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科教融合培养大学生拔尖创新能力的表观遗传学综合实验课程 被引量:4
1
作者 欧秀芳 吴莹 +3 位作者 李宁 姜丽丽 刘宝 宫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58-1168,共11页
科教融合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表观遗传学是对经典遗传学的拓展,针对本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表观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缺失,我们首次进行了表观遗传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尝试,将本实验室前期在水稻中开展的OsMET1-2基因的... 科教融合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表观遗传学是对经典遗传学的拓展,针对本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表观遗传学实验内容的缺失,我们首次进行了表观遗传学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尝试,将本实验室前期在水稻中开展的OsMET1-2基因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教学转化,建成了一个集前沿性、研究型和创新性为一体,以学生独立实验为中心,考核方式多元化的表观遗传学综合实验课程。本课程以OsMET1-2基因突变体和野生型为实验材料,将表观遗传上游酶促基因突变与基因组内特定位点的DNA甲基化和基因组稳定性联系起来。通过本课程的实践,学生对表观遗传修饰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理解,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强力支撑了本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教融合 表观遗传学综合实验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异质生境芦苇的表观遗传多样性和结构 被引量:4
2
作者 邱天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71,共4页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在植物生态学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有关天然植物种群的表观遗传变异的范围和结构的报道还很少。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MSAPs)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对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小空间尺度上... 近年来表观遗传学不仅是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在植物生态学中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有关天然植物种群的表观遗传变异的范围和结构的报道还很少。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MSAPs)和毛细管电泳方法,对中国东北松嫩平原小空间尺度上两种生境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天然种群的表观遗传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生境分别是pH 8~8.5、有季节性积水的碱化草甸土(生境1,即H1)和pH 10以上的、没有积水的碱斑(生境2,即H2)。结果表明,在甲基化敏感位点(MSL)中,71.09%~88.38%是多态位点。在生境内水平,H1和H2的多态位点百分比分别是82.75%和79.93%,香浓维纳信息指数是0.3712和0.3580,H1均高于H2。分子方差分析证明生境间表观遗传分化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单独个体的表观遗传变异可能给植株提供更多的表型和进化灵活性,生境间分化构成了表型差异的基础。总之,对小空间尺度芦苇在异质生境的生态适应问题进行分析,为芦苇表型进化和适应过程的探讨提供了实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 表观遗传多样性 表观遗传结构 生境 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小麦相关研究进展在遗传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娜 亓宝 +1 位作者 董芊里 王晓丽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16-925,共10页
普通小麦(T.aestivum L.)又称异源六倍体小麦,其基因组是由来自3个不同二倍体祖先且亲缘关系较近的基因组(A、B和D)构成。普通小麦的进化历程一直是遗传学教学中阐述物种形成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机制的经典案例。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 普通小麦(T.aestivum L.)又称异源六倍体小麦,其基因组是由来自3个不同二倍体祖先且亲缘关系较近的基因组(A、B和D)构成。普通小麦的进化历程一直是遗传学教学中阐述物种形成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机制的经典案例。近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普通小麦的相关研究在细胞学水平、分子水平、基因组水平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本文对普通小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将相关前沿科学内容与遗传学各章节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并应用于遗传学的理论教学中。这不仅是对经典遗传学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遗传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对遗传学基本内容和前沿科学动态的系统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学 理论教学 普通小麦 异源多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鹀科8种鸟类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时 姜云垒 +4 位作者 刘宝 王海涛 高玮 张立世 张天末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5-329,共5页
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研究鹀科8种28只鸟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28只个体分为两类,A类包括所有鹀属鸟类,B类包括铁爪鹀属和雪鹀属的铁爪鹀和雪鹀.将A和B类中的不同物种分为不同分支:栗斑腹鹀与三道眉草鹀和白头鹀为一支... 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研究鹀科8种28只鸟类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28只个体分为两类,A类包括所有鹀属鸟类,B类包括铁爪鹀属和雪鹀属的铁爪鹀和雪鹀.将A和B类中的不同物种分为不同分支:栗斑腹鹀与三道眉草鹀和白头鹀为一支,芦鹀、红颈苇鹀和苇鹀为一支,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中雪鹀和铁爪鹀位于分支的最底部,支持了其应从鹀属中分离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萼耧斗菜的传粉机制与遗传结构 被引量:2
5
