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异质交通流基本图的通行能力模型
1
作者 张文会 宋子文 +1 位作者 张超 张攀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8-394,共7页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 为研究智能网联车辆与人工驾驶车辆混合的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特性,基于协同自适应控制模型和智能驾驶员模型,推导出考虑反应时间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首先,根据不同的跟驰模式确定异质交通流下的车辆比例;其次,基于推导出的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解析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与通行能力之间的联系,并对模型中的影响参数做敏感性分析;最后,借助SUMO仿真软件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密度下,提高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有利于道路通行能力的提升,渗透率平均每增加20%,通行能力增加607.81辆/h;车头时距每减少0.1 s和自由流速度每增大5 m/s分别提高道路通行能力341.00和317.00辆/h,同时也说明反应时间的减少对通行能力提高有积极作用;当智能网联车辆渗透率增大时仿真数据点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它们都在理论曲线附近,仿真结果与理论曲线基本相符,证明了异质交通流基本图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行能力 交通工程 智能网联车辆 异质交通流 基本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安全距离优化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
2
作者 王连震 曲嘉博 +1 位作者 姜楠 王宝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1,共6页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交通流中将会出现不同渗透率下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混行的复杂状态。基于此,将改进后的Gipps安全距离跟驰模型中的安全距离...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交通流中将会出现不同渗透率下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CAV)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混行的复杂状态。基于此,将改进后的Gipps安全距离跟驰模型中的安全距离以及安全速度引入到Nasch模型中,提出了基于安全距离优化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通过Matlab进行数值模拟,对比了新模型和现有模型在抑制交通流拥堵方面的性能。数值模拟表明:改进的元胞自动机异质交通流模型对交通流拥堵度的缓解更有效,在密度为60 veh/km时,交通流拥堵度下降最高可达10%。同时,随着CAV渗透率增加,交通流整体平均速度增加,且纯CAV时的最大流量是纯HDV时最大流量的2.2倍。当交通流中车辆都为CAV的情况下,通过增加CAV反应时间可以有效降低交通拥堵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元胞自动机 异质交通流 安全距离 安全速度 不同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态与分离态异质交通流稳定性分析
3
作者 张文会 宋子文 +1 位作者 张超 席聪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203,共14页
为揭示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车辆(CAV)构成的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演化规律,从其混合态与分离态两种排列方式入手展开研究。首先,考虑CAV功能退化现象,构建适合异质交通流的改进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建立各车型数量比例的期望表达式... 为揭示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车辆(CAV)构成的异质交通流的稳定性演化规律,从其混合态与分离态两种排列方式入手展开研究。首先,考虑CAV功能退化现象,构建适合异质交通流的改进跟驰模型和换道模型,建立各车型数量比例的期望表达式;其次,通过推导混合态与分离态的基本图模型,解析高峰与平峰时段的流量-密度曲线特征差异;之后,理论推导异质交通流稳定性判别条件,并分析队列规模对稳定性的影响;最后,设计数值仿真实验,验证扰动条件下的车流稳定性,对比分析分离态与混合态下行驶速度和CAV渗透率对速度扰动幅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行驶速度下,分离态实现车流稳定所需CAV渗透率较混合态平均降低12.7%,其稳定性随队列规模扩大呈现非线性增长,并可使高峰时段最大流量提升14.7%。但当CAV渗透率低于0.2时,混合态的车流抗扰动能力更强;当行驶速度处于15,25,35 m·s^(-1)下,CAV渗透率将分别达到0.86、0.71和0.47,此时,采用分离态和混合态均可以在车流扰动中保持稳定;在高速工况下,混合态与分离态达到稳定性所需的CAV渗透率差异将缩短至0.02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基本图与稳定性 数值仿真 异质交通流 队列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偶发事故下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研究
4
作者 张文会 施鑫涛 周舸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72,共12页
考虑当前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构成的人机混驾交通流将是未来交通的主要组成方式。为探索偶发事故下CAV类人行驶策略以及感知信息能力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改进KKW(Kerner-Kleno... 考虑当前车路云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人工驾驶车辆(HDV)和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构成的人机混驾交通流将是未来交通的主要组成方式。为探索偶发事故下CAV类人行驶策略以及感知信息能力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机理,改进KKW(Kerner-Klenov-Wolf)模型框架下的元胞自动机规则,引入考虑CAV类人行驶策略的同步因子,针对不同跟驰模式构建HDV和CAV跟驰规则;基于事故场景车辆换道需求,构建考虑中间车道选择意愿的HDV和CAV多车道自由换道策略,建立考虑换道压力的CAV强制换道规则,分析不同换道压力参数的敏感性;经过数值模拟仿真,分析不同交通量、CAV渗透率、CAV事故信息感知范围、CAV类人行驶策略对人机混驾交通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AV的增加可以有效缓解偶发事故后交通流的拥堵,限制拥堵时空范围,且CAV渗透率由0增加到1时,低交通量的平均速度和平均流量分别提高11.74%和6.32%,提升程度低于中、高交通量;在渗透率大于0.4的中、高交通量情形下,随着CAV事故信息感知范围的增加,合流区的拥堵空间逐渐分散,交通效率得到提高;CAV类人行驶策略由激进型过渡到保守型的过程中,人机混驾交通流的流量逐渐降低,排队缓行范围扩大,交通拥堵逐渐恶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车道速度波动趋势逐渐趋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辆 偶发事故 元胞自动机 人机混驾交通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客流DRN-BiLSTM预测模型
