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嫩草地家畜放牧生态学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德利 滕星 《吉林畜牧兽医》 2004年第8期34-37,共4页
关键词 松嫩草甸平原 草地畜牧业 放牧生态学 再生性 采食行为参数 放牧率 植物再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草地羊草+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宋彦涛 周道玮 于洋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37-41,共5页
对松嫩草地羊草+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五脉山黧豆种群和羊草+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极好地符合Logistic生物学增长曲线;绝对增长速率在返青后半个月出现最大值,... 对松嫩草地羊草+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表明:五脉山黧豆种群和羊草+五脉山黧豆群落地上生物量8月上旬达到最大值,季节动态呈单峰型,极好地符合Logistic生物学增长曲线;绝对增长速率在返青后半个月出现最大值,之后波动变化,8月下旬出现负值;相对增长速率随时间逐渐变小,也在8月下旬出现负值。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垂直分布集中在7.5~42.5cm层,占总生物量的83%,7.5cm以下所占的比例小。群落第一次取样后的再生量最大,为(135.13±39.55)g/m^2。再生量随着时间推移呈指数形式下降。群落的生产力在8月份上旬达到最大值,为339.37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脉山黧豆 地上生物量 松嫩草地 季节动态 再生量 垂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羊草有性生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俊锋 穆春生 +2 位作者 张继涛 高嵩 李晓宇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53-58,共6页
羊草是欧亚大陆东端草原带的主要建群种,然而在自然条件下有性繁殖能力低,种子产量少,严重制约着对它的人工利用。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用N、P、K肥对羊草抽穗率、结实率... 羊草是欧亚大陆东端草原带的主要建群种,然而在自然条件下有性繁殖能力低,种子产量少,严重制约着对它的人工利用。合理施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研究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不同时期施用N、P、K肥对羊草抽穗率、结实率和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施用N、P、K肥虽然对当年羊草的抽穗率和抽穗数均没有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羊草的结实率和结实粒数,从而提高羊草种子产量。从施肥种类和施肥时间上看,施用N、K肥和早期施肥对羊草结实和种子产量影响更大。经极差分析得出,理论上在5月羊草孕穗前期施用120 kg/hm2尿素、100 kg/hm2硫酸钾、不施用磷肥的组合为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N、P、K肥 施肥时间 有性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草原景观界面中植被恢复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11
4
作者 曹勇宏 林长纯 +1 位作者 王德利 张宝田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4-79,共6页
 在腰井子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边缘处,对农田-草原景观界面内的植被恢复月动态及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样带、样地及样方的方法,从2002年6月初至8月中旬采用收获法共取样三次,测定了界面内不同部位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经对物...  在腰井子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边缘处,对农田-草原景观界面内的植被恢复月动态及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样带、样地及样方的方法,从2002年6月初至8月中旬采用收获法共取样三次,测定了界面内不同部位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经对物种丰富度指数、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发现草原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界面内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它们的月变化并不是均一的,从而表明界面系统内部所发生的生态作用、生态过程都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物种丰富度指数表现出高→低→高,物种的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低的变化规律,羊草在界面的边缘处可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成为界面群落中的优势种.界面中不论物种丰富度的高低,优势种明显的中部和边缘部位能收获较高的生物量;界面中部的物种恢复所受到的两侧系统的影响力也最低.所以,界面是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独立的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界面 植被恢复 空间特征 农田 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穆春生 张宝田 崔爽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75-79,共5页
对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季节动态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不同生境出叶速度的差异,使人工草地羊草营养枝的叶龄为11.3,比天然草地增加了16.5%。不同生... 对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及其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季节动态是基本一致的,但因不同生境出叶速度的差异,使人工草地羊草营养枝的叶龄为11.3,比天然草地增加了16.5%。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的叶龄与叶片长度、宽度和叶片大小的关系均符合二次多项式的变化规律,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叶片最大时的叶龄指数分别为61.95和61.86,具有相对稳定的值;虽然叶龄与株高和单株干物重间均呈一元线性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每龄叶增加的植株高度和单株干物重因生境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 羊草 营养枝 叶龄 叶龄指数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的羊草生长繁殖动态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宝田 王德利 曹勇宏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1期59-64,共6页
