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分布新纪录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连山 林宝庆 +3 位作者 刘蕾 利世锋 姜海波 何春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5-157,共3页
1993—2016年,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戴菊(Regulus regulus)、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东方鸻(Charadrius veredus)、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等17种鸟类新纪录种.目前吉林向海... 1993—2016年,在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戴菊(Regulus regulus)、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us)、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东方鸻(Charadrius veredus)、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等17种鸟类新纪录种.目前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鸟类共计314种,隶属于18目52科152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吉平 杜保佳 +1 位作者 盛连喜 田学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31,共10页
为揭示湿地变化剧烈区湿地格局变化过程及规律,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逐渐减少,88.7%的沼泽湿... 为揭示湿地变化剧烈区湿地格局变化过程及规律,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地学信息图谱与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54—201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54—2010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逐渐减少,88.7%的沼泽湿地丧失,湿地斑块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空间聚集性逐渐降低,且空间格局由集中连片分布转变为零星散布;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及径流量减少,是造成沼泽湿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地形地貌影响到沼泽湿地的丧失程度,以海拔20~80 m的沼泽湿地面积丧失最多。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的丧失同时受农业开发、居民点分布、湿地保护区建设影响,距居民点越近,沼泽湿地面积丧失呈指数增加,距保护区越近,沼泽湿地面积丧失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 格局变化 地学信息图谱 关联模式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不同垂直带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丁海国 孟凡胜 +3 位作者 杜文君 游炳坤 崔凯峰 唐占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111,共6页
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的森林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了风灾区经过30多年恢复后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风灾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乔木密度、基盖度和郁闭度均显著高于海拔更高的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P<0.05),而乔... 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的森林群落进行调查,研究了风灾区经过30多年恢复后森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及恢复状况.结果表明:风灾区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乔木密度、基盖度和郁闭度均显著高于海拔更高的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P<0.05),而乔木树高、胸径和建群种累积重要值在三个林带之间没有差异(P>0.05).风灾区各垂直林带森林群落的灌木物种树高、基径和盖度无差异(P>0.05),仅仅在丛幅上差异显著,表现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丛幅最高,而岳桦林带丛幅最低(P<0.05).立木蓄积量以及生物量在红松阔叶混交林带最高(P<0.05),海拔更高的针叶林带和岳桦林带差异不显著(P>0.05).各垂直林带的群落多样性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无论是乔木层还是灌木层,物种丰富度、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在红松阔叶混交林中最高(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灾 森林群落 生物多样性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潜流湿地模拟系统中基质粒径与水力停留时间配置对悬浮物处理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萌尧 马启航 +2 位作者 高璐 何春光 盛连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4-148,共5页
以垂直潜流湿地为例,从减缓潜流湿地堵塞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潜流湿地模拟系统,并使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湿地基质粒径及水力停留时间的最佳配置.结果表明:模拟系统自建立开始,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达到稳定状态,1周之后总悬浮物(TSS)出水... 以垂直潜流湿地为例,从减缓潜流湿地堵塞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潜流湿地模拟系统,并使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湿地基质粒径及水力停留时间的最佳配置.结果表明:模拟系统自建立开始,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达到稳定状态,1周之后总悬浮物(TSS)出水浓度、去除率以及系统孔隙度保持相对稳定,不会随时间出现剧烈波动.对于TSS去除率,基质粒径与水力停留时间则对其产生极显著影响,显著性排序为基质粒径>水力停留时间;对于系统孔隙度,水力停留时间并不对其产生显著影响,仅有基质粒径发挥着极显著作用.综合考虑TSS去除率以及系统孔隙度这两个指标,模拟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h,基质粒径为3~4mm时,系统有着最优的表现,既可降低堵塞的可能性,又保证了污染物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堵塞 基质粒径 水力停留时间 正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间竞争对两种湿地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颖 翟偲涵 +2 位作者 袁继红 袁甜甜 王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9-115,共7页
