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进展及可能空间——东北师范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韩秋红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秋红 王馨曼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3-6,共4页
事实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是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现代性问题,而逐渐引发理论界对其持续关注,并于新世纪开始逐渐升温。特别是200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成立以来,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尤其... 事实上,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是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的现代性问题,而逐渐引发理论界对其持续关注,并于新世纪开始逐渐升温。特别是2006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二级学科成立以来,围绕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当代社会语境关照下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借鉴性这一意义上的研究成果大量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已然成为热点问题。从中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逻辑来看,主要走了一条人物成果的翻译引介、思想观点的深度研究、内在逻辑的思想阐释、可借鉴性的集中开掘的研究路径。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也基本沿着这一路径展开,构成我们梳理和把握国内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研究的重要维度。总体上体现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视角越来越开放、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程与趋势 总体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及其重大意义
2
作者 田克勤 王夏冀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共6页
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客观要求。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系统地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 抗日战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对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客观要求。抗日战争时期,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系统地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其分析阐述中国革命基本问题;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新社会新国家的路线和纲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持续推进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完全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深入推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人与价值关系的基本特性
3
作者 王玥 胡海波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77,共8页
主体性、公共性、人类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人与价值关系的具体显现,三者共同构成人与价值关系的辩证统一整体。人与价值关系的主体性主要侧重发挥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将人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使人在同世界的交往... 主体性、公共性、人类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中人与价值关系的具体显现,三者共同构成人与价值关系的辩证统一整体。人与价值关系的主体性主要侧重发挥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将人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使人在同世界的交往活动中具有了价值主体的优先性地位。人与价值关系的公共性重点解决主体间的价值冲突问题,立足于人同社会的整体性观点,使个人利益上升为同社会利益协调统一的人民整体利益。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国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只有顺应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入到人与价值关系的人类性之中,才能在全人类命运与共的意义上,让每个人充分享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以期真正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使人类共同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人与价值的关系 主体性 公共性 人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革命主体问题研究的百年逻辑
4
作者 丁洋格 韩秋红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 对革命主体的反思探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历程的重要线索。其理论起始于卢卡奇立足德国古典哲学,发掘出具有普遍性的主客体同一的无产阶级历史主体。随着现实阶层的分化,理论探索从形而上学转向社会实在,在“中间阶级”等新兴力量中找到阶级主体。在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阶级本质主义被激进民主理论解构,革命主体从单一阶级转向由领导权话语偶然凝聚的多元主体联盟。当宏大政治叙事退朝,面对权力的微观规训,革命性被悬置并化约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姿态与自我抉择,革命主体由此走向彻底的消解。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革命主体的探索呈现出不断解构、下沉与弥散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革命主体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会通的思维方式与思想追求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理念表征的是中国人对其生命体验的自我理解,塑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有赖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塑造“哲学自我”与实现“马中会通”,二者是一致的:一方面,当代中华民族在思想与实践上创造性地理解、运用与实现自己的文明理念,需要在现实性、实践性、哲学性以及历史时代性等方面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会通;另一方面,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自我”,需要超越用西方哲学的模式解释中国哲学的哲学观,消解直观性、外在性、机械性的思维方式,以各自保有其个性特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为基础,实现二者的真正会通。实现“马中会通”,需要真实地把握其思想实质、现实基础与哲学使命,阐明相关哲学观及其变革,揭示二者的内在契合性,澄明会通的连续性与时代超越性。只有在“马中会通”的基础上,才能憧憬当代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文明境界与塑造新的“哲学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哲学自我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会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4,共8页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 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当代空间社会学,不仅是对以往结构性研究方式的突破与超越,也应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学术传统的回归与发展。空间思维,不仅未曾在马克思思想中“缺场”,恰而相反地贯穿在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中。在1839—1841年的早期作品中,马克思便提出了感性空间这一概念,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萌芽,而感性实践观的提出成为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点。基于感性空间到感性实践的理论起点,国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不同角度的空间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在新时代的理论演进。回溯与明确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的理论起点与脉络,对接续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推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空间 马克思主义空间社会学 感性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
7
作者 孙成武 盛莉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两个重大命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文化上的战略设计和路径。虽然党内政治文化与... “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两个重大命题,为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文化上的战略设计和路径。虽然党内政治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价值功能分别服务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但两者又是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具有高度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在统一性。在生成逻辑上,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在价值逻辑上,二者都将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内容,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发展逻辑上,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引领和推动着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内政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后过渡性”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性质新论——基于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8
作者 张澍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想中把握时代,就必须在现实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然而,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遗留与“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的某种延续,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判断带来了理论挑战。国家“后过渡性”是对这一情形... 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思想中把握时代,就必须在现实中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然而,过渡时期的历史任务遗留与“政治上的过渡时期”的某种延续,对我国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判断带来了理论挑战。国家“后过渡性”是对这一情形的客观概括与解答。这一概念反映了在我国社会主义进程中,客观生成的社会政治领域存在着阶级性和人民性的双重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定性新论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政治生态中产生的。而随着人民民主范围的扩大、党执政阶级基础的巩固,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性的挺立和不断丰富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时期 国家“后过渡性” 阶级性 人民性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叙事逻辑、批判要义与实践价值 被引量:2
9
作者 邱园园 庞立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文明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信仰与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对信仰精神的当代性理解
10
作者 王艳华 亢姗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8,共8页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 在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上,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宗教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终结了传统有神论,宣告了无神论时代的来临。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彻底唯物主义所敞开的信仰精神,不仅具有终极关怀的信仰向度,同时具有科学的向度和实践的向度。科学向度、信仰向度和实践向度的三位一体,是历史唯物主义信仰精神与传统信仰精神的本质区别。它既使信仰精神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之上,又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又使之落实于改变现实世界的能动的实践活动之中,从而超越了传统信仰精神的抽象性和虚幻性,实现了对传统信仰精神的革命性变革,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引领和实践的能动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信仰精神 共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11
