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革命——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一种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丁立卿 胡海波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2-74,共3页
在当代,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是中国哲学界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本文在超越研究《手稿》的“两极对立”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基础上,提出《手稿》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最初文本,而确立此种理解的逻辑依据是蕴涵在... 在当代,深入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仍是中国哲学界面对的重大理论课题之一。本文在超越研究《手稿》的“两极对立”的“实体性”思维方式基础上,提出《手稿》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最初文本,而确立此种理解的逻辑依据是蕴涵在《手稿》“对象性”理论中的辩证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及其实现的对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历史性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维方式 革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人性论与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
2
作者 竭长光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10期96-98,共3页
人性分析在人文科学不仅必要,而且是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失去了人性分析,人文科学也就失去了它自己的真实“根基”。本文试图立足于马克思的人性论审视当代主体性德育研究中的人性“根基”。
关键词 德育研究 人性论 马克思 体性 人文科学 人性分析 根本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的形成 被引量:2
3
作者 钱风华 阎治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0,共5页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思想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是这一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这一思想正式...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这一思想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形成。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是这一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毛泽东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这一思想正式形成的标志。分析这个过程,对于进一步研究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和今天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是不无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发展
4
作者 钱风华 阎治才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4-37,共4页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这个发展,集中体现在胡锦涛对这个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了解这个发展,对于...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这个发展,集中体现在胡锦涛对这个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了解这个发展,对于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继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锦涛 马克思主义 中国实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 被引量:11
5
作者 涂良川 胡海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68,63,共6页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 马克思关于分配正义的思想是我们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分配正义问题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前提。在马克思的视阈中,"分配"既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意涵,又具有哲学的形上意蕴。资产阶级以"劳动决定权"为前提,在分配中注重程序、忽视结果的"平等权利",其结果是造成分配的不正义。正义的分配应该超越"平等权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分配原则与价值目标,使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成果,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权利” 马克思 分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赵图雅 斯钦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6-98,共3页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蒙语授课大学生作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总体的道德现状是好的,却也存在某些制约因素。本文试图对内蒙古地区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德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地区特点提出...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德育,是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蒙语授课大学生作为内蒙古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总体的道德现状是好的,却也存在某些制约因素。本文试图对内蒙古地区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德育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加强和改进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德育 蒙古语授课大学生 蒙古族伦理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综述与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孙伟 张森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8-141,共4页
本文在回顾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学术历程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价值的研究概况,提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价值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社会主义价值研究 述评 思考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之我见——对某些“实践→主体性”模式的当代反思 被引量:1
8
作者 竭长光 张澍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9-102,共4页
历史性原则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根本原则。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应遵循这一原则。笔者认为,某些"实践→主体性"模式对主体性问题的理解似有偏离这一原则之嫌。
关键词 实践 主体性 历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视阈的转换——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全球化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倪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0-33,共4页
马克思作为思想史上对全球化进行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其主要的思考成就体现在他的三部重要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阈初步形成。在《共产党宣言》中,随着世界文化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阈进一步深... 马克思作为思想史上对全球化进行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其主要的思考成就体现在他的三部重要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阈初步形成。在《共产党宣言》中,随着世界文化概念的提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阈进一步深化发展。在《资本论》中,伴随着对资本运动规律的揭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阈最终得到完全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视阈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意蕴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晓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66,共4页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 人类对幸福的向往始于人的有限性生存境遇。自原始先民起,人们通过对灵魂的探索、上帝的崇拜和理性的悬设,试图给人类一种幸福的承诺。马克思在对以往观点的批判、解构中消解了对人类幸福抽象的、形式的、虚伪的假设,把实现人的幸福追求目标置于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强调实践在创造幸福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幸福的理想社会,从而为人类寻求幸福指出了一条可行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幸福 实践 生活世界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有财产与人类解放--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被引量:2
11
作者 倪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4,共4页
"私有财产"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键词。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工业社会既是现代工业资本的绝对胜利,又是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的完成,这种以最普遍的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是任何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 "私有财产"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关键词。在马克思看来,现代工业社会既是现代工业资本的绝对胜利,又是私有财产对人的统治的完成,这种以最普遍的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是任何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人们所无法回避的。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全面反思,马克思揭示了这种以私有财产形式存在的世界历史性力量,以及人类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实现自我解放的现实必然性,从而为人类的解放指出了一条可能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有财产 人类解放 历史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的“本质交换”--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一种视角
