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仿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以其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工作为中心 被引量:2
1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17年第2期12-13,共2页
成仿吾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我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30至60年代,他根据党的指示创办和领导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和山东大学。他按照党... 成仿吾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文学家和教育家,在我党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30至60年代,他根据党的指示创办和领导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简称东北师大)和山东大学。他按照党的教育方针,运用新的办学理念、治校方略和人文情怀,为党和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材,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奠基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华北联合大学 华北大学 东北师大 教育史 陕北公学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理论课 中国现代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仿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以其在东北师范大学的工作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17年第3期10-11,共2页
三、教法与"教学艺术"的提高 在东北师大工作期间,成仿吾留下了一个至今被传颂不衰的故事,那就是他经常身着布衣,深入师生之间,了解其困难与问题。这种走访基层的效果之一就是他形成了关注教学方法与效果的习惯。而关注教法的传统也... 三、教法与"教学艺术"的提高 在东北师大工作期间,成仿吾留下了一个至今被传颂不衰的故事,那就是他经常身着布衣,深入师生之间,了解其困难与问题。这种走访基层的效果之一就是他形成了关注教学方法与效果的习惯。而关注教法的传统也一直成为东师学人立足于华夏的法宝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东北师范大学 成仿吾 教育实践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 北师大 教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档案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模式
3
作者 石颖 《兰台内外》 2013年第6期8-9,共2页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将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对于大学而言,就是要从思想观念、校史文化、教育科研、人才素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发展和建设。大学档案馆的内涵式发展对于大学的建设发展,对于大学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大学服务于地... 所谓内涵式发展,是将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发展的动力。对于大学而言,就是要从思想观念、校史文化、教育科研、人才素质等方面入手,进行发展和建设。大学档案馆的内涵式发展对于大学的建设发展,对于大学文化精神的凝聚,对于大学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档案馆的功能与特色,决定了大学档案馆在加强自身发展和提供信息资源服务过程中,须秉持"服务、积淀、研究、育人"的8字理念,以促进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助推档案馆内涵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文化精神 内涵式发展 档案馆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过程 数字化建设 内部因素 思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高校档案馆(室)数字化建设的再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09年第1期60-60,共1页
地方高校档案馆(室)是高校档案信息的集中地,肩负着为学校保存历史记忆,满足学校和社会需要提供服务的重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对象的数字化、手段的现代化、模式的多样化等等,都是档案管... 地方高校档案馆(室)是高校档案信息的集中地,肩负着为学校保存历史记忆,满足学校和社会需要提供服务的重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书处理与档案工作的广泛应用,档案管理对象的数字化、手段的现代化、模式的多样化等等,都是档案管理活动今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档案部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档案馆 数字化建设 档案管理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 档案信息 历史记忆 社会需要 档案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档案馆在教学评估中的重新定位与管理升级 被引量:1
5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07年第1期22-22,共1页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教学质量和特色等全面评价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在教育部的专家评估中达到“优秀”的标准,学校本...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的指导思想、目标定位、教学质量和特色等全面评价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重要举措。为实现在教育部的专家评估中达到“优秀”的标准,学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全力投入到迎接教育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以下简称“迎评活动”)中去。档案馆作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现状信息最集中、最全面和最完整的机构,责无旁贷地积极参与其中,它在为全校迎评活动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的管理职能也得到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也空前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档案馆 教学评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管理升级 高等学校办学 教育部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注伊拉克档案馆和文化遗产
6
作者 石颖 《兰台内外》 2003年第4期58-61,共4页
自美英联军打响伊拉克战争以来,全世界都把聚焦集中到了伊拉克。人们关注伊拉克国家的命运,关注着承袭几千年文化传统、曾创造灿烂的世界文化的伊拉克人民的命运,也关注着维系这个国家和政府不可或缺的档案和档案馆的命运。虽然人们... 自美英联军打响伊拉克战争以来,全世界都把聚焦集中到了伊拉克。人们关注伊拉克国家的命运,关注着承袭几千年文化传统、曾创造灿烂的世界文化的伊拉克人民的命运,也关注着维系这个国家和政府不可或缺的档案和档案馆的命运。虽然人们至今不能明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但由于战争对文化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足可以让全世界人民心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拉克人 人民 美英联军 国家 伊拉克战争 民心 发动 世界 政府 创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档案编研 提高服务水平 被引量:1
7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10年第4期38-39,共2页
档案编研成果作为一种集成的档案信息源,常常受到利用者的好评。档案管理部门,因开展编研工作,而使参与编研的馆内工作人员能在短时间内熟悉馆藏,改善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 档案编研成果 服务质量 档案管理部门 档案信息源 编研工作 工作人员 利用者 馆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建立口述档案刍议
8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12年第1期17-17,共1页
