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轨共振下的跨媒介转译实践:东北网络文学微短剧转化路径探究
1
作者 张选中 庄秉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20,共5页
在东北振兴与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交汇点,网络文学与微短剧的跨媒介转译实践呈现出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协同共进的特征,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共同构成东北文化资源转化的双维驱动力。聚焦东北网络文学的微短剧转译,着重讨论政策如何激活跨... 在东北振兴与文化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交汇点,网络文学与微短剧的跨媒介转译实践呈现出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协同共进的特征,二者在动态平衡中共同构成东北文化资源转化的双维驱动力。聚焦东北网络文学的微短剧转译,着重讨论政策如何激活跨媒介转化效能,市场规则下的叙事逻辑重构如何与地域文化特质兼容等问题,并通过对成功案例的拆解分析,提炼可行性转译策略,并应用到待转译的东北网络文学作品中,以期为东北网络文学转译提供方法论支持,推动跨媒介转化成为东北文化再生产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网络文学 跨媒介转译 微短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影视艺术中“东北精神”的构建与呈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东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7-104,共8页
“东北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艺术中努力呈现并不断建构的特殊美学范畴。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环境的重大调整以及文化语境的相应嬗变,“东北精神”与中国... “东北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长期以来中国文学艺术中努力呈现并不断建构的特殊美学范畴。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环境的重大调整以及文化语境的相应嬗变,“东北精神”与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的互建与互见呈现着继承和发展并存的态势,即影视艺术一方面继续强调将东北抗联精神、铁人精神与北大荒精神作为构建“东北精神”的三条主脉,并由此因袭了抗联题材、工业题材和北大荒题材这三种主要呈现类型;另一方面又在时代新变的影响下,影视艺术为“东北精神”注入强烈的改革精神以及更多的个体意识与世俗心理,实现了内在精神谱系与外在美学呈现的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艺术 东北精神 精神谱系 美学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学IPSP课程混合式翻转课堂分析与启示 被引量:137
3
作者 杨斌 王以宁 +1 位作者 任建四 张海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8-122,128,共6页
美国大学IPSP课程教师在"自由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知识点类型及特点,对程序性知识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对陈述性知识采取讲授式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具有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 美国大学IPSP课程教师在"自由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知识点类型及特点,对程序性知识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对陈述性知识采取讲授式案例教学模式,这种混合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具有表达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的自由人的培养的教育目标。该文通过对美国IPSP课程的混合式翻转课堂的课程目标、学习要求、课程计划、教学模式及实施后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知识点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因素,学生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必要因素,资源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物质基础,以期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师范生TPACK发展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张海 肖瑞雪 +1 位作者 王以宁 樊峰伟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117,共7页
有效提升教师TPACK水平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要素。为探索教师TPACK发展路径,该研究参照技术接受模型,从外部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兼容性和行为意图五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师范生TPACK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 有效提升教师TPACK水平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要素。为探索教师TPACK发展路径,该研究参照技术接受模型,从外部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兼容性和行为意图五个层面构建了影响师范生TPACK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并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模型修正。研究发现,外部因素对教师TPACK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感知易用性、兼容性是影响教师TPACK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生 TPACK 技术接受模型 结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需求 被引量:2
5
