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5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热点分析与议题研讨
1
作者 徐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共5页
本研究借助BICOMB2.0和SPSS27.0软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对294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在此基础上,聚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两大领域,结合课堂观察和个案访谈,从知识图谱中精选出未来学习任务群研究应关注的三个... 本研究借助BICOMB2.0和SPSS27.0软件,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对294篇学习任务群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在此基础上,聚焦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两大领域,结合课堂观察和个案访谈,从知识图谱中精选出未来学习任务群研究应关注的三个关键词——“学习任务”“学科知识”“学习任务群”——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研究热点 重要议题 高中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2
作者 李明彦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上对应着文学的现实维度、意义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种本体特性,是文学本质特征在价值论上的具体体现。价值论争经历了由外在向内在转移、由宏观向微观转移的视野变化,三种观点最终合流,在80年代末期形成文学价值综合论。总体来看,80年代的文学价值论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文论失语症”“审美意识形态论”“躲避崇高”等理论话题的提出与讨论,并且讨论形成的各个理论分支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学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争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学习方式变革:学理审视、关键动因与反思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赫 徐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2,共4页
语文课程改革持续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引领课堂教学发生深度变革。学习方式变革不是表层置换而是深层转型。学习方式变革指向学生学习思维的激活,并且牵引教师教学逻辑的整合。学习方式变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科知识观和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改革持续提出新的学习方式,引领课堂教学发生深度变革。学习方式变革不是表层置换而是深层转型。学习方式变革指向学生学习思维的激活,并且牵引教师教学逻辑的整合。学习方式变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科知识观和课程内容观是关键动因。语文教师在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要规避认知偏差,把握未来发展趋势,为迎接数智时代语文教学挑战做好专业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 学习方式变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东北:关于双雪涛小说创作转向的一种体会
4
作者 王悦 张文东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双雪涛进入文坛以来,以其具有反思性、超越性的东北书写和新颖的叙事理念获得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与此同时,作家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在最近的小说集《猎人》《不间断的人》中作家主动疏离东北经验的表达,描写东北之外的故事,显示... 双雪涛进入文坛以来,以其具有反思性、超越性的东北书写和新颖的叙事理念获得了主流文学界的认可。与此同时,作家也在不断地寻求新的突破,在最近的小说集《猎人》《不间断的人》中作家主动疏离东北经验的表达,描写东北之外的故事,显示了“走出东北”的创作转向。从小说的题材选择到艺术形式,双雪涛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其背后所隐含的是作家试图撕掉“东北”地域化标签的写作尝试,也是作家不断超越自我、努力进行探索革新的文学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走出东北 创作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引领方法探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炜琪 许丽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89-291,共3页
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民办教育工作体制改革对社会人才培养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作为民办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构成,独立学院办学管理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是人才战略计... 民办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注重民办教育工作体制改革对社会人才培养具有多方面的战略意义。作为民办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构成,独立学院办学管理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强化独立学院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是人才战略计划实施的重点。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背景下,深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的思想品行,使其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获得科学的思想指引。鉴于发达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我国更需及时地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积极参与到国际人才培养竞争中,努力提高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笔者分析了新时期独立学院大学生主要的思想特点,结合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报告结果提出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引领方法及有效路径,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综合性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 引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基本问题:语文学习任务设计的立足点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畅 徐鹏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5,共6页
中学语文教学受到古今中外“问题教学”理念的影响,形成“问题解决”的传统和导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基本问题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学科基本问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学习任务内容过多、难... 中学语文教学受到古今中外“问题教学”理念的影响,形成“问题解决”的传统和导向。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基本问题成为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学科基本问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学习任务内容过多、难度过大等现实问题。设计语文学习任务需要聚焦学科基本问题,遵循特定的操作理路,关注学习任务之间的内在关联和螺旋进阶,保证其精要、清晰和高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基本问题 学习任务 语文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理路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唐甜 徐鹏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共5页
