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乃叔 敖桂华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2期43-45,共3页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刘乃叔,敖桂华语言是一种文化,反过来,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渗透之我见刘乃叔,敖桂华语言是一种文化,反过来,语言还承载文化并积淀文化。因此,语言研究、语言教学,除了语言本身的问题外,又需要文化的诠释,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共识。特别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由于是跨文化的语言交流,文化因素的渗透就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因素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教学 语言的构成要素 语言现象 语言与文化 谐音文化 教学中 “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中田 刘爱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孙中田刘爱华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茅盾是擅长描写新时代女性的作家之一。在茅盾的小说世界中,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女性群体。研究者就其大端分为两种类型... 困惑与错位——《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电视剧比较研究孙中田刘爱华在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中,茅盾是擅长描写新时代女性的作家之一。在茅盾的小说世界中,曾经出现过一系列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女性群体。研究者就其大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富于进取的、雄强美的女性,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婉卿 电视剧 茅盾 霜叶红 《霜叶》 小说 改编者 传统文化意识 女性形象 剧作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乡土叙事的“方志性”——赵本夫乡土小说特色论 被引量:7
3
作者 逄增玉 姚树义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5期92-100,共9页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许多作家的写作总是离不开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作家所来自的那块土地及其文化,已经内化为作家的叙事和写作的重要想象资源,成为作家文本世界的独特风景,如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张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许多作家的写作总是离不开特定地域及其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作家所来自的那块土地及其文化,已经内化为作家的叙事和写作的重要想象资源,成为作家文本世界的独特风景,如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赵树理、张伟、贾平凹、莫言等。赵本夫也是这样一位作家,并且他对乡土的书写可以用"专注"来形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乡土小说 徐州地区 普通话 乡土意识 中国作家 徐州方言 丰县 地方志 写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新文化的多重起源 被引量:17
4
作者 刘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3-72,共10页
以往学术界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源的认识,大多偏重于对当时政治经济作用方面的考察。本文认为,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更直接来自于文化上发展演变的因素。概而言之,既是由于中世纪内... 以往学术界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起源的认识,大多偏重于对当时政治经济作用方面的考察。本文认为,作为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更直接来自于文化上发展演变的因素。概而言之,既是由于中世纪内部人学因子生成的结果,同时也在于历史给予当时文化发展的四大馈赠(中世纪社会产生了现代城市、大学的出现、神学研究导致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宗教内部发生了变革要求)和三大机遇(黑死病发生导致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发现在此时人们面前展示出了一个新世界、地理大发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正是当时文化上多种因素与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起源 内在因子 四大馈赠 三大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十年代“抗战文学”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 被引量:9
5
作者 逄增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9-117,共9页
关键词 抗战文学 抗日战争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 政治话语 文坛 戏剧 小说 年代 抗战胜利 七七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艺谋的电影艺术谋略 被引量:15
6
作者 孙中田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4-39,共6页
色彩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是一种人化了的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这种形式化的电影语言不仅是人物性格的需要,是他营造现代“神话”的底色,而且具有一种生命精神、人文关怀和民族魂魄的张扬。从张艺谋的审美选择的动态过... 色彩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是一种人化了的意象性地建构现代“神话”的艺术符号,这种形式化的电影语言不仅是人物性格的需要,是他营造现代“神话”的底色,而且具有一种生命精神、人文关怀和民族魂魄的张扬。从张艺谋的审美选择的动态过程来看,这又体现出某种走向生活原点,向自然的特征,同时,这种艺术走向又与传统和西方文化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符号 张艺谋 电影艺术 人文关怀 民族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朱绍禹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1-24,共4页
语言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一个被使用得异常频繁的词,诸如人类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的使用率都是够高的,惟独语文教材文化这个词好像还未出现过。然而,语... 语言教材文化的建设和理论研究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朱绍禹语文教材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一个被使用得异常频繁的词,诸如人类文化、民族文化、阶级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的使用率都是够高的,惟独语文教材文化这个词好像还未出现过。然而,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的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材研究 语文教科书 比较研究 语言教材 文化传统 和理论 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学 文化现象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自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73-77,共5页