5
作者 程国柱 吕岩峰 冯天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161,共9页
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的影响,探索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变化规律,基于深度残差网络(DRN)和双向长短时卷积神经网络(BiLSTM),充分考虑灾害性天气特征对客流变化的影响,开展了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预... 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的影响,探索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变化规律,基于深度残差网络(DRN)和双向长短时卷积神经网络(BiLSTM),充分考虑灾害性天气特征对客流变化的影响,开展了轨道交通线网客流预测研究。构建了融入灾害性天气特征的轨道交通线网客流DRN-BiLSTM预测模型,并选取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2))作为模型性能评价指标,并进行模型的客流量预测效果验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LSTM、BiLSTM相比较,DRN-BiLSTM在灾害性天气特征输入情况下,MSE分别降低22.10%、21.96%;RMSE分别降低10.54%、10.46%;MAE分别降低3.20%、3.95%;R^(2)分别提升5.01%、2.12%。使用网格搜索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调优,优化后,模型训练损失降低36%。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构建的轨道线网交通客流预测DRN-BiLSTM组合模型能够有效捕捉数据的深层特征,极大提升了客流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客流预测模型 深度残差网络 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 灾害性天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交通流下高速公路CAV合流次序优化与轨迹规划方法
6
作者 程国柱 陈永胜 +1 位作者 王文志 徐亮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9,共10页
为提升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及驾乘人员舒适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面向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s,HDV)和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CAV)混行的异质交通流环境,提出高速公路CAV合流次序优化与轨... 为提升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及驾乘人员舒适性,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面向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s,HDV)和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s,CAV)混行的异质交通流环境,提出高速公路CAV合流次序优化与轨迹规划方法.首先,以车辆通行时间和延误作为合流区交通运行效率表征指标,建立合流次序优化函数,采用并调整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 Carlo Tree Search,MCTS)算法,获得最优合流次序;其次,依据合流次序,建立最小化加速度和急动度的CAV合流轨迹规划(Minimize Acceleration and Jerk Trajectory Planning,MAJTP)函数,运用最优控制理论,求解车辆纵向最优轨迹解析解,进而形成高速公路合流区CAV协同控制方法;最后,联合运用SUMO软件和PYTHON库,对本文所提方法进行交通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在CAV渗透率分别为0.2、0.4、0.6和0.8时,相较于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FIFO)算法,基于MCTS算法的合流次序优化方法累积延误分别降低5.75%、8.84%、12.24%和11.06%;相较于最小化加速度的车辆轨迹规划(Minimize Acceleration Trajectory Planning,MATP)方法,MAJTP方法平均急动度更趋近于零,驾乘人员舒适性有所提升,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合流区交通运行管控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合流区 合流次序 轨迹规划 蒙特卡洛树搜索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客货混行异质交通流下高速公路专用道车流管理方法
7
作者 程国柱 陈永胜 +1 位作者 孟凤威 徐亮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9,共12页
