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05年松嫩平原羊草草地植被生态对比分析 被引量:31
1
作者 韩大勇 杨允菲 李建东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3期9-14,共6页
对比2次不同时间相同地点的植被调查,从植物分布区型、物种重要值、频度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的时间尺度变化。结果表明,现群落有植物92种,隶属28科71属,与原群落相比减少1科5属18种。分属14个分布区型,其中东... 对比2次不同时间相同地点的植被调查,从植物分布区型、物种重要值、频度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松嫩平原羊草草甸的时间尺度变化。结果表明,现群落有植物92种,隶属28科71属,与原群落相比减少1科5属18种。分属14个分布区型,其中东北分布区型为后增类型。群落上层以羊草和芦苇占优势,中层和下层分别以虎尾草和蔓委陵菜占优势,在植被划分上属羊草-虎尾草-蔓委陵菜群丛。频度分析则显示目前群落频度分布为A>B>C>D=E→0,暗示群落均匀程度增加。在物种多样性变化上,优势群落羊草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而杂类草和盐生种类群落多样性增加。综上表明,本区植被的变化主要是种类减少,外来成分入侵,优势群落多样性降低,杂类草和盐生种类群落地位上升,群落有可能进一步发生退化,向次生植被演替,而这种退化主要是气候变化及人类不合理活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平原 羊草草地 分布区型 重要值 频度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退化草地猪毛蒿种群繁殖分配与个体寿命可塑性适应机理
2
作者 韩大勇 李海燕 +1 位作者 张维 杨允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00-1809,共10页
为了探讨个体出生时间、采食干扰及有性生殖等过程对个体寿命的调节作用,本试验以东北退化草地广布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去顶频次的实验种群,以及不同程度放牧干扰下天然种群繁殖和个体存活... 为了探讨个体出生时间、采食干扰及有性生殖等过程对个体寿命的调节作用,本试验以东北退化草地广布种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播种时间和不同去顶频次的实验种群,以及不同程度放牧干扰下天然种群繁殖和个体存活特征的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播种时间处理中,早春播种种群结实后当年全部死亡,春末以后播种的结实后部分死亡;去顶处理中,无论是对照,还是1,2次去顶处理结实后均部分死亡;延迟播种时间降低了花序生物量分配和种子生物量分配比例,但去顶干扰对两种繁殖分配均有促进作用;天然种群中,3龄级植株繁殖分配比例下降,但是种子产量增加,分别是2龄级3.6倍和1龄级3.1倍。猪毛蒿种群中个体出生时间和繁殖分配策略都会影响个体寿命,个体死亡是生殖消耗过多养分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大小 繁殖策略 幂律权衡 r-K连续统 繁殖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植被再生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颖 王德利 +1 位作者 韩士杰 王旭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39-44,共6页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都呈&qu...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试验,研究了放牧强度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羊草草地的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地上生物量、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都呈"单峰型"变化,其峰值出现在7-8月,相对再生速率随季节变化呈直线下降趋势。在适度放牧强度(P4)下,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都最大,这说明一定程度的放牧能够促进牧草再生;根据牧草相对再生速率随放牧强度增大的变化曲线,可以确定本试验条件下适于牧草生长的最适放牧强度为8~12只/10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强度 羊草草地 再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被引量:24
4
作者 宋日 吴春胜 郭继勋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试验表明 ,植物残体腐解动态变化规律一致 ,前期腐解快 ,以后变慢。羊草的碳素残留率比草木樨的高 ,对于植物的不同器官残体 ,根的碳素残留率最高 ,茎次之 ,叶最低。试验结果还表明 ,植物残体不同埋深对碳素残留率...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试验表明 ,植物残体腐解动态变化规律一致 ,前期腐解快 ,以后变慢。羊草的碳素残留率比草木樨的高 ,对于植物的不同器官残体 ,根的碳素残留率最高 ,茎次之 ,叶最低。试验结果还表明 ,植物残体不同埋深对碳素残留率也有影响 ,埋深 7cm,植物残体的碳素残留率最低 ,埋深 15 cm稍高 ,覆盖在土壤表面的最高。这说明植物中的羊草、植物残体中的根和茎以及土壤深层的残体都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而草木樨、植物残体中的叶以及浅层植物残体都有助于养分向土壤释放。羊草和草木樨残体混合物的碳素残留率介于草木樨和羊草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植物残体 腐解 东北地区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两个生态型羊草营养和生殖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婵 张卓 +1 位作者 吕勇通 杨允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2-376,共5页
