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及其中国式现代化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胡海波 王卓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8,共10页
“生产-需要”“生产-财富”“生产-自由”是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生产-需要”不仅构成对近代以来的“需要-满足”单向度模型的批判,而且以“类生活”需要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遵循。“生产-财富”不... “生产-需要”“生产-财富”“生产-自由”是唯物史观哲学叙事的三重逻辑。“生产-需要”不仅构成对近代以来的“需要-满足”单向度模型的批判,而且以“类生活”需要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遵循。“生产-财富”不仅将人的全面富裕从经济生活的物欲层面擢升出来,而且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原则提供了重要启示。“生产-自由”不仅彻底颠覆了“西方哲学-经济学传统”与“内在分裂说”,而且为现代化的本质提供了形上指向。重新理解三重哲学叙事逻辑建构唯物史观的不同侧重及其“三位一体”的本质内涵,既有助于从多维视角把握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也有助于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认同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哲学叙事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批判——辨析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进路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士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8,共9页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有机体 辩证法 马克思 黑格尔 颠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性观的三重维度及其内在张力
3
作者 陈迎 胡海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22,共5页
马克思人性观包含三重维度:以"人的观点"即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和人本身思考人之存在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表征人在生成自身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如何充分展开对人本身问题的丰富性的思考... 马克思人性观包含三重维度:以"人的观点"即立足于人的生命活动和人本身思考人之存在的问题;以"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表征人在生成自身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如何充分展开对人本身问题的丰富性的思考;通过"人的个性"与社会历史"三形态"相一致的论述,确证以"人的解放"作为理解马克思人性观的终极追求。这三重维度散布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性观的诸种表述当中,但只是作为不同层次而存在,对于此,我们过去的讨论有所遮蔽,因此,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试图把所遮蔽的理论重新揭示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观 实践活动 自由个性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常江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赓续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依托和显著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品质和水准。具体来说,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互促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蕴蓄的文化力量;二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需要体系化制度保障;三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认同能够引领民族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转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需要真实把握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进而以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与筑牢“中国之治”制度根基的双重自觉,更好地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化认同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创造的教育”理念之哲学内涵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振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0-56,共7页
"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教育依其本质就是一种原初和终极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师范教育最能承载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延续性和宏大性。"创造的教育"具有创新、生成、实践三重维度的特质,它们共同指引了&qu... "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教育依其本质就是一种原初和终极的创造性活动。高校师范教育最能承载这种创造性活动的延续性和宏大性。"创造的教育"具有创新、生成、实践三重维度的特质,它们共同指引了"创造的教育"之超越性。东北师范大学对"创造的教育"理念之发扬和贯彻,是出于对中华伟大复兴之时代背景的悟觉和对塑造民族精神之教育使命的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的教育 创新 生成 实践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及其人生态度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海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53,共8页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 按照天人合一的思路,从天地之道的角度来观照人道,通过天地人相协调来实现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中国哲学的思想特质。这样一种理解人性的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在一定的人群关系、伦理关系当中去悟觉人生真性情的儒家仁道思想,以老子为代表的就个体生命而强调怎样去求生保真,怎样去悟觉生命本然的道家自然之道思想。以孔老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在生命之道与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想传统,能给现代人以安顿生命的智慧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仁”之真性情 生命自身本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物的关系”到“人的关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社会观革命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一闳 胡海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0-35,共6页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 关系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敬重作为道德动机的可能性 被引量:1
8
