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1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东北地区环境下复合水性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王俊淇 王森 +5 位作者 郝成钢 冀爽 于瑞歆 乔天宇 刘鑫 张兰河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72-2081,共10页
为提升水性丙烯酸树脂(AP)中掺杂氧化石墨烯(GO)的分散性和对金属腐蚀的防护能力,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对苯二胺、聚乙烯吡咯烷酮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GO进行改性,得到了强化分散型氧化石墨烯(RDGO),最后利用湿式转移法将RDGO和A... 为提升水性丙烯酸树脂(AP)中掺杂氧化石墨烯(GO)的分散性和对金属腐蚀的防护能力,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对苯二胺、聚乙烯吡咯烷酮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GO进行改性,得到了强化分散型氧化石墨烯(RDGO),最后利用湿式转移法将RDGO和AP复合,制备了水性防腐涂料(RDGO/AP)。采用FTIR、Raman、XRD、SEM、TGA对RDGO/AP涂层进行了表征,通过电化学和腐蚀实验考察其防腐蚀能力。结果表明,RDGO呈二维晶体结构,层间距从GO的0.0761 nm扩大至0.1045 nm,避免了GO的团聚现象;RDGO的失重起点温度为254℃,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与AP涂层相比,RDGO/AP涂层水接触角(98.00°)增大了3.99°,硬度(4H)提升了两级,附着力(1级)提升了两级;在质量分数3.5%的NaCl溶液中浸泡14 d后,与AP涂层相比,RDGO/AP涂层的腐蚀电压提高了0.479 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1.172×10^(–5)A/cm^(2),保护效率高达99.9%。RDGO/AP良好的防腐蚀能力归因于RDGO表面的羰基基团易与AP中的羟基基团发生交联反应,提高了RDGO在丙烯酸树脂体系中的分散性,增强了界面的黏结力,提高了涂层的韧性和剪切强度,加大了RDGO与成膜基底的结合力,提升了涂层防腐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腐蚀 涂料 氧化石墨烯 丙烯酸树脂 对苯二胺 建筑用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净化电力绝缘油的性能
2
作者 杨雪 张春波 +2 位作者 孙东平 王浩然 孙墨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5-1301,共7页
电力用绝缘油是许多一、二次电气设备的关键绝缘介质,油品的老化是其产生一系列氧化产物的结果,将导致绝缘油的绝缘、灭弧性能降低,不仅会对电网造成冲击还可能出现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将亲水TiO_(2),纳米颗粒固载... 电力用绝缘油是许多一、二次电气设备的关键绝缘介质,油品的老化是其产生一系列氧化产物的结果,将导致绝缘油的绝缘、灭弧性能降低,不仅会对电网造成冲击还可能出现火灾等重大安全事故。本文采用水热合成法,将亲水TiO_(2),纳米颗粒固载在微晶纤维素(MCC)上,制备出具有高吸附性能的改性纤维素集尘体材料,并应用于静电吸附技术中净化处理脏污变压器油。通过油品净化效果测试得出,TiO_(2),改性纤维素集尘体材料在水热温度为180℃、水热时间为20h条件下,MCC与钛酸四丁酯加人量的最佳摩尔比为1:2.5。将该条件下合成的TiO_(2),改性纤维素制备成集尘体材料,结合静电净油反应器处理脏污变压器油。测试结果:净化后的油品各主要指标均优于单独使用静电净油反应器,且均达到220kV运行油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 MCC 吸附材料 电力绝缘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Fe0/H_(2)O_(2)体系降解染料废水的工艺条件及机理 被引量:2
3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3 位作者 管文昕 杨彬 张健 张兰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8-362,共15页
染料废水具有色度大、成分复杂、生物毒性强和难降解的特点。Fe^(0)/H_(2)O_(2)体系氧化能力强、反应快速高效、成本低廉,可有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难降解污染物。采用Fe^(0)/H_(2)O_(2)工艺处理染料废水,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运行条件,... 染料废水具有色度大、成分复杂、生物毒性强和难降解的特点。Fe^(0)/H_(2)O_(2)体系氧化能力强、反应快速高效、成本低廉,可有效去除染料废水中的难降解污染物。采用Fe^(0)/H_(2)O_(2)工艺处理染料废水,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运行条件,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检测活性自由基,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分析染料废水处理前后有机物成分的变化,考察染料废水中结晶紫、藏红T、TOC、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变化,探究染料废水的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机理。结果表明:在初始pH为3、Fe^(0)浓度为0.3 g/L、H_(2)O_(2)投加量为20 ml/L的条件下,利用响应面法预测结晶紫去除率为97.94%,与实测值仅相差0.36%(<2%);藏红T去除率为77.31%,与实测值仅相差1.3%(<2%)。由动力学分析可知:结晶紫、藏红T、COD和色度的降解过程符合BMG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大于0.98,结晶紫的初始降解速率最快。由EPR分析可知:·OH为Fe^(0)/H_(2)O_(2)降解染料废水的主要活性物种;通过FT-IR和UV-Vis检测分析可知:Fe^(0)/H_(2)O_(2)工艺对结晶紫和藏红T的去除效果最好,染料分子被氧化成分子量小的中间体或小分子物质;由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分子结构被·OH破坏,随着反应的进行产生的中间产物逐渐被降解,最终分解为CO_(2)和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响应面模型 染料废水 动力学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型弯管对超临界CO_(2)跨类临界换热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闫晨帅 张炎 +3 位作者 张鑫奕 王维雪 陈奇成 赵亚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402-5412,I0006,共12页
