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1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物种监测数据的卡拉麦里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观赏路线设计
1
作者 边海东 阿依江·叶尔肯 +3 位作者 邵长亮 宗诚 程鲲 吕墨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野生动物观赏是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的重要类型,在自然区域进行的野生动物观察、摄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充分体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丰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发挥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统... 野生动物观赏是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的重要类型,在自然区域进行的野生动物观察、摄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充分体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丰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发挥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统计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道路附近水源地的野生动物分布情况,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和频率综合设计观赏路线,在对野生动物无干扰的原则下,基于原有道路的联通性设计了夏季(7—8月)和秋季(9—10月)两条观赏路线,并在夏季和秋季观赏路线上各设置4个观赏点,秋季观赏路线还有1个补充观赏点。两条路线上数量较多的观赏物种主要有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野马(E.fer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3种有蹄类,其他出现指数较高的观赏物种有狼(Canis lupus)、盘羊(Ovis ammon)、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等。研究结果为未来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 水源地 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旅游 观赏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前沿知识追踪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以东北林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教学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和平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1年第1期53-57,共5页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专业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科技知识教学中。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为例,探...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专业课教师需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科技知识教学中。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为例,探讨了将科技前沿知识与课程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科技知识 融入策略 Seminar课程 畜牧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以东北林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课程教学为例
3
作者 葛玉香 夏彦玲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21年第5期51-54,共4页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开设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必修课程为例,在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上进行了尝试。从多年的教学实... 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下,文章以东北林业大学畜牧学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开设的"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Seminar"必修课程为例,在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效性的策略上进行了尝试。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深入挖掘专业知识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专业知识需求点与思政教育规律,注重明德励志与创新精神的融合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融合,遵循育人规律,能够切实增强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nar课程 课程思政 实效性 融入策略 畜牧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视域下野生动物圈养繁育种群保护作用的认同度分析
4
作者 崔晓冰 苗震 +1 位作者 周学红 张伟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7-639,共13页
野生动物圈养繁育是目前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流措施之一,但其对野外种群的实际保护影响却不甚明确。专家学者的态度观点有助于明晰圈养繁育的保护影响,而情感分析是判断个体态度观点的重要工具。因此,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对国际野生动... 野生动物圈养繁育是目前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主流措施之一,但其对野外种群的实际保护影响却不甚明确。专家学者的态度观点有助于明晰圈养繁育的保护影响,而情感分析是判断个体态度观点的重要工具。因此,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对国际野生动物繁育保护影响的相关文献摘要进行情感分析,通过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时间范围为自数据库建库(1900年)至2022年10月20日,筛选主要研究内容为野生动物繁育/圈养繁殖对保护的影响或作用,以及研究对象为脊椎动物的文献,最终纳入分析81篇。