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超临界汽轮机裂纹转子的动力响应与特征提取
1
作者 曹丽华 于明鑫 +1 位作者 李大才 司和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7600-7610,I0036,共12页
裂纹故障作为诱发大型汽轮机组轴系振动的常见故障之一,严重威胁着电力生产的安全。尤其是高参数汽轮机转子密封气动作用显著,加剧轴系振动。为此,该文在研究裂纹轴系振动响应的同时,考虑汽流激振和其他非线性因素对轴系的影响,基于频... 裂纹故障作为诱发大型汽轮机组轴系振动的常见故障之一,严重威胁着电力生产的安全。尤其是高参数汽轮机转子密封气动作用显著,加剧轴系振动。为此,该文在研究裂纹轴系振动响应的同时,考虑汽流激振和其他非线性因素对轴系的影响,基于频率切片小波变换(frequency slice wavelettransform,FSWT)法在指定区间内细化响应中的特征频率分析动力响应。结果表明:耦合汽流激振后,裂纹轴系的时域曲线中各倍频间的能量转换和叠加现象加剧,机组升负荷时系统由类似“单周期”混沌运动逐渐变为“二周期”混沌运动,1倍频跨度逐渐降低7.64%、11.66%、22.69%,4倍频呈现较小的“波浪式”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 裂纹 非线性因素 频率切片小波变换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塑料废弃物到能源催化剂:塑料衍生碳@CoMoO_(4)复合材料在电解水析氢反应中的应用
2
作者 杨宁 李皓男 +2 位作者 LIN Xiao GEORGIADOU Stella LIN Wen-Feng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81-4094,共14页
采用模板碳化和水热法将塑料矿泉水瓶转化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PNAC),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和退火法成功制备了负载在塑料衍生氮掺杂碳上的CoMoO_(4)纳米颗粒(CoMoO_(4)@PNAC)复合材料,并用于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合成的CoMoO_(4)@PNA... 采用模板碳化和水热法将塑料矿泉水瓶转化为氮掺杂多孔碳材料(PNAC),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热法和退火法成功制备了负载在塑料衍生氮掺杂碳上的CoMoO_(4)纳米颗粒(CoMoO_(4)@PNAC)复合材料,并用于电解水析氢催化剂。合成的CoMoO_(4)@PNAC复合材料在1 mol/L KOH的碱性电解液中表现出良好的析氢催化活性,仅需要162 mV的过电位就可以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PNAC提供了良好的电子转移通道,其卷曲的纳米片形状可以对CoMoO_(4)纳米颗粒附近的电解液产生扰动,加快电解液与活性位点之间的质量交换,促进气泡产物的快速脱离。DFT计算表明,与CoMoO_(4)相比,CoMoO_(4)@PNAC具有更低的ΔG_(H^(*)),DOS曲线显示,PNAC的引入填充了纯CoMoO_(4)之中的态密度间隙,重新调整了电子分布,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增加,提高了可用电子数量,释放出CoMoO_(4)的析氢催化潜力,进而使得CoMoO_(4)@PNAC具有良好的析氢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O_(4) 塑料衍生碳 制氢 电解水 电化学 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axFF-MD揭示木质素热解反应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3
作者 徐芳 张锐 +1 位作者 崔达 王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3-1263,共11页
通过ReaxFF-MD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探讨了木质素热解产物的演化规律及氧元素的迁移机制,重点分析了木质素的热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2000 K是木质素热解不同反应机制的转折点,低温度条件下一次分解反应起主要作用,主要涉及大分子网... 通过ReaxFF-MD反应分子动力学模拟,深入探讨了木质素热解产物的演化规律及氧元素的迁移机制,重点分析了木质素的热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2000 K是木质素热解不同反应机制的转折点,低温度条件下一次分解反应起主要作用,主要涉及大分子网络结构的分解及弱桥键的断裂。并且温度的升高有助于氧元素向生物油和热解气迁移。高温度条件下木质素热解过程既存在一次分解反应也包含热解产物的二次反应。反应温度越高,一次反应的时间越短。二次反应过程中绝大部分生物油通过重组或缩聚转化为焦炭,仅有小部分生物油分解生成热解气。高温条件下,氧元素主要存在于热解气中,H_(2)O、CO_(2)、CH_(2)O等含氧气体的产生与木质素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羟基、羧基、羰基官能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热解 反应分子动力学 热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换热表面MgO颗粒与碳酸钙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金泽 崔晓松 +2 位作者 徐志明 贾玉婷 王景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10-2318,I0019,共10页
