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0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书斋与田野:率性教育的思与行——专访东北师范大学率性教育研究中心于伟
1
作者 张婷 齐志荣 于伟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共22页
于伟教授基于二十余年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积淀,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实践场域,构建以“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为核心要义的“率性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大学教授与小学校... 于伟教授基于二十余年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积淀,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实践场域,构建以“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为核心要义的“率性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大学教授与小学校长的双向滋养。“率性教育”来自对《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传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为教育理论提供“借古开今”的范式参照;以儿童哲学为方法论引领实践,主张将作为“直接自然存在物”的儿童置于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原点,呈现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东师附小经验”。率性教育研究经历了“自上而下的理论建构”“自下而上的实践反哺”“双向互动的高质量推进”三个阶段,通过东师附小连续三届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连续十年的“儿童哲学与率性教育”学术年会等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迭代创新,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教育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困境。于伟教授以理论自觉引领实践变革,以田野智慧反哺学术创新,实现了书斋与田野的共生,为回答教育学的“中国之问”提供了微观行动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率性教育 儿童哲学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东师附小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考察与分析——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区”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博伟 吕立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6-180,共5页
实习是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学校的实习生指导教师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者,师范生在指导教师示范、辅助、鼓励、提供咨询和生活关怀等方式的帮助下体验教学、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 实习是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学校的实习生指导教师是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教育者,师范生在指导教师示范、辅助、鼓励、提供咨询和生活关怀等方式的帮助下体验教学、承担班主任工作、组织班级主题活动。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的研究发现,人文指导模式和技术指导模式在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工作中最为普遍,少数指导教师运用发展反思指导模式,而原创性指导模式少有体现,指导教师个人体验和经历、实习生的个人素质和实习基地学校教师能力评估标准会对指导教师指导模式的形成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实验区 指导教师 指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C干预模式下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PCK发展研究与思考——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贾梦英 郑长龙 +1 位作者 何鹏 杨勇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共3页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对教育硕士分阶段实施不同的PLC干预方式,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全方位提升教育硕士PCK的发展。利用Park的PCK表征模型,通过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对PLC干预模式...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改革,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对教育硕士分阶段实施不同的PLC干预方式,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和教学实践等全方位提升教育硕士PCK的发展。利用Park的PCK表征模型,通过访谈法、文本分析法等,对PLC干预模式下的化学教育硕士PCK发展进行质化研究,在为我国教育事业输送优秀教师人才的同时为教育硕士改革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培养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习共同体 PLC干预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硕士 PCK发展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探讨——以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被引量:23
4
作者 吕立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5-160,共6页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基于"对话"和"情境"的经验交流与反思,是"理论-实践"互动式的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基于对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构建了有梯度的全程理论+实践课程,打通了理论... 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是基于"对话"和"情境"的经验交流与反思,是"理论-实践"互动式的融合。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基于对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解,构建了有梯度的全程理论+实践课程,打通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壁垒,探索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宽度和学习深度。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提升教师教育者"三位一体"能力,兼顾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性与开放性,打造可以提供有效指导的教师教育实践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取向 教师教育课程 小学教育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以东北师范大学的文科研究生培养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江涛 杨兆山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101,共3页
