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 被引量:8
1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0-84,共5页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学内部学科分支类目重新斟酌的建议,并结合《全球文明史》就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史的编纂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史 文明 历史编纂学 全球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的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径 被引量:3
2
作者 赵轶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185,共11页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 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讨论的根本问题是明清中国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趋势,旨在通过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考察明清中国的基本组织、运行方式,阐明其类型特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中外学术界以往的相关研究,各有所见,也各有局限。其中,停滞论、单一因素决定论、欧洲中心主义是普遍的问题。明清帝制农商社会说注重结构分析、实证、文明史观,是在对已有方法进行批评性审视基础上做出"综合修正"的尝试。该说主张:明清时代的中国社会并没有陷入停滞,而是发生了多方面的发展,并与该时代的全球化运动相关联;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农商经济共同构成社会基础且与帝制国家体制形成共生格局,其继续演进有更大规模市场经济化的前景,中华文明内聚运动接近完成,而与西欧同时发生的社会演变不在同一轨道上;明清中国呈现为一种学术界以往熟知的各种理论、模式说都不曾具体阐释的形态。对于学术界针对此说提出的一些质疑,本文也做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帝制农商社会 资本主义萌芽 停滞论 决定论 欧洲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国史学研究国际化语境建构的几点看法
3
作者 赵轶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3,共2页
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学术出版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历史学前沿"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18日在四川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话题:一是如何将《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 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学术出版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历史学前沿"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18日在四川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有两个相互关联的话题:一是如何将《中国历史学前沿》(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①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国际性学术期刊;二是如何促进中国的历史学研究,使之体现和引领世界范围的历史学前沿。与会代表都是熟知国内外历史学研究动态的知名学者,会议根据代表的发言整理了一组笔谈,以飨学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化语境 史学研究 中国 组织讨论 高等学校 编辑部 历史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乐教传统论《乐经》之形成与残佚 被引量:8
4
作者 付林鹏 曹胜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乐经》的形成,是商周雅乐体系的总结,其形式当是与《诗经》等相配的音乐形态,东周时期周室衰微,雅乐演奏渐次消散,至春秋末,已少见雅乐系统之演奏。孔子师生论乐重义理而轻演奏,使得《乐记》等儒门乐论开始形成,成为后代论乐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 《乐经》 乐记 乐教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中国历史趋势:帝制农商社会 被引量:24
5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13,共9页
中国史学界长期运用资本主义发生学障碍思想模式来分析明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这其实是一种把明清史当作“变态”来看待的方法,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在讨论这种思想模式多方面的问题之后,以“正常”的视点出发,可得出明代中... 中国史学界长期运用资本主义发生学障碍思想模式来分析明清中国历史演变的基本趋势,这其实是一种把明清史当作“变态”来看待的方法,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色彩。在讨论这种思想模式多方面的问题之后,以“正常”的视点出发,可得出明代中国正在发生七种历史性的转变,其趋势是演变成为一种帝制农商社会。这一历程以独特而又合乎逻辑的方式展现了人类社会转变的一种非西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及其现代回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8,共8页
"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恒久影响并具有普遍价值的内核,它体现着中华大社会共同体在其历史生活中蕴含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及相应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在先秦思想家中已经形成,在帝制时代经历了复... "天下为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产生了恒久影响并具有普遍价值的内核,它体现着中华大社会共同体在其历史生活中蕴含和表现出来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观及相应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在先秦思想家中已经形成,在帝制时代经历了复杂的嬗变但要旨得以保持,在现代中国的兴起中继续构成深沉的历史文化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建设,需要深切体察中国文化中"天下为公"的文化基因,追求公共权力运作的普遍合理性,严格制约公权力的私有化,在公私张力场域把握合理的中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天下为公 公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被引量:15