U型弯管是换热器常用换热通道形式之一,但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在U型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及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该文采用数值方法重点探究S-CO_(2)在垂直倒U型弯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及规律。基于S-CO_(2)跨越... U型弯管是换热器常用换热通道形式之一,但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O_(2),S-CO_(2))在U型管内的流动换热特性及机制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该文采用数值方法重点探究S-CO_(2)在垂直倒U型弯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及规律。基于S-CO_(2)跨越类临界温度发生类气-类液转换假设,阐述U型管内S-CO_(2)跨类临界传热行为的机理,讨论S-CO_(2)在U型管与垂直圆管内产生传热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对于垂直圆管,U型管段具有强化S-CO_(2)传热的效应,但其壁温沿周向呈不均匀分布。此外,U型弯管段横截面内类液相受离心力作用偏离中心区域并迁移至弯管顶部,类气相则汇聚于底部,且流动参数与垂直圆管呈现显著差异,以上因素共同决定了U型管内S-CO_(2)换热特性及壁温分布特点。该文结果对采用U型换热管的S-CO_(2)换热器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 跨类临界 传热 U型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评价Fe^(0)/H_(2)O_(2)处理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变化
5
作者 贾艳萍 马艳菊 +2 位作者 郑如 郭嘉炜 张兰河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322-4332,共11页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 通过分析小球藻的生长指标(生长率和抑制率)、光合作用指标(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和抗氧化酶活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等指标的变化,以典型的三苯甲烷类染料(结晶紫)和吩嗪类染料(藏红T)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染料废水经Fe^(0)/H_(2)O_(2)工艺处理前后的生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延长,小球藻生长率下降,抑制率上升,染料废水原水显著抑制小球藻细胞的生长.与原水相比,处理后的出水中小球藻的叶绿素a升高22.01%,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97%和16.02%;SOD和CAT含量升高15.13%和12.5%,MDA含量降低23.97%.原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低,处理后出水中小球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与原水相比,出水中小球藻的多糖含量呈降低趋势.通过EPI Suite软件进行藻类毒性预测可知,结晶紫与藏红T降解的中间产物对鱼类、水蚤和绿藻的毒性明显降低.因此,Fe^(0)/H_(2)O_(2)体系可有效降低染料废水的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藻 Fe^(0)/H_(2)O_(2) 染料废水 预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纳米颗粒定性表面羟基化重构及其改性变压器油机制研究
6
作者 张海丰 闫静怡 +3 位作者 岳玉学 张子龙 王柏林 李小年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96-3709,共14页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改性变压器油因稳定性欠佳,频繁出现绝缘性能下降的现象,表面羟基化对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的影响机制仍存在争议。通过溶胶-凝胶法和两步法制备三氧化钨(WO_(3))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改性变压器油因稳定性欠佳,频繁出现绝缘性能下降的现象,表面羟基化对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绝缘性能的影响机制仍存在争议。通过溶胶-凝胶法和两步法制备三氧化钨(WO_(3))纳米改性变压器油。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分析,证实油中水分子与WO_(3)纳米颗粒表面存在羟基化作用,结合差分电荷密度与Bader电荷计算结果验证了该过程可调控其表面局域电子态结构,优化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绝缘性能(击穿电压可达68.50 kV)。此外,WO_(3)纳米颗粒表面“捕获”电子以及双电层的形成进一步阐释延长弛豫时间对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电气性能的优化机理。开展热导率测试并辅以红外热成像分析,揭示了油液中固相纳米颗粒间声子热传导现象,阐明了掺杂WO_(3)纳米颗粒提升体系导热性能的作用机制。本项工作从分子尺度上证实了变压器油体系中羟基化作用对纳米颗粒表面电子排布和重构行为的影响,可为研究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的微观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变压器油 电子态 表面羟基化 红外热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化学合成法制备高铁酸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孙旭辉 郑文平 +2 位作者 庹万权 于海辉 王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80-1386,共7页