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积累,以导师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既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具体模式和实效表征等维度对其展开了理论界说,... 文科研究生的学术素养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积累,以导师为核心建构的师生学术共同体既蕴含着一所大学的文化,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从师生学术共同体的本质内涵、具体模式和实效表征等维度对其展开了理论界说,并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师生学术共同体的建构实践进行了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生学术共同体 文科研究生 东北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型教师:新时代教师发展的思考、定位与实践——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被引量:15
6
作者 邵志豪 解庆福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教师的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术型教师赋予了教师发展新的内涵,培养学术型教师是落实国家教师发展战略的有益选择。东北师大附中以教育家办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和教研发展为核心,以三项制度为评价标准,设立了四个发展阶段和五个... 教师的成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术型教师赋予了教师发展新的内涵,培养学术型教师是落实国家教师发展战略的有益选择。东北师大附中以教育家办学理念为引领,以教学和教研发展为核心,以三项制度为评价标准,设立了四个发展阶段和五个成果参照标准,作为学术型教师的培养路径,建设了一支能教能研的学术化、现代化的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型教师 教师发展 教育家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坊:培养职前卓越教师的第三空间——基于东北师范大学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实践 被引量:8
7
作者 孙玉红 李广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7-29,共3页
职前卓越教师工作坊是架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第三空间,是高校、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联动培养职前卓越教师协同机制的探索。卓越教师工作坊以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为场域,师范生与大、中、小学教师为实践共同体,从模拟教学训练走向... 职前卓越教师工作坊是架构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的第三空间,是高校、教师进修学院、中小学校联动培养职前卓越教师协同机制的探索。卓越教师工作坊以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为场域,师范生与大、中、小学教师为实践共同体,从模拟教学训练走向真实情境"同课异构",从校内训练走向校外实践。这种联动机制把大学知识与田野经验嫁接,让学生学习改进与教师专业成长共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教师 工作坊 第三空间 实践共同体 学习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论争 被引量:2
8
作者 曲铁华 姜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0,共14页
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中,曾在不同的时期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过程度不一、激烈程度不等的论争。主要包括:清末时期的“要不要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论争;20世纪初“师范教育是否独立设置”之论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何办好师... 在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中,曾在不同的时期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过程度不一、激烈程度不等的论争。主要包括:清末时期的“要不要建立师范教育体系”之论争;20世纪初“师范教育是否独立设置”之论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如何办好师范教育”之论争以及“师范教育由谁来办”之论争。这些论争促使师范教育不仅在曲折前进的道路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思与规制,也使师范教育的特点日益明晰,推动了人们对师范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百年师范教育论争的总体特点:一是“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博弈贯穿论争始终;二是“推动力”与“阻滞力”的矛盾一直共存;三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张力持续激荡;四是“调和论”主导了中国百年师范教育的演进。通过论争,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背景下,师范教育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尊重师范教育规律,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首要原则;二是要加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三是要完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这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必要保障;四是要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这是师范教育论争的根本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百年师范教育 教育论争 师范性 学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高文财 杨颖秀 《研究生教育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免费师范生个人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概述目前免... 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免费师范生个人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如何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实现既定培养目标,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本文概述目前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实践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 教育硕士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出导向下师范教育课程的逆向审视与创新发展——基于S市新入职教师的调查
10
作者 杨进 唐燕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0,共10页
当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进入了以产出导向为改革理念的新阶段,即以师范生的学习结果和能力表现来评价师范教育培养质量。本研究突破在师范教育阶段内讨论师范生水平的局限,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以毕业后任教1个月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 当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进入了以产出导向为改革理念的新阶段,即以师范生的学习结果和能力表现来评价师范教育培养质量。本研究突破在师范教育阶段内讨论师范生水平的局限,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以毕业后任教1个月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教师自评和老教师他评的对比,呈现师范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适应性和对在学阶段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逆向审视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服务终端”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嵌入前沿属性优化课程教学、数字技术支持“具身拟态”提高实训效果、创设“人人交往”机会消解人机互动带来的沟通弱化等,以推动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教育课程 产出导向教育 新入职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教育博士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与启示——基于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的案例研究