作者 庞迪 史凤雪 +4 位作者 李志瑞 崔娜 孙明洲 李霖锋 肖洪兴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C.A.Mey.)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A.oxysepala f.pallidiflora(Nakai)Kitag)进行了传粉生物学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尖萼耧斗菜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的繁殖系统没有差异,但其传... 对尖萼耧斗菜(Aquilegia oxysepala Trautv.et C.A.Mey.)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A.oxysepala f.pallidiflora(Nakai)Kitag)进行了传粉生物学与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尖萼耧斗菜及其变型黄花尖萼耧斗菜的繁殖系统没有差异,但其传粉高峰期已经产生分化.其次,SSR数据显示这二者的遗传结构也产生了分化,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其种内的微分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茛科 尖萼耧斗菜 繁殖系统 传粉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孙恺婧 刘馨泽 +4 位作者 孙莹 金鑫 李琼 陈长宝 万茜淋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评价茯苓(Poria cocos)多糖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用CCK-8法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用DAPI染色法、AOEB双荧光染色法分析茯苓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细胞划伤愈合实验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用... 为评价茯苓(Poria cocos)多糖对非小细胞肺癌NCI-H460细胞的抑制作用,用CCK-8法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用DAPI染色法、AOEB双荧光染色法分析茯苓多糖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用细胞划伤愈合实验测定茯苓多糖对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茯苓多糖对细胞凋亡、迁移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茯苓多糖具有抑制NCI-H460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迁移的能力,可诱导NCI-H460细胞凋亡;500、1000μg·mL^(-1)的茯苓多糖可使Bax和P53蛋白表达量升高,Bcl-2和MMP-2蛋白表达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非小细胞肺癌 NCI-H460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籽粒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谱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欢 杨美英 +7 位作者 王真慧 孙旸 王刚 魏玮 关瑜 王法微 李海燕 陈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9-135,共7页
以花后15d的大豆籽粒作为对照,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花后35d、55d和65d的大豆籽粒进行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并结合GO功能注释和pathway分析,共有差异表达unigene为9 905个,其中调控脂肪酸合成途径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2个,蛋氨酸代谢... 以花后15d的大豆籽粒作为对照,通过Solexa高通量测序方法对花后35d、55d和65d的大豆籽粒进行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并结合GO功能注释和pathway分析,共有差异表达unigene为9 905个,其中调控脂肪酸合成途径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2个,蛋氨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6个。以花后55d的cDNA为样本,荧光定量PCR检测了1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结果可与测序结果互为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油脂 蛋白质 脂肪酸 蛋氨酸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异源多倍体中亲本基因组相互作用产生快速基因组变异的ISSR标记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邱天 庞劲松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28,共5页
通过ISSR标记分析,研究了异源多倍体基因组的进化现象.结果表明,基因组组成和普通小麦相同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在形成早期发生了迅速、广泛、以非随机性为主的基因组变化,包括遗传变异———主要表现为序列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 通过ISSR标记分析,研究了异源多倍体基因组的进化现象.结果表明,基因组组成和普通小麦相同的人工合成异源六倍体小麦,在形成早期发生了迅速、广泛、以非随机性为主的基因组变化,包括遗传变异———主要表现为序列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主要表现为DNA甲基化变异.而且异源六倍体小麦中来自父本的基因组比来自母本的基因组发生了更多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变异.说明异源多倍体中不同亲本基因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了变异的发生.这些变异不但有助于生物体恢复到二倍体的协调状态,而且产生新的遗传类型和影响表达的类型,促成了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和进化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多倍体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基因组变化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冰麦研究回顾与展望——纪念郝水院士逝世10周年 被引量:1
9
作者 庞劲松 刘宝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3,共13页
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形成经历了两次天然杂交和多倍化事件,近年来人们一直将小麦与近缘物种进行远缘杂交,培育抗性和品质提高的小麦新品种.天蓝冰草是小麦的近缘物种,它的基因组中携带小麦不具有的抗病、抗逆、高品质... 小麦是人类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形成经历了两次天然杂交和多倍化事件,近年来人们一直将小麦与近缘物种进行远缘杂交,培育抗性和品质提高的小麦新品种.天蓝冰草是小麦的近缘物种,它的基因组中携带小麦不具有的抗病、抗逆、高品质等有益基因.以郝水、何孟元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普通小麦与天蓝冰草进行远缘杂交,并通过染色体工程手段,将天蓝冰草的优良基因(或染色体片段)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培育成多个抗病、耐逆、优质的小冰麦新品种.本文综述了对小冰麦的种类、细胞和分子遗传、抗性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天蓝冰草 染色体工程 远缘杂交 小冰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基因KR3在大豆中的转化研究