作者 竭长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30-233,共4页
"原理"课的根本任务是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为此,首先要在教材讲授逻辑上把握"三个一",做到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同时也要在坚持"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下寻找恰... "原理"课的根本任务是坚定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为此,首先要在教材讲授逻辑上把握"三个一",做到主题明确、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同时也要在坚持"以理服人"的教学理念下寻找恰当的教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教学改革 理论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方法论自觉、时代必然与实践理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子怡 胡海波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4,共7页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在当代仍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深入考察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方法论自觉,厘清“开辟新境界”的时代必然性,是进一步明确和把握新时...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既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铸就百年辉煌的经验总结,也是其在当代仍须肩负的历史责任。深入考察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方法论自觉,厘清“开辟新境界”的时代必然性,是进一步明确和把握新时代“开辟新境界”所应遵循的实践进路的前提和基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结出丰硕理论成果的关键,就在于党始终从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出发、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理论创新的方法论自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来检视,“开辟新境界”是顺应历史发展、实践发展、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继续“开辟新境界”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提升主体自觉,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语境转化;立足伟大变革,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注入新时代内涵;拓展世界眼光,以中国智慧丰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共产党 新境界 理论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教育
13
作者 张贝可 竭长光 杨向东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49-51,共3页
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于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有裨益。当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教育,应从加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观点以及“具体问... 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对于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有裨益。当前,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教育,应从加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观点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教育作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明辨各种社会思潮的能力,从而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方法 理想信念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 被引量:29
14
作者 王丽丽 张森林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47,共4页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切合为出发点,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qu...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切合为出发点,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的概念,试图构建以"价值观冲突的消解→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自身价值观的整合与重塑→构建方法的提出"为框架结构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生态”与“面向人类共同福祉”的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昌飞 王宇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1-76,共6页
"破坏性愈发强大的生态危机"、"造成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危机所印证的现代性之死"已经构成人们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最大共识,也构成人们思考现代性悖论的叙事背景。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人类的... "破坏性愈发强大的生态危机"、"造成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危机所印证的现代性之死"已经构成人们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最大共识,也构成人们思考现代性悖论的叙事背景。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人类的整体命运,更关系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何种路径能够有效应对这一危机并实现对问题的部分或彻底解决,成为理论界探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回应这一问题,一些西方学者看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提出中国式思维是解决全球问题的可选择路径,并以此为实践例证提出"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以小约翰·柯布、菲利普·克莱顿等人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者以怀特海过程哲学思想为思想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为理论资源和实践路径,以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一元论的拒斥与多元文明观的建设为基本理路,这一整体设计体现了有机的思维方式创新、生态的价值取向转换以及人类福祉为核心的理论旨趣追求,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文明 人类共同福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探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洪森 田克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共5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呈现出:改革与建设相互伴随科学发展的实践特色、继承与超越深度结合创新发展的理论特色、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和谐发展的民族特色、中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关系到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呈现出:改革与建设相互伴随科学发展的实践特色、继承与超越深度结合创新发展的理论特色、党性与人民性高度统一和谐发展的民族特色、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和平发展的时代特色。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对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特征 实践特色 理论特色 民族特色 时代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的思想特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秋红 王馨曼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2-47,共6页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辨证汲取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资源,彰显其现代性理论的独到之处。在哲学基调上,由近代西方哲学倡扬的"摆脱蒙昧状态"转变为对"现代性的堕落"的...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性理论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辨证汲取当代西方哲学的理论资源,彰显其现代性理论的独到之处。在哲学基调上,由近代西方哲学倡扬的"摆脱蒙昧状态"转变为对"现代性的堕落"的有力批揭;在批判主题上,由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资本的扬弃"转化为对"现代社会的总批判";在价值取向上,由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解构元叙事"到对"未竟事业"的不懈追求。呈现出一副对现代性命运理性批判和情感眷注的全新哲学姿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思想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克勤 唐立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27,共9页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及现实根据。从历史维度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为...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有其深刻的历史、理论及现实根据。从历史维度来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成果为科学指引,是党百年奋斗最宝贵的经验和根本成功之道;从理论维度来看,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理论特质、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从现实维度来看,新时代新征程,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继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内在要求,是持续提升党的凝聚力、动员力、创造力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 科学指引 理论特质 政治品格 政治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及其当代自觉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军海 张楠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0-33,共4页
马克思主义并非沉思冥想式的抽象理论学说,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被内化为中国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中国化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并非沉思冥想式的抽象理论学说,而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被内化为中国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不断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这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提倡空谈理论,始终拒斥神秘化的理论解释,强调对现实的观照和切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与自我理解,都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和领会了中国社会现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智慧与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实践精神 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看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内在整体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艳秋 赵坤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8-220,共3页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 马克思哲学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扬弃了旧哲学思考世界的方式,从实践的内在矛盾中来理解和把握整个感性世界。从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出发,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观必须坚持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现状不断变革、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一体。这一解读科学社会主义观的视角为当前避免对马克思教条化理解、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科学社会主义观 整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