结果表明:(1)目前野生动物繁育对保护的影响研究正不断深入中,研究物种以哺乳动物为主;(2)学者对圈养繁育保护影响的态度比例为正面情绪占56.8%,负面情绪占37.0%,中立情绪占6.2%;(3)学者的情感态度与繁育物种有较大关联性,其中,红嘴山鸦(Pyrrhocorax pyrrhocorax)、灵长类、有蹄类以及食肉目动物为积极态度下的代表物种,消极态度下的代表物种主要有波斑鸨(Chlamydotis macqueenii)、穿山甲(Manis spp.)、虎(Panthera tigris)以及水生哺乳动物等,代表物种圈养繁育成功与否可能与人为干预适应度、繁育技术成熟度等有关;(4)学者对迁地保护种群繁育的积极情绪占比较高(63.6%),而对经营利用种群繁育的消极情绪占比较高(60.0%)。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圈养繁育仍是目前物种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迁地保护种群繁育或经营利用种群繁育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圈养繁育 保护作用 情感分析 学者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客感知的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护教育效果分析与评价
5
作者 姬莉 王瑛玮 +1 位作者 孟和达来 程鲲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及公众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使命,高质量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基于游客问卷,利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衡量7大... 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及公众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使命,高质量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基于游客问卷,利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衡量7大项25个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差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游客教育效果感知-总体满意度-忠诚度”模型。结果表明:来访游客多为家庭出行,教育媒介设施中游客使用最多的是动物解说牌(67.7%),最少的是公众号及网站(12.5%)。各项评价指标的表现性均显著低于重要性,其中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性、讲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动物模型及互动装置的维护更新及使用说明,多媒体影像中的科普内容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即游客对保护教育效果的感知正向显著影响其总体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38,P<0.001),进而有助于游客再度来访和建立良好口碑(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07,P<0.001)。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护教育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园 结构方程模型 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 保护教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现状及趋势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谢雨芹 苗震 +1 位作者 张伟 周学红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872,共14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象的不断加剧,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展开大量研究。然而,此前一直缺乏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的归纳总结,这将阻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冲突的实际解决。因此,以Web of...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象的不断加剧,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展开大量研究。然而,此前一直缺乏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的归纳总结,这将阻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冲突的实际解决。因此,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中2002—2022年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内外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主题、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发文量的增长趋势类似,国外在2013年迎来拐点,国内在2017年出现拐点,呈现增长趋势并持续至今;(2)国内外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研究机构均以高校与保护区合作为主;(3)国内外研究均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研究冲突表现形式及特征、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典型冲突物种、利益相关者态度和缓解对策,到研究开始结合野生动物生态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且在冲突产生的驱动因素方面有所探索,在冲突缓解及补偿策略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多元;(4)国外的研究前沿趋向于摄食生态学、捕食者控制和运动生态学等,国内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冲突特征、放牧管理、补偿、保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结果可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达成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珲春地区野生动物危害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雅静 李冬伟 +2 位作者 张学娟 沈博文 刘丙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36-543,共8页