高铁酸盐是公认的"绿色"化学试剂,但制备成本过高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电解法制备高铁酸盐以其工艺简单,原料消耗少而成为最可能商业化生产的方法。本文从电解槽结构、阳极材料组成、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 高铁酸盐是公认的"绿色"化学试剂,但制备成本过高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电解法制备高铁酸盐以其工艺简单,原料消耗少而成为最可能商业化生产的方法。本文从电解槽结构、阳极材料组成、电解液的组成和浓度、电流密度、电解时间等各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电流效率和高铁酸盐产品浓度的因素。阳极室体积减小、电流密度和电解时间适当增加,可使Na2FeO4产品的浓度加大。阳极材料比表面积大,含有碳、硅的铸铁比纯铁活性高。新发展起来的惰性阳极法值得深入研究。电解液组分为氢氧化钠,浓度约为14mol/L时电流效率较高,电解液中添加适当的氧化剂或腐蚀性离子有助于减少阳极钝化和稳定高铁酸根离子。交直流叠加的加电方式有利于缓解阳极钝化现象。文章指出,未来需要设计新型合理的电解槽结构和研发新的生产工艺,降低电耗和电解液浓度,提高电流效率,最终达到长时间连续生产高浓度高铁酸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合成法 高铁酸盐 电解槽 阳极材料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_(3)复合Eu掺杂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
8
作者 张晓君 韦慧珍 +1 位作者 王维雪 孙墨杰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8-52,共5页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 光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处理抗生素废水中表现优异。WO_(3)是有强氧化能力的金属氧化物,且不属于贵金属氧化物,无毒无害。Eu具有独特的4f电子构型,能作为电子捕获中心,有较强的电子捕获能力。使用复合金属氧化物WO_(3)与掺杂稀土元素Eu两种改性手段对g-C_(3)N_(4)进行修饰,制备不同复合比例的WO_(3)/Eu/g-C_(3)N_(4)新型催化剂,构建Z型异质结。将制备的样品用于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溶液,3%WO_(3)/Eu/g-C_(3)N_(4)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光照50 min后降解率达到80.71%。经过四次稳定循环测试,催化剂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说明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自由基捕获实验发现主要活性物种是·O_(2)^(-)和h^(+),并提出光催化降解氧氟沙星的机理。本研究可为优化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及抗生素废水处理应用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 稀土元素 三氧化钨 氧氟沙星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酒精废水深度处理和回用工程探讨 被引量:7
9
作者 聂英斌 王楠 曹静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X期68-70,共3页
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工艺是水耗高和污染比较严重的方法。通过气浮(生物接触氧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方法,使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Cr、BOD5、SS去除率分别达到98.9%、99.0%、91.1%,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和工艺用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工艺是水耗高和污染比较严重的方法。通过气浮(生物接触氧化(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的方法,使废水中主要污染物CODCr、BOD5、SS去除率分别达到98.9%、99.0%、91.1%,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水和工艺用水,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污染物质零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污水 气浮 接触氧化 臭氧活性炭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Fe_3O_4纳米晶的电化学制备及在线混凝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林松竹 陈欢欢 +1 位作者 李艺花 贾若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529-2533,共5页