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照才能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只有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中才能建立。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儿童这一生命存在与儿童文学本质之间存在着衡定的唯一无二的本体逻辑关系,因此... 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相对照才能存在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只有在与成人文学的区别中才能建立。儿童文学是儿·童·的·。儿童这一生命存在与儿童文学本质之间存在着衡定的唯一无二的本体逻辑关系,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必得以诗化的儿童生命哲学———儿童观为最根本的理论支点。建立儿童文学本质理论必须具有“名著意识”并以体验在先。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整体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质论 生命哲学 儿童观 根本支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名乡土小说隐含的反现代性主题及其叙事策略 被引量:9
9
作者 逄增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35,共5页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 在“追求现代性”的历史趋势和潮流的影响下,现代中国出现了肯定现代性与反对现代性的两种文化思潮和文学叙事。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即属于后者。他的作品不写乡村及乡村所隐喻的传统中国的衰败、凋零和落后,而极写乡村礼俗社会从自然到人事的美善、和谐、淳朴与情趣,充满所谓“牧歌情调”,与20年代乡土写实小说构成明显不同。这所谓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虽然没有直接抨击现代性,但实际上隐含并构成了一种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是反现代性文学主题和叙事的独特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乡土抒情小说 反现代性 主题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茅盾与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被引量:9
10
作者 王中忱 《浙江学刊》 1985年第4期60-67,共8页
在茅盾的文学观念中,新浪漫主义的内涵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其冲击波的强弱与茅盾自己的自觉反馈,呈伸张收缩的运动状态的。茅盾从现实主义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出发提倡新浪漫主义,同时又在不断否定、扬弃新浪漫主义过程中找到理想的... 在茅盾的文学观念中,新浪漫主义的内涵从来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其冲击波的强弱与茅盾自己的自觉反馈,呈伸张收缩的运动状态的。茅盾从现实主义的立足点和观察点出发提倡新浪漫主义,同时又在不断否定、扬弃新浪漫主义过程中找到理想的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但是扬弃并不等于抛弃,茅盾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广阔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 浪漫主义文学 文学思潮 象征主义 创作方法 罗曼·罗兰 理想主义 浪漫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教净土思想与南朝崇尚洁净文风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炳海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56-163,共8页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 佛教净土思想在南朝得到广泛的传播,南朝文人普遍持净土信仰,他们在表现自己的转生理想时,对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均有涉及。南朝文人在接受净土信仰的过程中,宗教和皇族社团起了重要作用。南朝文人追求不染的人格,选择皎洁的物象,赞赏简净的笔法,由此形成文坛上崇尚洁净的风气。南朝文人具有自觉的反污染意识,怀着忏悔心理和负罪感,同时,还对莲花意象赋予带有净土色彩的美学内涵。南朝山水诗所表现的洁净之美,经历了由粗糙到完美的发展历程。那个时代的文学批评反对绮语而提倡简净,这种主张可以从净土思想那里找到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土信仰 净土思想 谢灵运 佛教 弥陀净土 文学批评 南朝文学 文人集团 花意象 萧子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复仇的两种悖反形式——鲁迅的两篇同名散文《复仇》的另一种解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雨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两篇以《复仇》命名的同题散文 ,记写的不是以牙还牙的复仇行为 ,而是表达了困境与绝望中的精神报复之意。对那些无聊的看客 ,最好的“复仇”方式就是让他们无戏可看 ,而对那些饮过自己血的人们的无情的“打杀” ,鲁迅则表现出“哀莫大于心死”的精神绝望。这种充满矛盾与绝望的复仇欲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野蜡》 复仇 精神复仇 绝望 同名散文 悖反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分胙礼仪的文化蕴含 被引量:5
13
作者 何长文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9-53,共5页
中国古代的“分胙礼仪”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中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图腾圣餐”。随着时代的发展,“图腾圣餐”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已经发生了迁变,至三代时期,它已进入“大传统”文化体系,并被饰以较多的节文,增加了... 中国古代的“分胙礼仪”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中宰杀和分食图腾圣物的古老习俗─—“图腾圣餐”。随着时代的发展,“图腾圣餐”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已经发生了迁变,至三代时期,它已进入“大传统”文化体系,并被饰以较多的节文,增加了其文化含量,进而成为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作礼仪”是祭祀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家与宴两个主体组成部分中间的过渡礼仪,古人借以实现人神之间的交流,满足心理或情感的欲求;而在现实领域,它又具有强化宗族血缘关系,并巩固和加强宗族的政治地位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说,“分胙礼仪”体现了古代祭祀文化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胙礼仪 图腾 祭祀 宗法 人神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狂与理智——试论《九歌》独特的审美趋向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长文 《中州学刊》 CSSCI 2001年第3期96-99,107,共5页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 ,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 ,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 ,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 ,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 ,... 屈原这位历史人物 ,其人格构成具有双重性 ,是巫与圣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这种人格主体特征直接影响了《九歌》的艺术创作。屈原在对《九歌》素材的提炼过程中 ,注意将巫觋的迷狂转换为诗兴的迷狂 ,将宗教体验转换成艺术形式或审美感受 ,在这种艺术观照的同时 ,又融入现实理性的思考。这样 ,使作品表现出 :其中有情感的酣畅 ,但不一味地狂热 ;有精神的自由 ,但却不无休止地放纵 ;有向神灵抛舍的过程 ,但却没有陷入“原罪”的深渊。这种迷狂与理智相融并存的独特审美趋向 ,正是《九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九歌》 宗教 迷狂 理智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儒家的救世精神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确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10,共8页
