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非同化器官光合特征及其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文杰 张衷华 +3 位作者 祖元刚 贺海升 关宇 李文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8-36,共9页
薇甘菊因为其在新生境的强入侵能力而臭名昭著,有关其入侵的光合生理原因主要集中在叶片光合速率研究,而对非同化器官光合特性少见报道。以叶片为对照,对非同化器官花、果、茎、根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SII光化效率以及不同器官光合碳... 薇甘菊因为其在新生境的强入侵能力而臭名昭著,有关其入侵的光合生理原因主要集中在叶片光合速率研究,而对非同化器官光合特性少见报道。以叶片为对照,对非同化器官花、果、茎、根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PSII光化效率以及不同器官光合碳固定对群落碳平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尽管非同化器官光合电子传导速率均低于叶片,但是其色素利用效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显著高于叶片。在生殖生长季节,叶片光合能力明显下降的时期内,非同化器官的光合碳固定对薇甘菊生长起到积极作用。把不同器官的光合碳固定量尺度放大到群体水平发现,基于使用红外线CO2分析法和叶绿素荧光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单位土地面积上分布的薇甘菊非同化器官(生殖器官、茎和根等)分别占群体总光合能力的19%和49%,说明非同化器官光合在薇甘菊生长和入侵中可能具有的重要作用。尽管薇甘菊叶片为典型C3植物特征,结果发现了茎以及主叶脉内存在类似C4途径的、具有丰富叶绿体的维管束鞘结构。C4途径的光合效率远比C3植物高可能是薇甘菊非同化器官光合叶绿素效率高于叶片的一个原因,尚需要更多的直接生化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 非同化器官 光合碳固定 光合电子传导速率 PSII光化效率 饱和光合速率 维管束鞘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林世界生物圈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林馨 刘传照 毛子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44,共7页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典型而完整的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之一。本文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6项... 丰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小兴安岭山脉的中段,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典型而完整的北温带原始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之一。本文从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角度,采用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等研究方法,对丰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6项主要功能共11个指标及其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的总量为4122.90×104m3/a,固土能力为173.98×104m3/a,固碳量为63865.6t/a,释放O2的总量为170853.1t/a,积累营养物质总量为337.87t/a,吸收SO2量为2646.76t/a,削减粉尘量为376840.68t/a,提供负离子总计3.84×1023个/a。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经济价值为107273.34×104元/a,其单位面积价值为61658.43元/(hm2·a)。总价值中,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及固碳和释放O2的功能价值占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76.8%。以涵养水源价值占的比例最大,为31%,按各项生态功能价值的大小排序为:森林年涵养水源的价值>保育土壤的价值>固碳和释放O2的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净化空气的价值>积累营养物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林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 红松 价值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种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特征及致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185
3
作者 张文辉 祖元刚 刘国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512-1520,共9页
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对 1 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 从保护生态学的观点出发 ,对 1 0个濒危植物的地理分布、生境条件、种群数量动态、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系、种群的生命表、生殖力表、有性生殖、无性繁殖等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论述了濒危植物以光合、蒸腾、呼吸为主的生理生态学规律 ;预测种群数量动态的 Leslie矩阵、刻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模型、刻画种群生长和数量增长的 Logistic方程和多元回归模型所反映出的生态学特征。分析了濒危植物种群动态、发展趋势以及在内外因素作用下的生态学特征和过程。针对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 ,从生态学角度对我国未来濒危植物保护研究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种群生态学特征 致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缘效应带促进红松生长的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19
4
作者 王文杰 祖元刚 +2 位作者 杨逢建 王慧梅 王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318-2326,共9页