根据2007—2021年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登记的野生动物危害案件开展了野生动物危害研究,结果显示:(1)当地野生动物危害可分为3种类型:危害农作物、危害养殖业和伤人;(2)野生动物危害共6721次,补偿金额共计3883.4万元,危害农作物、养殖业... 根据2007—2021年吉林省珲春市林业局登记的野生动物危害案件开展了野生动物危害研究,结果显示:(1)当地野生动物危害可分为3种类型:危害农作物、危害养殖业和伤人;(2)野生动物危害共6721次,补偿金额共计3883.4万元,危害农作物、养殖业和伤人的案件数量分别占86.0%、13.8%和0.2%,补偿金额占比分别为80.0%、19.4%和0.6%;(3)危害多发生在秋季,占58.2%,其中以危害农作物为主(93.8%);(4)野生动物危害农作物的案件数量和补偿金额随年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危害养殖业的波动较小,野生动物伤人案件偶发性较强;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附近的哈达门乡、春化镇、敬信镇受到的危害较重。吉林省珲春市野生动物危害案件秋季多发、以危害农作物为主,多发生于保护区内及附近,危害农作物的案件数量和补偿金额波动较大,因此建议在危害严重时期及区域采取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改变养殖模式、多种有效防控技术相结合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珲春地区 野生动物 危害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价值取向下的野生动物特色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被引量:7
8
作者 田丽红 郑冬 +4 位作者 柴洪亮 侯志军 王亚君 曾祥伟 孙颖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133,共3页
动物医学,泛称为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专业设置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而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需求主要通过需求人才的数量和需求人... 动物医学,泛称为兽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性学科。专业设置与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而社会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该需求主要通过需求人才的数量和需求人才能力结构来表现的。因此,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应依据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作出新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价值取向 社会发展需求 综合性学科 动物医学专业 社会发展时期 动物疾病 人才培养 兽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苯二甲酸酯对水生动物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9
作者 马佳欣 文仁霜 +4 位作者 魏嘉 王旭璞 董薇薇 许晴 于翠平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483,共9页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塑料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因其环境持久性及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PAEs对水生动物的多方面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综合分析发现,不同物种及发育阶段对PAEs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 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塑料工业中广泛使用的增塑剂,因其环境持久性及生物累积性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本文综述了PAEs对水生动物的多方面毒性效应及其分子机制。综合分析发现,不同物种及发育阶段对PAEs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生动物在早期发育阶段对PAEs的暴露更为敏感。胚胎发育过程中,PAEs通过干扰心血管、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显著降低孵化率并增加畸形率。生殖毒性方面,PAEs通过扰乱雌激素受体(ER)信号通路、诱导氧化应激及生殖相关基因表达异常,导致性腺功能损伤、繁殖成功率下降及跨代生殖障碍。免疫毒性表现为免疫细胞吞噬功能抑制、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表达失衡及脾脏组织结构破坏,其机制与线粒体功能障碍及活性氧(ROS)介导的氧化应激密切相关。遗传毒性研究揭示,PAEs暴露显著提升水生动物红细胞微核率及DNA损伤水平,与ROS积累密切相关。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每种PAE产生的毒性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与自身理化性质有关。未来研究需聚焦于构建PAEs结构-活性关系模型以预测新型类似物的生态风险,结合表观遗传学及多组学技术解析低剂量长期暴露的跨代效应,并探究PAEs与微塑料、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复合协同机制。本文旨在为评估PAEs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策略和保护水生动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酯 水生动物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宝岛湿地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人工巢繁殖成功率与巢址选择
10
作者 万名弢 许永珊 +4 位作者 秦明东 赵筱涛 李思梦 严雪洁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5-625,共11页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人工招引的集中地区,因该地区只有5个天然巢,存在人工巢在小范围区域密度过高的情况,与自然状态下东方白鹳巢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为探究东方白鹳在高密度人工巢招引活动下的种...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人工招引的集中地区,因该地区只有5个天然巢,存在人工巢在小范围区域密度过高的情况,与自然状态下东方白鹳巢的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为探究东方白鹳在高密度人工巢招引活动下的种群增长情况以及东方白鹳对人工巢巢址选择的影响因素,于2023年3—8月,对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种群的繁殖成功率和巢址选择进行研究。调查表明:2018年以前,保护区天然巢密度为0.20~0.27个/km^(2);截至2023年春,共建设人工巢39个,同时并存经年利用过的天然巢5个,巢密度为2.93个/km^(2),共有23巢进入孵化,总产卵数为81枚,平均窝卵数为(3.52±0.79)枚(n=23),总孵化率为66.67%,总出飞率为87.04%,最终繁殖成功率为58.02%。分析发现,东方白鹳优先选择人工巢中往年繁殖旧巢产卵(Z=-2.980,P<0.05),产卵日期越早,窝卵数(r=-0.46,P<0.05)与孵化数(r=-0.45,P<0.05)越多,孵化数越多,出飞数也就越多(r=0.83,P<0.05),距水田距离较远的巢出飞数较多(r=0.46,P<0.05)。东方白鹳在选择人工巢时更加偏好远离岛状林(Z=-2.394,P<0.05)和水田(t=1.332,P<0.05)的巢址。研究发现,东方白鹳在自然条件下的繁殖受限于巢位数量,因此人工巢的建设对于东方白鹳的种群增长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白鹳 人工巢 繁殖成功率 巢址选择 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雪地足迹影像的物种分类识别方法——以东北地区六种哺乳动物为例