采用小区栽培定期观测法和天然草原无样方采样法,对松嫩平原沙土和盐碱土生境下2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 L.)种群营养繁殖规律和天然种群有性生殖特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羊草种群的繁殖策略及其适应调节信息,为牧草生产实践提供... 采用小区栽培定期观测法和天然草原无样方采样法,对松嫩平原沙土和盐碱土生境下2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 L.)种群营养繁殖规律和天然种群有性生殖特性进行研究,以期揭示羊草种群的繁殖策略及其适应调节信息,为牧草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2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的营养生长数量符合y=axb的幂函数增长规律,决定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b代表种群营养繁殖速率,盐碱土生境灰绿型羊草和黄绿型羊草的繁殖速率均大于沙地的,无论在碱地还是沙地生境,黄绿型羊草的繁殖速率都高于灰绿型羊草。2个生态型羊草生殖分配Ⅰ、穗长和生殖生长比率及其变异系数在盐碱土生境下均高于沙土生境;生殖分配Ⅰ与营养器官重量百分比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生境对2个生态型羊草有性生殖生长的特性产生饰变作用,且与营养生长之间存在对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生态型 营养繁殖 有性生殖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食动物与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6
作者 王德利 王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99-704,共6页
动物-植物互作关系一直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草地放牧系统中的动植物界面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突出而敏感,因此,对动物与植物多样性的互作关系探讨,有益于深刻阐释放牧系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机制。本文综述了有关草食动物... 动物-植物互作关系一直是草地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草地放牧系统中的动植物界面上,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突出而敏感,因此,对动物与植物多样性的互作关系探讨,有益于深刻阐释放牧系统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机制。本文综述了有关草食动物对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作用结果、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以及植物多样性对草食动物生产性能、多度和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扩展动物多样性及不同动物组合对植物多样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加强有关植物多样性变化对草食动物、特别是大型草食性动物的反馈作用过程研究;加强对动物采食行为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动物采食对植物多样性响应机制的认识;加强草食动物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动态互作关系研究,以及这种互作关系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过程及功能的影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草食动物 动物多样性 采食行为 放牧 动植物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原碱化草甸朝鲜碱茅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郭晓云 周婵 +2 位作者 杨允菲 李建东 包国章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生长季中期,朝鲜碱茅不同龄级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第二峰值出现在17:00左右;各龄级叶片中以4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5 a叶片次之,3 a叶片最低.朝鲜碱茅为C3植物,光补偿点... 在松嫩平原碱化草甸生长季中期,朝鲜碱茅不同龄级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第二峰值出现在17:00左右;各龄级叶片中以4 a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5 a叶片次之,3 a叶片最低.朝鲜碱茅为C3植物,光补偿点为56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800μmol/(m2.s),光半饱和点为600μmol/(m2.s),光近饱和点为1 500μmol/(m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碱茅 叶龄 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地不同成熟度羊草种子对土壤埋深的生态响应 被引量:8
8
作者 蔺吉祥 盛后财 +4 位作者 邵帅 王颖 穆春生 李卓琳 秦立鑫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56,共5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多年生根茎型禾草,也是东北松嫩盐碱化草地上的建群植物,针对不同成熟度羊草种子生态适应性在国内外未被涉及的现状,设置3种埋种深度(1,2,3 cm)以明确不同成熟度(盛花期后24,29,34,39 d)羊草种子对土壤埋深的...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多年生根茎型禾草,也是东北松嫩盐碱化草地上的建群植物,针对不同成熟度羊草种子生态适应性在国内外未被涉及的现状,设置3种埋种深度(1,2,3 cm)以明确不同成熟度(盛花期后24,29,34,39 d)羊草种子对土壤埋深的生态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羊草种子同样表现出不同的出土成苗能力,盛花期后39 d的羊草种子活力最大,出苗率、出苗时间、叶片与根长度以及生物量等指标均优于其余3个发育时期的种子。埋种深度也显著影响羊草种子出苗能力,由于千粒重较小,羊草种子适宜浅播,1 cm是其最适宜的播种深度,此时种子成苗的各项指标最优。研究结果可以为羊草种子的发育生理学以及生产实践中播种技术优化等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成熟度 埋种深度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草地异质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输出规律 被引量:13