7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40-152,2,共13页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明代中国经济领域发生的结构性、不可逆转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包括白银成为主导货币、赋役体制中基于土地并以货币征收的赋税比例扩大、货币财政体制形成、国内和国际市场体系发展、人口大幅度增长。这些变化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加速了社会财富的流转,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繁荣,同时也因超出以往王朝行政、金融、财政管理的经验范围而加速了明朝帝制体系经济功能的失序。明朝政府经济干预的三个杠杆,赋税制度、政府财政支出、货币管理在明中期以后都有顺应市场经济的动向,但又都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原因主要在于帝制体系本身的僵化和明王朝自身进入衰败期之后的调整乏力。变化中形成的新的经济结构,可以容纳更大规模的商业繁荣,但是并不构成产业升级的直接基础,距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尚远,是一种帝制农商社会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经济结构 赋役 货币 市场 人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遗诏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轶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6-54,共9页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 遗诏是帝制时代以大行皇帝名义向天下臣民发布的政治遗嘱,于随后国家政治及公共生活关系重大。明代遗诏为皇位交替之际最重要的正式文献,即使在已经立有储君的情况下,仍然是嗣君即位合法性的必要基础;由于遗诏由文臣起草,士大夫有可能借草拟遗诏之机,渗透自己政策更革主张,故遗诏颁行,通常带来一定政策调整,这反映出遗诏作为士大夫群体纠正皇帝弊政的潜在途径的意义;官私史书中常混淆遗言与遗诏,论者当加辨析;明代太后所发遗诏中,仅仁宗皇后张氏遗诏具有国政安排涵义,可资查见明代后妃预政现象之变迁;明代矫拟遗诏的说法甚多,然大致都难视为确然事实;明成祖遗诏仅传两句之事,可能掩盖重要史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帝制 士大夫 遗诏 政治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与权利:明代社会层级性结构探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8-200,4,共13页
明代中国保持着帝制政治体制,同时又已卷入全球性大变迁,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皆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社会组织的方式与状态是否发生了新异性、不可逆转的变化,构成理解该时代中国社会体系特点的突出问题。在前贤研究基础上,文章尝... 明代中国保持着帝制政治体制,同时又已卷入全球性大变迁,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皆发生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社会组织的方式与状态是否发生了新异性、不可逆转的变化,构成理解该时代中国社会体系特点的突出问题。在前贤研究基础上,文章尝试以社会地位与社会权利为基本尺度来透视明代社会分层体系,认为:从明初到明末,贵族、士绅、庶民、贱民四层等级的基本结构状况并没有结构性改变;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人身依附性社会关系趋于强化而非松懈;社会流动主要在士绅与庶民两个层级内部及这两个层级之间发生;明代中国社会还相当完整地处于帝制体系提控之下。明代中国处在变与不变的复杂纠结之中,要理解这样的一种社会状态与演变趋势,还有许多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身份 社会分层 社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童子习礼:明代社会中的蒙养礼教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克生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1-138,共8页
明代社会的儿童礼教是一个攸关儿童个体、家族与王朝治道的重要问题,通常在家庭、社学中广泛展开。儿童所习家礼、乡仪、学礼虽多取自先儒经典,但无不依照儿童心智做了通俗化转换,呈现出诗礼交融、相辅相成的社会礼教景观。明代儿童习... 明代社会的儿童礼教是一个攸关儿童个体、家族与王朝治道的重要问题,通常在家庭、社学中广泛展开。儿童所习家礼、乡仪、学礼虽多取自先儒经典,但无不依照儿童心智做了通俗化转换,呈现出诗礼交融、相辅相成的社会礼教景观。明代儿童习礼的普遍性、日常化进一步促进了儒家礼仪的庶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儿童礼教 家庭 社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寓意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6-53,共8页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 明代国家祭祀对象的构成及其变化表明,该体系具有宗教、文化、政治、社会等多重寓意。其核心是展现一种以天权为核心的天、神、君、民秩序观,因而是明代中国政治文化精神的投影。它对于明代的统治者说来,体现着与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定位、世界秩序规范和自我定义,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观念基础。从宗教和文化成分角度分析,这个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但又是以儒家传统为根基的。永乐以后的变动,主要在于与道教、佛教和民间杂神崇拜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这些变化与明朝政治文化精神趋于混沌状态有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祭祀 宗教 儒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轶峰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52-162,共11页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嘉靖 万历 政治文化 士大夫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中国的有限开放性 被引量:10
13
作者 赵轶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35,共18页
明朝初年的"海禁"是针对倭寇侵扰而行的国防政策,不是对外总体国策。明代官、私皆有很大对外贸易量。明朝通过朝贡关系保持与周边国家往来,主要体现出当时中国非孤立立国的方式。明代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亚洲积极... 明朝初年的"海禁"是针对倭寇侵扰而行的国防政策,不是对外总体国策。明代官、私皆有很大对外贸易量。明朝通过朝贡关系保持与周边国家往来,主要体现出当时中国非孤立立国的方式。明代正值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对亚洲积极殖民、贸易的时代,欧洲东来各国拖动中国深深卷入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白银、火器、玉米等西方事物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货币财政体制和战争方式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数量的上升。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促成了中欧两大文明体系间空前深入且再未中断的交流,既丰富了中国文化,也影响了欧洲的人文景观。明代中国还通过陆路与中亚多国保持政治、贸易往来。综合而言,明代中国不是停滞的社会,也不是封闭的社会,应归纳为有限开放的社会。这种有限开放性是当时中国帝制农商社会基本特质在对外关系方面合乎逻辑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有限开放 封闭社会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前期皇帝的即位诏——从洪武到正统 被引量:11