11
作者 艾昊橙 戴文锐 +1 位作者 马光凯 姜广顺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1-513,共13页
东北地区在我国生物资源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寒冷漫长的冬季以及丰厚降雪量的影响,野外工作者在冬季通常优先选择雪地足迹来完成野生动物的识别和监测,但通过足迹识别物种对人员资质要求较高,且对相似雪地足迹肉眼识别仍存在难度。因此,... 东北地区在我国生物资源上占据重要地位,受寒冷漫长的冬季以及丰厚降雪量的影响,野外工作者在冬季通常优先选择雪地足迹来完成野生动物的识别和监测,但通过足迹识别物种对人员资质要求较高,且对相似雪地足迹肉眼识别仍存在难度。因此,简单、高效且准确地通过雪地足迹影像来识别野生动物成为东北地区冬季野生动物监测的关键。为此,提出了基于雪地足迹和深度学习识别野生动物种类的方法,以东北地区6种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人工采集并处理足迹影像制作雪地足迹数据集,选用分割模型SOLOv2作为分割网络完成对雪地足迹轮廓特征的自动提取,探究各物种的实例分割精度和效果。选用分类模型Swin-Transformer-Tiny作为分类网络实现对雪地足迹影像轮廓特征的自动分类识别,探究各物种的分类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雪地足迹识别分类方法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在分类网络中,通过人工标注雪地足迹轮廓完成物种自动分类可以达到89.9%的分类识别准确率;在雪地足迹识别网络中,通过其分割网络的结果对分类网络进行训练,最终完成整体的自动化识别,达到85.3%的分类识别准确率。总体上,通过雪地足迹影像以及深度学习技术,利用分割-分类网络构建野生动物雪地足迹识别网络,实现了基于动物雪地足迹影像的自动化物种分类识别,为我国北方冬季野生动物监测和保护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识别 雪地足迹识别 深度学习 实例分割 分类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
12
作者 龚丽仪 吕泓学 +2 位作者 吴庆明 顾伟 唐雅菲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4-563,共10页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 基于2023年9月—2024年8月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1台红外相机监测的323张狍Capreolus py-gargus和1158张人类活动的独立有效照片,分析狍日活动节律与人类活动关系。结果显示:(1)狍的活动模式为昼行性;(2)狍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双峰型,有明显的晨昏活动习性,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03:00—06:00和16:30—19:30;人类活动集中在白天,1个大活动高峰和1个小活动高峰分别为08:00—11:00和13:00—15:00;(3)狍和人类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大(P<0.05),呈低度重叠(Δ=0.425);二者的活动高峰有明显错峰现象,狍对人类活动有一定的回避性;(4)狍的日活动强度不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5)在高、低人为干扰强度下,狍的日活动节律差异较小(P>0.05),两者呈现高度重叠(Δ=0.810),均仍保持双峰型和晨昏活动习性;(6)狍与人为干扰的日活动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揭示狍的生活习性及其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建议保护区采取利用警报监控系统代替部分巡逻管护活动、限制科研活动区域和时间,以及控制研学人数等措施,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狍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技术 人类活动 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13
作者 郑霏 吕来新 +4 位作者 吕泓学 师杰 李瑞 杨世丽 刘丙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89-5296,共8页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总计50405个相机有效工作日,5981张独立有效照片。研究发现:1)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共15个物种,隶属5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为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为黄喉貂(M.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2)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多度前五的兽类依次为狍(Capriolus pygargus)(7.694)、野猪(Sus scrofa)(1.458)、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09)、北松鼠(Sciurus vulgari)(0.650)、紫貂(0.564)。3)红背鼠平(Myodes rutil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2022年出现,猞猁则在2023年时隔多年被记录。4)通过EstimateS9.1估算,实际监测的兽类物种数在约为全部兽类物种的75%—83.33%。5)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监测到的物种数最高,为14种。年多样性指数起伏波动大(0.833—1.394),没有显著差异(χ^(2)=7.496,df=5,P>0.05)。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呈下降趋势(χ^(2)=11.525,df=5,P<0.05)。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833和0.428。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通过了解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年际间变化,可以为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保护珍稀兽类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多样性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研究
14
作者 廖许清 王朝阳 +7 位作者 朱高栋 马悦 孙琦 肖卫前 李孙海 张超 李言阔 刘丙万 《南方林业科学》 2025年第4期40-47,共8页