9
作者 焦德志 么璐 +1 位作者 黄曌月 杨允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0-377,共8页
为明确异质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输出规律,揭示芦苇种群的营养繁殖特性,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分别计数各龄级根茎芽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东北草甸草原草甸土和盐碱土两个生境单优群落芦苇种群根茎芽动态进行比较分析。结... 为明确异质生境条件下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输出规律,揭示芦苇种群的营养繁殖特性,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分别计数各龄级根茎芽的调查与统计方法,对东北草甸草原草甸土和盐碱土两个生境单优群落芦苇种群根茎芽动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生境芦苇种群根茎芽库主要均由6个龄级组成;草甸土生境在6—10月均为增长型年龄结构;盐碱土生境6—7月份为衰退型年龄结构,8月份为稳定型年龄结构,9—10月份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根茎芽数量1—4a普遍以草甸土生境高于盐碱土生境,5—6a普遍以盐碱土生境高于草甸土生境,各龄级根茎芽数量与月份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5)。随着龄级的增加,休眠芽比率呈逐渐下降趋势,而萌发芽比率则呈逐渐上升趋势,5个生育期的休眠芽比率和萌发芽比率与龄级之间均符合y=a+bx直线关系(P<0.01)。各龄级根茎的休眠芽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萌发输出过程,草甸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11%的比率萌发输出,而盐碱土生境根茎休眠芽按每年7%的比率萌发输出。虽然芦苇种群根茎芽年龄结构及年龄谱在异质生境中存在显著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以不断形成新根茎的芽来维持着种群的营养繁殖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根茎芽 龄级 年龄谱 草甸土 盐碱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地羊草种子发育进程、休眠特性及与盐碱耐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蔺吉祥 穆春生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79-482,共4页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禾本科赖草属根茎型优质禾草,不但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而且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和耐盐碱性。羊草既是东北松嫩平原的优势种,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草种。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生态环... 羊草(Leymus chinensis)是禾本科赖草属根茎型优质禾草,不但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而且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和耐盐碱性。羊草既是东北松嫩平原的优势种,也是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草种。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人工羊草草地不断建植,为此,人们对羊草种子的需求量与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研究羊草种子的发育进程、休眠特性及与盐碱耐性的关系,一方面明确羊草种子的最适宜收获时间,为农业生产上收获高品质羊草种子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挖掘羊草种子的发芽潜能、深入解析抗逆机理,为提高其利用率及抗逆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通过对羊草种子发育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羊草种子在发育过程中,随着成熟度的不断提高,种子的颜色由绿色变为浅绿色,再变成黄色,最后变为棕黑色。种子千粒重不断增加,在盛花后33d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恒定。含水量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则呈下降趋势,含水量在盛花后36d达到最小值,而2个试验年份电导率值有所差异,分别在盛花后27和30d达到最小值。标准发芽试验结果显示,羊草种子在盛花后39d发芽率最高,此时种子的开始发芽时间、50%种子发芽时间、发芽势等指标均为最优。尽管加速老化试验的发芽指标与标准发芽试验略有差异,但是盛花后39d的种子同样具有最强的抗老化能力。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盛花后39d羊草种子活力最高,品质最佳,是种子最适宜的收获时间。(2)不同成熟度的羊草种子对土壤埋深与盐碱胁迫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羊草种子出苗与其后的幼苗生长能力随着种埋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cm是最适宜的播种深度,此时的出苗率最高、出苗时间最短,并且叶片与根系长度与生物量最大;另外不同成熟度的羊草种子表现出不同的出土成苗能力,盛花后39d的羊草种子活力最大,其上述各项幼苗生长指标均为最优。种子的成熟度与盐、碱胁迫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羊草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势,盛花后39d的羊草种子在胁迫下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与发芽势,特别是在高浓度(400mM)盐胁迫下,尤为明显。