以铁片和碳纤维为电极,采用电化学法实现了磁性Fe3 O4纳米晶混凝剂的快速制备、在线混凝和磁性过滤的预处理过程。采用X射线衍射仪( 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等对磁性Fe3 O4纳米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磁性Fe3 O4纳... 以铁片和碳纤维为电极,采用电化学法实现了磁性Fe3 O4纳米晶混凝剂的快速制备、在线混凝和磁性过滤的预处理过程。采用X射线衍射仪( 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等对磁性Fe3 O4纳米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磁性Fe3 O4纳米晶具有均匀的晶体尺寸,粒子尺寸分布在30~100 nm之间。利用Fe3 O4纳米晶对高浊度高岭土悬浊液进行了混凝研究,并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实现了絮凝体和水体的快速分离。结果证实电化学法磁混凝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去除污水浊度,省去了机械过滤过程。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磁性Fe3 O4纳米晶去除浊度的过程是电荷中和与沉淀卷扫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电荷中和过程发生是由于电化学制备Fe3 O4纳米晶时表面电荷种类的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法 磁性Fe3 O4 纳米晶 在线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替A^2/O工艺处理医院综合污水的工程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景明 张万友 +1 位作者 聂英斌 宋存义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3-86,共4页
采用厌氧与交替缺氧和好氧技术相结合的A2/O工艺处理医院综合污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工艺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A2/O工艺相比有更多的优点,总氮去除率86.1%,NH3-N去除率92.9%,磷去除率82.2%,节能16.6%,处理后的综合污水各项指标均达到... 采用厌氧与交替缺氧和好氧技术相结合的A2/O工艺处理医院综合污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工艺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A2/O工艺相比有更多的优点,总氮去除率86.1%,NH3-N去除率92.9%,磷去除率82.2%,节能16.6%,处理后的综合污水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医院现行排放标准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污水 厌氧工艺 好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掺杂氮基石墨烯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CO和CO_(2)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12
作者 蔡天姿 张海丰 +4 位作者 林海丹 张子龙 周鹏宇 王柏林 李小年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41-1851,共11页
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_(2))是检测变压器故障的重要特征气体,其组分可以有效反映变压器的运行状态。为实现特征气体的快速精准检测,提出了一种利用新型材料硼(B)掺杂氮(N)基石墨烯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特征气体CO和CO_(2)的方法。结... 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_(2))是检测变压器故障的重要特征气体,其组分可以有效反映变压器的运行状态。为实现特征气体的快速精准检测,提出了一种利用新型材料硼(B)掺杂氮(N)基石墨烯检测变压器油中溶解特征气体CO和CO_(2)的方法。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探究了CO、CO_(2)气体在B掺杂石墨氮(graphitic-N)、吡啶氮(pyridinic-N)和吡咯氮(pyrrolic-N)石墨烯基底上的吸附和活化行为。从理论上探讨B掺杂氮基石墨烯(BN-X/G)在特征气体吸附后的几何结构、电荷密度、电子态密度以及能带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CO、CO_(2)在B掺杂graphitic-N基石墨烯上的吸附能分别为-0.18和-0.20 eV,与其他掺杂基底具有显著的性能差异,表现出更强的吸附性能。电子局域函数(ELF)构型及Bader电荷结果显示,CO和CO_(2)分别向BN-G/G基底输出0.013 e和0.009 e的电荷转移,加强了特征气体与基底之间的相互作用。态密度(DOS)结果表明,B掺杂提高了N-G/G的p带中心,B与graphitic-N原子之间有明显的轨道杂化现象并形成共价键,促进吸附性能的增强。本研究可为变压器油中溶解性特征气体在杂原子掺杂石墨烯材料的吸附机理及气体传感器的理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油 石墨烯 掺杂 吸附 CO C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微透镜阵列的制备及其固载细胞色素c的直接电化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秦玉华 贾若琨 +3 位作者 魏庆娟 马丽 关晓辉 吕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1-344,共4页
利用自组装法以聚苯乙烯有序多孔膜为膜板制备聚乙烯醇微透镜阵列膜.在pH6.89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固载在聚乙烯醇微透镜阵列膜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细胞色素c于0.072V(vs·Ag/AgCl)处显示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是细胞色素c血... 利用自组装法以聚苯乙烯有序多孔膜为膜板制备聚乙烯醇微透镜阵列膜.在pH6.89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中,固载在聚乙烯醇微透镜阵列膜修饰的玻碳电极上的细胞色素c于0.072V(vs·Ag/AgCl)处显示一对准可逆的氧化还原峰,是细胞色素c血红素辅基Fe(Ⅲ)/Fe(Ⅱ)电对的特征峰.考察了扫速、溶液pH及支持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对细胞色素c电子传递的影响,体系的表观异相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0为2.98×10-6cm·s-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微透镜阵列 细胞色素C 直接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化学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兰河 李尧松 +1 位作者 王旭明 韩利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243-2248,共6页
