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肌球蛋白X在细胞运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俊杰 王兴智 +2 位作者 唐利洲 丁伟 朱筱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15-321,共7页
肌球蛋白X(myosin X,Myo X)是一类尾部具有MyTH4(myosin tail homology 4,MyTH4)和FERM(band4.1/ezrin/radixin/moesin,FERM)结构域的非传统型肌球蛋白,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中.近几年的研究表明,Myo X尾部结构域能够与众多的信号分... 肌球蛋白X(myosin X,Myo X)是一类尾部具有MyTH4(myosin tail homology 4,MyTH4)和FERM(band4.1/ezrin/radixin/moesin,FERM)结构域的非传统型肌球蛋白,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细胞中.近几年的研究表明,Myo X尾部结构域能够与众多的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参与调节从丝状伪足形成到胞质分裂等多种细胞运动过程,但其具体的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Myo X作为一类连接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的动力蛋白分子,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功能的揭示将为进一步阐明细胞多种运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X 丝状伪足 轴突导向 细胞迁移 纺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大麦发芽过程中极限糊精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2
作者 李芬 聂书萍 王兴智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6,共5页
大麦极限糊精酶有自由态、束缚态、潜伏态三种形式.发芽0~7 d自由态和总的极限糊精酶活性逐渐增高,自由态酶2~5 d增长缓慢,5天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潜伏态和束缚态酶开始低,3~5 d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低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促进... 大麦极限糊精酶有自由态、束缚态、潜伏态三种形式.发芽0~7 d自由态和总的极限糊精酶活性逐渐增高,自由态酶2~5 d增长缓慢,5天以后呈快速增长趋势.潜伏态和束缚态酶开始低,3~5 d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降低.低浓度的赤霉素处理可以促进极限糊精酶的合成,作用的合适浓度为0.5×10-6;与赤霉素拮抗脱落酸则能抑制极限糊精酶的合成,而且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发芽状态和发芽速率可以反映极限糊精酶的合成速率,发芽速率越快,极限糊精酶活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限糊精酶 活性 变化规律 麦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流感疫苗的壳聚糖微球 被引量:5
3
作者 石晶 鲍永利 +2 位作者 乌垠 于春雷 李玉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308-2311,共4页
采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离子交联剂,应用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流感疫苗的壳聚糖微球.筛选出壳聚糖起始质量分数为1%.TPP的浓度对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影响较大,采用低浓度的TPP(200μg/mL)制备的微球放置过夜均出现沉淀现象,高浓度的TPP(800... 采用三聚磷酸钠(TPP)作为离子交联剂,应用离子凝聚法制备负载流感疫苗的壳聚糖微球.筛选出壳聚糖起始质量分数为1%.TPP的浓度对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影响较大,采用低浓度的TPP(200μg/mL)制备的微球放置过夜均出现沉淀现象,高浓度的TPP(800μg/mL)在制备过程中出现絮状沉淀.固化比影响微球的释放行为,固化比为1∶1的微球爆炸式释放率达到90%,固化比为1∶3的微球6 h后逐步释放,12 h后释放率达到95%.固化比为1∶5的微球6 h后没有明显的释放行为.壳聚糖溶液的pH对微球的制备和释放没有显著的影响.通过对负载流感疫苗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条件和释放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pH=5.6的壳聚糖溶液,固化比为1∶3,TPP的质量浓度为400μg/mL是较理想的流感疫苗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凝聚 壳聚糖微球 流感疫苗 三聚磷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系统表达TPO与E.coli表达TPO N端结构域生物半衰期比较
4
作者 刘丽 田生礼 +5 位作者 王颖 芦兴武 孟岩 谢宝树 刘立忠 冷爱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784-789,共6页