复萌试验结果显示,盛花后39d的羊草种子在盐碱胁迫(特别是高盐环境)解除后同样具有最高的发芽率。上述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成熟度的羊草种子均具有发芽能力,但是盛花后39d的羊草种子出苗及抵御盐碱胁迫伤害的能力最强,这也进一步支撑了39d是羊草种子适宜收获时间这一结论。另外羊草适宜浅播,1cm是其最适宜的播种深度。(3)通过人工手段处理可以明显打破羊草种子的休眠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了热水浸种处理外,其余方法如浓硫酸、冷层积、PEG,GA_3,KNO_3及清水浸种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羊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速率、开始发芽时间及50%种子发芽时间。但是在生产实际中,既要考虑高效性也要考虑经济耗费,结合本试验的研究结果,我们推荐在生产中采用低温浸种20d的方法来打破羊草种子的休眠,提高其发芽率。(4)稃是抑制羊草种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但同时也一定程度提高了种子的抗盐性。通过测定稃对羊草种子吸水、脱水、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发芽响应以及不同持续时间盐胁迫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发现稃可以显著提高羊草种子的吸水量,并同时减缓种子在干旱环境下的脱水速率,使种子不会过度脱水而死亡。稃、不同温度处理及两者交互作用显著降低羊草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速率,表明稃对羊草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不同持续时间的盐胁迫处理下,未萌发的带稃种子复萌率均高于去稃种子,特别是在长时间及高盐胁迫下尤为明显,表明稃对羊草种子耐盐性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旦雨水、融雪等条件降低了土壤盐浓度,带稃种子就可以继续萌发出土。(5)20~30°C是羊草种子最适宜的发芽温度,高温、低温均显著降低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速率,并且此温度可一定程度上减缓盐胁迫与碱胁迫对种子发芽的抑制效应。随着盐、碱胁迫浓度的增加,羊草种子发芽率与发芽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在碱胁迫下的下降幅度更大。在盐胁迫下,当盐浓度<200mM时,低温是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随着盐浓度的不断增加,高温则更加剧了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而在碱胁迫下,即使碱浓度较低,高温与其交互作用也大大加剧了对种子发芽的抑制。盐胁迫下未萌发的羊草种复萌率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在碱胁迫下则随着碱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浓度碱胁迫使羊草种子失去活力而死亡,并且碱胁迫下种子的复萌率低于盐胁迫,25~35°C同样不利于种子的复萌。幼苗生长对温度与盐碱胁迫交互作用的响应方式与发芽阶段相似,20~30°C同样是最适宜温度;另外,盐碱胁迫均对羊草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在初夏(7月上旬),高降雨过后,温度与土壤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进行播种,以提高羊草种子的发芽率,更好的达到恢复退化草地的效果。(6)在混合盐碱胁迫下,羊草种子的发芽率与发芽速率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不断下降,且碱性盐比例越大下降越明显。在250mM盐浓度下,无碱性盐的A组处理发芽率为6.5%,而其余5组处理发芽率均为0。羊草幼苗生长阶段同样受盐浓度、pH及2者交互作用影响,并且根系对胁迫伤害更敏感,所受抑制作用更强。逐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种子萌发阶段,盐浓度是羊草种子在混合盐碱胁迫下能否萌发的决定性因素,而一旦胚根突破种皮进入幼苗生长阶段,pH就转变为主导因素。上述研究表明,混合盐碱胁迫对羊草种子萌发与早期幼苗生长阶段的抑制机理有所不同,其中高盐浓度与高pH的交互作用对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抑制效应最强。(7)盐胁迫与碱胁迫均显著降低羊草幼苗的长度、鲜重与含水量,且碱胁迫抑制作用更强。2种胁迫均造成羊草幼苗Na^+浓度与Na^+/K^+升高,并且K^+浓度下降,但是在碱胁迫下,Na^+浓度、Na^+/K^+上升幅度与K^+下降幅度均大于盐胁迫。另外,在盐胁迫下,羊草幼苗大量积累Cl^-,有机酸含量变化不大;而在碱胁迫下,Cl^-,NO~–_3与H_2PO^-_4均呈下降趋势,而有机酸则大量积累,其中苹果酸、柠檬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可溶性糖是羊草幼苗在两种胁迫下共同的渗透调节物质。上述结果表明,碱胁迫由于具有高pH,对羊草早期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更强,Cl^-与有机酸积累特征的差异表明羊草早期幼苗在盐胁迫与碱胁迫下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种子 发育动态 种子休眠 盐碱胁迫 温度 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生态学与草地管理的相关概念:Ⅰ.偏食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德利 王岭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3-438,共6页