为探究MgO颗粒与碳酸钙混合污垢在换热表面沉积特性与机理,该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MgO颗粒和碳酸钙混合体系在铜换热表面的沉积过程,并通过改变碳酸钙浓度讨论浓度对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混合污垢沉积过程中... 为探究MgO颗粒与碳酸钙混合污垢在换热表面沉积特性与机理,该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分析MgO颗粒和碳酸钙混合体系在铜换热表面的沉积过程,并通过改变碳酸钙浓度讨论浓度对混合污垢沉积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混合污垢沉积过程中,碳酸钙团簇在颗粒与换热表面间起到连接作用,形成稳固的沉积状态。此外,MgO颗粒对离子缔合形成团簇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和结构特性有所影响。随着碳酸钙浓度由0.26 mol/L升至1.1 mol/L,换热表面直接吸附的碳酸钙团簇数量变多,MgO颗粒更容易通过碳酸钙团簇的相互作用沉积在换热表面。MgO颗粒促进了碳酸钙的缔合过程,碳酸钙促进了混合团簇的沉积,进而形成初始沉积阶段的混合污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钙 MgO颗粒 铜换热表面 混合污垢 沉积特性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置量影响的超超临界汽轮机转子密封动力特性
5
作者 李大才 吕长虹 +4 位作者 卜振海 刘伟 李鹏凯 曹丽华 李想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1-274,共4页
超超临界汽轮机运行时不平衡的汽流冲击力会引发汽流激振,以某1000MW汽轮机超高压缸隔板迷宫密封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涡动方程控制转子实现多频涡动,分析了不同偏置量对密封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刚度k_(yy)随涡动频率的增加... 超超临界汽轮机运行时不平衡的汽流冲击力会引发汽流激振,以某1000MW汽轮机超高压缸隔板迷宫密封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涡动方程控制转子实现多频涡动,分析了不同偏置量对密封动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刚度k_(yy)随涡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加,直接阻尼c_(yy)在30Hz以前先降低后不变。随着压比的增加,有效阻尼增大,转子的稳定性提高。各偏置量下直接刚度k_(yy)朝着正方向增大,c_(yy)随频率的增加先大幅度减小最后近似不变,偏置量引起的密封气动特性变化在高压区域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机组 汽流激振 迷宫密封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弯管对超临界CO_(2)跨类临界换热的影响分析
6
作者 闫晨帅 张炎 +3 位作者 张鑫奕 王维雪 陈奇成 赵亚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02-5412,I0006,共12页
U型弯管是换热器常用换热通道形式之一,但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在U型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及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该文采用数值方法重点探究S-CO_(2)在垂直倒U型弯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及规律。基于S-CO_(2)跨越... U型弯管是换热器常用换热通道形式之一,但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在U型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及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该文采用数值方法重点探究S-CO_(2)在垂直倒U型弯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及规律。基于S-CO_(2)跨越类临界温度发生类气-类液转换假设,阐述U型管内S-CO_(2)跨类临界传热行为的机理,讨论S-CO_(2)在U型管与垂直圆管内产生传热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对于垂直圆管,U型管段具有强化S-CO_(2)传热的效应,但其壁温沿周向呈不均匀分布。此外,U型弯管段横截面内类液相受离心力作用偏离中心区域并迁移至弯管顶部,类气相则汇聚于底部,且流动参数与垂直圆管呈现显著差异,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U型管内S-CO_(2)换热特性及壁温分布特点。该文结果对采用U型换热管的S-CO_(2)换热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跨类临界 传热 U型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粗糙元结构下CaCO_(3)污垢局部沉积特性
7
作者 韩志敏 周相宇 +1 位作者 张宏宇 徐志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由于换热器实际的热交换过程中换热壁面并非绝对光滑,而粗糙换热壁面很容易在部分局部位置处结垢,因此基于已构建的局部析晶污垢模型,对不同粗糙元结构下CaCO_(3)污垢局部沉积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三种不同形状(矩形、梯形和三... 由于换热器实际的热交换过程中换热壁面并非绝对光滑,而粗糙换热壁面很容易在部分局部位置处结垢,因此基于已构建的局部析晶污垢模型,对不同粗糙元结构下CaCO_(3)污垢局部沉积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比了三种不同形状(矩形、梯形和三角形)的粗糙元,并详细分析了三角形粗糙元的相对高度和相对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粗糙元通道内的局部污垢热阻平均值均小于光滑通道,其中三角形粗糙元的局部污垢热阻平均值最小。三种粗糙元通道局部污垢热阻沿通道长度增加均呈周期性变化,且在每个周期内均存在峰值,其中最大峰值位于粗糙元背风侧。此外,局部污垢热阻随着三角形粗糙元相对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相对宽度的增加而略有增加,说明相对高度对局部污垢沉积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元 CaCO_(3)污垢 模型 局部污垢热阻 结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元素修饰g-C_(3)N_(4)对TiO_(2)的调控及复合材料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8