以一个经过 1 2 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 1 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3种宽度 ( 4 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 (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 以一个经过 1 2 a边缘效应带处理的 1 4年生红松幼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 3种宽度 ( 4 m,6m,8m)边缘效应带及保留带内红松幼树的光合日进程、碳素日积累量及相关生理生态学因子 (光照、气孔导度、小枝木质部水势、叶片温度、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 )的研究 ,探讨了造成不同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生长差异的光合生理生态学原因。结果 :4m效应带光照不足引起的碳素日积累量过低导致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气孔导度过低引起的光合午休现象导致了碳素日积累量低、红松生长较差。 8m效应带引起气孔导度下降的因素主要是过强光照引起叶片温度较高、叶面饱和蒸气压亏缺较大以及小枝木质部水势过低。研究认为 ,太宽的 8m带和太窄的 4m带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光合生理生态学的不适应 ,导致生长水平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效应带 红松 光合生理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红景天有性生殖过程及濒危原因的生态学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祖元刚 唐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研究了高山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的生殖生态学特性,并探讨了其致濒的原因。高山红景天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腺质绒毡层,初生造孢细胞直接行小孢子母细胞功能,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小孢子形成初... 研究了高山红景天(Rhodiolasachalinensis)的生殖生态学特性,并探讨了其致濒的原因。高山红景天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腺质绒毡层,初生造孢细胞直接行小孢子母细胞功能,小孢子四分体呈四面体形,小孢子形成初期有败育现象,成熟花粉2细胞,有二种类型花粉。胚珠倒生,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功能大孢子位于合点端,胚囊发育属蓼型。高山红景天花粉败育是其濒危的内因,恶劣的生境条件及其大规模人工采挖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红景天 配子体发育 环境条件 濒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羊草群落种群生态位重叠关系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丛沛桐 颜廷芬 +2 位作者 周福军 刘兴华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12-219,共8页
本文通过对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羊草群落内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羊草群落各种群对不同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及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定量化地描述了种群间的共存关系和竞争机制,通过生态位再现了羊草群落... 本文通过对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羊草群落内各种群间生态位重叠关系的研究,揭示出羊草群落各种群对不同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及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能力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定量化地描述了种群间的共存关系和竞争机制,通过生态位再现了羊草群落现有分布格局及各种群对有限环境资源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 生态位 重叠 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叶沙参分布区域和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调查 被引量:8
7
作者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09-217,共9页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已发现的天然分布区在四川西北部金川县的安宁、曾大、卡撒、马尔邦、观音桥五个乡,分布面积估计不超过5000km2,根据文献记载和50年代采集的标本分析,...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已发现的天然分布区在四川西北部金川县的安宁、曾大、卡撒、马尔邦、观音桥五个乡,分布面积估计不超过5000km2,根据文献记载和50年代采集的标本分析,裂叶沙参的分布区正在缩小。裂叶沙参以有性生殖为主,在外界干挠和春旱严重的条件下也营无性生殖。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裂叶沙参星散分布,生长发育不良,年龄结构老化,种群呈衰退趋势。在较为适生的海拔区间(2700-2900m),裂叶沙参生长正常,花果产量高,年龄结构合理。在海拔2900m以上地区,裂叶沙参分蘖数、花果量减少,个体寿命缩短。裂叶沙参所处群落可分为山杨、山棉花林;旱生多刺灌丛或灌丛;旱生灌草丛;和旱生草丛。裂叶沙参种群在各群落中均为伴生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濒危植物 裂叶沙参 生物学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研究透视 被引量:12
8
作者 王仁忠 祖元刚 聂绍荃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75-80,共6页
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是当今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报道很少.在综合大量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在我国的发... 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是当今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前沿,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但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报道很少.在综合大量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初步论述了植物种群生殖生态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种群 生殖生态学 生殖生物学 生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解剖生态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祖元刚 张文辉 +2 位作者 阎秀峰 吴双秀 周福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54,共9页