本文对放牧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偏食性的涵义(属性)与维度等进行了相对全面地释义;并对比分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适口性概念。偏食性是指动物基于自身特性以及动物体状态(包括遗传特征、发育阶段、生理与营养状态等),在不受食物供给... 本文对放牧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一偏食性的涵义(属性)与维度等进行了相对全面地释义;并对比分析了与之密切相关的适口性概念。偏食性是指动物基于自身特性以及动物体状态(包括遗传特征、发育阶段、生理与营养状态等),在不受食物供给量限制的条件下,对所在生境中食物(或植物种类)表现出的采食程度差异,它具有动物依赖性、动态性及相对性。偏食性的测度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动物的食性选择趋向,或者体现动物对生境中不同食物的潜在采食或消耗量;对偏食性的分析还有助于解释动物的食性选择策略,有益于揭示动物的采食行为规律。偏食性的维度包括持续偏食性与即时偏食性,以及绝对偏食性与相对偏食性。持续偏食性是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对某种食物表现出较长时间的稳定的采食强度,即时偏食性是动物在某一时间对食物的采食强度,即动物偏食性的瞬时度量;绝对偏食性是动物在面对某种单一食物、于自由采食状态下所度量的对该食物的采食强度,绝对偏食性可以被认为是动物最基本的偏食性维度,而相对偏食性是指同时提供2种或多种食物背景下,所度量的动物对某种食物的自由选择采食强度。深刻认识、理解动物的偏食性概念及涵义,并将之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草地放牧管理之中,对于发展动物采食理论,动、植物协同适应及进化理论,有效实施草地家畜管理都具有突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食性 适口性 采食 放牧生态学 草地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放牧系统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宫海静 王德利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6期1-8,共8页
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发展,以及环境资源管理的迫切需求,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生态模型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工具,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发展十分迅速,在生态系统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草地放牧系统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发展,以及环境资源管理的迫切需求,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生态模型作为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工具,从19世纪20年代至今发展十分迅速,在生态系统研究的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草地放牧系统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研究自然也离不开模型的应用。本研究对草地放牧系统优化模型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具体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1)草地放牧系统的概念以及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区别与联系;2)基于环境资源的不断恶化以及生产实践的迫切要求讨论了草地放牧系统优化的意义;3)从植物生产亚系统、动物生产亚系统、管理亚系统3个方面阐述草地放牧系统优化模型的研究进展,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4)主要集中在模型目标、技术手段和实证问题几个方面对于草地放牧系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 模型 草地放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2个生态型羊草种群生理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婵 杨允菲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40-46,共7页
对我国北方松嫩平原不同土壤环境下的2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灰绿型羊草生境中土壤的pH值、电导率、含水率分别大于黄绿型,盐碱退化程度比较重。灰绿型羊草种群含水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都大于... 对我国北方松嫩平原不同土壤环境下的2个生态型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灰绿型羊草生境中土壤的pH值、电导率、含水率分别大于黄绿型,盐碱退化程度比较重。灰绿型羊草种群含水率、叶绿素含量、氮含量都大于黄绿型羊草种群,而细胞膜透性小于黄绿型,虽然灰绿型羊草种群的土壤盐碱化程度重于黄绿型种群,但其生理状况明显好于黄绿型种群。2个生态型在5月、7月的种群含水率,在整个生长季内含氮量、Ca、Cb、Ca+b、细胞膜透性之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个生态型羊草均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由于其所在生境土壤盐碱情况的差异,2个生态型羊草在长期适应不同盐碱生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趋异适应特性,其中灰绿型的适应能力,抗盐碱和抗旱能力强于黄绿型,种群不断更新把适应性的特征通过繁衍稳定下来,最后导致2个类型羊草充分表现出趋异适应的生理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灰绿生态型 黄绿生态型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森林区与草原区草本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夏璎凡 介冬梅 +4 位作者 李德晖 周沛芳 宋丽娜 蒙萌 蒋雪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4-56,共13页