研究了松嫩人工草地,羊草地上营养株与生殖株和地下根茎的生物量及其它各组分的季节动态变化,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求出了其生长率及生物量与茎、叶、鞘及穗之间的比例。结果表明,生长季中营养株与生殖株生长有... 研究了松嫩人工草地,羊草地上营养株与生殖株和地下根茎的生物量及其它各组分的季节动态变化,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根据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求出了其生长率及生物量与茎、叶、鞘及穗之间的比例。结果表明,生长季中营养株与生殖株生长有2个峰值,峰值其一在6月1020日之间,AGR为0.0710与0.0925;其二在8月1020日之间,AGR为0.1050与0.2071。羊草营养株与生殖株的生长初期,叶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为92.5%和93.9%,7月中旬叶所占的比例变小,而茎与鞘所占的比例变大。此外,对羊草生物量及其它各组分进行一元非线性回归模拟,建立了多项式、指数、对数及幂函数模拟模型。可为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建植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繁殖 绝对生长率 人工草地 羊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草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 被引量:5
7
作者 林佳乔 周道玮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3期16-22,共7页
我国大多数的草原区,天然植被放牧是家畜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天然草原在牧草的某些物候生长期对放牧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早春牧草返青后至3叶期这一阶段,放牧会使植物生长缓慢,整个生长季的牧草产量都减少。这段时期又正值幼畜断奶高峰... 我国大多数的草原区,天然植被放牧是家畜生产的主要方式。而天然草原在牧草的某些物候生长期对放牧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早春牧草返青后至3叶期这一阶段,放牧会使植物生长缓慢,整个生长季的牧草产量都减少。这段时期又正值幼畜断奶高峰,家畜对营养的需求急剧增加,草原的承载能力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根据植被在此时期对放牧的反应把这个阶段称为草原生态脆弱期。生态脆弱期的家畜生产方式应与牧草物候生长阶段同步,这样才能在满足牧草的生物需要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牧草产量以及家畜后续生产性能。本研究探讨了在早春草原生态脆弱期内可供选择的家畜生产方式:人工草地放牧,天然草地轮牧补饲,舍饲育肥以及限制饲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期 家畜生产 补偿生长 补饲 草地设计饲养 早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N素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友民 杨允菲 王立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8148-8150,共3页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5~10月的生长季节中,芦苇不同构件及土壤中N素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初期,地上部各构件N素含量增长迅速,季末花序、果实及地下部各构件N素含量达到最大值;芦苇构件N素贮...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在5~10月的生长季节中,芦苇不同构件及土壤中N素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初期,地上部各构件N素含量增长迅速,季末花序、果实及地下部各构件N素含量达到最大值;芦苇构件N素贮量以根茎最大,叶鞘最小;在土壤不同层次中全N和速效N含量变化较大,与芦苇的生长、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微生物密切相关;速效N贮量在生长季节初期主要集中在土壤近表层30~60cm,末期集中在土壤近表层30~45cm处,而在土壤近表层15cm处则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芦苇 生态系统 N素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技术和高光谱遥感的盐渍土盐分预测 被引量:50
9
作者 王静 刘湘南 +2 位作者 黄方 唐吉龙 赵冷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1-166,共6页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及时、精准、动态地监测盐渍土盐分,对于治理、防治盐渍土和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松嫩平原西部长岭县为例,利用盐渍土高光谱数据构建盐渍土盐分遥感预测模型。电导法测得... 土壤盐渍化是干旱、半干旱农业区主要的土地退化问题,及时、精准、动态地监测盐渍土盐分,对于治理、防治盐渍土和进行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松嫩平原西部长岭县为例,利用盐渍土高光谱数据构建盐渍土盐分遥感预测模型。电导法测得土壤盐量,用ASD高光谱仪野外采集高光谱数据,利用光谱导数变换选择能够表征盐渍土盐分信息的最佳波段,即550、720、760、820和940nm。通过比较3层和4层72种不同神经网络结构,最终选择5-6-1结构的3层神经网络预测盐渍土盐分(R2=0.895,RMSE=0.089)。与传统回归相比(R2=0.81,RMSE=0.25),运用高光谱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相结合,能够提高盐渍土的预测精度,说明人工神经网络在构建光谱反射率与土壤参数关系研究中具有突出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遥感 预测 盐渍化 高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强度下绵羊采食方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0
作者 滕星 王德利 +2 位作者 程志茹 房健 王亚秋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67-72,共6页