11
作者 李文文 张金鹏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5,共11页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博士培养目标聚焦实践能力,秉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关注个人能力发展的理念,通过设置基于实际经验的课程、引入CFG交互性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学业指导机制及探索定向工学融合项目,构建了以实践能力为重心的人才培养路...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博士培养目标聚焦实践能力,秉承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与关注个人能力发展的理念,通过设置基于实际经验的课程、引入CFG交互性教学方法、构建完善的学业指导机制及探索定向工学融合项目,构建了以实践能力为重心的人才培养路径。借鉴伦敦大学学院的成功经验,我国的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应平衡课程的理论与实操、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完善学业指导体系、创新项目开发,以解决教育博士培养学术化倾向问题,培育出实践能力更强的研究型专业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能力 实践性 教育博士 培养目标 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 推进一流师范大学建设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6-141,共6页
"创造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内容建构、教育范式选择和教育文化自觉等方面蕴含着教育新思维。师范大学是原创教育思想之源,承担"两代师表"共育重任,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秉持"创造的教育"... "创造的教育"理念在教育价值追求、教育内容建构、教育范式选择和教育文化自觉等方面蕴含着教育新思维。师范大学是原创教育思想之源,承担"两代师表"共育重任,并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不仅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义,更应该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优先之举。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推进一流师范大学建设,在实践样态上应追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具有创造力的卓越教师队伍培养、具有前沿性的教师教育学术研究和具有开创性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造的教育 一流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 卓越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及其实现
13
作者 计宇 王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4期13-17,共5页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 生命与生存价值是人的“元价值”。21世纪的“人”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新时代,但由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轴心根脉、实践底色与灵魂能量。新时代的教育要面对新时代中国人生命发展的现实环境,明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的“元价值”定位:为充盈生活意义提供中国理念、为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强健体魄意志提供中国素材、为培养审美素养提供中华美学精神、为合理体认劳动实践提供中国底版;通过深入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内蕴、全面建构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质、积极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学习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教育“元价值”,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促进新时代中国人的生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元价值” 核心思想理念 传统美德 人文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政策变迁过程、逻辑与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被引量:1
14
作者 曲铁华 姜涛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73,共8页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政策变迁展开系统分析,其历史过程包括破旧立新的整顿发展期、蜕故孳新的突破发展期、革故鼎新的深化发展期以及立本创新的内涵发展期。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政策变迁展开系统分析,其历史过程包括破旧立新的整顿发展期、蜕故孳新的突破发展期、革故鼎新的深化发展期以及立本创新的内涵发展期。我国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政策变迁逻辑由此凸显:就结构观而言,宏观经济政治背景、中层教育管理体制、微观行动者利益博弈等解释了政策生成演进的逻辑;就历史观而言,对路径依赖、关键节点、历史否决点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政策存续变革的逻辑。展望未来,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政策要遵循结构逻辑和历史逻辑,相关主体应进一步优化政策供给,提升政策效能,保障政策实施,推动政策创新,促进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教师教育 政策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思维消极元认知信念量表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
15
作者 钱淑红 姜英杰 +1 位作者 谢媚 芦雪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7-372,共6页
目的:检验反刍思维消极元认知信念量表(NBRS)测评大学生群体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004名大学生,使用样本1(n=501)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反刍思维量表(RRS)、担忧的无法掌控/危险量表(NEG)、贝克... 目的:检验反刍思维消极元认知信念量表(NBRS)测评大学生群体的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1004名大学生,使用样本1(n=501)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效标关联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以反刍思维量表(RRS)、担忧的无法掌控/危险量表(NEG)、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II)为效标工具;使用样本2(n=503)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跨性别等值性检验。间隔6周后,从总样本中随机选取199名大学生进行重测。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显示NBRS共11个条目,3个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63.75%;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三因子结构的拟合指数较好(χ2/df=2.59,CFI=0.97,TLI=0.95,SRMR=0.04,RMSEA=0.06);NBRS总分与RRS、NEG、BDI-II得分均正相关(ICC=0.59、0.75、0.53,均P<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2,重测信度(ICC)为0.74。NBRS在性别变量上的形态等值、弱等值、强等值和严格等值模型均成立(ΔCFI<0.01、ΔTLI<0.01)。结论:反刍思维消极元认知信念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可用于大学生群体的测评及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 消极元认知信念 效度 信度 测量等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变革:形态向度、风险隐忧与纾解路径 被引量:4