借助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的根、芦头、茎和叶的解剖特征及茎、叶、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有关性状与广布种泡沙参(A.potaniniKors... 借助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的根、芦头、茎和叶的解剖特征及茎、叶、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有关性状与广布种泡沙参(A.potaniniKorsh.)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参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角质层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叶片气孔形状及外拱盖外缘纹饰及内缘形状,保卫细胞上角质层薄厚及蜡质纹饰;叶表毛状体形状及纹饰,茎中皮层占茎横切面的比例;茎中有无髓纤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相对于泡沙参,裂叶沙参单株叶面积大,生物量高,表皮角质层薄,单位面积内被毛数量少,栅栏组织薄,气孔周围蜡质沉积颗粒少;茎的直径大,皮层较薄等。这些特征表明裂叶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弱,而泡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沙参 泡沙参 解剖学 生态适应 桔梗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不同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洪玲 解胜男 +3 位作者 田叙辰 唐中华 刘英 李德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342,共10页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群结构特征,明确刺五加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未来的演替趋势,为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种群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具...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种群结构特征,明确刺五加种群生存现状,预测种群未来的演替趋势,为东北地区野生刺五加种群的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长白山具有代表性的生境设立调查样地,并对样地内植物进行调查。通过样地调查和数据统计,绘制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图,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拟合其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及生存曲线,运用生存分析与数量化动态参数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结果】①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年龄结构均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期和成龄期株数占该区域刺五加总株数的68.58%~83.04%,种群年龄结构稳定。②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n)和考虑未来外部干扰的种群年龄结构指数(V′pn)均大于0,存活曲线均趋于Deevey-Ⅱ型,为增长型种群,且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③3个区域1龄级的株数显著低于2、3龄级的株数,表明野生刺五加种子发芽率低,是目前该种群更新和发展的瓶颈。3个区域种群均在前期逐渐减少,后期趋于稳定,但危险率逐渐上升,预示种群后期有衰退的趋势。【结论】目前3个区域野生刺五加种群结构均为增长型,但幼龄级植株数量少,种群老龄个体数量发展潜力较小,种群整体的长期稳定性难以维持。建议加强对1龄级植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野生刺五加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野生刺五加 年龄结构 数量动态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主要树种未分解凋落叶水源涵养能力与叶性状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宇 唐慧敏 +3 位作者 宋晓倩 金鹭 张衷华 唐中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6,共11页
[目的]探究东北地区11种主要树种未分解凋落叶性状与水源涵养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其持水及失水过程,为明确该区主要树种水源涵养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种东北地区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浸泡与失水试验测定未分解凋落... [目的]探究东北地区11种主要树种未分解凋落叶性状与水源涵养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其持水及失水过程,为明确该区主要树种水源涵养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种东北地区常见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浸泡与失水试验测定未分解凋落叶持水和失水特性,再通过游标卡尺,扫描仪、元素分析仪等仪器及Klason法,浓酸水解定糖法测定12种叶物理化学性状,对叶性状与叶水源涵养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1种树种未分解凋落叶的最大持水率、有效拦蓄量、失水率和失水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最大持水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辽椴(Tilia mands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椴(Tilia amur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加杨(Populus×canadensis)、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最大持水率与比叶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叶厚、叶形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24h失水率由小到大依次为红皮云杉、白桦、紫椴、辽椴、红松、蒙古栎、水曲柳、加杨、樟子松、落叶松、胡桃楸,失水速率与叶长、比叶面积、粗糙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比叶面积是影响未分解凋落叶水源涵养能力的最主要叶性状,其次是叶长、叶厚、叶形指数、粗糙度。辽椴、白桦和紫椴是未分解凋落叶水源涵养能力相对优异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解凋落叶 叶性状 持水性 失水性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酸脱羧转化体系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宏达 刘梦然 +4 位作者 王崑仑 唐翠曼 王彬 高继往 赵修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3-313,335,共12页