作者 宋粉红 王文光 +1 位作者 郭亮 范晶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83-2994,共12页
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窄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是影响光催化制氢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掺杂改性可有效改善其催化性能。利用热缩合和煅烧法制备出C/g-C_(3)N_(4)-TiO_(2)复合材料,C修饰g-C_(3)N_(4)不仅调控了TiO_(2)的能带结构,... 光催化剂的光吸收范围窄以及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是影响光催化制氢性能的重要因素,通过掺杂改性可有效改善其催化性能。利用热缩合和煅烧法制备出C/g-C_(3)N_(4)-TiO_(2)复合材料,C修饰g-C_(3)N_(4)不仅调控了TiO_(2)的能带结构,还显著增强了TiO_(2)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进一步探究了不同C/g-C_(3)N_(4)含量的C/g-C_(3)N_(4)-TiO_(2)分解水制氢的光催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C/g-C_(3)N_(4)的引入显著增强了TiO_(2)在可见光区域的吸收能力,并拓宽了其光响应范围。当C/g-C_(3)N_(4)-TiO_(2)质量比为0.10时,三元复合物的产氢速率最高[4.66 mmol/(g·h)],是TiO_(2)的2.31倍,是C/g-C_(3)N_(4)的7.17倍,且经过七次循环后,仍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主要得益于C/g-C_(3)N_(4)与TiO_(2)之间的协同作用,有效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和传输,减少了电子-空穴对的复合,从而提高了光催化产氢效率。因此,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光催化剂的复合结构,可以显著提升其在水分解制氢过程中的性能,为高效光催化剂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 g-C_(3)N_(4) TiO_(2) 光催化 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机扰动下汽轮机转子涡动密封流场压力脉动分析
9
作者 曹丽华 李大才 +2 位作者 卓奕瀚 司和勇 李盼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2,共6页
在转子运动过程中,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密封流场受转子涡动影响显著,密封流体所带来的随机干扰影响主流运动,从而影响转子运动的稳定性。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超高压缸第一级隔板密封为研究对象,耦合随机扰动下的转子涡动方程,对密封... 在转子运动过程中,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密封流场受转子涡动影响显著,密封流体所带来的随机干扰影响主流运动,从而影响转子运动的稳定性。以某1000MW超超临界汽轮机超高压缸第一级隔板密封为研究对象,耦合随机扰动下的转子涡动方程,对密封流场入口流域中的压力脉动特性开展分析。结果如下:随着扰动强度增大,流场中的压力波动规律从原本处处相同变化为中心对称式的互补变化规律。入口流域中的压力波动集中于低频位置,随着扰动频率的增大,压力波动逐渐减小,整个功率谱呈现为低频、宽带的谱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汽轮机 密封流场 随机扰动 压力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用]损失模型的光伏组件灰尘沉积效能的影响机制
10
作者 曲宏伟 范德鑫 +1 位作者 赵红超 徐志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22-230,共9页
光伏组件表面污垢对其性能构成挑战,易引发长期隐性故障。该文通过控制积灰密度与辐照强度,揭示不同粒径灰尘对光伏组件能量效率及[火用]效率的作用机制。实验选取75、100和150μm粒径灰尘,构建2.11、6.15和10.13 g/m^(2)3种积灰密度,... 光伏组件表面污垢对其性能构成挑战,易引发长期隐性故障。该文通过控制积灰密度与辐照强度,揭示不同粒径灰尘对光伏组件能量效率及[火用]效率的作用机制。实验选取75、100和150μm粒径灰尘,构建2.11、6.15和10.13 g/m^(2)3种积灰密度,定量研究其对光伏组件温度场、功率输出及能量转化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75μm粒径组温度升高2.8℃,功率衰减为16.39%,能量效率与[火用]效率分别下降25%和40.4%;150μm粒径组对应参数为1.2℃、8.94%、11.94%和22%;能量效率和[火用]效率均随着灰尘粒径的增加而提高,随着积灰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基于响应面法构建能量/[火用]效率与辐照强度、灰尘粒径、积灰密度间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可知,3种影响光伏组件输出效能的参数中,辐照强度对能量和[火用]效率的影响最显著,其次为积灰密度,而粉尘粒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灰尘粒径 [火用]效率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容量风力机串列布置尾流特性数值模拟