16
作者 荆鹏 吕立杰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92,共11页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变革需秉持辩证思维,从历史与未来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相联系、对立与统一相辩证的视域出发,其呈现出迭代演进式、螺旋进阶式、协同共育式的特征。以“器物之变—制度之变—观念...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变革需秉持辩证思维,从历史与未来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相联系、对立与统一相辩证的视域出发,其呈现出迭代演进式、螺旋进阶式、协同共育式的特征。以“器物之变—制度之变—观念之变”的逻辑理路,探索并构建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变革的三重形态,即依托技术介入的科学教育效能化工具平台的初阶形态、依托技术嵌入的科学教育多元化协同机制的中阶形态、依托人技共生的生态化大科学教育新格局的高阶形态。揆诸当下,科学教育中仍存在“技术过载”诱发的科学教育价值失序、“资本僭越”滋扰的科学教育生态失衡、“工具粘性”引致的科学教育主体式微、“脱实向虚”催生的探究实践意义异化等风险隐忧。为此,数智时代科学教育变革需复归价值理性、厘定技术之用、强化师资建设、协同多元主体、建立数字信任,基于学习科学原理革新教学理念与范式,以虚实场域交融驱动真实性的科学学习,以数字素养提升加速科学教师专业发展,以数据要素联通锻造科学教育“教联体”,构筑素养导向的科学教育可信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数智时代 科学素养 技术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实证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行政数据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新亮 石艳 +2 位作者 郑琦 叶晓阳 王娜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5-181,共17页
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 自2007年实行并延续至今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已经进入政策稳定期,在优化教师队伍供给和促进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部分学者和公众的质疑,目前国内学界鲜有使用较为严谨的证据来分析公费师范生学业表现的真实境况。立足于公费师范生在公众话语中可能存在的“高开低走”现象,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25万余条本科生课程数据,使用课堂固定效应消除了可能由课程难度和教师打分偏好带来的误差,分析了大学四年期间公费师范生与其它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共同选修课堂上的学业表现差异。发现,公费师范生大学期间的总体学业表现更好,然而这一优势主要来源于大一,大二和大三学年的成绩却略低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公费师范生在师资课、选修课和通识课方面的学业表现更好,而专业课的学业表现相对较差。研究还揭示和讨论了公费师范生政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政策 学业表现 固定效应模型 行政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嵌入大学学科治理的双重效应及其调适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朔镔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78,共7页
学科治理是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大学学科治理并产生耦合作用,已成为重塑学科治理体系、提升学科治理效能的重要尝试。但由于数字技术与学科治理之间的异质性,造成数字... 学科治理是大学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技术嵌入大学学科治理并产生耦合作用,已成为重塑学科治理体系、提升学科治理效能的重要尝试。但由于数字技术与学科治理之间的异质性,造成数字技术嵌入学科治理中的决策规划、参与力量、资源配置、评价反馈等着力点后,形成赋能与风险的双重效应。正向效应体现出学科治理价值、主体、结构及方式的转变,负向效应体现出理性迷失、情感脱嵌、刚性管控、过度化简等风险挑战。对此,应探寻价值弥合、主体联合、平台整合、情境融合的双向调适之道,以超越赋能与风险之间的失衡与龃龉,实现数字技术对学科治理尽可能更多的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大学学科治理 嵌入 赋能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托底教育强国建设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善槐 毋锶锶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系统描绘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办好农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托底工程。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系统回应农村教育“在哪里”“到哪去”“怎么走”等关键问题。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农村教育需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系统描绘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办好农村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托底工程。发展农村教育需要系统回应农村教育“在哪里”“到哪去”“怎么走”等关键问题。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农村教育需发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优质田园的义务教育、多样特色的高中教育、普惠融合的特殊教育。为助力教育强国的建设,应从学校布局、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资源保障体系和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系统发力,推动农村教育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农村教育 学校布局调整 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全面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部推进教育学学科体系科学化的力作——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第三版)
20
作者 于伟 张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4,共2页
再次拜读杨兆山教授和张海波等同志编写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心中颇有感触。2006年,兆山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首次出版,因其内容和体系框架的新颖性与独特性,我和张恰同志写了书评,发表在《教育研究》... 再次拜读杨兆山教授和张海波等同志编写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心中颇有感触。2006年,兆山教授主编的《教育学——培养人的科学与艺术》首次出版,因其内容和体系框架的新颖性与独特性,我和张恰同志写了书评,发表在《教育研究》杂志上。18年后的今天,看到兆山教授的《教育学》第三版,感慨岁月流逝,也不由被这份坚持所感动,欣然约张恰同志再写个书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学》 教育学 书评 首次出版 科学与艺术 岁月流逝 人的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