为揭示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酸(cannabidiolic acid,CBDA)脱羧转化机理,本研究以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 L.)为原料,采用基团贡献法和Watson公式获得工业大麻中CBDA脱羧转化生成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过程中各组分基本热力学参数。... 为揭示工业大麻中大麻二酚酸(cannabidiolic acid,CBDA)脱羧转化机理,本研究以工业大麻(Cannabis sativa L.)为原料,采用基团贡献法和Watson公式获得工业大麻中CBDA脱羧转化生成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过程中各组分基本热力学参数。在此基础上,根据经典热力学公式确定40~140℃温度范围内工业大麻中CBDA转化生成CBD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并得出反应平衡常数及平衡转化率。通过热脱羧转化实验,分析温度及工业大麻花叶含水量对CBDA脱羧转化的影响,结合CBD转化生成率最终确定大麻CBDA热脱羧转化机理函数模型及转化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在40~140℃温度范围内,CBDA热脱羧转化可自发进行,且随着温度升高自发进行趋势越大。在热脱羧转化过程中,CBD转化率增长与温度和含水量呈正相关。通过动力学函数模型拟合,工业大麻花叶中CBDA脱羧转化最概然模型符合F 1模型,转化活化能为83.77 kJ/mol。综上所述,在40~140℃温度范围内工业大麻中CBDA可自主脱羧转化生成CBD,研究结果可为工业大麻产业化加工获得高含量CBD条件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大麻 大麻二酚酸 大麻二酚 热力学 动力学模型 转化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35
13
作者 祖元刚 李冉 +3 位作者 王文杰 苏冬雪 王莹 邱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5207-5216,共10页
根据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地区相关历史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表层土壤(0—50 cm)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有机碳、无机碳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K+离子交换量、Fe2O3、P2O5、总孔隙度均... 根据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地区相关历史资料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表层土壤(0—50 cm)土壤相关理化性质与有机碳、无机碳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K+离子交换量、Fe2O3、P2O5、总孔隙度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10—0.94,n=38—345,P<0.0001),但与土壤无机碳含量则大多呈显著负相关(R2=0.11—0.30,n=37—122,P<0.01);与此相反,土壤pH值、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呈负相关(R2=0.36—0.42,n=41—304,P<0.0001),而与无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2=0.29—0.31,n=39—125,P<0.01)。表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相反变化趋势的结果说明,由于土壤利用方式变化所导致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对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可能具有相反影响。在研究土壤碳平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关系所导致的相互补偿作用,即有机碳的增加,可能意味着无机碳的减少,或者反之。目前研究中普遍忽略无机碳的变化,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碳收支计算显著偏差,所获得的经验拟合方程有利于对我国东北地区土壤碳平衡研究产生的这种偏差进行粗略估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城市森林绿地土壤肥力评价 被引量:103
14
作者 周伟 王文杰 +3 位作者 张波 肖路 吕海亮 何兴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1220,共10页
以长春城市森林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9种土壤指标并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长春城市森林绿地土壤整体特征进行评级,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分析长春城市森林绿地不同林型、行政区、环路土壤肥力,结合ArcG IS分析长春城市森林绿地土... 以长春城市森林绿地为研究对象,测定9种土壤指标并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对长春城市森林绿地土壤整体特征进行评级,采用内梅罗指数法分析长春城市森林绿地不同林型、行政区、环路土壤肥力,结合ArcG IS分析长春城市森林绿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以期对长春城市森林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对比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确定的分类等级(6等级),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4.51 g/kg)及其空间分布(大部分区域>30 g/kg)达到了2级、含量高的水平;全氮(均值1.37 g/kg)、碱解氮(均值133.04 mg/kg)、速效磷(均值38.47 mg/kg)及其空间分布均达到了3级以上水平;全钾(均值58.7 g/kg)和速效钾(均值255.85 mg/kg)及其空间分布达到1级、含量很高的水平;全磷平均含量0.51 g/kg,空间上大部分区域集中在0.4—0.6g/kg,为4级、含量中下水平。