词 石油钻机 可靠度函数 维修规则 预测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湍流模型对建筑物风荷载体型系数数值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剑锋 王彩华 张文福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6期1368-1370,1374,共4页
数值风洞模拟要想获得理想的计算精度,依赖计算人员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具体操作中对各种重要因素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作为比较标准,运用FLUENT软件,以正方形平面封闭式房屋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数值模拟为例... 数值风洞模拟要想获得理想的计算精度,依赖计算人员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具体操作中对各种重要因素的选择。针对这个问题,采用现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作为比较标准,运用FLUENT软件,以正方形平面封闭式房屋的风荷载体型系数的数值模拟为例,重点讨论了湍流模型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为合理使用数值风洞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模型 数值风洞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压分布 压力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EV的钻井液固相颗粒对热储传热性能影响分析
20
作者 杜佳华 王志国 +3 位作者 董芋双 何刘 曹静 张艳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3,共8页
为探明钻井液固相颗粒侵入地热储层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将地热储层划分为侵入区和原始区,基于表征单元体(REV)思想,进行储层参数描述和表征。提出孔隙型热储侵入区的内、外介质REV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和串-并联、并-串联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 为探明钻井液固相颗粒侵入地热储层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将地热储层划分为侵入区和原始区,基于表征单元体(REV)思想,进行储层参数描述和表征。提出孔隙型热储侵入区的内、外介质REV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和串-并联、并-串联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型。针对砂岩热储进行数值计算,分别从孔隙率、含水率和含杂率动态变化角度探讨对热储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含杂率不变,该文所建4种模型导热系数均随孔隙率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当孔隙率、含杂率不变,4种模型导热系数均与含水率呈正相关的上升趋势;当孔隙率、含水率不变,4种模型导热系数随含杂率变化的趋势与含水率变化时的趋势基本相似;当孔隙率、含水率以及传热温差不变,两种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型下,通过单位岩体表面的热量均随含杂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幅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导热系数 孔隙率 表征单元体 钻井液固相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