在人工驾驶小客车与货车,以及智能网联小客车与货车混行的客货混行异质交通流条件下,设置智能网联车(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专用道能够有效避免不同类型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针对高速公路CAV专用道的车流管理方法... 在人工驾驶小客车与货车,以及智能网联小客车与货车混行的客货混行异质交通流条件下,设置智能网联车(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CAV)专用道能够有效避免不同类型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本文针对高速公路CAV专用道的车流管理方法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类型车辆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考虑CAV渗透率、货车混入率、CAV编队模式及编队规模等因素,给出基于马尔科夫链的客货混行异质交通流通行能力计算方法。然后,在高速公路CAV专用道设置条件下,计算CAV专用道和混行车道的通行能力,并从加权车道饱和度及车道饱和度均衡性两方面考虑,提出基于双目标优化的高速公路CAV专用道车流管理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研究表明:CAV渗透率、货车混入率、聚集因子和CAV编队对通行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在智能网联小客车(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Car, CAC)专用道设置条件下,当交通需求为6000 veh·h^(-1),货车混入率为0.1,CAV渗透率达到0.6时,与优先为专用道分配CAV的车流管理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在加权车道饱和度及车道饱和度均衡性方面的表现更优。研究方法可为高速公路CAV专用道的优化部署及其车流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车流管理 马尔科夫链 客货混行异质交通流 智能网联车编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寒冷地区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石振武 李琳 王金茹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9-226,共8页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交通工具燃油效率低、车内加热需求增加及路面积雪结冰等复杂道路条件导致交通碳排放增加。因此,有必要针对寒冷地区的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降低碳排放。以典型北方寒冷地区黑龙江省...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交通工具燃油效率低、车内加热需求增加及路面积雪结冰等复杂道路条件导致交通碳排放增加。因此,有必要针对寒冷地区的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关键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降低碳排放。以典型北方寒冷地区黑龙江省为例,采用Tapio脱钩测度模型及GDIM因素分解法对2006—2021年黑龙江省交通行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展开分析,分解得到8个驱动因素并发现其脱钩状态呈现“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其中交通产值碳强度和单位交通行业产值的能耗促进脱钩,交通行业总产值和总周转量阻碍脱钩;另外交通行业总产值、能源消耗量对碳排放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交通产值碳强度和单位交通行业产值的能耗对碳排放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冷地区 交通碳排放 Tapio脱钩模型 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 驱动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随机参数频次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漆巍巍 覃铄磊 +1 位作者 朱淑芳 刘岩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271,312,共10页
为提高高速公路事故频次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本文以精细的事故记录、道路属性、交通流状态和天气条件数据为样本,首先,构建传统的事故频次模型并对比拟合效果,选择效果最佳的泊松-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作为优化的基础模型;之后,为挖掘更... 为提高高速公路事故频次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本文以精细的事故记录、道路属性、交通流状态和天气条件数据为样本,首先,构建传统的事故频次模型并对比拟合效果,选择效果最佳的泊松-对数正态分布模型作为优化的基础模型;之后,为挖掘更多的影响高速公路事故频次的空间效应,在加入条件自回归先验的基础上,本文考虑相邻路段的空间溢出效应,建立一个带有空间溢出协变量的模型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路段事故频次的影响。同时,为描绘数据的异质性对路段事故频次的影响,进一步构建一个随机参数模型。结果表明,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有效,考虑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的随机参数模型的拟合优度相较于对照模型明显提升。根据最优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风险因素甄别,其中,“ln(MADT)”“ln(路段长度)”“1类车”“4类车”“降水”等普通变量以及“1类车S“”圆曲线长S”等空间溢出协变量与事故频次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空间溢出效应 事故频次模型 高速公路 随机参数 空间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视角下交通小目标图像检测算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慧智 古旭楠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94-204,共11页
针对无人机图像的小目标检测算法精度低、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的改进目标检测算法。利用无人机航拍视频自建行人和车辆数据集。将颈部和检测头中的卷积模块替换为CoordConv模块,提高算法感知特征图的空间信息能... 针对无人机图像的小目标检测算法精度低、容易出现漏检和误检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YOLOv7的改进目标检测算法。利用无人机航拍视频自建行人和车辆数据集。将颈部和检测头中的卷积模块替换为CoordConv模块,提高算法感知特征图的空间信息能力;添加小目标检测层,适应不同尺度下的物体目标,降低小目标的漏检率;在主干网络和颈部增加GE注意力机制,加强上下文信息的利用。将Wise-IoU作为边界框损失函数,引入一种动态非单调聚焦机制,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精度高于实验中其他算法,精度达到91%,比YOLOv7算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在VisDrone2019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精度比YOLOv7算法提升了2.5个百分点;综合性能优于实验中其他小目标检测算法,验证了改进后算法的泛化能力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小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无人机图像 YOLOv7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编队意愿的CAV队列对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武慧荣 刘志超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1-59,77,共10页
