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5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东方文化事业”中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研究(1923—1930)
1
作者 孟爱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日本政府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顺应国际退还庚子赔款潮流,于1923年3月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决定将部分庚款用于日本在华及在日中国人之教育、文化等事业,进而启动了由退还庚款资助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项目。在日本政府的... 日本政府为缓和中国人的反日情绪,顺应国际退还庚子赔款潮流,于1923年3月通过《对华文化事业特别会计法》,决定将部分庚款用于日本在华及在日中国人之教育、文化等事业,进而启动了由退还庚款资助的中国学生赴日考察项目。在日本政府的持续宣传与交涉、相对程式化的行程设计以及借助各类机构提供考察便利等举措的推动下,北京、广东和湖北等地教育界相继开展学生团体的赴日考察旅行。由于各项举措均以为日本谋求更多的“权益”为出发点,其通过“文化侵略”手段达到缓和中日矛盾、实现“日中亲善”的目的,也被赴日考察团的有识之士所认识。因而考察团在保持审视态度的同时,借助日本提供的考察条件,与日本配合开展考察活动,达成中日文化教育交流的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化事业” 庚子赔款 赴日考察 文化侵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05年禧年庆祝与美国犹太历史的公共叙事
2
作者 高嵩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100,共15页
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和反犹主义阴霾下,以美国犹太历史协会和纽约以色列余民公会为主导,犹太精英阶层发动全美犹太社群,于1905年首次用禧年庆祝活动与公共历史叙事的方式,将1655年23名犹太人获得北美殖民地定居权这一... 在20世纪初美国社会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和反犹主义阴霾下,以美国犹太历史协会和纽约以色列余民公会为主导,犹太精英阶层发动全美犹太社群,于1905年首次用禧年庆祝活动与公共历史叙事的方式,将1655年23名犹太人获得北美殖民地定居权这一历史事件变为全国性话题。禧年演讲者用神圣天命的宗教诠释与犹太人对世俗世界之贡献的双重叙事,塑造了犹太人“朝圣者”“开拓者”和“建设者”的公民形象,强调犹太人定居美国的正当性与合法性,以及犹太信仰与美国主义的一致性,将“犹太人”和“美国人”双重身份合二为一,使之成为“犹太美国人”。犹太精英试图将犹太人置于美国国家历史叙事的中心位置,以此构建美国犹太史,对抗美国与海外的反犹主义。1905年的禧年活动不仅宣告了美国犹太社群的更新,增强了犹太人美国公民身份与犹太教信仰的合法性,而且成为上帝公义与犹太人获得救赎的象征性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犹太人 禧年 犹太精英 美国犹太历史协会 公共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承与文明互鉴的历史阐释(笔谈) 被引量:6
3
作者 韩志斌 邹芙都 +5 位作者 郑威 徐昭峰 谢乃和 梁晨 郭辉 董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共32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才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只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向和指南。本刊特邀韩志斌、邹芙都、郑威、徐昭峰、谢乃和、梁晨、郭辉、董杰等八位历史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科技史)国家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就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入认识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与意义等议题展开笔谈,以期为推动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使命 文化传承 中国历史学 高层次人才 创新性发展 创造性转化 中国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中共东北大学筹建、成立、迁校时间考 被引量:4
4
作者 曲晓范 石颖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3-59,共7页
在近现代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国中共东北大学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四个最直接的前身学校之一,它曾经历过两次筹办、建校及建校初期的多次易地迁址的复杂历史演变过程。由于该校诞生于激烈的国共内战时期,频繁转移造成原始... 在近现代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国中共东北大学是东北师范大学的四个最直接的前身学校之一,它曾经历过两次筹办、建校及建校初期的多次易地迁址的复杂历史演变过程。由于该校诞生于激烈的国共内战时期,频繁转移造成原始的建校历史档案严重缺失和集体记忆的混乱和错位,导致对其筹建和成立等重大历史时间的记载出现严重的疏漏和舛误。根据翔实的历史文献进行考证,可证明中共中央东北局是建立中共东北大学的第一责任者,1946年3月13日是该校的创立日,江华、凯丰、舒群、张松如等四人是决定学校筹建、定名、成立、迁校的关键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中共东北大学 筹建 建校和迁校 东北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中国东北移民历史动因探源 被引量:15
5
作者 高乐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期间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是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而近代期间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是来自华北,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占移民总数的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仍,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拥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东北 华北 移民动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时期的美国图书馆——文化外交工具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5
6
