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下的社区建设:张力与整合 被引量:5
1
作者 刘迟 营立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0-163,共4页
随着我国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和社会经济转型,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已有研究对社区建设的讨论可谓丰富,但结合制度层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则较为少见。制度研究根起于政治学,蓬勃于经济学,现已成为社会学重要研究领... 随着我国单位体制的逐步瓦解和社会经济转型,社区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下已有研究对社区建设的讨论可谓丰富,但结合制度层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则较为少见。制度研究根起于政治学,蓬勃于经济学,现已成为社会学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引入制度分析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剖析社区建设。因而,本研究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出发,在整合现有观点基础上,提出应将整合了正式制度、文化价值与组织规制在内的"制度共同体"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制度主义 社区建设 制度共同体 张力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社会治理研究的理论进展与政策堕距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凤荣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2,共7页
社会治理主要表现为体制和政策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既是明确社会治理方向的条件,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指导。本文在对国内外大数据社会治理研究经验展开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以现实问题为例,运用内容分析和语义关系分析细致呈... 社会治理主要表现为体制和政策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既是明确社会治理方向的条件,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指导。本文在对国内外大数据社会治理研究经验展开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以现实问题为例,运用内容分析和语义关系分析细致呈现了现有政策与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以期在政策堕距的分析中总结大数据社会治理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社会治理 政策堕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记忆:破解社会认同困境的理论视角与分析路径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宁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7-171,共5页
针对社会认同的当代困境,可将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因为在学理上社会认同建立在一种对社会记忆的呼唤之上,在性质上社会认同的一致感与排他感根源于社会记忆的选择与遗忘,在功能上社会通过建构记忆的方式来塑造认同;社会记忆还可... 针对社会认同的当代困境,可将社会记忆作为一种理论视角,因为在学理上社会认同建立在一种对社会记忆的呼唤之上,在性质上社会认同的一致感与排他感根源于社会记忆的选择与遗忘,在功能上社会通过建构记忆的方式来塑造认同;社会记忆还可作为一种具体分析路径,以解读社会认同贯穿社会和个人的多重不协调性,实现社会认同理论的整合与发展,化解转型期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社会记忆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赋权与相对贫困治理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宁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47,共7页
面对2020年后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新贫困格局,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引入性别因素,以应对女性比男性更易陷入相对贫困的现实要求,并释放贫困女性的减贫动能。女性赋权减贫作为当下国际学术界和减贫机构的普遍共识,... 面对2020年后以“相对贫困”为核心的新贫困格局,在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应引入性别因素,以应对女性比男性更易陷入相对贫困的现实要求,并释放贫困女性的减贫动能。女性赋权减贫作为当下国际学术界和减贫机构的普遍共识,在缓解相对贫困、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着积极的效能。该模式在中国的实践也说明了其适用性,但如何在减贫政策的设计中加入性别因素以及如何在赋权女性的过程中应对家庭内部的不平等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应积极塑造减贫的性别理念,加强女性赋权减贫理论的中国化,并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设计女性赋权减贫的相关政策,继而将女性赋权减贫作为一种嵌入机制,为既有减贫模式提供补充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赋权减贫 相对贫困 长效机制 性别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法性与有效性:现代化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双重目标导向 被引量:7
5
作者 徐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8-68,共11页
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行政的规范化要求与执行过程的非正式性之间的矛盾。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看,这是由于基层政府的组织环境对其差异化的诉求: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而技术环境则倡导“有效性”... 在现代化转型时期的基层治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行政的规范化要求与执行过程的非正式性之间的矛盾。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来看,这是由于基层政府的组织环境对其差异化的诉求:制度环境要求组织服从“合法性”机制;而技术环境则倡导“有效性”的经济理性逻辑。合法性与有效性共同构成了现代化转型时期基层治理的双重目标导向,但基层政府在实际运作中却往往难以同时满足双重要求,因而衍生出了众多“名实分离”的治理实践。武陵山区F镇治理实践展现出非兼容(合法性—有效性)目标导向下两种典型的基层治理困境。从根本上来看,这是基层治理过程中合法性与有效性双重目标博弈的过程。任何层次的治理问题都必须妥善处理好合法性与有效性的关系问题,只有不断地弥合合法性和有效性双重目标导向之间的抵牾,促进二者相互平衡,方可切实激发基层治理的整体效能、加速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合法性 有效性 现代化转型 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共谋到协同治理:一个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演进路径——以武陵山区W镇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为例 被引量:9
6
作者 徐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5期86-93,共8页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领域中长期存在着已经制度化了的共谋治理模式。从根本上看,共谋是以一种隐性联盟的形式,突破部门分割实现联合行动。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倡导的协同治理正是对共谋行为的检视和反思,它意图构建一种以正式制度为基础的... 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领域中长期存在着已经制度化了的共谋治理模式。从根本上看,共谋是以一种隐性联盟的形式,突破部门分割实现联合行动。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倡导的协同治理正是对共谋行为的检视和反思,它意图构建一种以正式制度为基础的网络化协同治理模式,以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武陵山区W镇的政府组织架构调整过程,展现了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差异。从治理实效来看,协同治理模式凭借制度优势所展现的整体性协同效应,证明了其相较于共谋模式的优势所在。“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之间的兼容程度,是分辨共谋与协同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也是影响二者效能差异的关键性要素。在社会转型攻坚时期,重新捋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切实激发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演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模式 共谋 协同治理 现代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续型治理:可持续性维度下基层治理模式的困境研究——基于武陵山区R镇的基层治理实践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娜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31-37,共7页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旨在构建规范化、现代化的行政体制,但在治理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非预期性后果。压力型体制将基层政府纳入到以检查和考核为主要特征的总体性制度环境中,这不仅催生了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诸多策略性应对手段,且无... 现代公共行政管理改革旨在构建规范化、现代化的行政体制,但在治理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非预期性后果。压力型体制将基层政府纳入到以检查和考核为主要特征的总体性制度环境中,这不仅催生了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诸多策略性应对手段,且无形中催生出一种基于治理实践的断续型治理模式。在断续型治理模式中,基层政府为应对阶段性“中心工作”会在运动模式和常规模式间不断切换,这已然成为基层治理实践的一种总体性特征。基于国家级特困地区武陵山区R镇的基层治理实践提出“断续型治理”概念,正是将学者们颇为关注的“运动型治理”和常规治理都纳入基层治理研究视野之中,从整体上关注基层政策执行的周期问题,才能更为客观、准确、全面地把握基层治理的特征及其行动逻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必须以断续型治理模式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对基层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性改进,以期在治理实践中构建一套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的公共治理的可持续性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续型治理 基层治理 治理能力现代化 武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