为研究考虑编队意愿的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队列对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针对CAV、自动驾驶车辆(AV)、人工驾驶车辆(HDV)构成的混合交通流,考虑CAV的编队意愿,基于10种车辆跟随状态类型和4种车间时距类型,基于马尔可... 为研究考虑编队意愿的网联自动驾驶车辆(CAV)队列对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针对CAV、自动驾驶车辆(AV)、人工驾驶车辆(HDV)构成的混合交通流,考虑CAV的编队意愿,基于10种车辆跟随状态类型和4种车间时距类型,基于马尔可夫链理论,推导出车辆跟随状态类型的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概率分布,构建交叉口通行能力模型,分析队列时距、编队意愿、渗透率(P_(C))、最大队列规模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进行数值案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通行能力随CAV队列时距的减小而增加;在给定P_(C)时,通行能力随编队意愿的增强而增加;P_(C)小于0.2时,编队意愿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很小,P_(C)大于0.4时,编队意愿对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变得显著;更高的P_(C)是否会带来更大的通行能力,取决于编队意愿和异质的车间时距;对于控制队列规模不超过一个最大值k_(m′),在给定P_(C)时,通行能力随最大队列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P_(C)小于0.2时,提高最大队列规模对通行能力的提高较小,P_(C)大于0.6时,最大队列规模对提高通行能力的影响变得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运输工程 混合交通流 交叉口通行能力 马尔科夫链 编队意愿 冲突点 队列行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检测下的车型对交通流速度影响研究
12
作者 徐慧智 常梦莹 +1 位作者 陈祎楠 郝东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14-321,共8页
针对传统目标检测跟踪算法识别精度低,实时性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和DeepSort算法模型的视频车辆实时车流量和速度检测方法。构建了包含25 877个目标样本的数据集,采用YOLOv5s算法模型实现视频车辆的检测,利用DeepSort算法对... 针对传统目标检测跟踪算法识别精度低,实时性差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5s和DeepSort算法模型的视频车辆实时车流量和速度检测方法。构建了包含25 877个目标样本的数据集,采用YOLOv5s算法模型实现视频车辆的检测,利用DeepSort算法对车辆进行跟踪计数与测速,实现了路段监控对车辆的实时检测。基于深度学习获取的速度与交通量数据,构建了不同车型对交通流速度影响模型,探究畅通状态、稳定状态、拥挤状态下车型的速度与交通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算法模型对视频车辆的检测效果良好,平均准确度达到91.4%;不同状态下,车型对交通量速度的影响程度不同;畅通状态和稳定状态下,出租车的速度对交通量影响较大;拥挤状态下,私家车的车速受交通量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管控 目标检测 不同车型 深度学习 交通流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城市智慧交通动态发展评价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鑫 刘洁 +1 位作者 石振武 王金茹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5-184,共10页
为系统分析人类活动对交通环境的影响,科学评估智慧交通发展水平,并准确识别城市交通运输行业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DPSIR(drivers pressures state impact response)模型构建智慧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北京市2013—202... 为系统分析人类活动对交通环境的影响,科学评估智慧交通发展水平,并准确识别城市交通运输行业在智慧化转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DPSIR(drivers pressures state impact response)模型构建智慧交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估北京市2013—2022年智慧交通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识别影响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2013—2022年北京市智慧交通综合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呈现整体改善趋势;2)北京市智慧交通驱动力和响应子系统的发展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压力、状态和影响子系统的发展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3)2013—2018年,影响北京市智慧交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路口电子警察安装数、高峰时段市民平均出行时耗等,2019—2022年,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密度、人口密度、汽车社会公共停车泊位数成为主要因素。为此,提出加强智慧交通自身造血能力、提升供给侧水平以及推动城市交通向智能低碳转型等建议,以针对北京市智慧交通治理的短板因素进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交通 高质量发展 DPSIR-TOPSIS模型 障碍度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O-BiLSTM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庆龄 刘静 +1 位作者 李珊 程瑞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105,共9页