本研究将绵羊对禾本科植物的采食方式主要分为摘叶、拔芯和去顶3种类型。研究发现采食方式受植物种类、季节和放牧压的影响。对羊草(Leymuschinens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摘叶为主,对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拔芯为... 本研究将绵羊对禾本科植物的采食方式主要分为摘叶、拔芯和去顶3种类型。研究发现采食方式受植物种类、季节和放牧压的影响。对羊草(Leymuschinens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摘叶为主,对芦苇(Phragmitescommunis)的采食方式以去顶和拔芯为主。具体表现为,羊草的去顶率,8月以前随放牧强度减小、季节推移而降低,8月后则相反;摘叶率随放牧压增加和时间推移大致是先增加后减少;拔芯率随放牧压的增加而增大,6月最高,9月最低;总体上,未被采食的羊草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大,在生长季后期相应增加。芦苇去顶率随时间推移先降低后增加;拔芯率在6月随放牧压减小而降低,其它月份里主要随放牧压减小而升高,从整个生长季看,芦苇拔芯率在6月初最大;芦苇摘叶率的变化受前2种采食方式制约;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随放牧压降低而增加,但在7月后中牧要比轻牧和重牧低,在放牧干扰下,生长季里未被采食的芦苇比例在8月达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芦苇 放牧强度 采食方式 绵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蓿豆荚果和种子发育及硬实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颖 侯宇 +3 位作者 李晓宇 蔺吉祥 杨光 穆春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3-307,共5页
通过对萹蓿豆不同发育阶段荚果和种子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的调查,来判断该物种硬实发生的时间及种子含水量与硬实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盛花后第33~36天荚果和种子几乎都变为棕色,种子的长、宽和厚显著减小,荚果大小变化也明显;此... 通过对萹蓿豆不同发育阶段荚果和种子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的调查,来判断该物种硬实发生的时间及种子含水量与硬实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盛花后第33~36天荚果和种子几乎都变为棕色,种子的长、宽和厚显著减小,荚果大小变化也明显;此阶段荚果和种子鲜重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到最小,荚果和种子含水量达到最小值(20%左右);此时种子开始出现硬实,种子硬实率与种子含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此,种子硬实受种子成熟度影响,而且与种子含水量有关。扁蓿豆荚果和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理学特征的变化可以作为指示硬实发生的指标,其中荚果和种子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作为判断种子发生硬实时间的快速有效的指标,但荚果和种子的干重不能作为指示硬实发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蓿豆 形态学特征 生理学特征 硬实 荚果 种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芦苇种群生产与分配的季节动态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友民 杨允菲 王立军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1-5,共5页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在5~10月的生长季节中,种群不同构件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叶鞘和叶的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7月;而茎秆生物量和芦苇种群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值则出现在8月;地下部根状茎的生物量变化与上... 三江平原芦苇湿地在5~10月的生长季节中,种群不同构件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叶鞘和叶的生物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6月、7月;而茎秆生物量和芦苇种群地上部生物量最大值则出现在8月;地下部根状茎的生物量变化与上述截然相反,最大值出现在生长季节始、末期,7月生物量最小;不定根生物量在8月达到最大值;同化器官和非同化器官生物量的比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相关分析表明,芦苇种群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下部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芦苇 种群 生产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属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王赫 刘利 周道玮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37-441,共5页
本文用RAPD标记分析10份苜蓿属(Medicago L.)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苜蓿优秀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33个引物在这10份材料间共扩增出353条带,其中263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4.5%,各引物... 本文用RAPD标记分析10份苜蓿属(Medicago L.)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为苜蓿优秀种质资源开发保护和杂交育种提供基础信息。结果表明:33个引物在这10份材料间共扩增出353条带,其中263条带为多态性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4.5%,各引物扩增的条带数为5~17条不等;遗传距离范围为:0.488~0.686,平均值0.59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份材料大体划分为3类:草原1号、草原3号、美国苜蓿王和达菲成为第1类;雅酷、呼盟、蒙古和锡盟是第2类;秋柳独自成为1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娜 杨双 +6 位作者 童非 朱阳春 范如芹 卢信 刘丽珠 穆春生 张振华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3-339,共7页
为评估不同生境芦苇对铅污染的耐受或抵抗能力,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淹水和干旱生境,探究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蛋白质、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增加,芦苇体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但... 为评估不同生境芦苇对铅污染的耐受或抵抗能力,采用盆栽试验模拟淹水和干旱生境,探究铅污染对不同生境芦苇体内蛋白质、丙二醛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处理浓度增加和胁迫时间增加,芦苇体内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但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均显著增强。相同浓度铅处理的干旱生境芦苇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小于淹水生境芦苇。胁迫60 d,铅处理的两种生境芦苇体内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增强;胁迫90 d,铅处理的两种生境芦苇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大于对照。说明水生芦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在抵抗铅诱导的氧化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淹水 干旱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邢福 杨允菲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21-25,共5页