明确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区域古植被、古气候恢复工作的必要前提。对东北地区森林区和草原区内26个草本植物群落内的植物植硅体进行了分析,从组合类型和相同类型植硅体数量两个方面对森林区和草原区的草本植物群落植硅... 明确植物群落植硅体组合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区域古植被、古气候恢复工作的必要前提。对东北地区森林区和草原区内26个草本植物群落内的植物植硅体进行了分析,从组合类型和相同类型植硅体数量两个方面对森林区和草原区的草本植物群落植硅体进行了详尽对比。根据森林区与草原区草本植物植硅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定性分析,将植硅体类型分为15种,包括鞍型、齿型、帽型、哑铃型、棒型、毛发状、尖型、硅质突起、块状、扇型、边缘弯曲扁平状、硅化气孔、硅化导管、"表面硅质突起的球型"、"絮状长条型"植硅体;并从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两个角度对草本植物群落相同类型植硅体的数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森林区与草原区可产生部分相同类型植硅体,但边缘弯曲扁平状等植硅体仅见于森林区,十字型植硅体仅见于草原区。此外,森林区与草原区相同类型植硅体的数量也存在差别。通过对26个群落的植硅体组合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硅化导管等植硅体的平均百分含量在森林区和草原区相差不多,但硅质突起和硅化组织的平均百分含量在森林区和草原区有显著差异,短细胞植硅体有极显著差异。通过对26个群落植硅体组合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森林区和草原区各自内部的群落具有一定相似性,但两区彼此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性。根据Ic指数所指示的环境意义,森林区草本植物群落生境有较草原区草本植物群落更为寒冷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还在森林区发现了与前人工作中描述不同的表面带有硅质突起的球型植硅体,还见到了尚未在文献中发现的"絮状长条型"植硅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硅体 森林区 草原区 草本植物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草地下芽的形态分化与生长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雪莲 张力凡 +2 位作者 秦佳梅 杨允菲 朱俊义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采用解剖镜、扫描电镜技术,对长白山早春类短命植物牡丹草地下芽形态分化进行了观察,并采用游标卡尺测定各阶段芽体大小,研究地下芽的生长发育节律。发现牡丹草地上生活周期结束后,地下贮藏器官需要休眠2个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地下芽开... 采用解剖镜、扫描电镜技术,对长白山早春类短命植物牡丹草地下芽形态分化进行了观察,并采用游标卡尺测定各阶段芽体大小,研究地下芽的生长发育节律。发现牡丹草地上生活周期结束后,地下贮藏器官需要休眠2个月左右,于7月中下旬,地下芽开始出现形态分化和发育。其进程可分为萌芽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序形成期和花器官分化期4个时期,历经2个月左右,最终以发育成熟的花序进行越冬休眠。连续测定和相关分析表明,在整个夏眠期,牡丹草地下芽的茎高、芽长、芽径均随时间指数生长,茎高和芽长、芽径之间以及芽长与芽径之间呈幂函数规律异速生长,且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牡丹草块茎需短暂休眠后完成地下芽的形态建成,地下芽茎高、芽长和芽径的增长具有不同步性和阶段性优先伸长的异速生长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短命植物 牡丹草 地下芽 形态分化 异速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柳桩栽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超 高晓荻 +2 位作者 仝如强 陈靖天 穆春生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期35-38,I0005,共5页
为确定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适宜的柳桩栽植模式,选择旱柳为试验对象,以不同栽植时期(秋季、春季)、不同栽植深度(0.5 m、0.8 m)、底端是否削尖(削尖、不削尖)为处理,对柳桩成活率和生长指标进行了调查,并用隶属函数评价最适宜的东北... 为确定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适宜的柳桩栽植模式,选择旱柳为试验对象,以不同栽植时期(秋季、春季)、不同栽植深度(0.5 m、0.8 m)、底端是否削尖(削尖、不削尖)为处理,对柳桩成活率和生长指标进行了调查,并用隶属函数评价最适宜的东北黑土区柳桩栽植模式。结果表明:(1)春季栽植的柳桩成活率和生长情况比秋季更好,秋季栽植的柳桩受冬季低温影响比较大,不利于其成活和生长;(2)底端削尖更有利于柳桩生根;(3)栽植深度0.8 m较0.5 m更利于柳桩越冬;(4)最适宜的柳桩栽植模式为春季栽植、栽植深度0.8 m、底端削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 柳桩 栽植模式 成活率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两种常用灌木栽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靖天 仝如强 +3 位作者 张成龙 吴春英 李超 穆春生 《中国水土保持》 2022年第11期18-23,共6页
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措施。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两种常用灌木,以地膜覆盖和短截油漆封顶为处理,进行了春、秋季栽植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对比... 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措施。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两种常用灌木,以地膜覆盖和短截油漆封顶为处理,进行了春、秋季栽植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和短截油漆封顶处理可显著提高紫穗槐苗木的成活率,以及株高、冠幅、地径、根长和生物量的平均生长量,但对榛子苗木的影响不显著;春季栽植的紫穗槐苗木的成活率、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生长量,以及榛子苗木的株高生长量、生物量生长量,显著好于秋季。因此,不同栽植方式对不同灌木树种的影响效果不同,今后应视苗木种类不同选择不同的栽植方式,但应以早春为最佳栽植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沟治理 灌木 栽植方式 成活率 生长量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地主要豆科牧草的适应性与种植利用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侯宇 郭荫杰 +9 位作者 张金伟 付悦 孙海明 赵桂云 王鹤琪 范高华 张俊捷 余顾杭 王婷 禹朴家 《生态科学》 CSCD 2019年第4期56-62,共7页