作者 孙珊珊 刘坚 孙晔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03-204,共2页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阐述了大学生对网络媒体信息的需求及网络心理,对开展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 信息素质 信息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旧媒体阅读习惯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磊 于傲鹏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0-112,共3页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不断冲击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就连媒体的新闻采编方式也逐步向网络化、便捷化、可移动性方面迅速靠拢,传媒产业的变化为受众和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作为接受和获取信息... 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不断冲击着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就连媒体的新闻采编方式也逐步向网络化、便捷化、可移动性方面迅速靠拢,传媒产业的变化为受众和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作为接受和获取信息最为敏锐的大学生群体,他们阅读习惯的变化无疑代表了大众群体阅读习惯改变的新趋势,因此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新媒体 阅读习惯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L范式下的大学外语学习者动机提升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在荣 董玉琦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5年第5期73-79,共7页
为改善大学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学习动机为切入点,通过基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范式———CTCL,从尊重学习者的文化习惯,深入到个体层面的角度,实证考察各类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和动机变化,以及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反馈,进而揭示不同学习... 为改善大学外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学习动机为切入点,通过基于教育技术研究的新范式———CTCL,从尊重学习者的文化习惯,深入到个体层面的角度,实证考察各类学习者的动机因素和动机变化,以及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反馈,进而揭示不同学习内容与各类学习者动机的深层次关系。研究表明,以动机因素为参数大学外语学习者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经过一学期的混合式学习,四类学习者的动机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学习内容对学习者动机因素有着独特影响。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切合于各类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L 大学外语 学习动机 个体层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国际援助信息跨文化积极共情的双路生成与多向引导
8
作者 刘绩宏 《当代传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0,共5页
当下跨文化共同意义生成的难度不断提高,而中国国际援助信息体现的博爱情怀,彰显的人道主义精神,秉承的人类共同体理念能够引发跨文化的共鸣和共识。可以通过中国国际援助信息的建设性生产传播,从情绪感染和观点采择双重路径上建立起积... 当下跨文化共同意义生成的难度不断提高,而中国国际援助信息体现的博爱情怀,彰显的人道主义精神,秉承的人类共同体理念能够引发跨文化的共鸣和共识。可以通过中国国际援助信息的建设性生产传播,从情绪感染和观点采择双重路径上建立起积极的跨文化共情。一方面,唤询感动引导对道德场景中悲伤情绪的正向反应,增加非语言线索,多维自我表露,均衡英雄叙事,避免情感阻抑,满足情感需求,进而增加情绪觉察,促生情绪模仿,促成中国国际援助信息的跨文化情绪共情。另一方面,深化联结觉知,降低感知差异,以积极群际氛围催化共同归属意识,消解污名接触的群际威胁影响,以此重构内外群体界限,增进共同内群体身份认同,增强中国国际援助国际援助的跨文化认知共情。双管齐下促进中外民众,乃至其他国家民众之间的情感联通和理解认同,促进跨文化群体之间的亲社会互动,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共情传播 中国国际援助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剧何以“接合”:新文化共同体的生态建构与价值升维
9
作者 史册 刘亭卓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8,共5页
在数字媒体变革文化生产格局的背景下,有必要基于霍尔“接合理论”考察微短剧从边缘娱乐形式向主流文化形态的转型。研究发现,微短剧通过媒介形态革新、价值观念重构及跨文化传播创新形成独特文化共同体建构路径。然而,转型过程中存在... 在数字媒体变革文化生产格局的背景下,有必要基于霍尔“接合理论”考察微短剧从边缘娱乐形式向主流文化形态的转型。研究发现,微短剧通过媒介形态革新、价值观念重构及跨文化传播创新形成独特文化共同体建构路径。然而,转型过程中存在创作同质化、价值表达直白化等问题,亟须平衡艺术创新与主流价值。有必要为理解数字时代文化生产的新范式提供理论视角,对探索多元表达与价值引领的平衡路径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剧 文化共同体 价值升维 跨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奇、伦理与温情的耦合:《小小的我》的现实主义语法
10
作者 孟昱 于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25,共5页
《小小的我》以刘春和为典型人物讲述了一个脑瘫患者如何融入社会、实现欲求的故事。影片在叙事的结构上依据传奇故事的“曲折离奇”和“缝合照应”原则展开,试图在现实逻辑的制约下书写一系列微小的奇迹;同时,影片也秉持了传奇故事与... 《小小的我》以刘春和为典型人物讲述了一个脑瘫患者如何融入社会、实现欲求的故事。影片在叙事的结构上依据传奇故事的“曲折离奇”和“缝合照应”原则展开,试图在现实逻辑的制约下书写一系列微小的奇迹;同时,影片也秉持了传奇故事与伦理训诫相结合的传统,借助刘春和的经历提出“情感规范”“生命平等”与“天道酬勤”这三重教化;最后,影片以审慎的态度把控着叙事,使得叙事不曾滑入苦情戏的窠臼之中,并以对脑瘫患者的认同感置换了怜悯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小的我》 疾病书写 传奇性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记忆:国产都市电影中的多重意象
11
作者 赵莹 郑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6,共4页
国产都市电影呈现了多重意象,印证了都市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景观。自然意象以天气意象和植物意象为主,或铺垫情感,或隐喻深层内涵;道路、标志物、区域建筑等意象构成了都市电影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象系统;以饮食和方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 国产都市电影呈现了多重意象,印证了都市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景观。自然意象以天气意象和植物意象为主,或铺垫情感,或隐喻深层内涵;道路、标志物、区域建筑等意象构成了都市电影纷繁复杂的社会意象系统;以饮食和方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以消费、时尚为主导的现代文化丰富了都市电影的文化意象序列。由此发掘多重意象的意义在于从意象视角解读电影艺术在影像层面对都市空间的再现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电影 意象 影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电视媒介叙事的文化阐释