作者 何佳慕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敬重”作为道德法则对意志产生的情感,被康德确立为动机的主观规定根据,然而介于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敬重”概念具有模糊性,这在康德理性主义框架中引起了关于“敬重能否作为道德动机”的当代争议。动机理智主义认为对道德法则的认知... “敬重”作为道德法则对意志产生的情感,被康德确立为动机的主观规定根据,然而介于感性与知性之间的“敬重”概念具有模糊性,这在康德理性主义框架中引起了关于“敬重能否作为道德动机”的当代争议。动机理智主义认为对道德法则的认知足以驱动道德行动,动机情感主义则认为道德行动的产生不仅需要对道德法则的认知,同时也需要敬重情感。事实上,敬重情感不仅能够作为道德动机,而且是道德行动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主观意志层面,有限理性存在者具有自由抉择的能力,使我们能够朝向道德法则所指引的方向作出选择;在行动发生领域,敬重情感对心灵产生肯定性和否定性双重影响,推动有限理性存在者按照具有普遍法则形式的准则行动。由此,敬重情感与对道德法则的认知统一于有限理性存在者的意志当中,共同促进道德行动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重 道德动机 意志 道德法则 道德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抽象人性观”到“具体人性观”——《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性观革命 被引量:5
9
作者 陈迎 胡海波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16,共7页
黑格尔以理性作为理解人的基础,把人理解为概念的、逻辑的抽象存在,费尔巴哈则是以感性直观作为理解人的基础,把人理解为自然的、感性的抽象存在。总的来说,传统哲学抽象的人性理论是把人理解为预设的、非现实的、非历史性的抽象存在。... 黑格尔以理性作为理解人的基础,把人理解为概念的、逻辑的抽象存在,费尔巴哈则是以感性直观作为理解人的基础,把人理解为自然的、感性的抽象存在。总的来说,传统哲学抽象的人性理论是把人理解为预设的、非现实的、非历史性的抽象存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恰好以历史为解释原则实现了对传统哲学抽象人性观的根本颠覆,以此否认传统哲学抽象的人性理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具体人性观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历史性的思维方式思考人性的生成历史,把人理解为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并通过深入剖析人在资本支配下所呈现的物化及异化的生活状态,把人从被压迫、被奴役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人的本质归还于人自身,以实现人的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实践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的困境与君子的责任--以狄百瑞论君子为线索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筱琪 荆雨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6-160,共5页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quo... 儒学的真正价值和道德实践都离不开教化,教化的目的是培养既有高尚道德又能够服务社会的人。君子作为儒家完美人格的代表和群体领袖,肩负着以德为政、教化大众的责任。狄百瑞教授认为儒家君子在某些特点上可以被称为"儒家先知",但他们缺乏世俗上和宗教上的合理性来源与正当性根基,总是处在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之中。君子并非看到不现实政治的问题,但他们的道德感要求他们在社会政治中完成自我的实现和道德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 狄百瑞 先知 道德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批判的文化向度及其思想演进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伟斌 胡海波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0-36,共7页
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其文化属性,因为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之最本己的生存方式的精神内核,最能体现出现代性的内涵。也正是如此,文化批判亦成为现代性批判思想演进中的主线。以此为视角梳理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现代... 现代性的本质在于其文化属性,因为文化作为现代社会中人之最本己的生存方式的精神内核,最能体现出现代性的内涵。也正是如此,文化批判亦成为现代性批判思想演进中的主线。以此为视角梳理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中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推进对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问题以及现代性建构原则的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现代性批判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见“doxa”与知识“epistēmē”的张力——论柏拉图辩证法思想的前后期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士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4-61,共8页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 人们容易把柏拉图的"辩证法"看作一个单纯性质的概念,然而基于意见与知识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柏拉图辩证法前后期有着明显差异。柏拉图前期为了批判智者派把意见与知识混淆,强调意见与知识的对立:意见是变动的、杂多的,知识的对象——理念(eidos)是静止的、不变的。后期辩证法反思前期辩证法的观点,而得出:意见对于知识的获得有着重要意义,真意见即知识;同时,理念是运动的、变化的、内在蕴含矛盾的、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念 意见与知识 辩证法 柏拉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盛唐女性的精神格局与家国情怀
13
作者 胡海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34,共3页
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云:"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盛唐的开元时代,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国最强盛最与繁荣的时代,此时危及唐朝政权的藩镇割据还未形成,边境也相对稳定,四夷臣服,百蛮朝拜,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片国泰民... 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云:"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盛唐的开元时代,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国最强盛最与繁荣的时代,此时危及唐朝政权的藩镇割据还未形成,边境也相对稳定,四夷臣服,百蛮朝拜,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祥和与安宁。在短短的盛唐开元时期,盛唐为后世留下瑰丽的科技、文化、经济、艺术成果,以及流芳传世的诗书歌舞,达到后世王朝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贵妃 大唐王朝 藩镇割据 家国 唐开元 《新唐书》 四夷 封建帝国 巅峰状态 杨玉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的情感政治论
14
作者 隋思喜 武萌 《学术研究》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 王阳明通过辨析心学与禅学的差异,以及阐述他在王霸之辩、三代之治等问题上的理解,展示了阳明心学即内圣即外王的政治哲学性格。王阳明从天理、人情两个维度论证了良知是天理人情合一的,以此奠定了王阳明政治哲学的情感特质,即从情感的角度思考政治行动的规范性问题,并通过以“情”入“理”完成了良知作为规范性来源的思想建构。王阳明通过整合孟子思想与《大学》思想,阐释了良知对好恶行为进行是非判断的规范性机制,并根据《中庸》已发未发问题的论述,构建了以中和感应为根本内容的情感自身原理,进而论证了一种由情感所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即致良知。质言之,王阳明的政治哲学是一种追求由情感激发的无偏倚的规范性理想的情感政治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情感政治论 无偏倚的规范性 致良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