通过比较松嫩草地主要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期耐盐碱性的差异,苗期出苗情况和病虫害及种植牧草后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对该6种豆科牧草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适宜在松嫩盐碱化草地种植的豆科牧草。结果表明,在萌发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 通过比较松嫩草地主要豆科牧草种子萌发期耐盐碱性的差异,苗期出苗情况和病虫害及种植牧草后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对该6种豆科牧草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出适宜在松嫩盐碱化草地种植的豆科牧草。结果表明,在萌发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兴安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细叶胡枝子(Lespedeza hedusaroides)和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5种小粒种子耐盐碱性好于大粒种子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尤其是紫花苜蓿(M. sativa L.),其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在低盐浓度(≤0.4%NaCl)环境中高于对照条件;苗期小粒种子出苗较快(3-4 d),大粒种子广布野豌豆(V. cracca)出苗时间较长(9 d);细叶胡枝子(L.edusaroides)、兴安胡枝子(L. davurica)和黄花草木樨(M. officinalis)不易遭病虫害,其余3种易受蚜虫和七星瓢虫危害。种植6种豆科牧草后土壤氮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兴安胡枝子(L. davurica);土壤pH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尤其是紫花苜蓿(M. sativa L.)。综合比较发现松嫩草地6种豆科牧草以种植小粒种子紫花苜蓿(M. sativa L.)和兴安胡枝子(L. davurica)牧草为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牧草 种子萌发 耐盐碱性 土壤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平 王天慧 +1 位作者 周道玮 张红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3489-3499,共11页
植物地上光竞争和地下水分与营养的竞争过程十分复杂,并且与竞争机制密切相关。从地上和地下竞争理论、两种竞争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分离地上和地下竞争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指标等几个方面综述和分析目前的研究状况,以期为国内研究者在... 植物地上光竞争和地下水分与营养的竞争过程十分复杂,并且与竞争机制密切相关。从地上和地下竞争理论、两种竞争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分离地上和地下竞争的研究方法和表达指标等几个方面综述和分析目前的研究状况,以期为国内研究者在本领域进一步展开实验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设计参考。总结了与地上、地下相对竞争强度有关的优化分配理论,地上、地下竞争随生产力梯度的变化,资源异质性对地上、地下竞争机制的影响。介绍了地上竞争和地下竞争相互作用类型以及目前提出的两种作用机制。对常用的3种分离地上、地下竞争的方法:盆分隔、间植分隔和目标植分隔法以及表达竞争强度和竞争重要性的指标和公式进行了归纳。提出未来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开展此类研究时,应考虑到实验植物的生理学特性、发育状况、立地生产力跨度范围以及竞争持续时间等方面因素,并认为发展地下竞争研究、深入探讨根系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子和过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强度 光竞争 营养竞争 水分竞争 枝竞争 根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人工草地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的结构及形成规律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杨允菲 张宝田 李建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8-273,共6页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 ,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 ,野大麦无性系的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芽和冬眠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 ,在生长季末期 ,野大麦无性系的芽库由 5个龄级组成 ,苗库由 4个龄级组成 ,均呈增... 野大麦属短根茎丛生型禾草 ,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 ,野大麦无性系的冬眠构件是由冬眠芽和冬眠苗组成。按照分蘖节营养繁殖世代的龄级划分方法 ,在生长季末期 ,野大麦无性系的芽库由 5个龄级组成 ,苗库由 4个龄级组成 ,均呈增长型的龄级结构。苗库对潜在无性系的贡献将远远大于芽库。结合建植时间估计 ,人工草地野大麦的分蘖节最多存活了两个年度 ,分蘖节在一个生长季最多可繁殖 4个世代。野大麦无性系的根茎芽数、分蘖节芽数、总芽数、总苗数、总冬眠构件数均随着丛径、丛面积和亲株数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形式增长。野大麦无性系冬眠构件各组分具有相同的形成规律 ,但在形成过程中则存在着不同的生态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大麦 无性系 营养繁殖 冬眠构件 芽库 苗库 年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