为揭示植物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种间竞争的响应,以及环境因素对该响应的影响,以黄连花和小星穗薹草两种泥炭沼泽湿地植物为实验材料,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环境下,测量了种间竞争和无竞争条件下植物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 为揭示植物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种间竞争的响应,以及环境因素对该响应的影响,以黄连花和小星穗薹草两种泥炭沼泽湿地植物为实验材料,在不同光照和营养环境下,测量了种间竞争和无竞争条件下植物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与响应非生物环境压力相似,植物也会采取积累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策略响应种间竞争,但该策略因物种而异,并且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两物种根、叶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对种间竞争的环境特异性响应可能与物种的资源竞争特性有关,并直接影响最终的竞争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糖 淀粉 种间竞争 泥炭沼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通河农村段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伟莹 马广玉 +6 位作者 王准 洪之逸 刘志生 薛烨飞 高歌 张刚 王咏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7-142,共6页
基于国内外关于河道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针对伊通河农村段河流丰水期流量大增、而枯水期严重缺水的特点,以维持河道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和稀释污染物为主要生态环境目标,选择Tennant法和月保证率等方法,计算了伊通河农村段生态... 基于国内外关于河道生态需水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针对伊通河农村段河流丰水期流量大增、而枯水期严重缺水的特点,以维持河道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和稀释污染物为主要生态环境目标,选择Tennant法和月保证率等方法,计算了伊通河农村段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伊通河农村段生态基流量为1.14亿m^3,自净需水量为1.75亿m^3,河道生态需水总量为1.76亿m^3;8月生态需水量最大,为0.93亿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生态基流 TENNANT法 伊通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强度盐胁迫下AM真菌对羊草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义飞 王平 +2 位作者 毕琪 张忠辉 杨允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5467-5476,共10页
不同浓度NaCl盐处理下,AM真菌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侵染能力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植物形态和离子含量角度探讨了AM真菌提高羊草耐盐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高盐胁迫下,AM真菌显著降低了盐胁迫效应,提高了羊草生物量,菌根效应... 不同浓度NaCl盐处理下,AM真菌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的侵染能力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植物形态和离子含量角度探讨了AM真菌提高羊草耐盐性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高盐胁迫下,AM真菌显著降低了盐胁迫效应,提高了羊草生物量,菌根效应明显。菌根化羊草的根茎比显著增加,并且N、P浓度较高,Na^+和Cl^-离子浓度较低,表明AM真菌即促进羊草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减少了离子毒害。菌根化羊草的Ca^(2+)和K^+离子浓度,以及P/Na^+和K^+/Na^+比高于非菌根化羊草,表明AM真菌可通过调节渗透势以避免或减缓盐胁迫造成的生理缺水。随着盐胁迫的增加,菌根化羊草对磷的依赖性逐渐转换为对钾的依赖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AM真菌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作用机理,并对应用菌根技术修复盐化草地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效应 菌根效应 侵染频率 侵染强度 磷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胁迫对药用植物碱地肤生长及其茎叶离子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麻莹 郭立泉 +3 位作者 张淑芳 田小海 孙吉凤 陆静梅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幼苗进行盐胁迫或碱胁迫动态处理,通过动态监测碱地肤的生长及无机离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碱地肤生长及离子积累的动态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延长,碱地肤含水量、鲜重和干重等生长指标... 对碱地肤(Kochia sieversiana)幼苗进行盐胁迫或碱胁迫动态处理,通过动态监测碱地肤的生长及无机离子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碱地肤生长及离子积累的动态特点.结果表明:随着盐、碱胁迫的延长,碱地肤含水量、鲜重和干重等生长指标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且碱胁迫影响更大.盐、碱胁迫均抑制碱地肤的生长,碱胁迫抑制更为严重.碱地肤并非肉质化植物,其在长时间的渗透胁迫和高pH下仍能保持高含水量,此特殊现象可能是决定碱地肤具有高度抗盐碱特性的生理特点之一.随着盐、碱胁迫的延长,碱地肤植株对K^+,Na^+吸收不存在拮抗竞争,且在144h的盐、碱胁迫下仍保持着较低的b_(Na^+)/b_(K^+)比值,这种排Na^+、吸K^+的特殊吸收机制对碱地肤的抗盐、碱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与盐胁迫相比,碱胁迫下其b_(Na^+)/b_(K^+)比值更低,这可能是碱地肤适应高pH盐碱生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地肤 碱胁迫 无机离子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胁迫下湿生植物美人蕉(Canna indica)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金香琴 杨萌尧 +2 位作者 何春光 边红枫 盛连喜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0-296,共7页
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亟待需求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毒理学复合危害效应的研究。本文采用以美人蕉(Canna indica)种植根区水培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方式,观察菲胁迫下其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美... 多环芳烃有机污染物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亟待需求从群落及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毒理学复合危害效应的研究。本文采用以美人蕉(Canna indica)种植根区水培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的方式,观察菲胁迫下其生长的变化。结果表明,美人蕉种植根区水对斜生栅藻生长具有化感效应,且表现为"低促高抑"的现象。而在菲胁迫下,种植根区水比例为15%和30%时随着菲浓度的增加,生长促进作用增强,且在菲浓度为1 mg·L-1出现最高值;在100%种植根区水时随着菲浓度的增加生长抑制作用增强。说明,菲胁迫使美人蕉种植根区水对藻类的化感效应增强。进行逻辑斯谛生长拟合发现,30%、1 mg·L-1处理组种群内禀增长率最高,斜生栅藻种群出现暴发增长的生态风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生栅藻 美人蕉 化感效应 逻辑斯谛生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和赤霉素处理对3种薹草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9
10