聚苯胺(PANI)作为一种导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易制备和应用广泛等特征,在不同领域备受关注。但由于PANI分子链上具有刚性骨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导致其溶解、加工性能差,限制了聚苯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了PANI... 聚苯胺(PANI)作为一种导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易制备和应用广泛等特征,在不同领域备受关注。但由于PANI分子链上具有刚性骨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大,导致其溶解、加工性能差,限制了聚苯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了PANI的化学改性方法,包括不同类型酸掺杂、聚苯胺磺化、共聚改性、柔性烷基链掺杂聚苯胺改性等,改善PANI的溶解性能和加工性能,拓宽PANI的应用领域,并提出聚苯胺化学改性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化学改性 加工性能 溶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化学技术检测微生物吸附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生现 欧佳 +2 位作者 张艳辉 杨善让 徐志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51-156,共6页
为研究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的过程,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铜电极表面黏液形成菌吸附形成的生物黏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实验数据拟合出的等效电路与根据理论分析而设计出的等效电路基本吻合,通过测量... 为研究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的过程,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铜电极表面黏液形成菌吸附形成的生物黏膜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由实验数据拟合出的等效电路与根据理论分析而设计出的等效电路基本吻合,通过测量生物膜电容计算出的生物黏膜厚度为1.8μm,与用SEM观测显示的黏膜厚度基本一致,由此说明了用交流阻抗表征生物膜的可行性和微生物在固体表面吸附传质成膜过程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为探索微生物黏膜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有力的检测手段,并对静态下实时监测生物黏膜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黏膜 交流阻抗 吸附 黏液形成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ODA复配缓蚀剂在碳钢表面缓蚀性能的电化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海涛 杨文静 秦玉春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7-839,共3页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在模拟溶液中一种以十八烷基胺(ODA)为主体的复合缓蚀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碳钢电极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经该缓蚀剂处理的碳钢样品耐蚀性明显提高;成膜效果气相优于液相;温度在220℃左右成膜效果最好;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 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在模拟溶液中一种以十八烷基胺(ODA)为主体的复合缓蚀剂在不同条件下对碳钢电极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经该缓蚀剂处理的碳钢样品耐蚀性明显提高;成膜效果气相优于液相;温度在220℃左右成膜效果最好;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成膜效果变差;样品在气相中缓蚀性能随缓蚀剂质量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质量浓度大于25 mg/L时不再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烷基胺 缓蚀剂 缓蚀性能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刘海峰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79,共2页
文章通过对电力高校的450名2010级新生进行大学生适应性问卷调查,了解到电力高校新生适应情况主要表现为现实生活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开展形式多... 文章通过对电力高校的450名2010级新生进行大学生适应性问卷调查,了解到电力高校新生适应情况主要表现为现实生活与期望值落差较大,学习和人际关系问题是影响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目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使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适应性 学生调查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探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海峰 张瑛洁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15-117,共3页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进... 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之上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培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谷氨酸改性氧化石墨烯复合环氧树脂涂层的制备及防腐性能