【目的】监测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兽类多样性。【方法】于2021年4月―2023年10月,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痕迹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4条样线,布设红外相机149台,共计监测63579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对保护区内兽类... 【目的】监测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和兽类多样性。【方法】于2021年4月―2023年10月,根据野生动物活动痕迹在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14条样线,布设红外相机149台,共计监测63579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对保护区内兽类和鸟类进行多样性监测。【结果】(1)获得照片74828张,视频24392个,独立有效照片17171张,共监测到野生动物58种,其中兽类19种,隶属于5目10科;鸟类39种,隶属于5目14科。(2)监测到国家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水鹿Rusa unicolor等)。新增保护区物种记录8种,包括2种兽类(倭花鼠Tamiops maritimus、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和6种鸟类(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小嘴乌鸦Corvus corone、灰翅鸫Turdus boulboul、白腹鸫Turdus pallidus、华南斑胸勾嘴鹛Erythrogenys swinhoei)。(3)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鼬獾Melogale moschata、果子狸Paguma larvata等物种数量较为丰富,相对多度指数分别为14.2044、4.7579、4.7579、0.8037、0.5206。兽类分布型有4种,鸟类分布型有8种,均以东洋型分布为主。(4)物种累积曲线显示,兽类在相机达到40000个工作日后趋于平缓,说明本调查对兽类监测取样充分;鸟类达到55000个工作日左右仍有增加趋势,说明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鸟类进行监测存在局限,更适合作为其他监测方法的补充。【结论】本次调查监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丰富了江西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为后续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监测和保护管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物种多样性 南风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对多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与家猪蓝耳病流行病学调查
15
作者 郭寒玉 《今日畜牧兽医》 2025年第6期5-7,共3页
为了解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和家猪的蓝耳病流行情况,在2023—2024年连续两年采集粪便进行RT-PCR检测,联合使用ORF7和ORF5基因进行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有3份阳性样品,家猪样品的阳性率为11.11%,野猪中未发现感染。基于PR... 为了解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和家猪的蓝耳病流行情况,在2023—2024年连续两年采集粪便进行RT-PCR检测,联合使用ORF7和ORF5基因进行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有3份阳性样品,家猪样品的阳性率为11.11%,野猪中未发现感染。基于PRRSV ORF7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可见有3株毒株归属于美洲型的Lineage 1谱系。基于PRRSV ORF5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可见1株毒株归属于美洲型的Lineage 8谱系。因此,保护区病毒为美洲型的高致病型毒株。尽管疫情主要集中在家猪群体,但保护区野猪的种群健康也面临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耳病 野猪 家猪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粪便学在野生动物食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乃莹 刘艳华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69,共4页
探讨分子粪便学在食性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概述了各项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分子粪便学方法在国外的动物食性研究中应用较多,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植物DNA进行测序得到的结果更快速、更高效,并可降低动物消化... 探讨分子粪便学在食性分析中的常用技术,概述了各项技术的概念、操作方法和最新进展。结果表明:分子粪便学方法在国外的动物食性研究中应用较多,与传统食性研究方法相比,利用植物DNA进行测序得到的结果更快速、更高效,并可降低动物消化率对结果的影响。建议研究者可以通过结合当地植被情况建立植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对结果进行修正,对于近缘种植物可以采用特异性引物进行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动物 分子粪便学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的检疫方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依然 《饲料博览》 CAS 2021年第4期105-106,共2页
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龄动物,临床以腹泻、败血症为主要症状,还可引起各器官局部感染或中毒。1临床诊断检疫1.1哺乳动物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有的病例呈急性败血... 野生动物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某些血清型所引起的一类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侵害幼龄动物,临床以腹泻、败血症为主要症状,还可引起各器官局部感染或中毒。1临床诊断检疫1.1哺乳动物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有的病例呈急性败血症和慢性经过。急性和亚急性病例在各种哺乳动物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急性肠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 致病性大肠杆菌 急性败血症 急性病例 幼龄动物 急性肠炎 野生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艳华 刘磊 +6 位作者 陈红 刘小慧 王启蕃 刘鑫鑫 张子栋 张宇 周绍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9-569,共11页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 在人类支配的景观中,生境退化已经导致多个物种种群数量不断减少,分布范围不断缩减。