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水位管理对恢复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怡萌 段磊磊 +3 位作者 陈聪 王铭 王升忠 赵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83-4593,共11页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 泥炭地水文条件影响泥炭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控制和维持着泥炭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泥炭地生态恢复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关于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对不同水位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长白山区天然(NP)、退耕(DP)及实施不同水文管理的恢复泥炭地(低水位(LR)、高水位(HR)与高低交替水位(H-LR))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研究区泥炭地进行生长季(6—10月)土壤CO_(2)、CH_(4)排放监测。结果表明:温度和水位变化是研究区泥炭地土壤CO_(2)、CH_(4)排放季节变化的主控因子。H-LR受水位控制的影响,生长季土壤CO_(2)排放速率波动剧烈,其它水位管理恢复区土壤CO_(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排放模式,且均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除HR外,土壤CO_(2)排放速率与水位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长季,研究区HR土壤CH_(4)排放速率呈双峰型,H-LR与NP的土壤CH_(4)排放呈单峰型,与近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P<0.05),LR水位与CH_(4)排放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区不同水位管理恢复泥炭地土壤碳排放差异显著,虽然HR的土壤CO_(2)-C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其它水位恢复区,但其土壤CH_(4)-C累积碳排放量和综合增温潜势显著高于其它水位恢复区(P<0.05)。LR的累积碳排放量显著低于退化泥炭地,且其综合增温潜势最低。因此,建议在泥炭地恢复初期将低水位管理作为短期策略,以更好地恢复泥炭地碳汇功能,减弱其增温潜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泥炭地 水位管理 CO_(2)排放 CH_(4)排放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rioja软件包建立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鸿凯 李微微 +3 位作者 蒲有宝 王从洋 王松梅 杨晓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22-1028,共7页
应用R语言rioja软件包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WA)和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Weighted AveragingPartial Least Squares,WA-PLS)模型建立了长白山区泥炭藓泥炭地有壳变形虫与水位埋深(depth to water table,DWT)、pH和泥炭湿度的转... 应用R语言rioja软件包的加权平均(Weighted Averaging,WA)和加权平均偏最小二乘(Weighted AveragingPartial Least Squares,WA-PLS)模型建立了长白山区泥炭藓泥炭地有壳变形虫与水位埋深(depth to water table,DWT)、pH和泥炭湿度的转换函数,为古环境定量重建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rioja软件包应用的实例和参考。结果表明水位埋深以WA-PLS模型最佳(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7.39 cm,R2=0.74);对于pH和泥炭湿度,WA-PLS第一分量和WA.inv都产生了最小的RMSEP和较高的R2值。pH的RMSEP为0.18,R2为0.72。泥炭湿度的RMSEP为1.95%,R2为0.62。如果泥炭剖面的有壳变形虫种类组成与本研究的训练样本集相同,水位埋深、pH和泥炭湿度可以分别以±7.39 cm、±0.18和±1.95%的平均误差进行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oja软件包 转换函数 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 水位埋深 pH 泥炭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