土壤pH为5.43—8.89,容重为1.11—1.62 g/cm^3。内梅罗综合肥力指数分析表明长春城市多数区域处于1.5—1.8之间,处于中等水平(4级制中排第3级)。不同林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pH、全氮、全磷和碱解氮(P<0.05),不同环路间差异主要在pH、有机质和全磷(P<0.05),而不同行政区间差异指标最多,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和pH(P<0.05)。综合肥力指数显示:景观林>单位附属林=农田防护林>道路林,绿园区>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宽城区,1环>3=4环>2环>4环外。根据以上结果,可采取疏松土壤、枯枝落叶沤肥、增施氮磷有机肥而控制钾肥、种植固氮耐低磷植物等措施推进长春城市森林建设,提升城市植被生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土壤氮磷钾 土壤理化性质 综合肥力指数及等级评价 空间分布图 城市森林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业有害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气体交换特性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文杰 祖元刚 +4 位作者 陈华峰 张衷华 杨逢建 赵则海 曹建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088-4098,共11页
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状态下的薇甘菊叶片光合能力(Pn)、呼吸(R)、气孔导度(gs)、蒸腾(Tr)、羧化效率(CE)、最大表观量子效率(ф)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大量测定,并与同一地区(群落)其它对照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薇甘菊具... 通过对不同条件和状态下的薇甘菊叶片光合能力(Pn)、呼吸(R)、气孔导度(gs)、蒸腾(Tr)、羧化效率(CE)、最大表观量子效率(ф)及水分利用效率(WUE)进行大量测定,并与同一地区(群落)其它对照种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薇甘菊具有以下特征:(1)薇甘菊叶片CO2和水分交换参数在上述不同条件下变化范围达数倍至十几倍,显示其强可塑性。种间比较发现,营养及生殖生长季内薇甘菊Pn与当地木本植物相当,稍低于其它藤本植物,远低于草本植物,说明薇甘菊的强入侵能力可能并非依靠单位叶片的强光合能力,而是其它因素,如前所述光合作用在不同生境、不同生长状态下的光合可塑性等;(2)林下生长薇甘菊的光合能力低于林间空地,而林间空地薇甘菊低于林缘(外)生境。对照实验也证明阴生生境薇甘菊光合显著低于阳生生境。说明薇甘菊是强阳性植物,与其它因子(水分)相比,光照条件是影响其光合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可以通过改变林分群落结构、增大郁闭度等降低光照措施来进行生态防治;(3)综合所有室内和野外数据进行频率分析发现,各指标均呈现(偏)正态分布。其中Pn集中分布区在2~10μmol.m-2s-1之间(占所测总数据的70%);gs集中分布在0.05~0.45 mol.m-2s-1之间(73%);Tr的集中分布区为1~5 mmol.m-2s-1(66%);CE分布于0.01~0.05 mol.mol-1之间数据占64%;近半的R分布在集中区域0.5~1.5μmol.m-2s-1之间,而在0.5~2.5μmol.m-2s-1之间的数据占所测总量的66%;ф的集中分布区在0.04~0.08mol.mol-1之间(77%);这些数据为种间比较等统计分析比较工作奠定统计基础;(4)薇甘菊叶片对Pn和WUE的调节具有类似的方式,即光合作用最主要的调节因素是CE,其次是gs,而与ф的相关不显著;WUE主要是由Pn大小控制,Tr的影响相对较小,薇甘菊叶片WUE随gs的变化而保持恒定。上述有关薇甘菊的CO2和水分交换特性的研究,可以为这一入侵物种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光合速率 呼吸速率 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 频率分布 种间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十种典型森林群落凋落物生物量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2
16
作者 侯玲玲 毛子军 +1 位作者 孙涛 宋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994-2002,共9页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10种典型森林群落分别设置样地,研究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凋落物的年产量、月动态变化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0种群落类型中年均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椴树红松林(4.08t·hm-.2a-1)>蒙古栎红松林(3.83 t·hm-... 在小兴安岭地区选取10种典型森林群落分别设置样地,研究该地区不同群落类型凋落物的年产量、月动态变化以及组成特征。结果表明:10种群落类型中年均凋落物量大小依次为椴树红松林(4.08t·hm-.2a-1)>蒙古栎红松林(3.83 t·hm-.2a-1)>云冷杉红松林(3.55 t·hm-.2a-1)>云冷杉林(3.44t·hm-.2a-1)>枫桦红松林(3.43t·hm-.2a-1)>山杨次生林(3.26 t·hm-.2a-1)>白桦次生林(3.04 t·hm-.2a-1)>枫桦次生林(2.96 t·hm-.2a-1)>杂木林(2.95 t·hm-.2a-1)>白桦落叶松林(2.91 t·hm-.2a-1)。凋落物各组分中均以落叶为主,约占凋落总量的60%以上,枝仅占凋落量的5.7%—9.4%.凋落物月动态模式主要有两种:单峰型的有蒙古栎红松林、椴树红松林、枫桦红松林、枫桦次生林、山杨次生林、白桦次生林、杂木林,高峰期在8—10月份;双峰型的有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白桦落叶松次生林,前两种群落的凋落高峰期在4月和9月,后者高峰期在8月和10月。不同群落类型年凋落量差异显著,原始红松林凋落量高于天然次生林,且凋落高峰出现时间以及各组分所占比例与群落类型有关,同时也与树种生物学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兴安岭 凋落物产量 不同群落 组成及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红豆杉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对不同光照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彤 崔海娇 +2 位作者 吴淑杰 祝佳媛 周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5-70,共6页