19
作者 丁伟 杜伟 +6 位作者 郭铁滨 关潇卓 王铁铮 高健桐 张楠 李达 张兰河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5,共12页
采用L-谷氨酸(L-Glu)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以提高GO的分散性,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烯(L-GO)作为填料掺杂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L-GO/EP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改性前后GO的形貌结构... 采用L-谷氨酸(L-Glu)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改性以提高GO的分散性,改性后的氧化石墨烯(L-GO)作为填料掺杂至环氧树脂(EP)中,制备L-GO/EP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分析改性前后GO的形貌结构和表面特性;识别涂层的硬度、耐磨性和附着力等指标的变化,评价涂层的物理性能;利用热重分析仪(TG)、电化学交流阻抗(EIS)和极化曲线(Tafel)考察L-GO/EP的热稳定性和防腐性能。结果表明:与GO相比,改性后的L-GO纳米片层间距增加0.115nm,ID/IG由0.98增加至1.01,L-GO具有更高的无序水平;L-Glu附着于GO表面,增加了GO在环氧树脂中的分散性,解决了GO的团聚问题,提高了涂层的稳定性。与EP和GO/EP相比,L-GO/EP涂层具有最高的硬度(5H)、耐磨性(0.9L/μm)、柔韧性(3mm)、耐冲击强度(50cm)和附着力(1级)。与EP相比,L-GO/EP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由2.85×10^(−6)A/cm^(2)下降到7.65×10^(-8)A/cm^(2),极化电阻由2.06×10^(4)Ω·cm^(2)增加到5.79×10^(5)Ω·cm^(2)。L-GO/EP涂层的防腐性能提高与L-GO分散性和物理阻隔性能增加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氧化石墨烯 环氧树脂涂料 复合涂层 分散性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制备镍铁亚磷酸氢盐电解水析氢催化剂
20
作者 王思琼 李健 +3 位作者 耿硕 张坤 张海丰 韩晓彤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0,共8页
电解水制氢作为实现可持续能源转换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因其过程中不依赖化石燃料、产物为高纯氢气,具备过程清洁、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势,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商业化制氢过程普遍依赖以Pt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虽... 电解水制氢作为实现可持续能源转换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因其过程中不依赖化石燃料、产物为高纯氢气,具备过程清洁、能量转化效率高等优势,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然而,目前商业化制氢过程普遍依赖以Pt为代表的贵金属催化剂,虽然其具有优异的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催化性能,但由于资源稀缺性和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其在大规模应用中的可行性。因此,开发兼具高催化活性、稳定性和低成本的非贵金属HER催化剂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采用一步电化学沉积策略,在三维泡沫镍基底上成功构筑了Fe掺杂亚磷酸氢镍材料(FeNi(H_(2)PO_(2))_(2))。结构与形貌表征结果显示:该材料呈现均一的微球形貌,具有无定形结构特征,显著增加电化学活性位点的暴露面积,进而提升催化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Fe元素的引入可通过电子协同效应调控Ni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有效促进电荷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转移速率,从而提升整体HER催化性能。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电沉积电流为500 mA,Fe掺杂原子比例为30%条件下,所制备的Fe-Ni(H_(2)PO_(2))_(2)催化剂展现出最优的HER性能,仅需72 mV的过电位即可驱动析氢反应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其塔菲尔斜率为65 mV/dec,表明其具有较快的反应动力学。此外,该材料表现出较高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和良好的电荷传输能力,可有效提高参与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数量,进而加快析氢反应速率。长期稳定性测试显示,该.催化剂在连续工作20 h后仍能保持稳定电流输出,未出现明显的活性衰减,体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应用潜力。综上所述,该Fe-Ni(H_(2)PO_(2))_(2)材料在在绿色、高效、低成本的电解水制氢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电解水 制氢 电子结构 无定形 掺杂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