12
作者 阴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7-140,共4页
东北电视叙事以对乡土文化的再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乡土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区域电视以区域文化为发展根基的今天,乡土文化成为了东北电视的必然选择。东北电视通过对民俗仪式原初意象的展现和对狂欢精神的言说,通过... 东北电视叙事以对乡土文化的再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乡土文化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区域电视以区域文化为发展根基的今天,乡土文化成为了东北电视的必然选择。东北电视通过对民俗仪式原初意象的展现和对狂欢精神的言说,通过对东北电视文化符号——赵本山的塑造,完成了在东北电视叙事中的建构,从而实现了东北电视叙事中对乡土的归附与对人类精神乡土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电视叙事 乡土文化 东北电视文化符号——赵本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访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玛格丽特·尼斯教授 被引量:51
13
作者 徐鹏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共6页
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被认为是全新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框架,得到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包括TPACK理论框架、TPACK测量和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实... 2005年,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提出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被认为是全新的教师知识能力结构框架,得到了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包括TPACK理论框架、TPACK测量和基于TPACK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实践等。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给教育行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需要有什么变化?TPACK是否会出现新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监测评价体系会有什么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与整合技术的PCK理论构想的提出者——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尼斯(Margaret Niess)教授进行对话,探讨TPACK领域未来研究趋势,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及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和监测评价。尼斯是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数学教师教育工作者协会(AMTE)主席、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学会(SITE)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主席、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技术促进教与学分会主席、美国数学启蒙教师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数学教育研究》《教学与教师教育》等杂志评审专家等。她长期从事科学与数学教师的培训和研究,对前沿技术的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及整合技术的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养有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 TPACK 人工智能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网络视频检索与浏览行为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如一 《现代情报》 CSSCI 2013年第8期175-177,共3页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得到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实现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的转变与普及。相对于文本与图像,视频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信息更为直接。本研究从用户信息行为领域入手,立足于国内外研究者涉足较浅的视频检索领... 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得到迅猛发展。信息资源已实现从文字到图片到视频的转变与普及。相对于文本与图像,视频所涵盖的内容更加丰富,表达信息更为直接。本研究从用户信息行为领域入手,立足于国内外研究者涉足较浅的视频检索领域,通过调查大学生群体对网络视频的检索与浏览行为的相关内容,分析该群体对网络视频检索与浏览行为的相关原因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视频 视频检索 视频浏览 信息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应用、问题及趋势——访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卫·斯坦恩教授 被引量:24
15
作者 崔向平 徐娟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0,共7页
近几年,各国政府意识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愿景和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被预测为在线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指出,自适应学习技术被预测为未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自适应的本质... 近几年,各国政府意识到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先后制定了相关的愿景和规划。实现个性化学习被预测为在线教育发展的趋势。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指出,自适应学习技术被预测为未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自适应的本质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技术是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笔者围绕自适应学习技术的应用、问题及趋势,访谈了国际知名远程教育专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大卫·斯坦恩(David Stein)教授。斯坦恩教授的研究领域是互联网教育、在线与远程学习,研究重点是虚拟教室和成人学习。斯坦恩教授在美国高等教育界被公认为在线和远程学习的主要开发者,2014年获美国大学技术网络"新在线教师训练营"入围奖,2013年获美国成人与继续教育协会授予的成人教育杰出研究奖,2012年获美国大学技术网络最佳研究论文奖和美国远程教育协会授予的Shauna Schullo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线教育 慕课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知识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届中国影视传媒青年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6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8-168,共1页