紫貂(Martes zibellina)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种群数量稀少,开展栖息地适宜性研究工作对制定科学的栖息地保护计划至关重要。于2021年1月—202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法、足迹链跟踪、远红外相机监测综合收集到紫貂和猎物(雪兔)活动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栖息地建模分析方法,首次在多个分辨率尺度背景下对紫貂种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ArcGIS 10.4重采样后在6个分辨率尺度(30m、60m、120m、240m、480m、960m)进行栖息地建模分析,基于主要栖息地变量因子对模型的贡献率及稳定性影响,并综合考虑研究区域面积,最终选定30m分辨率尺度作为紫貂栖息地最佳分析建模尺度,在30m分辨率尺度栖息地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81;(2)研究发现猎物资源、植被类型和地形变量是影响紫貂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变量因子:雪兔出现概率较高、距草地与河流较近、海拔约400—600m、距常绿针叶林1.5km、距落叶针叶林约200m、坡向为50—250°的区域为紫貂的适宜栖息地;(3)栖息地适宜性分析表明,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貂适宜栖息地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共计23.66km2,约占保护区的17.2%,主要集中在保护区中部,而东部和西北部区域,栖息地破碎化较严重。基于模型结果与野外调查,提出了三条建议:(1)应严格控制人为活动,避免因人类干扰造成不适宜栖息地面积的持续扩大;(2)建立生态廊道促进保护区西部与中部紫貂种群进行个体交流,降低紫貂种群局部区域灭绝概率;(3)对东部地区破碎化的栖息地进行修复,扩大东部适宜栖息地面积,使破碎化的栖息地连接为整体。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的紫貂种群恢复创造条件,这对于构建该地区相对稳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貂 最大熵模型 最优分辨率尺度 栖息地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狍栖息地适宜性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5
19
作者 田新民 汲旭阳 +9 位作者 王鑫雪 张子栋 陈红 刘小慧 刘磊 王启蕃 马雨含 钱昕玥 周绍春 鞠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175-8184,共10页
掌握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及活动节律对科学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狍(Capreolus pygargus)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学习性对于植被更新及同域物种分布具有指示作用,掌握其栖息地适宜性及活动节律是恢复生物多样... 掌握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及活动节律对科学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狍(Capreolus pygargus)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其生物学习性对于植被更新及同域物种分布具有指示作用,掌握其栖息地适宜性及活动节律是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北极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调查和相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狍活动信息,通过随机布设方法在保护区内共布设35条样线和140台红外相机,并利用最大熵(MaxEnt)栖息地建模及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狍的栖息地适宜性与活动节律,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的ROC曲线评价结果的平均AUC值为0.839,能够较好的反映研究区域狍栖息地适宜性的实际分布情况;(2)研究利用的14个变量中,距离河流越远出现概率越低是影响狍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变量,贡献率达34%。其次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林间小路、海拔、草地和居民区是影响狍栖息地质量的次要变量;(3)保护区内狍适宜栖息地和次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240.44km^(2)和490.64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17.48%和35.67%,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和东部,西部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少且破碎化较为严重;(4)活动节律分析表明,狍在9:00左右达到日活动高峰;不同季节狍活动节律存在差异,暖季狍活动节律具有晨昏性,冷季狍上午和下午的活动高峰期分别延迟和提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大保护区周边人类活动的管控力度,根据不同人为干扰强度针对性地对狍种群进行保护;(2)通过加强栖息地连通性管理、构建栖息地廊道等方法使破碎的栖息地连接成整体,促进保护区狍个体间交流。研究获得的结果为分布于我国最北端狍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基础数据,对于推动该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蹄类 MaxEnt模型 栖息地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动物沙门氏杆菌的检疫方法
20
作者 李依然 《饲料博览》 CAS 2021年第5期94-95,共2页
沙门氏杆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各种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该病对幼龄动物及禽类危害较大,常引起急性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局部炎症。成年动物及禽类往往呈散发或局灶性感染。1临诊检疫根据动物的种类... 沙门氏杆菌病又称副伤寒,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各种野生动物、家畜、家禽的多种疾病的总称。该病对幼龄动物及禽类危害较大,常引起急性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局部炎症。成年动物及禽类往往呈散发或局灶性感染。1临诊检疫根据动物的种类、年龄、机体的抵抗力、病原的毒力和数量等不同可出现多种类型的临床症状,大体上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氏杆菌 急性败血症 幼龄动物 野生动物 胃肠炎 副伤寒 检疫方法 局部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