为减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伤亡程度及财产损失,提高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精度和适用性,基于136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甄选16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作为特征变量。通过对连续特征变量统计分析和离散特征变量赋值后,... 为减少高速公路交通拥堵和事故伤亡程度及财产损失,提高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精度和适用性,基于1362起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数据,甄选16个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影响因素作为特征变量。通过对连续特征变量统计分析和离散特征变量赋值后,构建基于SO-BiLSTM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路段内平均交通流量、平均车速和车速离差等均值最小,分别为27882 pcu/h、90.4 km/h和18.0 km/h;事故持续时间小于30 min的路段内大型车混入率均值最小,为34.0%;事故持续时间为[60,90)min的肇事者年龄均值最大,为45岁;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肇事者驾龄均值最大,为91月。SO-BiLSTM模型的迭代次数和种群规模分别设置为40和30为最优,对应的事故持续时间预测结果MAPE值为8.9%,相较于PSO-Elman、BiLSTM-CNN、GA-BP和LSTM等降低1.7%~7.6%,且提高了事故持续时间大于120 min的预测结果精度。研究结果有助于制定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疏解管控和应急救援措施,提升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交通安全 高速公路 交通事故持续时间 蛇群优化算法 双向长短时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蒋贤才 郭子豪 宋成举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62,85,共17页
车辆临近交叉口的变道行为会制约交叉口通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Segmented Cooperative cOntrol Method for Urban Road Traffic Flow,SCOM-URTF),该方法采用双层优化模型,... 车辆临近交叉口的变道行为会制约交叉口通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Segmented Cooperative cOntrol Method for Urban Road Traffic Flow,SCOM-URTF),该方法采用双层优化模型,实现路段功能区动态划分和路段—交叉口交通流的协同优化。上层模型设计了一种分车道速度诱导错位变道策略(Misaligned Lane-changing with Separated Lane Speed Guidance,ML-SLSG),通过纵向空间错位排列促成左转和右转车辆的快速变道,最小化车辆变道区长度,并均衡车道组交通流量;下层模型以最小化车均延误为目标,基于动态规划法协同优化网联车辆的轨迹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ML-SLSG策略能有效缩短变道长度,在低、中和高这3种交通负荷下,本文提出的车辆纵向轨迹优化模型能使交叉口车均延误减少5.9%~8.0%,且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后,车均延误可再降低3.7%~22.8%。与同类方法对比研究表明,SCOM-URTF更适合多种驾驶行为相互协调的交通环境。敏感性分析显示,更高的CAV渗透率和道路限速有助于降低车均延误;增大交叉口间距可在初期减少车均延误,但达到临界点后会出现延误反弹,而轨迹与信号的协同优化能有效遏制延误的反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 路段功能区划分 网联车辆 轨迹优化 信号配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林业企业碳足迹核算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卉 林文树 +1 位作者 吴金卓 栾兆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4-292,共9页
准确核算林业企业的碳足迹对于推动林业碳汇交易、促进林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7个林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层次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将碳排放源划分为3个范围... 准确核算林业企业的碳足迹对于推动林业碳汇交易、促进林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以及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小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17个林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多层次的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将碳排放源划分为3个范围,构建林业企业碳足迹核算体系;然后结合IPCC方法和基于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构建林业企业碳足迹核算模型,并利用2017-2021年17家林业企业调研数据,测算碳足迹总量和碳足迹强度,识别关键的碳排放环节;最后探讨林地面积、土地利用变化、造林面积、抚育面积、病虫鼠害防治面积、机械燃油消耗量、车辆燃油消耗量、雇佣劳动力、燃煤消耗量和耗电量对林业企业碳足迹的影响。研究表明,1)2017-2021年,小兴安岭国有林区平均碳足迹为58 142.81 t,年平均碳足迹强度为18.17 kg·hm^(-2),范围2占总碳足迹的65.53%,其次是范围1(19.97%),最后是范围3(14.50%)。2)各林业企业年平均碳足迹在2 539~4 619 t,其中,新青、朗乡、乌伊岭、友好、红星属于高碳足迹地区,平均碳足迹是4 054 t;南岔、美溪、汤旺河、铁力、金山屯属于中等碳足迹地区,平均碳足迹是3 551 t;上甘岭、桃山、双丰、乌马河、翠峦、五营、带岭属于低碳足迹地区,平均碳足迹是2 874 t。年平均碳足迹强度在12.73~27.53 kg·hm^(-2),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3)燃煤消耗量、耗电量、林业面积、抚育面积、机械燃油消耗量和车辆燃油消耗量是林业企业碳足迹的主要显著影响因素。因此,林业企业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森林经营活动中抚育作业的效率,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以减少林业企业的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企业 碳足迹 国有林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抗震韧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克智 翟长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5,共12页