2016年12月24日,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影视传媒青年论坛”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会年会在长春举行。
关键词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 影视传媒 青年论坛 综述 东北师范大学 青年研究 理事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狂想与人性显影: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形象的双重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诗戈 陈柏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60-66,共7页
近年来,以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Sora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层出不穷,促使当下的电影行业产生了新一轮的变革,成为电影学界的热点话题。技术的革新始终推动着电影的发展,AICG的成长再次让人工智能与科幻电影... 近年来,以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Sora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层出不穷,促使当下的电影行业产生了新一轮的变革,成为电影学界的热点话题。技术的革新始终推动着电影的发展,AICG的成长再次让人工智能与科幻电影的关系成为议题,当与电影碰撞,人工智能既推动科幻电影的发展,又反哺其自身的遐想和探秘。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形象正是在技术和艺术的不断赋能下,构建成科技臆想与人性显现的产物。通过对人工智能形象内外的两个维度,递进性探讨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形象的技术构想和本位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人工智能 形象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中视觉符号对环境景观记忆的建构
18
作者 李闯 杜云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6-40,共5页
电影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流动的、连续的影像来达成叙事。不同于小说,电影的底层代码是一种不可以被语言予以转述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在建构电影的环境景观记忆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从个人最隐秘、最难以言说、包含着创伤... 电影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流动的、连续的影像来达成叙事。不同于小说,电影的底层代码是一种不可以被语言予以转述的视觉符号。这些视觉符号在建构电影的环境景观记忆上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从个人最隐秘、最难以言说、包含着创伤性质的情感记忆,到个体对其所处的现代空间的记忆,再到宏大意义上的国族认同与历史记忆,视觉符号展现出极强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符号 环境景观 电影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建构的脉络缘起、多重向度与文化底色
19
作者 叶辉 王馨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1-105,共5页
探索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建构的发展脉络与多重向度,首先,挖掘从文学转向电影的脉络,将“拟人”文学修辞与“拟人”类型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展示;其次,立足于“象征”与“人格”的概念,挖掘西方动画电影角色“拟人”的... 探索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建构的发展脉络与多重向度,首先,挖掘从文学转向电影的脉络,将“拟人”文学修辞与“拟人”类型动画电影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展示;其次,立足于“象征”与“人格”的概念,挖掘西方动画电影角色“拟人”的创作手法、形式变化;由外在形式转向角色神韵,由象征到拟真的创作革新;最后,从动画电影的“拟人化”角色精神角度,剖析此类角色的英雄主义色彩和“人性”之光辉,结论是西方动画电影中角色“拟人化”设计的蕴含着文化观念的底色,拓展想象空间与丰富叙事题材,助力正向的文化价值引导。文中将动画电影中的“拟人”角色塑造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去探讨,以期为电影角色创作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文化 动画角色 电影脉络 拟人化 人格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语境下微电影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初探 被引量:45
20
作者 郑军 王以宁 白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65-267,共3页
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新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开创着影视作品的新叙事模式。此文将从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内涵表达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对微电影解构理性、躲避崇高、零度叙事、合流大众文化等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独特叙事机制进行... 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新电影艺术形态,微电影开创着影视作品的新叙事模式。此文将从微电影的题材选择、内涵表达和叙事结构等方面,对微电影解构理性、躲避崇高、零度叙事、合流大众文化等极具后现代主义色彩的独特叙事机制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过分碎片化、商业化、浅薄化的叙事缺陷,从而为微电影的本体创作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电影叙事 后现代主义 新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