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感染性:属性、功能与发生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子刚 王爱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9-106,共8页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染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理论命题和迫切实践要求。大学生组织感染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在相对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被组织所传递的某...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感染性,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理论命题和迫切实践要求。大学生组织感染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个体在相对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被组织所传递的某种观念、情绪、信息、行为瞬间激发或长期影响,导致组织个体或个体之间产生连锁性感受反应并引起情感共鸣,最终改变个体思想或行为的过程。大学生组织感染性具有淡化个体逆反、催化个体接受、塑化个体人格、强化个体自育等功能,其发生机制包括触动前提、激发条件、接受过程、矢量效果和"客主"转化等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组织感染性 属性 功能 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具体性 被引量:6
2
作者 赵轩 魏书胜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6-60,共5页
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还存在抽象、空洞的说教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依据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维方式细致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具体性,进而提出有... 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实践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还存在抽象、空洞的说教以及形式主义等问题。依据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维方式细致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具体性,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是从理论上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问题的一种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现实的人" 思维方式 爱国主义 教育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脆皮大学生”现象省思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宝鑫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4,共7页
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身体与社会互构、身体与心灵一体、身体与话语互塑等视角为研究“脆皮大学生”现象提供理论参照。“脆皮”主要表现为作为真实身心遭遇的“脆皮”和网络情境中作为话语行动策略的“脆皮”。身心二分的教育实践导致... 在身体社会学视域下,身体与社会互构、身体与心灵一体、身体与话语互塑等视角为研究“脆皮大学生”现象提供理论参照。“脆皮”主要表现为作为真实身心遭遇的“脆皮”和网络情境中作为话语行动策略的“脆皮”。身心二分的教育实践导致秩序失衡的身体,极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惯习变奏的身体,身体消费的大众狂欢导致主体异化的身体,身体互动匮乏导致感官革命的身体等维度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多重身体境遇。应倡导回归身心一体的教育实践;树立正确的身体观,扭转大学生的极化身体体验;纠正身体的物化倾向,重新发现身体的完整意义;在“体感”“体认”中增进现实身体互动,找回大学生的“体健”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皮大学生 身心一体 风险化身体 标签化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能力的本质内涵和维度建构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邹云龙 陈红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162,共7页
立足于探索人的认知发展,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对学习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三个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阐释了学习能力的发展性、具体性和交互性的本质特征,建构了包括元认知能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维度的三层结构,回归了学习... 立足于探索人的认知发展,运用实践论的观点,对学习能力的理论内涵进行了重新解读。通过对三个相关概念的对比分析,阐释了学习能力的发展性、具体性和交互性的本质特征,建构了包括元认知能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维度的三层结构,回归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揭示了学习主体的思维过程和学习活动的运行机制,为学习能力围绕创新创造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能力 本质内涵 维度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论述精髓探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杨兆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3,共7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国家不断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让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国家不断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让教育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核心内涵。要立足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办好各级各类教育,解决好长期困扰教育均衡发展的顽疾,坚持在发展中共同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教育获得感 教育公平 社会公平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复杂思维看待信息素养教育 被引量:8
6
作者 邹云龙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5,共6页
结合思想史脉络,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缩小认知能力与认知对象复杂性之间的差距,其路径是发展复杂思维。从三个方面对信息复杂性进行了分解,并延伸到信息素养教学的转型,... 结合思想史脉络,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任务是缩小认知能力与认知对象复杂性之间的差距,其路径是发展复杂思维。从三个方面对信息复杂性进行了分解,并延伸到信息素养教学的转型,包括信息的未完成性与识别信息、信息的相互作用与建立联系、新信息的涌现与创造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素养 教育 复杂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与青年的互动逻辑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宝付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0,共4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青年解放发展与成长成才,其百年发展的历程,也是结合时代主题、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变化与青年双向互动、同向同行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的双向互动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一是政党逻辑,即党的成立、发展...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青年解放发展与成长成才,其百年发展的历程,也是结合时代主题、中心任务和主要矛盾变化与青年双向互动、同向同行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的双向互动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一是政党逻辑,即党的成立、发展和壮大需要青年;二是群体逻辑,即青年阶层独立和群体解放、青年政治抱负和理想志向的实现、青年成长成才和发展权益的维护都离不开党;三是组织逻辑,即共青团组织在党和青年的互动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厘清两者的互动逻辑,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推动党的青年事业发展、助力青年健康成长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 青年 互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变化与应对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7-133,141,共8页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蕴含着“技术规制”与“价值引领”双重逻辑。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蕴含着“技术规制”与“价值引领”双重逻辑。当前,以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社会各个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意义世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界域深刻变革,应科学认识二者“智治互构”的耦合关系,深刻把握建设主体“人机共融”的发展趋向,理性审视“技术利维坦”的风险挑战。在此基础上,强化系统规划,风险防控,综合应对,科学保障,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效性,筑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逻辑
9
