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田克勤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田克勤 邓祝仁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6期3-5,共3页
田克勤(1945-),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 田克勤(1945-),吉林九台人。东北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吉林省社科联副主席、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现当代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含合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社科基金等科研和教学项目10余项,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奖18项。个人学术著作《邓小平理论体系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被教育部遴选为研究生教学用书;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被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新世纪网络课程”,其中《邓小平理论概论》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主讲的《邓小平理论课程》获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曾宪梓优秀教师二等奖”“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省首批、第二批省管优秀专家”“省高级专家”“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东北师范大学 研究中心 中共党史 学术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进展及可能空间——东北师范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韩秋红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韩秋红 王馨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6,共4页
事实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是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现代性问题,而逐渐引发理论界对其持续关注,并于新世纪开始逐渐升温。特别是200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成立以来,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尤其... 事实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是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现代性问题,而逐渐引发理论界对其持续关注,并于新世纪开始逐渐升温。特别是200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成立以来,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代社会语境关照下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借鉴性这一意义上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已然成为热点问题。从中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逻辑来看,主要走了一条人物成果的翻译引介、思想观点的深度研究、内在逻辑的思想阐释、可借鉴性的集中开掘的研究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也基本沿着这一路径展开,构成我们梳理和把握国内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总体上体现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视角越来越开放、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程与趋势 总体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叙事逻辑、批判要义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邱园园 庞立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纲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凤志 杨宝忠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7,共6页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 中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背景凸显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新的理念和新的目标定位,创新方式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找准着力点是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绩效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信念教育 大众化 理念创新 着力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于泉蛟 张澍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4,共4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是规定或制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血脉一致、水乳交融的各种潜在因素的总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分析"前结构"中的"前有"、"前见"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是规定或制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民血脉一致、水乳交融的各种潜在因素的总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分析"前结构"中的"前有"、"前见"和"前设",有利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结构",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前结构 前有 前见 前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9
6
作者 郭凤志 秦春生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4-28,共5页
对研究生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性质和课程改革的目的作了分析,根据东北师范大学的试点经验,提出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案,并就专题教学法的有效实施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被引量:9
7
作者 李春会 赵继伦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1年第3期44-48,共5页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信息化 传播 受众 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为政以人”的政治哲学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哲学观 被引量:7
8
作者 常江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4-49,共6页
究竟以何种方式把握"政治哲学"的本性、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真义、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改革,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当代中国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正义的关键问题... 究竟以何种方式把握"政治哲学"的本性、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真义、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改革,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这是当代中国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实现政治正义的关键问题。以"人的观点"把握人的"政治问题","政治哲学"实质表达为哲学活动、哲学之思的一种基本立场、意识方式和价值理念。马克思政治哲学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精神,它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应当采取何种政治组织形式、怎样实现政治统治权力以及如何完善政治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智慧。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文明的成功经验和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而且要珍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实际,不断增进中国人的"政治自觉",提升中国人的政治人格,努力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马克思政治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要论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天睿 张富国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116,共3页
青年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信仰困惑,总结青年学生的信仰现状,树立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决为什么信... 青年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信仰困惑,总结青年学生的信仰现状,树立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决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什么,解决信仰什么的问题;科学指导青年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解决如何信仰的问题。坚定当代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需要创新培养路径,加强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联,注重理论政策与建设成果的分析,尊重社会道德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生 马克思主义 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是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规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昆 张澍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10,共3页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是不断前进的,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也要不断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马克思主义 实践 新课题 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 检验标准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精神状态理论及其发展探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孔一霖 王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42-45,共4页
精神状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状态是一定阶级的属性和政党先进性在党的活动和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呈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表征是精神颓废,塑造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首先是无产阶级及... 精神状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状态是一定阶级的属性和政党先进性在党的活动和党群干群关系方面的呈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表征是精神颓废,塑造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首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继承者在无产阶级革命、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进程中丰富发展了精神状态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精神状态理论 精神实质 形成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成武 刘佳素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05-110,共6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在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从而不断探索和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被引量:17
13
作者 田克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5,共5页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继续取得进展到"第二次结合"的提出并取得积极成果而又遭至严重挫折,再到"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始及成功推进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从"第一次结合"继续取得进展到"第二次结合"的提出并取得积极成果而又遭至严重挫折,再到"第二次结合"的重新开始及成功推进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则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或"社会主义改造";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又到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从否定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到回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三次大的转换。认真总结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进程 主题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人文意蕴及当代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彦凤 赵继伦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9-61,共3页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对人的关怀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澄清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对宗教批判指向了现实社会,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批判了宗教的精神麻醉作用,确立了人的...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对人的关怀是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澄清了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对宗教批判指向了现实社会,唤醒了人的主体意识;批判了宗教的精神麻醉作用,确立了人的自由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对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人文意蕴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春会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7,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何以可能的前提审视是破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之维。转化话语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何以可能的前提审视是破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之维。转化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效果预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被引量:11
16
作者 田克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0,共6页
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通过总结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使之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 高度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点和优势,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通过总结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使之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在深入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世纪之交,江泽民继承党总结经验的优良传统,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推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所蕴涵的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革命 建设 改革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价值目标及当代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伟 张森林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102,共4页
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存在,以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流派的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世界性价值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对于推动当今国际关系... 价值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存在,以及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流派的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向往和追求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社会主义世界性价值目标具有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对于推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看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在整体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艳秋 赵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8-220,共3页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科学社会主义观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沉思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昳婧 赵继伦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0-23,共4页
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性哲学关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对立统一的角度,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性、一元信仰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以及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 作为意识形态和精神信仰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性哲学关怀、有限性和无限性的对立统一的角度,还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实践性、一元信仰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以及真理性与价值性的内在统一等维度都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理念。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学说,还促使人们坚定不移地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述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乔虎 柴婷婷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7年第2期111-118,共8页
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源起和理论意义、分工的实质、分工的类型、分工的双重后果以及"消灭分工"及其途径等方面,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 近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源起和理论意义、分工的实质、分工的类型、分工的双重后果以及"消灭分工"及其途径等方面,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文本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提升研究层次,拓展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视角;立足中国实践,彰显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