11
作者 张立栋 田史琳 +3 位作者 冯江哲 任淮辉 陈哲 王兆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351-4359,I0019,共10页
为研究不同容量风力机尾流的相互作用情况,该文通过致动线模型(actuator line model,ALM)耦合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方法对串列布置两台容量不一的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流向间距下的尾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尾流场速度分... 为研究不同容量风力机尾流的相互作用情况,该文通过致动线模型(actuator line model,ALM)耦合大涡模拟(large eddy simulation,LES)的方法对串列布置两台容量不一的水平轴风力机在不同流向间距下的尾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尾流场速度分布、涡量分布、频谱特性以及尾涡演变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下游风力机的容量和几何尺寸的增加,尾流区速度波动越大,上下游风力机尾流掺混强度增强,掺混后的涡结构向上偏转程度加剧,使垂向尾流发展更加均匀,湍动能也较大;随着流向间距的增加,下游风力机的尾流受上游风力机轮毂中心涡的卷吸作用减弱,受下叶尖涡和塔筒脱落涡的裹挟输运作用增加。总体来讲,大小容量不同的风力机的尾流掺混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尾流的恢复,但是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来使其克服下游风力机产生的进一步速度亏损的影响,该文中的发展空间为6~8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机 串列布置 尾流掺混 速度分布 涡量分布 功率谱密度 尾涡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下级联式相变蓄热装置蓄热性能评价
12
作者 张仲彬 朱哲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6012-6024,I0021,共14页
为解决水平套管式相变蓄热装置熔化一致性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上下级联布置蓄热结构,并建立三维蓄热单元模型(模型1,模型2-n,模型2-N)。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3种模型的相变过程、完全融化时间、平均储热速率、㶲性能等性能指标... 为解决水平套管式相变蓄热装置熔化一致性差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上下级联布置蓄热结构,并建立三维蓄热单元模型(模型1,模型2-n,模型2-N)。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3种模型的相变过程、完全融化时间、平均储热速率、㶲性能等性能指标。详细阐述此种新型结构的优越性能。结果表明:模型2-N相比模型2-n与模型1有更短的完全融化时间与更高的平均储热速率。模型2-N相比模型1与模型2-n的完全融化时间分别减少36.2%和19.4%,平均储热速率分别提升20.1%和11.8%。此外,模型2-N相比模型2-n与模型1的完全熔化均匀性以及温度场均匀性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模型2-N的上下扇区的完全融化时间差值仅为4.6%。另外,模型2-N在降低熵产数以及提高㶲效率方面也更有优势。该文可为水平套管式相变蓄热装置高效运行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蓄热 热性能 上下级联设计 数值模拟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道振动频率对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影响的数值研究
13
作者 黄娜 蒋云龙 +3 位作者 王东涵 吴明婷 蒋雪莉 钟豫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3,共11页
振动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裂解吸热流动过程因同时存在流场、温度场和物性场等多物理场间耦合作用,流动换热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正癸烷裂解总包反应模型,对矩形振动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系统讨论通道振... 振动冷却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的裂解吸热流动过程因同时存在流场、温度场和物性场等多物理场间耦合作用,流动换热过程十分复杂。基于正癸烷裂解总包反应模型,对矩形振动通道内超临界正癸烷裂解流动换热过程进行数值研究,系统讨论通道振动频率对再生冷却通道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和作用机制。计算结果显示,通道振动会加强内部流体掺混,通道内二次流动随振动频率提高而增强,高频率振动引发的横向剪切对流体边界层产生扰动,使热侧近壁面边界层减薄,热壁的物理换热过程增强。然而,增强的物理换热降低了热壁表面正癸烷温度,使正癸烷裂解反应被推迟,化学热沉释放被延迟。不同振动频率下,裂解反应均在L/D>100处开始发生,在L/D=130处接近裂解反应速率峰值。与静止通道相比,振动通道热壁表面温度、传热系数及热壁表面正癸烷质量分数均呈不同特征的周期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运动通道内包含化学吸热反应的流动换热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正癸烷 通道振动 对流 化学反应 计算流体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多物理场耦合特性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瞬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齐珂 王迪 +3 位作者 谢喆 陈东升 周云龙 孙灵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4-1274,共11页
