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 |
刘乃叔
敖桂华
|
《汉语学习》
CSSCI
|
1998 |
11
|
|
2
|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 |
孙中田
刘爱华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
|
|
3
|
地域文化与乡土叙事的“方志性”——赵本夫乡土小说特色论 |
逄增玉
姚树义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7
|
|
4
|
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
刘建军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7
|
|
5
|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
逄增玉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9
|
|
6
|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 |
孙中田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5
|
|
7
|
语言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 |
朱绍禹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9
|
|
8
|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
朱自强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2
|
|
9
|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
逄增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9
|
|
10
|
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
王中忱
|
《浙江学刊》
|
1985 |
9
|
|
11
|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
李炳海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4
|
|
12
|
精神复仇的两种悖反形式——鲁迅的两篇同名散文《复仇》的另一种解读 |
刘雨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3
|
中国古代分胙礼仪的文化蕴含 |
何长文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14
|
迷狂与理智——试论《九歌》独特的审美趋向 |
何长文
|
《中州学刊》
CSSCI
|
2001 |
4
|
|
15
|
论儒家的救世精神 |
王确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16
|
“朕”本义考 |
刘乃叔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5
|
|
17
|
汉字象形性的书法审美创造 |
高长山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8
|
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商人特征 |
刘孝严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19
|
梅娘小说的文化主题 |
刘爱华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3
|
|
20
|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
刘建军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