作者 常贝贝 《图书馆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9-124,共6页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承担着思想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国际关系格局下,图书馆还发挥着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爆发的冷战中,为全方位地对苏联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攻击,美国图书...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机构,承担着思想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责,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或国际关系格局下,图书馆还发挥着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作用。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爆发的冷战中,为全方位地对苏联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展开攻击,美国图书馆被政府纳入对外政策中,以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的形式充当文化外交的工具,促进了美国政府冷战宣传活动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图书馆 文化外交 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东北各民族文化趋同性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路 李德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80-282,共3页
两汉时期是东北各古民族逐渐形成时期,也是具备地方特色的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起源上来看,东北古民族的发展有着相同的族源和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互之间联系也往往非常密切。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级,有益于探讨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是东北各古民族逐渐形成时期,也是具备地方特色的东北区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从起源上来看,东北古民族的发展有着相同的族源和相同的地理环境,相互之间联系也往往非常密切。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层级,有益于探讨两汉时期东北地区各古民族在文化内源与表征上的趋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东北古民族 文化 趋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历史学新论 被引量:2
8
作者 董小川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2-38,共7页
文化历史学是从文化视角认识历史的学科。具体说,文化历史学就是对人类各个领域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进行文化反思、文化分析和文化定位。文化历史学就是要从传统的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哲学中走出来,适应新时代文化... 文化历史学是从文化视角认识历史的学科。具体说,文化历史学就是对人类各个领域的历史,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进行文化反思、文化分析和文化定位。文化历史学就是要从传统的历史编撰学和历史哲学中走出来,适应新时代文化研究的步伐,满足新世纪人类文化进程的需求,研究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文化根基、历程、特点和归宿。文化历史学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是文化历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史学研究追求的目标之一;既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根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历史学 文化史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管窥文化之多元变迁
9
作者 费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5-278,共4页
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结构具有多元性,并大致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清前期为以原生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时期;清中期是东北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后的多元文化变迁时期;晚清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渗透而使东北文化多元性达到空前程... 清代东北居民宗教信仰结构具有多元性,并大致表现出三个阶段的变化:清前期为以原生为主的多元民族文化时期;清中期是东北文化与内地移民文化相互吸收与融合后的多元文化变迁时期;晚清时期外来文化不断渗透而使东北文化多元性达到空前程度。由宗教信仰管窥东北文化变迁原因,自古以来多民族杂居,是其形成区域内多元文化架构的历史因素;与内地移民文化的不断融合,是东北文化变迁的长期因素;晚清东北开埠后外来文化的渗透,是近代东北文化多元性加剧的主要原因。至于东北文化多元变迁的特点,首先是东北传统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西方文化无法完全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东北 宗教信仰 多元文化 文化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中国东北古代文化形成的特点
10
作者 王景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5,共5页
东北古代文化作为一种边疆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学术界已有比较全面的总结。但对造成这些特点的因素,却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发展曲折,导致文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差别;阶段性民族融合成为规律,实现了文化整合,... 东北古代文化作为一种边疆文化,有着突出的特点,学术界已有比较全面的总结。但对造成这些特点的因素,却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历史发展曲折,导致文化进程中比较明显的阶段性差别;阶段性民族融合成为规律,实现了文化整合,导致文化多元化。这些,是造成东北古代文化特点的最基本的因素。对诸种因素的探讨,会起到突破历史———文化表象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古代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书写微观史?——卡洛·金兹伯格的“如实”历史叙事思考与实践