凡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技文化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有事件当事人或事件亲闻者口述的,以标准方法采集的各种文字、声像形式的历史记录统称为口述档案。
关键词 口述档案 高校 国家机构 社会组织 科技文化 保存价值 标准方法 历史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高校数字声像档案管理系统应用现状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伊玮洁 田丽君 付希金 《兰台内外》 2018年第1期18-20,共3页
对20家高校档案馆声像档案系统管理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揭示了当前国内高校声像档案系统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不同规模和财力的高校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系统选择与应用策略:一是规模较小或财力不... 对20家高校档案馆声像档案系统管理现状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揭示了当前国内高校声像档案系统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了不同规模和财力的高校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中的系统选择与应用策略:一是规模较小或财力不足的普通高校或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应用开源软件建设数字声像档案管理与服务平台;二是规模中等或经费比较充足的重点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可以考虑采用基于综合性档案管理系统的数字声像档案管理子系统进行高校声像档案管理;三是一流大学或有意建设一流大学的高校可以考虑合作开发建设或直接购买专业级智能型数字声像档案管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数字声像档案 档案管理系统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师红色记忆(四)东北土地改革中的东师贡献
10
作者 刘永新(口述整理) 张艳婷(口述整理) +1 位作者 郑长彬(口述整理) 赵青伟(口述整理) 《兰台内外》 2022年第9期28-30,共3页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是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建校75年来,东师始终秉持“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的使命意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走出了一条求实创造、强师报国的红色之路和特色之路,为东北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东师智慧与力量。东师的创建发展史,既是一部红色学府的奋斗史和光荣史,也是中共东北解放史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承载了我党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是进行“四史”教育,读懂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本刊推出“东师红色记忆——东师口述史系列”。每期口述通过一件档案、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追溯革命前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再现东师儿女前赴后继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同行、与国共进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立德树人 红色记忆 辽宁本溪 特色之路 革命前辈 口述史 烽火硝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淀历史 传承文化 让档案为育人服务
11
《兰台内外》 2011年第6期6-7,共2页
东北师范大学档案馆创建于2000年,是在全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建立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被提到议程上来。
关键词 档案馆 传承文化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历史 积淀 服务 育人 东北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长亮 李竟彤 郭宇 《现代情报》 CSSCI 2020年第4期59-70,共12页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模式,总结网络社群中信息共享特征,强化社群中用户的凝聚力与参与度,为网络社群平台良性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以信息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选取明星类网络社群和行业垂直型网络社群的典型代表...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网络社群用户信息共享模式,总结网络社群中信息共享特征,强化社群中用户的凝聚力与参与度,为网络社群平台良性发展提供指导。[方法/过程]以信息生态位理论为基础,选取明星类网络社群和行业垂直型网络社群的典型代表,使用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模式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比较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结果/结论]本文的研究表明,网络社群中4种典型的信息共享模式,可以帮助用户实现高效全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为用户提供更多样的信息服务,营造出良好的信息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群 用户 信息共享 模式 信息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背景下中国与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张长亮 韩雪雯 李竟彤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10期126-131,141,共7页
[目的/意义]对中国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法 /过程]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收集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3个方面——智慧政务、智慧交通... [目的/意义]对中国和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设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推动我国在大数据背景下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方法 /过程]运用实地考察法、文献收集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了智慧城市建设的3个方面——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这3个方面的特点及差异,针对我国适应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建议。[结果 /结论]通过比较,发现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与新加坡相比,实际的智慧成果还有待提高。在智慧政府方面,我国要力争打破部门间的合作壁垒;在智慧交通方面,我国要提高大数据挖掘与利用技巧;在智慧医疗方面,我国要加快推进数字化平台融合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智慧城市 中国 新加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纸婚书 一世情缘
14
作者 葛美玲 《兰台内外》 2015年第5期5-,共1页
在东北师大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由郭沫若亲笔设计的婚书。这份七十多年前虽泛旧但精致的婚书,长21厘米、宽14厘米,织锦暗红色封面、带有金色花点儿的米黄色内页是折叠式。郭沫若先生在婚书封面用小篆题写了"永缔同心"寓意深长... 在东北师大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由郭沫若亲笔设计的婚书。这份七十多年前虽泛旧但精致的婚书,长21厘米、宽14厘米,织锦暗红色封面、带有金色花点儿的米黄色内页是折叠式。郭沫若先生在婚书封面用小篆题写了"永缔同心"寓意深长的四个字,并签名盖章。他按证书的格式,在内页的首页用楷体写下一对新人的姓名、生辰年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先生 花点儿 寓意深长 东北师大 郑汝骊 曹靖华 多糖研究 生命科学 历史档案 研究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兰台内外》杂志社的贺信
15
作者 石颖 《兰台内外》 2011年第5期9-9,共1页
正值桂花飘香,硕果累累的季节,喜闻《兰台内外》杂志创刊30周年。在此,谨向贵社全体同仁表示热烈的祝贺!