儒家思想建立在一元论世界模式之中,将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因而这个宇宙整体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现无序的情况都将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状态,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推动着历史主体积极参与明道... 儒家思想建立在一元论世界模式之中,将宇宙的时间与空间的各个部分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因而这个宇宙整体中的任何一部分出现无序的情况都将会影响到这个整体的状态,这就必然产生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推动着历史主体积极参与明道救世的历史进程。儒家的救世精神是入世的,又是超越的,是一种以神圣的生命反响为目标的内在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救世精神 忧患意识 生命反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朕”本义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乃叔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9-70,72,共3页
“朕”的本义,受《说文》及《段注》影响,多释为“舟缝”,以至权威性辞书,像《汉语大字典》等也保留此说。遗憾的是,遍查所见古代文献,“朕”当“舟缝”讲,无证。笔者借助词义“同步引申”规律,考察“朕”词族系统,研究“朕”... “朕”的本义,受《说文》及《段注》影响,多释为“舟缝”,以至权威性辞书,像《汉语大字典》等也保留此说。遗憾的是,遍查所见古代文献,“朕”当“舟缝”讲,无证。笔者借助词义“同步引申”规律,考察“朕”词族系统,研究“朕”字源流关系,参考《尔雅》释义,认为“朕”本义当为“给予”无疑。形成本文,所得启示:形义关系固然重要,但从语言本身解释语言才最为可靠。形义关系该利用,但切忌拘泥被释字形体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义 给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象形性的书法审美创造 被引量:3
17
作者 高长山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6-40,共5页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这座艺术宝殿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但汉字与书法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汉字是交际工具,是符号性的东西,是物质的;书法是艺术,是供观赏的,是精神的。汉字是象形的,它具有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独...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这座艺术宝殿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但汉字与书法又有着本质的差别。汉字是交际工具,是符号性的东西,是物质的;书法是艺术,是供观赏的,是精神的。汉字是象形的,它具有表音文字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形态美,从而奠定了书法家对汉字的种种美进行卓越创造的坚实基础。汉字的发展经由了象形走向不象形,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象形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象形。汉字结构的象形发展为书法中的艺术象形,是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艺术中的升华,这种升华和汉字的象形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书法艺术作为个体的创造,它是书者个性情志与精神的体现。书者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融入,使书法艺术成为一种富于个性精神的审美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书法 人本结构 审美创造 艺术象形 资质修养 个性情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瓶梅》中西门庆形象的商人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孝严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1-57,共7页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由泼皮浮浪破落户子弟发展而为集恶霸、商人、官僚于一身的人物。西门庆身上,既有封建时代的烙印,有封建意识的残留,但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早期新兴商人的思想性格和气质特点。西门庆的思想状况和性格发展史,反...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由泼皮浮浪破落户子弟发展而为集恶霸、商人、官僚于一身的人物。西门庆身上,既有封建时代的烙印,有封建意识的残留,但更为突出的是表现了早期新兴商人的思想性格和气质特点。西门庆的思想状况和性格发展史,反映了明代中晚期封建势力与新兴商人势力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社会发展状况。西门庆形象的出现,反映了新兴商人正在从封建时代的社会土壤里破土而出,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势力的现实。西门庆以其官、商、霸相结合的形象特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早期商人的艺术典型。这一形象塑造的成功,标志着《金瓶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西门庆 商人 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成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娘小说的文化主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爱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63,共6页
如何看待梅娘的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涵义,不仅涉及到对梅娘自觉的文学主张的捕捉,更涉及到对梅娘整个小说创作的文化主题的把握和认识。纵观梅娘所有的小说作品,可以看出梅娘始终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话题。梅娘以一个女性作家的... 如何看待梅娘的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涵义,不仅涉及到对梅娘自觉的文学主张的捕捉,更涉及到对梅娘整个小说创作的文化主题的把握和认识。纵观梅娘所有的小说作品,可以看出梅娘始终关注的是人类生存的话题。梅娘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特有敏感,从家庭这个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元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爱怜和冲突出发,写出了人类生存模式的无奈与悲哀,表现出梅娘对人本身的关注与思考。这种强烈的终极关怀气息,在提升梅娘小说文化品味的同时,也拉大了梅娘与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娘 小说创作 女性命运 文化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化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0-46,共7页
关于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初期占主导地位文化的原因问题,以往的学者均看到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二希)的影响。但是,二者究竟怎样从分属不同的上古文化形态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构成,本文提出,人类从神话思维到宗教思维... 关于基督教神学如何成为欧洲中世纪初期占主导地位文化的原因问题,以往的学者均看到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化(二希)的影响。但是,二者究竟怎样从分属不同的上古文化形态造就了欧洲中世纪文化的独特构成,本文提出,人类从神话思维到宗教思维是造成原始宗教向神学宗教转变的根本原因。同时,还有希腊罗马文化被理性总结时的神学价值取向、基督教与当时人们的历史需求的契合、基督教学说与西方远古文化精神某些内在的一致性以及基督教自身巨大的文化包容性等原因。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了“二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 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文化 希伯来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