作者 袁继红 王银柳 +2 位作者 林友兴 盛连喜 王平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为探讨酸和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作用,确定薹草的最适萌发条件,以小星穗薹草(Carex angustior)、单穗薹草(C.capillacea)和沼薹草(C.limosa)为对象,研究了酸和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和赤霉素处理及... 为探讨酸和赤霉素对打破种子休眠、提高种子萌发率的作用,确定薹草的最适萌发条件,以小星穗薹草(Carex angustior)、单穗薹草(C.capillacea)和沼薹草(C.limosa)为对象,研究了酸和赤霉素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和赤霉素处理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3种薹草种子的萌发特征,并且赤霉素浸泡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大于浓度的影响.小星穗薹草种子、单穗薹草种子和沼薹草种子的最适萌发条件分别是酸浸泡3 min后用200mg/L的赤霉素浸泡1d、酸浸泡25 min后用200 mg/L的赤霉素浸泡1d和酸浸泡20min后用400mg/L的赤霉素浸泡1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赤霉素处理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金杰 张栩嘉 赵元慧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36-1245,共10页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是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的基础,对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有机... 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及影响因素是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的基础,对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本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总结了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机理、毒性作用机理的判别方法、及影响毒性作用机理判别的因素.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机理可分为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反应型和特殊作用型;化合物的毒性比率、毒性临界值和结构警示是目前判别毒性作用机理的主要方法;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富集、非生物转化、生物代谢、离子化率和溶解度是毒性作用机理判别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作用机理 毒性比率 结构警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郝操 Chen Ting-Wen 吴东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093-3105,共13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动物肠道微生物已成为医学、动物生理学与微生物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热点。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分,是驱动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土壤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由于与宿主长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动物肠道微生物已成为医学、动物生理学与微生物生态学等研究领域热点。土壤动物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其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分,是驱动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因子。土壤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由于与宿主长期共存,在与宿主协同进化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群落结构,能够影响土壤动物本身的健康,进而介导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的实现。近些年,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工作方兴未艾,日渐得到重视。总结了四个部分内容:1)首先总结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现状,该领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且近十年增长快速。土壤模式生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较多且更为深入。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与驱动机制、共存机制及群落构建的理论研究是该领域前沿;2)进而展示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组成和研究方法,土壤动物肠道菌群组成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早期工作基于传统分离培养,近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推动了该领域发展;3)接着关注了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总体上体现在肠道微生物能帮助宿主分解食物基质、参与营养利用、影响寿命和繁殖及提高宿主免疫能力,且其能够影响土壤动物的气体排放及介导其对生态系统的元素转化循环;4)最后重点阐述了影响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主要因素(包含宿主和环境因素),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群落与宿主肠道形态、系统发生、食性、发育阶段及栖息生境和环境污染物息息相关。研究可增加人们对土壤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并帮助深入思考肠道微生物及其同宿主互作机制对土壤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 共生微生物 土壤生态 生物多样性 驱动机制 动物-微生物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式降水对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碳释放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徐敏 边红枫 +2 位作者 徐丽 陈智 何念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62-1571,共10页