为了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糖基化与其生物半衰期的关系,首先纯化了巴氏毕赤酵母系统分泌表达的人TPO成熟肽和大肠杆菌表达的人TPON端结构域蛋白.纯化产物经Westernblot鉴定和活性分析后,两种蛋白以相同浓度... 为了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糖基化与其生物半衰期的关系,首先纯化了巴氏毕赤酵母系统分泌表达的人TPO成熟肽和大肠杆菌表达的人TPON端结构域蛋白.纯化产物经Westernblot鉴定和活性分析后,两种蛋白以相同浓度或相同活性单位给Wister大鼠尾静脉注射,利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和TF1细胞测定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血浆中TPO浓度或生物学活性,求出两种TPO的生物半衰期(t1/2)值.结果显示,以相同浓度和相同活性单位给药,TPO成熟肽的t1/2均比其N端结构域的长,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65倍和1.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成素 糖基化 生物半衰期 N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球蛋白X干涉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5
作者 王俊杰 丁伟 +1 位作者 于龙 朱磊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196,共5页
肌球蛋白X(Myosin X,Myo X)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细胞运动中发挥重要功能的非传统型肌球蛋白,但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RNA干扰技术是目前研究基因功能常用的方法。构建针对鼠的Myo X基因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NLT细胞... 肌球蛋白X(Myosin X,Myo X)是近年来发现的在细胞运动中发挥重要功能的非传统型肌球蛋白,但其发挥功能的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明确,RNA干扰技术是目前研究基因功能常用的方法。构建针对鼠的Myo X基因mRNA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NLT细胞,观察其对Myo X表达的抑制效应。结果显示,shRNA-2能够有效地降低Myo X的蛋白表达水平,而shRNA-1则不能。进一步分析显示,转染shRNA-2的NLT细胞丝状伪足的形成受到抑制,表明shRNA-2是能够抑制Myo X表达的干涉载体,此干涉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Myo X的新功能,揭示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球蛋白X RNA干涉 丝状伪足 SHRNA 表达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X病毒复制酶基因载体的构建及在烟草中的转化
6
作者 王俊杰 马美 施晓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0期18622-18626,18636,共6页
[目的]构建马铃薯X病毒复制酶基因(RdRp)的载体,并将其在烟草中转化。[方法]将RdRp基因分为3个片段,分别连入表达载体中,其中基因5'端和3'端序列通过PCR方法获得,中间序列通过酶切从病毒载体pGR107上获得。最后将构建成功的载... [目的]构建马铃薯X病毒复制酶基因(RdRp)的载体,并将其在烟草中转化。[方法]将RdRp基因分为3个片段,分别连入表达载体中,其中基因5'端和3'端序列通过PCR方法获得,中间序列通过酶切从病毒载体pGR107上获得。最后将构建成功的载体转入烟草中进行表达。[结果]表达载体pK1390+RdRp被成功构建;获得PCR初步鉴定为转基因的植株50多棵。[结论]为研究植物病毒机制提供了依据,也为利用杂交手段得到外源蛋白高效表达的双转基因植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X RDRP 载体构建 抗病毒 转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性差减杂交方法克隆重力适应相关基因
7
作者 胡晓旻 孙晓文 +1 位作者 李喜文 刘丽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82-87,共6页
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方法 ,分别从经重力环境改变适应性锻炼 (实验组 )和未经重力环境改变适应性锻炼 (驱动组 )的两组SD大鼠的淋巴细胞中分别提取RNA和mRNA ,并经逆转录酶合成dscDNA ,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为 2组 ,分别与两种不... 采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方法 ,分别从经重力环境改变适应性锻炼 (实验组 )和未经重力环境改变适应性锻炼 (驱动组 )的两组SD大鼠的淋巴细胞中分别提取RNA和mRNA ,并经逆转录酶合成dscDNA ,经RsaⅠ酶切后将实验组cDNA分为 2组 ,分别与两种不同的接头衔接 ,再与驱动组cDNA进行 2次消减杂交及 2次抑制性PCR ,将产物与T/A载体连接构建cDNA消减文库 ,并转染大肠杆菌进行文库扩增 .随机挑选 80个克隆 ,通过斑点杂交 ,初步筛选出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制性差减杂交 重力环境 基因克隆 大鼠 淋巴细胞 基因表达 CDNA消减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木樨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 被引量:4
8
作者 安利佳 张相岐 +3 位作者 向卫 李凤霞 何孟元 郝水 《中国草地》 CSCD 1995年第4期33-37,共5页
研究了建立草木樨优良悬浮系和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技术和适宜条件。由于叶和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取已分化出芽的愈伤组织和未分化的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系,再由悬浮系分离出单细胞,单细胞经液体浅层培养得到了再... 研究了建立草木樨优良悬浮系和单细胞培养再生植株的技术和适宜条件。由于叶和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转入分化培养基中分化,取已分化出芽的愈伤组织和未分化的愈伤组织建立悬浮系,再由悬浮系分离出单细胞,单细胞经液体浅层培养得到了再生植株,试验结果表明,胚轴诱导的愈伤组织更适合于建立悬浮系和进行单细胞培养。在建立悬浮系过程中,每5天换一次新鲜培养基比较合适。由已分化出芽的愈伤组织建立的悬浮系分离的单细胞有较高的植株再生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樨 单细胞 悬浮培养 再生植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