11
作者 李根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9,256,共11页
卡洛·金兹伯格的微观史书写采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其目的在于保证历史叙事的如实性。这缘于他在思考如何真实讲述小人物历史时,发现史料限制使书写难以如实,且这是实证主义历史书写的范式弊端。同时,他认为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 卡洛·金兹伯格的微观史书写采用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风格,其目的在于保证历史叙事的如实性。这缘于他在思考如何真实讲述小人物历史时,发现史料限制使书写难以如实,且这是实证主义历史书写的范式弊端。同时,他认为借鉴现代主义文学的自我剖白式书写可以保持历史叙事的如实。这种风格在金氏微观史的叙事中体现为三个特征,即弱化作者的叙事权威性,采用多视角的“复调”叙事结构,以及引导读者的自主思考。金兹伯格关于历史叙事如实性的探究,示范了一条克服后现代主义怀疑论的合理思路,揭示了“叙事史复兴”这一史学史概念中尚未被明确的内容。在信息多元化的趋势下,现代主义文学风格的历史叙事可能成为书写当代史的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兹伯格 微观史 现代主义文学 历史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招民垦荒的阶段性演进及其历史影响(1860—1911年)
12
作者 曹明 权赫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0-105,共6页
近代化是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东北地区也不例外。地处我国边疆的东北地区,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艰难地走上了近代化历程。从东北招民垦荒的进程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打破传统的封禁政策,在局部弛... 近代化是1840年以后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东北地区也不例外。地处我国边疆的东北地区,在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艰难地走上了近代化历程。从东北招民垦荒的进程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打破传统的封禁政策,在局部弛禁的条件下实行有限招垦阶段;促使解除封禁政策的全面招垦阶段和在推行"新政"的条件下实行近代化措施的招垦阶段。从结果来看,东北招民垦荒的进程不仅是移民和开垦土地增加的过程,也是东北经济被纳入近代经济体系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抵制日俄对东北进一步侵略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招民垦荒 近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历史考察
13
作者 谭玉秀 范立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9,共11页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上海与北平为中心、遍及全国的高校分布带。大学毕业生学科比例文多实少,其性别结构男多女少。受就业地域、所学专业、性别、高校类型等限制,文科大学生就业难而实科大学生就业易,职业流...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上海与北平为中心、遍及全国的高校分布带。大学毕业生学科比例文多实少,其性别结构男多女少。受就业地域、所学专业、性别、高校类型等限制,文科大学生就业难而实科大学生就业易,职业流向呈现多样性,大多为所用非所学。大学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东南沿海与华北地区,零星分布于边疆地区,其薪酬待遇差距悬殊。国民政府、高校、社会与个人等,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成效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前 南京国民政府 大学生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埃及神谕研究(公元前3000年至前1550年)——基于原始文献与文化记忆理论的双重考略
14
作者 李晓东 李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8,共10页
神谕仪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宗教活动。然而,直至古埃及文明诞生约1500年后的新王国时期才出现有关神谕仪式的直接记录。新王国的神谕仪式所呈现出的高度完善化且制度化特征,引发了学术界对古埃及神谕起源的争论。新王国以... 神谕仪式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早期人类文明的宗教活动。然而,直至古埃及文明诞生约1500年后的新王国时期才出现有关神谕仪式的直接记录。新王国的神谕仪式所呈现出的高度完善化且制度化特征,引发了学术界对古埃及神谕起源的争论。新王国以前的文献史料能够反映神谕实践的部分表征,但不能作为证明神谕存在的直接证据,须辩证看待。早期神权与王权观念决定了神谕在当时属于“隐性文化”,故未被主流叙事所记录。阿蒙神崇拜的兴起、仪式时空单元的构建以及神权与王权观念的演变最终导致神谕由“隐性文化”转变成为“显性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埃及 新王国 神谕 扬·阿斯曼 文化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古代王宫形制演变——以7世纪小垦田宫、难波长柄丰碕宫、飞鸟净御原宫为例
15
作者 韩宾娜 朱一丹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1-149,共9页
7世纪初建成的推古朝小垦田宫构造简单,内外朝尚未分化,是日本古代王宫的初级探索。孝德朝难波长柄丰碕宫在飞鸟时代首次将王宫迁出飞鸟地区,形成了与大化改新相应、与积极外交政策相适的布局,王宫内天皇独占的生活区域和举行仪式的公... 7世纪初建成的推古朝小垦田宫构造简单,内外朝尚未分化,是日本古代王宫的初级探索。孝德朝难波长柄丰碕宫在飞鸟时代首次将王宫迁出飞鸟地区,形成了与大化改新相应、与积极外交政策相适的布局,王宫内天皇独占的生活区域和举行仪式的公共空间分离。天武朝飞鸟净御原宫是日本古代王宫发展的终点和都城制度的起点,在后飞鸟冈本宫的内郭基础上增设东南郭,进一步明确王宫内空间的不同属性。日本古代王宫形制的演变与统治者提升王权的政治意图紧密结合,是古代国家形成期历代天皇统治的视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古代王宫 空间布局 小垦田宫 难波长柄丰碕宫 飞鸟净御原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罗山与德川家康对朱子学的选择性引进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4,共8页