以4年生东北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全光照(FL)、50%全光照(L1)、30%全光照(L2)和15%全光照(L3)4种光照条件下东北红豆杉幼苗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L2条件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全光照使幼... 以4年生东北红豆杉为材料,研究了全光照(FL)、50%全光照(L1)、30%全光照(L2)和15%全光照(L3)4种光照条件下东北红豆杉幼苗的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L2条件下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最高,全光照使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和总叶绿素含量都显著减少;L3条件下的叶绿素a/b值最低为2.203,显著低于正常值。3种遮荫条件下的东北红豆杉幼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基本一致,随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缓,L2幼苗的Pn最高,L3次之,L1最低;FL幼苗在PAR>1000μmol/(m2·s)时Pn出现明显下降。L2条件下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平均净光合速率(Pa)、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气孔导度(Gs)最高,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d)相对较低;FL条件下,LSP、AQY最低,LCP、Rd最高。FL条件下幼苗荧光参数与遮荫条件相比,初始荧光(F0)显著升高,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潜在活性(Fv/F0)和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显著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略高,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电子传递速率(ETR)略低;L2和L3条件下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相差不大,也都比L1适宜。结果表明,全光照破坏了幼苗的光合机构,30%左右的全光照条件对幼苗更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光照条件 光合作用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辐射对东北红豆杉鲜叶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双明 孙蕊 +3 位作者 骆浩 孙愫 王莹 付玉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0-503,508,共5页
分别采用254、365nm两种波长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进行辐射,研究了波长、辐射时间以及样品处理方式对东北红豆杉鲜叶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鲜叶经匀浆处理后接受紫外辐射,两种波长的紫外光都可... 分别采用254、365nm两种波长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进行辐射,研究了波长、辐射时间以及样品处理方式对东北红豆杉鲜叶中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红豆杉鲜叶经匀浆处理后接受紫外辐射,两种波长的紫外光都可以使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的含量增加,但不同波长对紫杉醇及三尖杉宁碱含量提高的趋势却不相同。365nm的紫外光辐射2h时使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含量均提高到了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44.6%和53.0%,而254nm的紫外光在辐射8h时才达到最大值,两种物质含量分别提高了39.2%和24.3%。可以选取365nm的紫外光对东北红豆杉鲜叶水匀浆体系进行辐射,快速高效地提高鲜叶内紫杉醇和三尖杉宁碱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红豆杉 紫杉醇 三尖杉宁碱 紫外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9
作者 张东来 毛子军 +1 位作者 张玲 朱胜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5-109,共5页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 凋落物的分解是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森林凋落物和土壤中的酶在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结论为:提取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进行定量测定及精确测定其活性成为可能;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受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及凋落物自身化学组成的影响;微生物群落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生物因素,土壤有机质、温度和湿度等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非生物因素;对凋落物分解与酶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成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酶活性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9
20
作者 杨磊 夏禄华 +1 位作者 张衷华 祖元刚 《现代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7,19,共5页
论述了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问题,重点介绍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生物质固化成型与无氧热解技术处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这一技术,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 论述了目前我国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问题,重点介绍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生态化利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通过生物质固化成型与无氧热解技术处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这一技术,将植物提取生产中固形废弃物转化为生物质炭、生物质焦油、生物质醋液和生物质燃气等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并论证了这一生态化利用技术的经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物 固形废弃物 生态化利用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