为了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作为能量高效转换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采用COMSOL软件建立平板式SOFC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综合考虑电、热、流动和传质多物理场的相互作用,研究SOF... 为了解决化石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作为能量高效转换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采用COMSOL软件建立平板式SOFC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综合考虑电、热、流动和传质多物理场的相互作用,研究SOFC在输出电压、空气流速和燃料流速变化条件下的局部瞬态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输出电压为0.5、0.6和0.8 V时,燃料流速突降为0,功率密度变化幅度分别为-67%、-60%和-56%;电池功能层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和趋势呈现显著差异;燃料流速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明显大于空气流速变化;由于电池中电化学反应的直接参与和电极表面的快速反应,导致输出电压变化时,功率密度的响应速度最快。本研究为SOFC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COMSOL 瞬态响应 动态仿真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麻雀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阀门内漏诊断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龚家乐 曹丽华 +1 位作者 李大才 司和勇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2,126,共4页
由于数据驱动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阀门泄漏诊断过程中各个参数不具备自适应能力,导致诊断能力较弱,提出了麻雀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的阀门内漏诊断模型,并在诊断过程和模型诊断... 由于数据驱动支持向量机模型在阀门泄漏诊断过程中各个参数不具备自适应能力,导致诊断能力较弱,提出了麻雀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的阀门内漏诊断模型,并在诊断过程和模型诊断性能上与标准SVM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诊断过程中,SSA-SVM阀门内漏诊断模型能够适时调整模型参数,并保持较高的诊断性能,多个泄漏诊断指标均优于标准模型。当泄漏诊断准确率优先级高于诊断时间时,SSA-SVM诊断模型拥有更好的阀门泄漏诊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阀门泄漏 支持向量机 麻雀优化算法 故障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三组分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47
16
作者 卢洪波 戴惠玉 马玉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186-191,共6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木质素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20、40、60、80℃/min)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求出了生物质三组分的燃烧特性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燃烧失重分别集中在挥发...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纤维素、木聚糖和木质素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进行研究,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20、40、60、80℃/min)对燃烧特性的影响,求出了生物质三组分的燃烧特性参数和动力学参数。研究表明: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燃烧失重分别集中在挥发分和焦炭的燃烧阶段,而木聚糖的燃烧在这2个阶段失重都比较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在低温段和高温段燃烧的最佳反应级数分别为1和2,而木聚糖在这2个温度区间燃烧的最佳反应级数都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燃烧特性 动力学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轮机转子动力特性的多因素分析及稳定性预测 被引量:16
17
作者 曹丽华 司和勇 +1 位作者 李盼 李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3-831,共9页