10
作者 王浩铭 贺红利 +2 位作者 汪自强 刘宝 唐桂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86-592,共7页
采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法将抗性基因KR3导入大豆中,共转化386个外植体,获得转基因生根苗15株,经草丁膦涂抹、Bar试纸条和PCR鉴定,最终获得12株KR3转基因阳性苗,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3.11%。RT-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KR3基因表达量显著... 采用农杆菌介导子叶节转化法将抗性基因KR3导入大豆中,共转化386个外植体,获得转基因生根苗15株,经草丁膦涂抹、Bar试纸条和PCR鉴定,最终获得12株KR3转基因阳性苗,农杆菌介导转化效率3.11%。RT-PCR结果显示转基因植株KR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非转基因植株);花叶病毒摩擦接种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花叶病毒能产生一定抗性,而非转基因植株则明显感病;摩擦接种三周后ELISA检测进一步表明在所检测的12株T1KR3转基因植株中未检测出SMV,而非转基因大豆植株SMV检出率为75%。研究结果表明,提高KR3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大豆的病毒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农杆菌介导转化 KR3基因 花叶病毒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黄中化学成分的免疫调节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馨泽 吴新民 +4 位作者 冯琳 孙恺婧 金鑫 陈长宝 万茜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7-133,共7页
近年来,随着菌类药物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的发现及不断开发,越来越多菌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活性被逐渐关注,桑黄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并具备广泛的药理作用,对桑黄中多糖、酚类、萜类成分以及桑黄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 近年来,随着菌类药物有效成分生物活性的发现及不断开发,越来越多菌类药物的免疫调节活性被逐渐关注,桑黄中富含多种化学成分并具备广泛的药理作用,对桑黄中多糖、酚类、萜类成分以及桑黄提取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其日后桑黄药用价值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 免疫调节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肌动蛋白基因的克隆、抗体制备和表达分析
12
作者 王芳 汤璧蔚 +5 位作者 董乐 刘宝 黄慧 黄苹苹 张立群 栾芙蓉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23,共12页
为探讨蓖麻肌动蛋白(Actin)基因(RcActin)是否可作为蓖麻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内参基因。以蓖麻生长根为试验材料,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RcActin全长cDNA序列(登录号:XM002522148.3)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获得RcActin的编码序列(CDS),... 为探讨蓖麻肌动蛋白(Actin)基因(RcActin)是否可作为蓖麻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内参基因。以蓖麻生长根为试验材料,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RcActin全长cDNA序列(登录号:XM002522148.3)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经PCR扩增获得RcActin的编码序列(CDS),并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重组表达载体pET32a(+)-RcActin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融合6个组氨酸标签的目的蛋白,表达蛋白经钴离子螯合磁珠纯化后,采用Western Blot验证,结果表明,pET32a(+)-RcActin可诱导表达分子量约为61.46 ku的融合蛋白His-RcActin。用纯化的His-RcActin免疫BALB/c小鼠,经细胞融合及筛选获得9株能分泌抗蓖麻RcActin蛋白质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利用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刺激小鼠,取腹水,采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结果表明,5株阳性单克隆细胞株腹水效价达到1∶1 000 000及以上。用蛋白A/G亲和层析法纯化His-RcActin McAb;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纯化McAb的特异性进行测定,3株阳性细胞株能分泌针对RcActin的特异性McAb;通过抗体亚类鉴定试剂盒鉴定纯化McAb的亚型,结果表明,3株阳性细胞株分泌的McAb亚类均为IgG1。采用间接ELISA方法对3株阳性细胞株分泌McAb的稳定性进行鉴定,获得1株在体外传19代或液氮冻存4个月后、能稳定分泌McAb的阳性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和间接ELISA方法对从该细胞株中纯化的McAb的特异性、效价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获得的McAb具有针对RcActin的特异性且效价为1∶512 000。以制备的McAb为一抗,利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RcActin在正常水肥管理且时空一致条件下的蓖麻8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蓖麻不同组织中RcActin的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T-qPCR分析结果表明,蓖麻不同组织中RcActin mRNA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Western Blot方法分析RcActin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盆栽蓖麻根系中的表达量;通过RT-qPCR对不同组织中RcActin mRNA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蓖麻不同组织中RcActin蛋白质和RcActin mRNA的表达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cActin表达研究为蓖麻功能基因表达分析中内参基因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肌动蛋白 基因克隆 单克隆抗体 组织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