17世纪上半叶,日本社会从战乱转向稳定。为巩固新生政权,江户幕府采取多种手段,树立统治权威和稳定内外秩序。在思想文化层面,林罗山“脱佛入儒”的举措标志着朱子学从五山禅僧的传统中独立出来,开始与幕藩体制相结合,是否将其确立为体... 17世纪上半叶,日本社会从战乱转向稳定。为巩固新生政权,江户幕府采取多种手段,树立统治权威和稳定内外秩序。在思想文化层面,林罗山“脱佛入儒”的举措标志着朱子学从五山禅僧的传统中独立出来,开始与幕藩体制相结合,是否将其确立为体制官学成为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本文通过详细考证林罗山接受新知的过程及其与幕藩政权的互动,揭示江户初期幕府对朱子学的实用主义立场。德川家康尽管重视林罗山作为朱子学者的身份,但在起用他的过程中也保持对中华伦理价值的警惕。同时,新旧知识的转换和学派间的矛盾并非新政权的首要考虑。“壬辰倭乱”后,日本朱子学虽已具备独立发展的条件,但德川初期幕府仅从实用性角度对待朱子学,展现了江户日本对以朱子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选择性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学 德川家康 林罗山 选择性引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丛密林 张晓义 王伟平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0-85,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非遗法》的相关条款,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现阶段的保护工作存在经费落实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福利待遇不高,调查、记录和建档等环节薄弱...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结合《非遗法》的相关条款,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主要结论:现阶段的保护工作存在经费落实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多为兼职、福利待遇不高,调查、记录和建档等环节薄弱,项目名录申报缺少行业评审细则和标准、时有行政干预现象发生以及保护过程中缺少必要的监督、奖惩制度等问题。建议:制定和实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细则;加强监督反馈管理工作,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加强管理人才的培训,建立传承人梯队制度;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意识;拓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渠道,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斡尔族 鄂温克族 鄂伦春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面游走的文化群——关于各国背包旅游发展对策的综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30
18
作者 朱璇 吕帅 《旅游科学》 CSSCI 2007年第4期72-78,共7页
越来越多背包客的出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而面对这一另类旅游大潮,我们的反应却迟滞无力。本文通过回顾世界各国针对背包旅游市场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分析了他们发展背包旅游的战略、策略和学者们的相关建议,评述了这些应对... 越来越多背包客的出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大众旅游方式,而面对这一另类旅游大潮,我们的反应却迟滞无力。本文通过回顾世界各国针对背包旅游市场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分析了他们发展背包旅游的战略、策略和学者们的相关建议,评述了这些应对给予我国的启示,期望能够给当前国内背包旅游的建设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包旅游 背包旅游者 应对 综述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金伟 韩宾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5期120-126,共7页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准确地评价...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理念。它着眼于线性区域,所涉遗产元素多样,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利用线性文化遗产开展旅游活动是实现遗产"保护、保存和展示"目标的重要手段。准确地评价线性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潜力,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供给、需求和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的诸多方面。同时,还必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熵技术,以减少误差、提高可信度。以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和长城为对象的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旅游 旅游发展潜力 熵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概念、历史及开发模式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金伟 李丹 +1 位作者 李勇 佟连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24-30,共7页
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充分地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动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全世界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文章分析与评价了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基于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发生的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它可以充分地实现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古朴文化、保护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的动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全世界异军突起,方兴未艾。文章分析与评价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发展历史,并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3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概念 发展历史 开发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