关键词 《兰台内外》 杂志社 贺信 杂志创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长彬 《兰台内外》 2004年第6期4-5,共2页
电子文件因其具有许多特性,导致它的法律地位至今悬而未决,无法取得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档案学界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和专家撰文对这一问题发表见解。总的来看,专家们仍是把焦点集中于电子文件的真... 电子文件因其具有许多特性,导致它的法律地位至今悬而未决,无法取得与其功能相匹配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也是目前档案学界较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和专家撰文对这一问题发表见解。总的来看,专家们仍是把焦点集中于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上,主张加强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文件 档案学 专家 真实性 发表 加强管理 焦点 法律地位 问题 集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口述历史数据库建设特点与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钰 吕浩 田丽君 《兰台内外》 2021年第15期6-8,15,共4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口述历史工作迎来了普及与发展的新时代。如何长期有效保存、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好口述历史资源是当前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研部分国外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利用状况,分析其特点、优势以及...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口述历史工作迎来了普及与发展的新时代。如何长期有效保存、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好口述历史资源是当前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调研部分国外口述历史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利用状况,分析其特点、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梳理出有益经验与启示,提出我国口述历史机构应加大对口述历史工作的投入;构建利于口述历史资源长久保存、安全存储和分级共享利用的口述历史数据库;加大口述历史资源元数据标引深度,完善检索功能;既要善于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保护口述历史著作权,规避侵权等法律风险,又要创新口述历史数据库资源推广利用手段,将"死档案"变成"活资源",提升其开发利用效益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外 口述历史 数据库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师红色记忆(五) : 抗美援朝中的东师贡献
18
作者 张艳婷(口述整理) 郑长彬(口述整理) +1 位作者 刘永新(口述整理) 白皋(口述整理) 《兰台内外》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26,27,共3页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黑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黑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是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建校75年来,学校始终秉持“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的使命意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走出了一条求实创造、强师报国的红色之路和特色之路,为东北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东师智慧与力量。东师的创建发展史,既是一部红色学府的奋斗史和光荣史,也是中共东北解放史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承载了我党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是进行“四史”教育,读懂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本刊推出“东师红色记忆-东师口述史系列”。每期口述通过一件档案、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追溯革命前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再现东师儿女前赴后继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同行、与国共进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立德树人 红色记忆 辽宁本溪 特色之路 革命前辈 口述史 烽火硝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师红色记忆(三):迁徙赞歌
19
作者 田丽君(口述整理) 曾鹿平(口述整理) 《兰台内外》 2021年第18期22-24,32,共4页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易名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易名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综合性大学 红色记忆 辽宁本溪 烽火硝烟 东北大学 东北地区 解放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师红色记忆(二):烽火中创校
20
作者 田丽君(口述整理) 曾鹿平 《兰台内外》 2021年第12期22-24,共3页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 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2月始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学校于白山松水间辗转办学,不断壮大,1949年7月定址于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东师),是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建校75年来,东师始终秉持"国家需要就是东师选择"的使命意识,不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走出了一条求实创造、强师报国的红色之路和特色之路,为东北人民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了东师智慧与力量。东师的创建发展史,既是一部红色学府的奋斗史和光荣史,也是中共东北解放史和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承载了我党红色基因的历史记忆,是进行"四史"教育,读懂中国精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鲜活教材。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继承百年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本刊推出"东师红色记忆——东师口述史系列"。每期口述通过一件档案、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追溯革命前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再现东师儿女前赴后继传承红色基因,与党同行、与国共进的永恒不变的追求与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师范大学 立德树人 红色记忆 辽宁本溪 特色之路 革命前辈 口述史 烽火硝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