语文学习任务是连接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桥梁,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关系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科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提炼学科基本问题,组织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任务,融... 语文学习任务是连接学习主题和学习活动的桥梁,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关系着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学科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提炼学科基本问题,组织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任务,融入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明确语文学习任务结构化设计的基本路径。同时,还要注意处理好学习任务设计的层级关系,并运用多种课型增强学习任务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学习任务 结构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咏史二十首》文本生成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增宝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9,共11页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 庚子年三至六月,王国维为出洋考验事四至杭州,其中波折,《王乃誉日记》载之甚细。此间,他得以拜见高凤岐并以《咏史二十首》录呈。阅读史分析可见,桑原陟藏《中等东洋史》、林乐知《四裔编年表》等东西洋书籍的阅读,为组诗提供了“系统”史观和内容借鉴。王国维的史书阅读经验为组诗提供了重要的修辞参照。“《学衡》本”对“上图本”的文字改动,见出王国维文学对其史学知识的形式征服。而对“黑海”“西头”等诗歌笺注问题进行辨析,则可由文本生成问题达于对作者本意及历史语境的揣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咏史二十首》 《中等东洋史》 高凤岐(啸桐) 王乃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亡佚的经典:试论《苍颉篇》的经典化及经典地位
9
作者 白军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共8页
《苍颉篇》的经典地位问题以往学者均未论及,它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产物,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文字编排及结构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在汉代,《苍颉篇》不仅与入仕息息相关,从同墓葬的伴出文献可推知它也... 《苍颉篇》的经典地位问题以往学者均未论及,它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产物,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文字编排及结构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在汉代,《苍颉篇》不仅与入仕息息相关,从同墓葬的伴出文献可推知它也是深受贵族重视的典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它对汉代辞赋家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官方所组织的两次文字会议均以之为核心来看,除表明《苍颉篇》的特殊地位,还可知其与古文经学有重要的关联。经过扬雄、杜林、张揖、郭璞等的注释工作后,《苍颉篇》的身份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发生了转换,它开始成为学者注释古书的重要参考。本文所论也提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虽已亡佚却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书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颉篇》 经典 文本 注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年代中国美育政策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面向——以“精神文明建设”与“五讲四美”活动为中心
10
作者 王确 侯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共7页
1980年代初期,“美学热”推动了美学理论建设,且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现实影响,这为美育政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政治方针,它的提出与落实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承担了美育实践的责任,与美育政策互文且互洽。... 1980年代初期,“美学热”推动了美学理论建设,且在社会层面产生了现实影响,这为美育政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和现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政治方针,它的提出与落实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承担了美育实践的责任,与美育政策互文且互洽。“五讲四美”活动的开展既促进了美育政策的落实,又丰富了美育实践的成效。1980年代中国美育政策的生成逻辑与社会面向延伸并拓展了1980年代前期美学的内涵和外延,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成为塑造现代国民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并为新时代美育实践与浸润起到了垂范引领的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热 美育政策 精神文明建设 五讲四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历史和现实交融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兼论葛水平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
11
作者 王春雨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0,共8页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当前,我们要以人民的、艺术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来阅读和评价文艺作品,更要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以中华文... 所谓文艺创作的“打开方式”,就是以何种角度、何种立场、何种方法、何种效果阅读,研究、定位和传播一个文艺创作者和他的作品。当前,我们要以人民的、艺术的、历史的、美学的标准来阅读和评价文艺作品,更要站在文明史的角度、以中华文化的立场,在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前提和背景下反思和研究作家及其作品。作家作为文化创造、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当然主体,在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葛水平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质朴中透出华丽,轻柔中尽显硬朗。作为一个有情怀和责任的作家,尊重传统、扎根历史、立足当下是其文艺创作的基点和方向,她以文学之名,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在传统根脉和现实境遇的贯通中,构建出具有生命感和未来性的文化主体性。同时,她的文艺作品也体现出了鲜活的生命感和合规律的未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水平 文艺创作 文化主体性 打开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波动特征与影响因素——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陈妍 梅林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80-1086,共7页