降水事件引起土壤短时间内释放大量CO2的现象常称为降水脉冲效应。降水事件发生后,由于水分和养分可获得性快速提升使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快速升高至正常水分状况的数倍,从而导致土壤CO2大量释放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 降水事件引起土壤短时间内释放大量CO2的现象常称为降水脉冲效应。降水事件发生后,由于水分和养分可获得性快速提升使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快速升高至正常水分状况的数倍,从而导致土壤CO2大量释放并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土壤碳平衡,尤其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利用自主研发的能快速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装置,对内蒙古三类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分别开展土壤复湿实验(60%饱和含水量),并采用高频测定(48 h测定288次)。在土壤复湿后在所有温带草地类型中均发生了明显的脉冲效应,降水脉冲过程中单位有机质(土壤有机碳,SOC)最大呼吸速率(RSOC-max)整体表现为荒漠草原(1.59 mg C g-1 SOC h-1)>草甸草原(0.73 mg C g-1 SOC h-1)>典型草原(0.50 mg C g-1 SOC h-1);而脉冲效应的持续时间(Duration)则表现为典型草原(2.5 h)>草甸草原(1.5 h)>荒漠草原(0.67 h)。在土壤复湿48 h内,单位土壤微生物呼吸累积量(ARSoil)的大小规律与单位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RSoil一致,均为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然而,如果用土壤有机质进行标准化,单位有机质呼吸累积量ARSOC表现为荒漠草原(9.74 mg C g-1 SOC)>典型草原(6.54 mg C g-1 SOC)>草甸草原(3.54 mg C g-1 SOC),与当地年降雨频率呈负相关关系,表明降水脉冲效应与土壤长期经历的干旱状况存在密切关系。本研究结果不仅证明在干旱半干旱区域降水脉冲效应的普遍性,同时还启发我们应从国家或区域尺度开展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土壤基质含量、土壤干旱状况等对降水脉冲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脉冲效应 土壤有机质 分解 干旱区 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典型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4
作者 段新宇 钱芮 +4 位作者 黄学文 徐网谷 王智 吴红慧 高英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74-8384,共11页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关键区域。由于过渡带本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剧烈变化。然而,气候变化和放牧双重作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地植物... 大兴安岭森林草原过渡带是大兴安岭森林与呼伦贝尔草原接壤的关键区域。由于过渡带本身的脆弱性,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区域内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发生剧烈变化。然而,气候变化和放牧双重作用对森林草原过渡带草地植物群落动态影响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内蒙古陈巴尔虎旗森林草原过渡带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8、2009、2010和2019年沿着草甸草原—森林草原过渡区域—林间草地—森林的梯度进行野外调查,对比分析11年间受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的双重干扰下,该区域植物物种丰富度、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牧草饲用价值以及群落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植物物种数量明显下降,其中禾本科牧草减少10余种;植物Raunkiear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一、二年生植物物种数增加4%,地面芽植物降低8%;牧草饲用价值中优等牧草所占比例下降5%,劣等牧草比例增加7%;总地上生物量显著下降35%。在过渡带各区段中,草甸草原群落结构和功能受气候和过度放牧影响更加明显。与2008—2010年均值相比,2019年草甸草原群落物种丰富度降低12%,优等牧草比例降低4%,劣等牧草比例增加7%,植物地上生物量更是显著降低62%。对区域气候和放牧因素分析可得,年降水量和年均温与过渡带地上生物量均显著相关,其中降水是导致过渡带整体上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而过度放牧是导致草甸草原群落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过渡带 物种丰富度 群落生产力 牧草饲用价值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马河中游不同土地类型重金属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甜田 邹继颖 +2 位作者 武双双 边红枫 王汉席 《山西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239-244,共6页
以饮马河中游为研究区域,测定土壤重金属(Cu,Zn,Pb,Cr)浓度,研究湿地沉积物与陆地土壤中9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以及风险状况,探究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4种评价体系的准确性... 以饮马河中游为研究区域,测定土壤重金属(Cu,Zn,Pb,Cr)浓度,研究湿地沉积物与陆地土壤中9种土地利用方式下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以及风险状况,探究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4种评价体系的准确性。结果表明,Pb在陆地土壤中富集量相对较大,Cr在湿地沉积物中富集量相对较大,在不同类型土壤中Cu,Zn分布无显著差异;评价体系采用地累积指数法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相结合较为准确。综合2种评价结果,研究区域具有轻微的潜在风险,其中,Pb贡献率最高,部分区域呈现轻微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风险评价 重金属 流域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烟碱类农药的污染现状及转化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16
作者 李田田 郑珊珊 +2 位作者 王晶 赵元慧 李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1,共13页
新烟碱类(neonicotinoids)农药自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以来,便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近年来,该类化合物在环境中被不断检出,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等方式进入食物链,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综述了新烟碱类... 新烟碱类(neonicotinoids)农药自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以来,便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杀虫剂。近年来,该类化合物在环境中被不断检出,并通过饮用水和食物等方式进入食物链,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文章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在空气、土壤、水相、生物体和人体中的暴露浓度,以及这类农药在环境中的转化行为。目前针对新烟碱类杀虫剂的环境暴露研究仍十分有限,需要更全面调查其在多环境介质中的暴露状况以综合评价其生态风险。关于新烟碱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急性毒性试验,而对于其他形式的毒性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对新烟碱农药未来的研究重点和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烟碱类农药 杀虫剂 污染现状 转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族化合物与水合电子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QSAR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郑珊珊 李田田 +5 位作者 王晶 胡雅君 张会霞 赵淑娴 赵元慧 李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5-1013,共9页