城市的抗震韧性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城市中最关键的基础设施系统之一,道路交通系统在历次大地震中均遭受严重的损坏甚至丧失功能,极大地阻碍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造成巨额的间接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城市的抗震韧性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作为城市中最关键的基础设施系统之一,道路交通系统在历次大地震中均遭受严重的损坏甚至丧失功能,极大地阻碍震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工作的开展,造成巨额的间接损失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为此,如何有效评估潜在地震威胁下道路交通系统的抗震韧性水平,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进建议,对韧性城市的建设以及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韧性城市理念的发展历程,以道路交通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抗震韧性的定义和内涵;然后,分别从道路交通系统的震后功能评估方法、抗震韧性评价指标、震后恢复策略和震前加固策略4个方面,系统性地总结现有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并指出当前研究的局限性;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系统 抗震韧性 功能评估 韧性指标 恢复策略 加固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A丁香精油微球的制备及蓝莓保鲜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洋 张可欣 +2 位作者 边博雅 唐蓉蓉 谢可欣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9,共12页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试了丁香精油、冬青精油、柠檬精油和薄荷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菌的抑制效果,其中,丁香精油对3种菌株的抑菌效果更好。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丁香精油微球,以丁香精油的包埋率为指标,通过... 通过二倍稀释法测试了丁香精油、冬青精油、柠檬精油和薄荷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青霉菌的抑制效果,其中,丁香精油对3种菌株的抑菌效果更好。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丁香精油微球,以丁香精油的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采用SEM、FTIR和TGA对PVA丁香精油微球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蓝莓保鲜中。结果表明,在PVA质量分数为4%、Span 80为2.0 g、乳化温度48℃的条件下,PVA丁香精油微球的包埋率最高,达到72.69%。微球形态规则,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40μm,热力学性质稳定,具有较好的丁香精油缓释性能,pH=3时,25 d内丁香精油的累积释放量可达81.20%。在蓝莓的贮藏期间(0~18 d),PVA丁香精油微球降低了蓝莓的失重率、腐败率及多酚氧化酶活性,从而降低了蓝莓硬度和可滴定酸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香精油 聚乙烯醇 缓释微球 抑菌性 制备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岭地震的洛杉矶盆地的地震动盆地效应研究
19
作者 张旭 闫佳琦 +2 位作者 韩春鹏 马春龙 李明宝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西北侧基岩场地为参考场地研究盆地地形对于幅值、持时、仪器烈度及阿里亚斯烈度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并基于考虑路径几何衰减效应的传统谱比法分析盆地不同区域的场地放大作用。结果表明:(1)地震动幅值与阿里亚斯烈度均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但在盆地东南侧边缘又呈小幅回升趋势;(2)盆地东南侧边缘对于持时及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最为显著,呈明显地震动异常区;(3)盆地西北侧边缘的仪器烈度及调查烈度均高于其他区域,呈明显烈度异常区;(4)盆地中部区域各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不存在明显异常,此区域震害也并未被盆地场地放大;(5)造成盆地两侧边缘地震动参数及震害异常区的主要原因为体波与次生面波相长干涉造成的盆地边缘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部分盆地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我国防灾减灾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岭地震 洛杉矶盆地 地震动参数 盆地效应 放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损伤作用下玉米秸秆纤维再生沥青混合料耐久性能研究
20
作者 石振武 高博 徐传浩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条件下抗疲劳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采用接触角试验、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半圆弯拉疲劳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纤维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黏附性能、水稳定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提升了... 针对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条件下抗疲劳性能显著下降的问题,采用接触角试验、冻融循环劈裂试验、半圆弯拉疲劳试验,研究玉米秸秆纤维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黏附性能、水稳定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纤维提升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亲水性和内部结构完整性,发挥了加筋作用;冻融循环1~40次时,纤维改性再生沥青的黏附功较基质沥青和再生沥青分别提高8.34%和16.65%;经冻融循环20次后,纤维改性再生沥青性能仍满足规范要求;冻融循环40次时,纤维改性再生沥青的劈裂强度为0.67MPa,较基质沥青混合料和再生沥青混合料分别提高了23.88%、34.32%,疲劳寿命为5017次,较基质和再生沥青混合料分别提高37.15%、29.16%。研究结论可为寒冷地区再生沥青路面的材料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再生沥青混合料 冻融循环 玉米秸秆纤维 耐久性能 劈裂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