借助H-P滤波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4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吻... 借助H-P滤波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2000~2014年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东北资源型城市经济总量保持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与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历程相吻合;(2)第三产业发展和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而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作用强度仍然较弱;(3)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可划分为试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和深化阶段,经济转型深化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探索,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有利于衡量测度的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转型 经济波动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当代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工”形象及叙事 被引量:8
13
作者 逄增玉 苏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0-117,共8页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 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中国近代以来造成的城乡二元对立、旧有的乡村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30年代,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30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束,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 农民工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 城乡差别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新 刘雨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3-188,共6页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叙事 打工文学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40年代华南方言文学运动的有限合理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丹 王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0-145,共6页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 20世纪40年代后期,一大批居留在香港的南方文艺工作者为了践行文艺大众化,开展了长达三年左右、声势颇为浩大的方言文学运动。无论是从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规约,还是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来看,方言文学都自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在1949年前后,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却受到质疑。原因在于方言文学合理性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其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弹性符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0年代 华南 方言文学 文艺大众化 言文一致 合法性 政治意识形态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木兰辞》到迪士尼动画看文学作品的改编 被引量:8
16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1-186,共6页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 木兰故事在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播中被不断的充盈扩展,尤其是经过美国迪士尼公司的动画改编,添加上"相亲"、"爱情"及"护君"等情节,演绎了一个与中国原本简单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不尽相同,但却被全球受众所接受并喜爱的故事。迪士尼动画大量运用中国元素,利用中国色彩和中国味的同时,也有着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误读的情况。迪士尼改编中的美国元素,既有中国观众较为喜欢的,也有较为排斥的;较为喜欢的有柔美的画面、搞笑的配角、平民化的倾向、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等,而较为排斥的有过于商业化、对中国文化的肆意篡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辞 迪士尼动画 文学影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性与文学艺术终结论 被引量:5
17
作者 鄂霞 王确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5-139,共5页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理论界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不休难达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终结"一词的含义界定不清晰所致,缺乏一种对理论前提的批判意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学的"... 有关文学是否会终结于电信化时代的话题目前成为文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理论界对这一话题的争论不休难达一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终结"一词的含义界定不清晰所致,缺乏一种对理论前提的批判意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学的"时代"终结了,而不是"文学"本身。另外,某些学者对"文学性"泛化的言说,造成了"文学"与"文学性"的错位,看似是对文学出路所作的一些变通性思考,其实是真正意义上对文学的杀戮。文学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生命和谐与完整的需要,至今仍然是人类无法离弃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结” 边缘化 文学性 诗意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展示危机到参与重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发展简论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景明 刘中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6-264,共9页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批判生态现状、反思问题根源、感... 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前提,生态文学是文坛对生态危机的积极应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形成了先声、发生、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生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批判生态现状、反思问题根源、感悟自然奥秘、建构诗意精神家园,体现了文学在工业化时代对人文精神的坚守和对"生态乌托邦"的守望,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危机 生态文学 发展阶段 艺术特征 主题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故事的中印文学渊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立 铁晓娜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6,共8页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松龄 复仇 变身母题 佛经故事 中印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女性日记文学”经典化试析——自产生至二战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宗杰 孟庆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136,共5页
诞生之初未被纳入批评视野的"平安假名日记",经过"国学"、"国文学"运动的推升,作为"国语"的基础——"和文",以及描写了所谓的日本的"国民性"而受到高度评价,最终成为作为&... 诞生之初未被纳入批评视野的"平安假名日记",经过"国学"、"国文学"运动的推升,作为"国语"的基础——"和文",以及描写了所谓的日本的"国民性"而受到高度评价,最终成为作为"制度"而被创造出来的"国文学"的一部分,被经典化为"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安假名日记 国民国家 文学史 经典研究 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