作者 吴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9-33,共5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为准确把握和科学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为准确把握和科学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加以分析。从理论逻辑上讲,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斗争史,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从历史逻辑上讲,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鲜明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本领与经验;从实践逻辑上讲,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新时代赢得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 发扬斗争精神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红文化影响下的青年价值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40
10
作者 李力 常青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119,共6页
以互联网为载体兴起的网红文化,近年来依托自媒体平台,实现迅猛发展并产生了多种形态。网红文化全面进入青年生活,迎合青年心理,对青年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辨识网红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 以互联网为载体兴起的网红文化,近年来依托自媒体平台,实现迅猛发展并产生了多种形态。网红文化全面进入青年生活,迎合青年心理,对青年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如何引导青年群体正确辨识网红文化,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在研究网红文化发展形态及其所造成的价值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超越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红文化 青年 价值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严蔚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49,共6页
强调用战略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战略思维能力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围绕“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 强调用战略思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鲜明特征。战略思维能力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围绕“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工作指明了方向。主要体现为: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把握战略定位,明确“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晰战略目标,提出教师要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确定战略重点,提出教育者“优先发展”和“先受教育”等。这些论述构成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完整战略部署,体现了科学的战略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 教师队伍建设 战略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遵循
12
作者 张海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28,共7页
新时代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要立足时代、锐意求变,又要保持定力、坚守底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三个不能变”的原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改革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 新时代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既要立足时代、锐意求变,又要保持定力、坚守底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三个不能变”的原则,体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改革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作为方向引领,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改革创新 党的领导 改革总目标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交融理念下文化应答评价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海滨 王智超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112,共9页
文化应答评价模式聚焦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身心状态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是当前国内外教育评价模式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它从积极视角审视教育评价问题,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拓展了评价过程中多元参与的途径,提升了评价... 文化应答评价模式聚焦受教育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身心状态和价值观念等文化要素,是当前国内外教育评价模式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它从积极视角审视教育评价问题,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拓展了评价过程中多元参与的途径,提升了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但也存在激进主义和文化对抗的风险。在促进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理念下,立足中国新时代的基本国情,科学融合文化应答核心要素,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对于中国农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应答评价 文化价值 教育评价 评价模式 多元交融 教育公平 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影响因素和立场定位
14
作者 曹威威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3,共5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形成价值体系优势、增强民族精神独立性和引领并整合价值共识的价值意义。在现实中,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多重关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形成价值体系优势、增强民族精神独立性和引领并整合价值共识的价值意义。在现实中,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多重关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要遵循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普遍规律,从把握对内培育与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与具体推进、传播内容与传播方法等三对关系的基础上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跨文化传播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美学与主体生成——马克思劳动美学的生命现象学 被引量:16
15
作者 高星 赵雪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5-130,共6页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劳动美学命题,在何种意义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心理主义与认知主义?又在何种意义上建构了审美的普遍原则?是理解马克思劳动美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生命现象学的理论视阈探讨了马克思如何升华形下劳动的美学意蕴,如何... 马克思“劳动创造美”的劳动美学命题,在何种意义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心理主义与认知主义?又在何种意义上建构了审美的普遍原则?是理解马克思劳动美学的核心问题。本文以生命现象学的理论视阈探讨了马克思如何升华形下劳动的美学意蕴,如何在资本逻辑的批判中回应心理主义与认知主义美学的疑难,如何阐释创造美的劳动建构主体的感性逻辑等问题。笔者认为,当劳动以实践的否定肯定性统合事实与价值、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的时候,与其说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命题是揭示人实践特质的判断,不如说是对劳动美学与主体生成的生命现象学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美学 生命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躺平”现象的主体性反思 被引量:6
16
作者 耿锐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5-181,共7页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 当前,“躺平”现象被舆论关注,成为学界集中探讨的理论命题。“躺平”现象的成因是多维度的,既有社会运行中的直接性因素,也有内隐在现象之下的主体性因素。对主体性因素的揭示需要依靠前提性的追问与反思,青年为何在当代用“躺平”来应对“固化”、抵抗“内卷”、追逐“意义”等问题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引向深入。从主体性视角看,当代即时与延时的冲突、工作与休闲的对立以及由“主体性过剩”下的感觉至上等深层因素与社会的直接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躺平”现象的发生。为了有效矫治“躺平”现象,需要意识、体验、运行三个维度协同联动,共同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 青年 主体性过剩 人生意义 数据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内在要义
17
作者 李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0-36,共7页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我们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以德化人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习近...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我们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以德化人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特征新发展、新方略,深刻阐释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他多次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展现出独特思想魅力。具有多重要义:时代、文化、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新时代 文化 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