针对汽流激振对汽轮机转子动力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文中应用动网格建立三维转子涡动模型,通过正交试验完成汽流激振下转子动力特性的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动力系数的显著因素。利用频率涡动比和有效阻尼研究了显著因素对转子稳定性的影... 针对汽流激振对汽轮机转子动力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文中应用动网格建立三维转子涡动模型,通过正交试验完成汽流激振下转子动力特性的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动力系数的显著因素。利用频率涡动比和有效阻尼研究了显著因素对转子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涡动转子表面压力波动剧烈,汽流激振力呈非线性变化;涡动速度、自转速度、涡动半径、压比以及交互作用对转子动力特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涡动半径、涡动速度和压比对转子动力系数有较大的影响,而自转速度的影响较小;当涡动速度在1500~3000r/min之间,转子失稳的可能性增加。若涡动半径增加,控制涡动速度会抑制大幅低周涡动,可避免转子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网格 正交试验 动力系数 汽流激振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湿液滴与混合润湿性表面协同抑霜特性研究
18
作者 苏伟 赵大海 +3 位作者 金旭 刘忠彦 李静 张小松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0-151,共12页
抑制冷凝结霜对于各种防霜冻应用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表面边缘或缺陷处的过冷液滴结冰,最终会导致整个表面结冰。为此,设计制作了六种亲疏水表面结合吸湿溶液进行实验。结霜实验表明,改变吸湿液滴的空间分布对延缓霜层传播速度有显著... 抑制冷凝结霜对于各种防霜冻应用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表面边缘或缺陷处的过冷液滴结冰,最终会导致整个表面结冰。为此,设计制作了六种亲疏水表面结合吸湿溶液进行实验。结霜实验表明,改变吸湿液滴的空间分布对延缓霜层传播速度有显著影响。其中,十六等分等间距断环状表面在设定工况下,霜层整体覆盖时间为228~251 min,与其他吸湿溶液抑霜研究相比,抑霜性能提升了64%~74%。扩大了吸湿溶液和亲疏水表面的应用范围,并为设计具有定制防冻特性的表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结霜 霜晶传播 冰桥传播 超疏水 传质 热力学 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尼油砂热解动力学新探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擎 姜倩倩 +1 位作者 贾春霞 吴德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27-132,共6页
印尼油砂在350~520℃区间内,热失重与铝甑含油率相吻合,因此该区间被认为是主产油阶段,对该阶段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具有普遍意义。该文基于传统的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用等转化率法求解活化能分布,得出该模型不适用于描述具有双峰重叠特... 印尼油砂在350~520℃区间内,热失重与铝甑含油率相吻合,因此该区间被认为是主产油阶段,对该阶段进行热解动力学分析具有普遍意义。该文基于传统的单组分全局反应模型,用等转化率法求解活化能分布,得出该模型不适用于描述具有双峰重叠特征的主产油阶段。继而先后用双组分叠加反应模型来描述该阶段,用非对称高斯多峰拟合法来分离重叠峰,在此基础上用分布活化能模型和非线性等转化率积分法相结合来计算并提升所求活化能值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非对称高斯法在拟合效果上优于经典的高斯法,且子峰近似遵循单一的反应机制等结论验证了双组分叠加反应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砂 热解 动力学 重叠峰 双组分叠加反应模型 非对称高斯多峰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动力学信息熵在气液两相流型电导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洪伟 周云龙 +1 位作者 任素龙 杨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86-3492,共7页
时间序列的符号动力学信息熵Hk因其计算简单快速,对数据量要求小,而被应用于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将其应用于气液两相流型电导信号的分析中,首先通过其在高斯白噪声中的应用,来分析参数的选择标准。接下来讨论不同参数选择对气液两... 时间序列的符号动力学信息熵Hk因其计算简单快速,对数据量要求小,而被应用于非线性时间序列的分析中。将其应用于气液两相流型电导信号的分析中,首先通过其在高斯白噪声中的应用,来分析参数的选择标准。接下来讨论不同参数选择对气液两相流型识别的影响,并将流型信号的Hk-up同3种典型仿真信号进行对比。最后采用分段计算Hk-up的方法对气液两相流型电导信号进行分析,剖析了各种流型的演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符号动力学信息熵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气液两相流电导信号的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流型,并能够反映不同流型的演化规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动力学 气液两相流 流型识别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