将野艾蒿的根茎划分为不同的年龄级,按长度和生物量统计了野艾蒿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了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4龄,根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1龄级最小,... 将野艾蒿的根茎划分为不同的年龄级,按长度和生物量统计了野艾蒿根茎的年龄结构,分析了各龄级根茎数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野艾蒿无性系种群根茎的最大存活年龄为4龄,根茎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单位长度根茎的干物质贮量以1龄级最小,并呈现随龄级的增加而不断增大的趋势;2龄级根茎对形成地上茎贡献较大;根茎长度比根茎生物量和干物质贮量具有更大的生态可塑性;生长季后期是野艾蒿根茎生长的重要时期,尤其是1龄级根茎生物量增长明显,对于实现种群更新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艾蒿 无性系植物 年龄结构 根茎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回声定位声波与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16
作者 朱旭 王静 +3 位作者 孙克萍 江廷磊 姜云垒 冯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48-5258,共11页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 2007年在吉林省罗通山自然保护区,利用超声波探测仪(Avisoft-SASLAB PRO)录制并分析不同生境中马铁菊头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结果显示马铁菊头蝠在不同类型生境中活动;各生境中回声定位声波参数存在显著差异(one-way ANOVA,P<0.05)。从环境因子中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与其回声定位声波相关的植被、气候和地形因子,探讨回声定位声波与这些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FM1和FM2带宽与乔木高(r=-0.948,-0.825;P<0.05)、FM1起始频率和FM2终止频率与林冠面积(r=-0.967,-0.958;P<0.05)、FM1起始频率、FM2终止频率和峰频与湿度(r=-0.776、-0.875和-0.794,P<0.05)、脉冲持续时间和脉冲间隔与平均灌木高均呈显著负相关(r=-0.911,-0.990;P<0.05),峰频与植被株数(r=0.756,P<0.05)、脉冲持续时间与冠下高呈显著正相关(r=0.870,P<0.05)。表明各种环境因子(植被因子、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声波具有表型可塑性和生境适应性,这些特性决定了马铁菊头蝠生境利用的程度和可利用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铁菊头蝠 回声定位声波 生境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和声波相似的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的共存机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叶根先 施利民 +2 位作者 孙克萍 朱旭 冯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330-5338,共9页
研究了同域分布的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与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的食性、形态、回声定位声波及捕食时间。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均属于中等体型的菊头蝠,前臂长分别为(51.25±0.22)mm和(52.40±0.37)mm;悬挂... 研究了同域分布的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与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的食性、形态、回声定位声波及捕食时间。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均属于中等体型的菊头蝠,前臂长分别为(51.25±0.22)mm和(52.40±0.37)mm;悬挂状态下的回声定位声波均为典型的调频-恒频-调频(FM-CM-FM)型叫声,峰频分别为(82.07±0.17)kHz和(84.41±0.48)kHz。粪便分析显示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分别捕食9目和7目昆虫,均以鳞翅目(Lepi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昆虫为主要食物(体积百分比总和>90%),捕食鳞翅目昆虫的体积百分比差异显著,对猎物大小(以鞘翅目昆虫体长衡量)的选择无显著差异。中华菊头蝠与中菊头蝠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38和2.28,重叠度达0.91,营养生态位未发生明显分化,但充足的食物资源促进了二者的共存。另外,2种菊头蝠的感官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未发生明显分化。由2种菊头蝠的翼载和峰频的差异推测二者发生了空间生态位和捕食微生境的分化,这也可能促进了二者的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 声波 菊头蝠 食性分析 生态位 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王颖 薛洪海 +3 位作者 王春霞 刘滨硕 王春青 穆春生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19,共4页
通过分析穗生长、穗与非穗部分比率的变化及种子重量等研究了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在对照组最小,2.5~10.0g/m^2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可显著增大穗长度;抽穗率在对照最高,但穗与非穗部分比率在对照和施氮20.0... 通过分析穗生长、穗与非穗部分比率的变化及种子重量等研究了氮沉降对虎尾草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数在对照组最小,2.5~10.0g/m^2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氮可显著增大穗长度;抽穗率在对照最高,但穗与非穗部分比率在对照和施氮20.0g/m^2处理组最大.穗重和种子重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从2.5g/m^2施氮处理开始增大,随后无显著变化,穗重量与种子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施氮对虎尾草穗和种子特性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格局 繁殖 种子重 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