基于水合电子(eaq^-)的高级还原技术(ARPs)是一种有效地去除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技术.有机物与水合电子反应的速率常数(keaq-)是评价高级还原处理体系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化学品种类繁多,通过实验方法一一获取keaq-是... 基于水合电子(eaq^-)的高级还原技术(ARPs)是一种有效地去除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技术.有机物与水合电子反应的速率常数(keaq-)是评价高级还原处理体系中有机物去除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然而化学品种类繁多,通过实验方法一一获取keaq-是不现实的.因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预测keaq-的方法,填补现有数据的缺失.本研究搜集整理了94种芳香族化合物的keaq-实验值,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ML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别构建了预测化合物的keaq-线性和非线性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模型.两个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拟合度(Radj,tr^2> 0.800)、稳健性(Qext^2=0.782)和预测能力(Qext^2> 0.790).机理分析表明,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能(ELUMO)和偶极矩加权的来自扩增边缘邻接处的最大特征值(SpMADAEA(dm))是影响有机物同eaq^-反应活性的重要参数,此外,keaq-还与化合物的键级和极化率有关.元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吸电子官能团的芳香化合物比含供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倾向于与eaq^-有更高的反应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族化合物 水合电子(e^-aq) 反应速率常数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评价及对策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康哲 阳涛 +2 位作者 陈祎 何春光 盛连喜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1期9-15,共7页
在综述循环农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外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划分出基于产业耦合与废弃物深度开发的两类发展模式,比较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类评价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扶持、金融体制、... 在综述循环农业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出国内外循环农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划分出基于产业耦合与废弃物深度开发的两类发展模式,比较了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两类评价方法。分析了目前中国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扶持、金融体制、科技支撑力、产业化体系构建和完善评价体系与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循环农业的发展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发展模式 评价 对策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食物网生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小星穗薹草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差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董琦 王一媚 +3 位作者 管平婷 宋传涛 吴东辉 王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784-9793,共10页
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是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大于广受关注的土壤微生物。通过土壤生物添加实验,对比分析了在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添加、土壤微生物添加和灭菌土壤三种处理条件下,湿生草本植物小星穗... 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是影响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驱动因素,其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大于广受关注的土壤微生物。通过土壤生物添加实验,对比分析了在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添加、土壤微生物添加和灭菌土壤三种处理条件下,湿生草本植物小星穗薹草的生物量、形态和生理性状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等指标,以探究土壤微食物网生物和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食物网生物对植物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未改变植物的根系性状,而土壤微生物使植物的根系形态发生明显改变。不同土壤生物添加处理的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该研究证明了土壤微食物网生物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土壤微食物网生物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周转的重要性、推动植物与土壤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可靠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土壤线虫 土壤微食物网 薹草 根系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暴露途径下有机污染物对大鼠急性毒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朔 王羽 赵元慧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81-686,共6页
不同暴露途径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不同,导致毒性效应亦不同,研究化学品在不同暴露途径下对生物体的毒性,对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与经口灌胃4种暴露途径下527个有机物对大... 不同暴露途径下有机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不同,导致毒性效应亦不同,研究化学品在不同暴露途径下对生物体的毒性,对化学品的安全性评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研究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与经口灌胃4种暴露途径下527个有机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数据相关性,比较了不同暴露途径下大鼠对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顺序,结果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经口灌胃途径,静脉注射途径下log1/LD50与其他几种注射途径下的log1/LD50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但是与灌胃途径下毒性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差,相关系数r的范围为0.82~0.97。通过逐项分析研究不同暴露途径下化合物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与生物利用度、吸收速率、消除速率以及代谢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在大鼠体内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污染物 大鼠 暴露途径 生物可利用度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