12
作者 丁立卿 胡海波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2,共3页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现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现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 国内哲学界对马克思人性现的理解与诠释,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现性理解,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观的生命根基。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本源性"生命存在方式,对它的生命自我意识是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视角之一。在人类生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传统哲学家运用"实体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运用"生存观点"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诠释为"现实的人"社会地、历史地实现生命本性"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从而确立了"具体人性观"。马克思立足于对人的"本质交换"的觉解变革人性观的致思理路及其思想成果,是当代中国人在市场经济中形成"个性化"人性观的重要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交换 马克思 人性观 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人性价值
13
作者 李树铭 袁晶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8-61,共4页
马克思以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为中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自然界、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领域来把握,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 马克思以对象化活动即实践为中介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自然界、人类活动和社会历史领域来把握,深刻分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相互促生的内在关系,揭示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即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从"人化自然"与"自然人化"的本质统一性中,以人性生成为视角历史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的真实关系,为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关系贯注了人的生命完善的价值祈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自然 人与自然关系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 被引量:30
14
作者 高宗泽 蔡亭亭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1-65,77,共6页
斯坦福大学一直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世界的瞩目。其"实用教育"理念,高规格的"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及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等,形成了在形式上以&q... 斯坦福大学一直以其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世界的瞩目。其"实用教育"理念,高规格的"领军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及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等,形成了在形式上以"产学研一体化"和内涵上"以优异与广博相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大学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福大学 实用教育 领军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野田 张应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9年第2期23-27,32,共6页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过程是实践的、动态的、持续的和发展的。对这一过程的理论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在理论上仍然...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这一过程是实践的、动态的、持续的和发展的。对这一过程的理论研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范畴,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研究在理论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本文试图通过对已有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结构、矛盾、规律等问题研究的不同理论观点的综合比较,将这一过程研究的理论共识和分歧做一个基本的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明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坚持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从实践的角度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期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综述 结构 矛盾 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论纲 被引量:11
16
作者 雷家军 阎治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4-137,共4页
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具有文化的兼容性、知识的实用性、政治的先导性和道德的示范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政治参与、智力支持、道义推动和知识引领。要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 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具有文化的兼容性、知识的实用性、政治的先导性和道德的示范性等特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乡村知识分子的科技支撑、政治参与、智力支持、道义推动和知识引领。要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要深化对乡村知识分子的认识、增加乡村知识分子的数量、提高乡村知识分子的水平、调整乡村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改善乡村知识分子的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崔永学 张澍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8-122,共5页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辱观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是对中华传统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形成人人践行...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意义重大、内涵丰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荣辱观体系,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价值性和实践性,是对中华传统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科学的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形成人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中华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逻辑基点 被引量:11
18
作者 臧宏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04-107,共4页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整个公民意识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民意识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和历史的,据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强化的公民意识教育的逻辑基点可表述为... 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整个公民意识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民意识的内涵又是丰富的和历史的,据此,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强化的公民意识教育的逻辑基点可表述为:以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为核心,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意识为基本内容,同时,公共意识、规则意识乃至全球意识也是当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应当强化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公民教育 主体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共和国史研究视点回顾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敏先 祝志男 朱昌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45,共10页
承前启后的世纪之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向多领域、多维度、交叉学科纵深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按四个历史时期,对1999年至2001年国史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做以梳理与回顾。
关键词 国史研究 热点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东北区域社会风气的演变论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段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31-136,共6页
民初东北区域由于西俗的影响以及大规模移民的进入,社会风气发生前所未有之变迁,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崇洋重奢"之风的盛行,价值观念上趋新之风的产生以及日趋开放的城市文化心态。
关键词 东北 社会风气 趋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