14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 即位诏书是帝制时代政策阶段性继替、关联的重要资料。文章将洪武至正统六位皇帝的即位诏书加以排比分析后提出如下判断:所有这些即位诏书都以申明新君即位合法性为要旨,并皆宣布大赦、新政条款,可见皇帝政治仍须取得与民心、普遍文化价值的契合,并非造成既成事实即可;建文帝即位诏表露出从威猛严苛转向文治宽仁的政策意向;明初诸帝中朱棣即位合法性最成问题;洪熙即位诏与建文政令相通,以宽仁休息为核心,朱棣、朱高炽父子之间的确存在重大政见分歧;宣德以后基本维系洪熙政令大轨,可见建文时期社会政策基本精神在洪熙、宣德时期得到部分体现;赋役沉重、军民逃离、司法严苛是整个明前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难题;杨士奇在明前期政策基调转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洪熙到正统初年可能是士大夫群体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即位诏 皇帝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官的省亲与展墓 被引量:8
15
作者 赵克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23,共7页
明代文官的省亲、展墓制度经历了由明初"特命而行"到洪熙以后"奉例而行"的制度化过程,主要有给假归省和便道归省两种形式。在传统政治文化背景下,明代文官的省亲、展墓制度具有协调忠孝关系的社会政治意义。
关键词 明代 文官 省亲 展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度牒制度与清前期社会制度变迁 被引量:7
16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4-130,共7页
清入关前即已实行度牒制度,康熙初限制寺观及僧道数量,雍正时期,放松对僧道管理,度牒失去效力。乾隆初恢复度牒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正式废止度牒制度,从此僧道身份与政府干预脱节。清前期度牒制度着眼于社会治理,而非宗教规范。度牒制度... 清入关前即已实行度牒制度,康熙初限制寺观及僧道数量,雍正时期,放松对僧道管理,度牒失去效力。乾隆初恢复度牒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正式废止度牒制度,从此僧道身份与政府干预脱节。清前期度牒制度着眼于社会治理,而非宗教规范。度牒制度在清代之废止,是明清帝制框架下民间社会自由生活秩序之逐步发展,佛、道教与其他民间信仰乃至普遍日常生活习俗融和,僧道成为大量普通人生存出路,政府对社会控制放松的结果。乾隆帝复、废度牒制度之转变,反映出其现实主义的政治策略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僧道 度牒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代的帝制与封建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轶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5,I0003,共13页
"封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是讨论国家权力基本配置的轴心性概念,其内涵高度一致,且与欧洲中古封建主义接近,皆以层级分权与世袭贵族全面特权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地分割领有和强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但中国封建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是讨论国家权力基本配置的轴心性概念,其内涵高度一致,且与欧洲中古封建主义接近,皆以层级分权与世袭贵族全面特权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地分割领有和强硬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本特征,但中国封建制占主导地位,时在先秦。秦以后皇权与郡县、官僚鼎足支撑的帝制体系成为主导,封建蜕变为补充性制度并伴随帝制始终。明代封建,表现于皇室藩封、沐氏世守云南、土司与羁縻、武臣世袭与品官荫蔽制、周边附属国朝贡等方面。清代封建表现在清初八旗旗主与王贝勒议政及设置"三藩"、王贝勒世袭、八旗等级附庸以及继续明代的周边附属国朝贡、土司与羁縻、武臣世袭与品官荫蔽制等方面。两代封建表现有同有异,并非简单因袭。明清时人留下大量有关封建言论,概念内涵一致,都是与郡县对应的一种制度选择。朱元璋以复封建为家天下之谋,清帝规避封建名目却做诸多封建性制度安排,多数思想者从民本出发,认为封建与郡县各有局限,主张因应帝制一统现实,以郡县为主而参用封建。现代史学对明清封建进行探讨,应取历史文献基本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封建 郡县 帝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 被引量:9
18
作者 赵克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8-52,共5页
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高级政务官、军务官、地方亲民官以及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近臣。由于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 夺情起复是丁忧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明代文官夺情起复者主要有阁臣、尚书、侍郎等高级政务官、军务官、地方亲民官以及一些负有特殊使命的近臣。由于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制,一些人便利用各种手段,营求夺情。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夺情行为,都会引起伦理问题,加剧党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丁忧 文官 夺情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胜高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7-35,共9页
季札观乐,出于聘礼仪程。鲁襄公不享季札,由叔孙穆子主飨。以叔孙穆子对礼乐的精通和坚守,季札请观周乐,必合乎聘礼规格及仪程。故叔孙穆子使乐工演《风》、《雅》、《颂》,乃出乎飨燕礼之乐宾环节的"无筭乐",采用"为之... 季札观乐,出于聘礼仪程。鲁襄公不享季札,由叔孙穆子主飨。以叔孙穆子对礼乐的精通和坚守,季札请观周乐,必合乎聘礼规格及仪程。故叔孙穆子使乐工演《风》、《雅》、《颂》,乃出乎飨燕礼之乐宾环节的"无筭乐",采用"为之歌"则依照"房中乐"的弦歌方式。而季札"见舞",则出乎鲁之时禘礼。故今本《诗经》的次序,实本于鲁乐工演奏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札观乐 聘礼 程序 诗经演奏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种新解读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16,共7页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 《明夷待访录》提出的政治、社会诉求,经明末以来诸多思想家、学者研究,解释,但各有窒碍。结合16、17世纪中国政治、社会历史变迁对《明夷待访录》文本进行解读,可认为其政治社会诉求之基本指向,是一种开明帝制农商社会。此种社会理想,有明代社会实际为事实基础,有儒家为主之传统政治哲学为渊源,并非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之直接建议,而是17世纪中国社会与文明嬗变的一种可能性之思想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世纪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帝制农商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